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自色悟空」之解

《紅樓夢》「自色悟空」之解

《紅樓夢》「自色悟空」之解

紅學研究

色包括色界和色心。色界就指是有形有聲有香有味有粗有細有軟有硬的宏觀物質世界與微觀的物質世界。色心就是色界萬物背後所隱藏的理和人對在色界中物與理的受、想、行、識。佛界稱色、受、想、行、識為五蘊。心經上說:寶玉覺悟這的道理就是《紅樓夢》所謂的了。

佛理太深奧了,所以佛陀自己都說正是因為,所以曹雪芹才把自己所悟,寫成雅俗共賞的小說。

既是解說寶玉如何,那當然不能離開《紅樓夢》文本。可是,經紅學家們研究,曹雪芹寫的《紅樓夢》文本如今只有八十回,後四十回的文本是由高鄂所續。而寶玉如何的關鍵情節就在後四十回裡面。如果以高鄂所續的後四十回文本為依據,來談寶玉的問題,恐有爭議。因此,不得不另闢蹊徑。小說第五回,寫警幻仙姑一層層地帶寶玉游太虛幻境,這是非常有用意的。寶玉游幻境的歷境象徵著寶玉從淺至深的迷失歷程。逆著寶玉游幻境的歷境,就可以找到寶玉自色悟空的路徑了。曹雪芹就是用這樣的智慧為他的讀者們指迷的!

寶玉游太虛幻境,看到的第一境界是太虛幻境前的石牌坊,最後一境界是的迷津。這樣構思,其象徵意義是:警幻仙姑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一層層地開導,寶玉從癡迷中覺醒。當然,最終的意義就是要幫助寶玉渡迷津。換一句話說,寶玉的癡情就是迷,迷的終極意義就是悟--渡迷津。迷津只是一種象徵性的說法。真正的迷津不是那道的黑溪。真正的迷津的是寶玉在太虛幻境裡經受的的歷境。其彼岸便是太虛幻境石牌坊上的意境。

迷途反過來便是覺路:迷津 → 如果寶玉經受了後,能悟到肉體的快樂如天空中行雲飄雨之虛幻,便知沉迷於雲雨者乃警幻仙姑之所謂。此境界中的寶玉便是寶欲。→ 覺悟之警,便能回到上一歷境:之迷--飲饌聲色之幻。警幻仙姑引寶玉視聽《紅樓夢》,如果寶玉目視其文,耳聆其歌之後,果真能大識悲金悼玉之情種之愚衷,便可覺悟飲仙醪曲時仙姑、之警意。能識得與後的和,寶玉便能回到更上一層的歷境: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終身冊籍警其癡頑。寶玉惹有覺悟,便知情慾聲色如雲似花,以及,花容月貌也不為誰妍的道理。→ 破了之迷,識得古今不盡的男癡女怨,也只不過是難償的風月之債,寶玉就能回到遊歷的第一境界:太虛幻境。太虛幻境的真意就藏在的對聯之中。辨得人與天地間之真假與有無,寶玉便能從而,寶玉從歷境中的,歸真而成。明心見性的寶玉便能覺悟:的原因,卻是因為的緣故。走出了,回到了,寶玉便可接著仙姑高歌:

曹雪芹這一創作思路與佛說十二因緣的邏輯很相似。十二因緣的邏輯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死。這是一條苦難的人生之路,是一條執的人生迷途。這條人生的迷途反過來卻成了自由的假歸真的覺悟的人生之路:生死因有→有因取→取因愛→愛因受→受因觸→觸因六處→六處因名色→名色因識→識因行→行因無明。能找到生死的最終因緣是無明,便達到無無明之覺悟,即謂悟空。對賈寶玉來說,能找到自己究竟的情種和癡根便是悟空了。

在此提一下小說後四十回高鄂對寶玉悟空的見解。高鄂並不違雪芹關於寶玉的主題。沿著這個主題,小說第一百十七回寫寶玉重遊太虛幻境,重閱自家三等女子正副冊籍,並終在歷歷生平前覺悟。覺悟後的寶玉,不近襲人,不親寶釵,紫鵑罵無情,五兒怨無義。寶玉已看破了紅塵,,一經點化,「好像當頭一棒,便說道:『你也不用銀子了,我把那玉還你罷。』」寶玉欲將那玉還予和尚,卻被襲人攔著。襲人說:「那玉就是你的命,若是他拿去了,你又要病著了。」寶玉卻說:「如今不再病的了,我已經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再看寶玉已有什麼「心」?小說第一百十八回中,有段寶玉與寶釵論「赤子之心」情節。寶玉說:那赤子之心有什麼好處,不過是無知無識無貪無忌。我們生來已陷在貪嗔癡愛中,猶如污泥一般,怎麼能跳出這般塵網?如今才曉得「聚散浮生」四個字。因此,他對惜春鬧出家,僅歎「真真難得」。高鄂最後讓寶玉出家了,並讚道:「走來名利無雙地,打出樊籠第一關。」皇帝看了寶玉科考文章,甚稱「清奇」,認為他是「過來人」,賞了一個道號:「文妙真人」。「寶玉,即寶玉也。」高鄂借得道的甄士隱之口,道破了的人生真、假、有、無的真意。小說寫到寶玉「夙緣一了,形質歸一」的大結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