紅樓夢的作者和主旨究竟為何
粗粗說來,從少年時第一次讀《紅樓夢》到現在,已經過了10多年,當時雖然也有感慨,但畢竟體會不深,近日重讀,看的是脂本,為了瞭解周汝昌老師所謂,又囫圇吞棗地看了很多研究文章,其中不乏讓我心悅誠服之作,也頗有讓人汗流浹背的奇談高論。在下毫無疑問既是外行又是後輩,但自以為對邏輯還有點心得,且所謂,腦子裡沒有各位高人多人研究之後所形成的固定觀點,大約反而可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發些議論,說得不對的,請前輩指正。
廢話到此,切入正題,開始提問:
1、石頭記中的詩文是否是一個作者所寫?
關於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的問題咱們暫且不說,就先說前面那些通行的叫做《石頭記》的本子。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說,看到前八十回中眾姐妹那些個性鮮明,各成一家的詩文,只有歎為觀止。然而即使在我從來沒有懷疑過曹雪芹就是《石頭記》唯一作者的少年時代,我也仍然很懷疑,小說中的詩文非他一人所作,而是他生活中的那些姐妹確有詩稿存世,他只是忠實記錄,或稍加潤色而已。一個詩人要寫多種風格的詩,且都要寫的好,我相信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即使有這種可能性,我認為也相當小,所以這裡有相當大的疑問。
而土默熱老師的研究文章似乎可以解答我的這個疑問,他指出某些詩是李香君的,某些詩是柳如是的,可惜的是土老師沒有詳細說明那些詩的出處,故還難以讓我這外行心悅誠服,但從常理來說,認為這些詩文是出自不同作者,比認為他們同出於之手要可信得多。
2、石頭記是否可能出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作者之手?
曹學大師們大都承認,《石頭記》是半自傳性質的作品,而且是曹雪芹或其親屬的半自傳。那麼咱們先不考證,僅根據小說和常理就可以推出幾個情況:曹家曾經很顯赫,曾經有個大園子,裡面住了《石頭記》作者和他的好姐妹;作者和這些好姐妹愛好寫詩,且作品很優秀;由於曹家顯赫,這些詩文有不少被外界附庸風雅者抄去,作了扇面什麼的;後來曹家敗落,作者流落民間。
那麼根據上面的情況,我想斗膽說一句,假如上面這些都是事實,那麼在當時簡直不可能不出名,而且應該是大大的有名才對!可是從我所閱讀的曹學大師們的研究來看,這個人實在很不出名,甚至連他的名字出處都很有問題,年齡、經歷,全然不像能獨立寫出這篇巨著的模樣。因此,這裡又有一個很大的疑問。
從常理來說,認為一個或多個已經成名的文學家創作了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比認為一個從來不出名甚至死後也沒出名且沒有其它任何文學作品存世的作者獨立完成了這個著作,要合理得多。
3、是否可能是作者的本名?
在書裡的地位和、、(甚至還有脂硯齋)其實沒什麼不同,既然自己說是,那麼大家為什麼不去考證或,而是一門心思地認準了?作為讀者,我也看不出作者有任何在書裡使用真實姓名的必要。這本書從一開始就強調不是討論朝政,然而從書的下場和故事線索來看,即使不討論也多半是影射了,至少是有所涉及,因此作者肯定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是不會太討皇帝老兒喜歡的,在這種情況下留真名豈不是自尋短見麼?這是關於的最大疑問,而且至今沒有人能圓滿解釋。
(至於作者是不是叫,脂批裡說的是不是實情,我認為還可以有討論餘地,畢竟不管是姓甚名誰,任何人都可以給自己起個號叫,比之真名實姓,相對似乎安全一點)
那麼,假定曹雪芹是存在的,而他又敢讓自己的真實名字出現在書裡,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有!在這種可能性之下,最合理的結論我認為就是:書確實不是他寫的,他也確實能證明他只是做了!
提了這麼多疑問,我想大概可以勉強提一點類似於的猜想了。
1、《石頭記》是集體創作,而且很可能是不同時期的作者的集體創作;
關於《石頭記》的時代背景,大家爭來爭去,有說是寫明末,有說是寫南明,有說是寫康熙,有說是寫雍正,由此又導致了對主題的浮想聯翩,有說是寫反清復明, 有說是寫宮廷鬥爭,有說是寫,看得讓我這外行雲裡霧裡。但假如承認石頭記是一部像《三國演義》一樣,經過眾多作者的傳抄,加工,各自注入自己思想的過程之後才由某個或某幾個作者賦予固定形式的一部集體作品,我想這些關於時代背景和主題的爭議都可以休矣--也不要說誰是誰非,大家可能都是對的,但又都不全對,因為《石頭記》本就是一部主題龐雜的作品。
2、與可能是最終將《石頭記》統一成書的關鍵人物
假如我們可以承認《石頭記》在曹雪芹有能力進行文學創作之前就已經有了相當詳實的內容,且記載的並非都是(甚至絕大部分都不是)曹雪芹的親見親聞,那麼曹雪芹要做的工作就相對簡單多了,他只需要把一堆好材料組合成一台好機器,同時打上自己的商標--但鑒於《石頭記》本身是一部實在太過龐雜的作品,這個整理工作應該說也是相當困難的,只能說比起一個人獨立創作來說,相對比較容易,更接近常人可以接受的能力範圍而已。
3、《石頭記》的主題是以歌頌女性為主,可能兼有其它政治含義
作為讀者的我,不管怎麼看,都不認為可以從《石頭記》的文字中直接感覺出它是一部政治小說,雖然我承認很多紅學大師的研究很有道理,書中的某些用詞或詩句可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政治傾向。然而,當紅學大師充滿熱情地把自己關於那些詞句所表達出來的政治傾向的理解用於解釋全書的時候,所得出的結論卻總是讓我這門外漢驚出一身冷汗:這還是這本書麼?
假如我們撇開猜字謎,打啞謎底遊戲,以平常心來看這本書,我想大家還是可以同意這樣一個觀點,至少從字面上來看,這本書記錄的確實就是幾個的悲慘遭遇,魯迅先生也說過,悲劇就是展示美好事物的毀滅,《石頭記》不需要去揭示任何的政治鬥爭,或表達任何政治思想,本身就已經是一部偉大的悲劇,它在當時那個時代為女性高唱讚歌,鄙視功名利祿,本身就已經具有了超越時代的思想性。既然從小說的整體出發,我們只能看到女性的悲劇,那麼我們為什麼可以根據某些詞句所可能具有的,就斷定這些弦外之音才是小說的真正主題?難道不可以是那些參與了故事傳抄過程的作者們的麼?
某些紅學大師為考證紅樓夢的主題所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然而在我這旁觀者看來,似乎都走不出的老路,假使我們肯定紅樓夢是集體長期創作之後的結果,那麼在某些文字中表達某些作者的某些政治思想,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在下暫時想表達的就這些,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我並不喜歡考證,故只能從常理和邏輯出發,去尋找自己認為合理的結論,若有紅學大師能夠以考證作出完全符合常理和邏輯的結論,則是我輩之大幸了。行文至此,請各位高人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