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愈昌,紅樓愈隱
論到紅學,不免提起俞平伯,《紅樓夢辨》為新紅學開山之作,以今日的眼光望去,自然不夠深入不夠系統,但文字清新流利,比其它諸紅學大家的著作要好讀得多。值得一讀再讀。
即以俞老早年的散文集《燕知草》《雜拌兒》來說,因那時白話文風的影響,還有晦澀之處,也因了明清小品的流韻,有辭藻華麗的篇章,不是輕易讀得下去。但大多數篇章,如,清河坊,打橘子,等一棵天真的心躍然紙上,令人不自而然的傾倒。再如,《重過西園碼頭一篇》,真當得千古奇文之名,卻不見文學史家予以表障,實是怪事。 我總以為,他的散文成就雖不如知堂,卻要在被捧得極高的朱自清之上。
話扯遠了。 偶然間尋到俞老的《樂知兒語說紅樓》,夜間放在枕邊翻閱,只覺得其筆墨高古清雅,其文心透闢入理,比早年的文字較為晦澀,但更耐咀嚼。讀畢滿口餘香。
數年來,遍覽研紅論文,雖不見得深入,也已略窺門徑,不免有生厭之感,最可笑者,讀紅論太多,對紅樓本文卻已然疏遠,亦是苦事,因瑣細的分析看得太多,重讀時目無全牛,全失去了美感,只見到單個的字詞段落,分解開的人物、對話。 每讀一段,不免要想,此句在某本中有幾種異文,此人在某本中方才現,此情節經過某次刪減,如此一來,還談何欣賞?
此時來看俞老論紅,真如 醍糊灌頂。
俞老遍歷紅學波瀾,晚年重省一生經歷,發之為文,貌雖平淡疏冷,其情卻真,其意亦深:
文以意為主。得意忘言,會心非遠。
夫不求甚解,非不求其解也。曰不即不離者,亦然浮光掠影,以淺嘗自足也。追求無妨,患在鑽入牛角尖。深求固佳,患在求深反惑。
人人皆知紅學出於《紅樓夢》,然紅學實是反《紅樓夢》的,紅學愈昌,紅樓愈隱。真事隱去,必欲索之,此一反也。假語村言,必欲實之,此二反也。老子曰:「反者道之用」,或可以之解嘲,亦辯證之義也,然吾終有黑漆斷紋琴之憾焉。前有句云「塵網寧為綺語寬」,近有句云「老至猶如綺夢迷」,以呈吾妻,曾勸勿作,恐亦難得啟顏耳。
所謂紅學愈昌,紅樓愈隱,確是一針見血。
至於論到紅樓藝術處,如《漫說芙蓉花與瀟湘子》一節,尤為精彩;中有云:
芙蓉一花,雙關晴黛。誄文哀艷雖為晴姐,而靈神籠罩全在湘妃。文心之細,文筆之活,妙絕言詮,只覺「神光離合」尚嫌空泛,「畫龍點睛」猶是陳言也。石兄天真,絳珠仙慧,真雙絕也,然已逗露夢闌之消息來。下文僅寫家常小別:
黛玉道:「我也家去歇息了,明兒再見罷。」說著,便自取路去了。
平淡淒涼,自是書殘,非緣作意。黛玉從此不再見於《紅樓夢》矣。曲終人去,江上峰青,視如二玉最後一晤可也,不須再讀後四十回。舊作《紅樓縹渺歌》曰:
芙蓉累德夭風流,倚枕佳人補翠裘。
評泊茜紗黃土句,者回小別已千秋。
讀至此,不免心有慼慼焉。尤記得當年第一次真正讀紅樓,大約費了三天三夜的光景,終於將前八十回看完,翻到八十一回開首那兩段惡劣的文字,不免扔下書,長歎一聲,步出房門,獨自立在小院中。 其時已近五更,夜空漆黑,月光、星光一律不見,只有天際微淡的一線光亮映著院後黑黝黝的山峰,依稀便是「壺漏聲將涸,窗燈焰已昏」的情景,心中滿是悲涼的意思,卻不知從何而來。於是凝視著茫茫蒼穹,想像著「冷月葬花魂」的情形, 懸想著黛玉日後的命運,不禁間黯然淚下。
世事或許便是如此,多少動人的情,多少美麗的事,不是消彌在悲淒壯烈、生離死別之中,卻是結束在平淡的不經意之中。
雖然這原非雪芹之意(脂評明言,後日還有淚盡而逝,對景悼顰等事),但我們所能見的,卻只有這平淡而淒涼的無奈,未留一語的黯然而別,留下的只是那無盡的歎息,永遠的遺憾。
者回小別已千秋,真真好句。
忽爾總想起甲戌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一回獨存的那段(後來的版本一概將它刪落了):
「善哉,善哉!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甲戌本還有兩節脂評,也極動人心魄:
以頑石草木為偶,實歷盡風月波瀾,嘗遍情緣滋味,至無可如何,始結此木石因果,以洩胸中悒鬱。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語不笑能留人」,此之謂也。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余常哭芹,淚亦待盡。每思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癩頭和尚何!悵悵!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泉矣。甲午八月淚筆。
嘗遍情緣滋味,卻終究無可如何;所謂到頭一夢,萬境歸空,非過來人不能道不敢道。千古一淚,哭成此書,非芹不能作,非脂不能批。每讀至此,真不知此身何身,欲當何往。
學步俞老,也湊了一絕,未見佳,聊以自娛:
一句茜紗緣已盡,半池芙木水難回。餘恨溪邊從此別,寒波冷月映蒼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