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破解了曹雪芹和他的《紅樓夢》(三)

我們這樣破解了曹雪芹和他的《紅樓夢》(三)

我們這樣破解了曹雪芹和他的《紅樓夢》(三)

曹雪芹

三、探春的悲劇結局是隨獲罪的夫家被流放

     曹雪芹設計的探春的結局究竟是怎樣的呢?探春的結局在《紅樓夢》中的作用如何?對探春悲劇結局的正確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曹雪芹借秦可卿給王熙鳳拖夢時就發出了警告:「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預示探春的悲劇結局,正是賈府敗落、眾女兒悲劇命運的開端。

而在紅學研究中還有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紅學界對高鶚的續書把探春的悲劇結局設計為遠嫁深信不疑。高鶚做出這種錯誤理解和設計可能是根據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的一個交待:「且又官媒來求說探春等(七十七回)。」加上他對探春的判詞、曲詞的理解,或許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筆者不再綴述。然而,高鶚設計的探春的結局正確嗎?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嗎?這樣的設計難道就不值得質疑嗎?高鶚設計的探春的結局是完全錯誤的,是完全違背了曹雪芹原意的,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探春判詞前的畫:「兩個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判詞:「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泣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曲詞:「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第五回)

     試問:探春遠嫁無論如何也是件喜事,曹雪芹為何要選擇「清明涕泣」這樣祭奠親人的詞語?探春若是遠嫁,貴族官宦之家的媳婦回趟娘家也不是什麼難事。語言大師曹雪芹怎麼會誤用「拋閃」之詞?女兒出嫁到再遠的地方,也是一樁喜事,爹娘怎麼會悲切得「損殘年」?若是遠嫁,怎麼會涉及到(途)「窮」和「通」(達)這樣關乎官員命運的話題?還做出「皆有定」,「豈無緣」這樣悲觀縮命自我安慰式的解釋。若是遠嫁,「莫牽連」就更文不對題,更講不通了。一位遠嫁的貴族小姐怎麼會無緣無故地祈盼「莫牽連」上娘家呢?

      如果說判詞對探春悲劇結局的表述得還比較模糊的話,「曲詞」就講得非常明確和具體了。

     請看唐朝的韓愈因一樁歷史公案而寫的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唐朝尊崇佛教,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要去躬迎佛骨,刑部侍郎韓愈上《諫佛骨表》進行勸阻,觸怒了憲宗,要處死韓愈,幸虧宰相裴度等大臣苦苦相勸,憲宗才成命,改判韓愈貶官流放潮州,韓愈早晨上書,晚上就接到聖旨被流放,緊接著冒著大雪被迫走上八千里的流放之路。

      探春的判詞曲詞為何與韓愈的詩這樣驚人的相似?對曹雪芹用曲詞暗示探春悲劇結局的正確解釋應當是:「探春在夫家經歷了『一帆(番)』獲罪的『風雨』後,隨著走上了『路三千』的流放之路。把娘家的親人和家園都一齊扔了甩了,不可能再回來了。她讓轉告訴爹娘,不要懸念女兒,過度悲痛會損壽的。從古到今官宦的途窮和通達都是有定數的,離合悲歡怎麼會沒有因緣?從現在開始兩地分離,各自保住平安吧。我走了,但願別牽連上娘家。」

     曹雪芹筆下元春讓姐妹們制燈謎時,探春制了一個風箏的謎面:「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二十二回)」預示了探春的悲劇結局,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再也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了。所以,探春的結局應該是隨著獲罪的夫家被流放。

     然而極其荒唐的是,高鶚竟然又在續書中設計了賈政走水路送賈母的靈柩回鄉,得知探春隨夫家奉詔回京(一百十八回),探春到京回家,「出挑的比先前更好了。」探春的夫家因在海疆靖寇有功,「聖心大悅,命九卿敘功議賞。(一百十九回)」這樣的設計就更加違背曹雪芹的原意,更加荒誕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