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黛矛盾性格的文化動因
在《紅樓夢》中,曹雪芹 為我們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明清之際個性解放思潮特點的人物,如倜儻狂放的柳湘蓮,清雅脫俗的蔣玉函, 高潔不屈的晴雯、剛烈不馴的尤三姐,敢於追求愛情、保 不願聽命於人的小紅、司棋、齡官等,但最成功、最光彩奪目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形象。賈寶玉是封建社會的逆子貳臣,他不願受綱常禮教的束縛,不願會那些為官做宰的人們,不願讀《四書》、《五經》,不願走科舉成名的封建主義人生道路.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正是在這些跟封建主義發生背離的根本問題上,得到了林黛玉的支持,他們從精神上走到了一起。他們的愛情,超越了才子佳人一見鍾情式的戀愛,代表著歷史的前進方向。但是,他們並沒有像五四以後的新青年那樣,勇敢地沿著自己選定的人生之路走下去,也不敢公開地以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去對抗舊有的一切,每走一步都充滿了疑惑.實際行動中處處受著舊觀念的約束,內心的強烈願望與外在表象發生著嚴重的背離。比如賈寶玉.他身上有著許多可貴的東西,表現了對舊制度舊禮教的反叛,卻也表現了反抗的不堅決不徹底性,「在他的身上,高尚與庸俗雜糅.光華與污垢並在」。[1]他不滿當時的官僚制度,懶與士大夫接談,又最厭「峨冠禮服、賀吊往還」等事,甚至罵那些官場中的人物為「碌蠹」 ,但是,「詩禮簪纓之族」給他的教育是「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2]他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會那些「為官做宰」的人們;他視讀書科舉為畏途.不願讀那些後人混編纂出來的、用以沽名釣譽的死氣沉沉的八股文章,還要做出個讀書寫字的樣子;他喜歡行動自由,交往自由,厭惡「行動就有人知道.不是這個攔就是那個勸」[3] 的生活,卻又不得不遵從「出必告,反必面」[4]的規矩;他追求自由幸福的知己之 一愛,但卻不敢直接向寵愛他的老祖宗提出娶林黛 。玉為妻的要求,而只能用暗示、裝瘋賣傻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願,以期長輩們首先發話,滿足自己的願望⋯⋯可他卻什麼也追求不到.於是,他只有躲在大觀園裡,與眾姊妹嬉戲玩耍。過分的疏慵、難堪的空閒、可怕的無聊、禮教的壓抑,既激發了他追求自由生活的願望,也鈍化了他奮飛的翅膀,他不敢也不能衝開榮國府這個金鑄的封建牢籠。
林黛玉的形象也是如此。園為兩小無猜的生活的積澱.她深深地愛上了賈寶玉,因為共同的反抗禮教的追求.她支持賈寶玉的一切叛逆行為。她贏得了賈寶玉的真心.並從心底裡渴望賈寶玉向她表白愛情,但當這一刻真的到來時,她又登時直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兩隻似睜非睜的眼,微腮帶怒,薄面含嗔;她從心底裡喜歡寶玉,而當這種情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時,自己覺得有失身份,或者拿袖子遮了臉,翻身向裡裝睡著了,或者伏在桌子上裝咳嗽,以掩飾自己的忘情;她很希望有人幫她了結心願,常歎父母在時為何不做定了這樁大事.但當紫娟推心置腹地跟她說「萬兩黃金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 勸她早拿定主意時,她又因自己的心事被人窺破而感到十分難堪。她內心熱烈盼望著與賈寶玉成就婚姻,夢裡都希望老太太替她做主,但卻不肯在長輩面前流露絲毫,只是默默地、焦急地等待著老太太大發慈悲。
為什麼賈寶玉和林黛玉的身上會存在這麼多矛盾?為什麼他們勇敢地走上了叛逆之路卻又顯得那麼軟弱無力?為什麼他們不敢把自己的正當追求公諸長輩並據理力爭?是傳統 蔣和森說:「傳統是巨大的力量,是歷史的惰力。」[5] 那麼,影響賈寶玉、林黛玉前進的歷史惰力是什麼呢?就是倫理綱常。
倫理綱常是統治者藉以維持統治秩序的法寶,因而統治者極力宣傳這一套法寶,以至於在社會中扎根極深,幾乎滲透了每一個腳落:什麼「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麼「君賢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等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完全靠「禮」約束,在尊者長者面前,弱者晚輩永遠失去自我,沒有任何自由。太多的規矩,太多的束縛,使人失去的是太多的自由。而賈府又號稱是「詩禮簪纓之旗」,平時所滲透的正是這一切束縛人的規矩。賈寶玉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儘管主觀上他不願接受,但客觀環境已經使他受到熏染,他明白哪些是「禮」,哪些是「非禮」。林黛玉同樣如此,探花林如海的家裡雖然沒有賈府那樣森嚴的禮儀,但林如海讓賈雨村教授林黛玉的.也仍然是《四書》、《五經》,林黛玉對於「禮」和「違禮」又何嘗不曉!封建社會重視婚姻,但重視的不是男女雙方的情感,而是家庭的利益、家長的意志,考慮的是人倫關係,「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6]「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7]「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8]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符合封建禮法的,才是被人承認的,而男女之間的真正愛情卻是被否定的。《孟子·滕文公》中指出:「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隙穴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9] 朱熹「為父母者,非不願其男女之有室家,而亦惡其不由道。」[10] 所 《禮記》中乾脆就禁錮情:「刑以坊淫」,陳滯注日:「情之蕩為淫,刑以防之而遏其流。」[11]於是又有了種種約束,什麼「男女授受不親」,什麼「男女七歲不同席」等等,其目的無非是不給真情的產生創造條件, 禁絕真情。這樣一來,真情就成為被否定的對象,真情就可以被人們百口嘲謗,萬目睚眥了,賈母之罵才子佳人小說就是從「禮」的角度看待男女之間的真情,他們可以用「饞嘴貓兒」式的說法輕輕掩去賈珍賈璉賈蓉類的荒淫無恥,卻仇視高尚的愛情。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還怎麼敢公然去追求他們自由幸福的愛情!所以賈寶玉從來不敢向視他為「心肝寶貝」的賈母和「只有這一個孽障」的王氏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林黛玉也屢屢為自己犯禁而驚懼。這就是歷史的惰力,因為那個時代,還是傳統的思想佔據著統治地位,歷史的發展還不成熟,還沒有能夠建立起供賈寶玉、林黛玉成長的思想體系,一切仍處於舊觀念、舊思想、舊意識、舊生活的包圍中.傳統思想還在支配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動方式,人們不可避免地受著傳統思想的影響和約束,即使具有朦朧的新思想的人們,也難以洗盡舊的意識的污垢。
然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傳統禮教和道德中律他的精神實質對人的行為的制約力。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倫理型文化,比較注重人際關係,重視倫理道德,重視外在的評價力量。在這種文化精神的制約下,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是片面道德力量型人格,而不是自由理想型人格。儒家所提倡的「三綱五常」成為人們調整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符合綱常名教所要求的,就是忠臣孝子,就得到人們的推崇和尊重,違反這一套要求的,就是叛臣逆子,就會被百口嘲謗,萬目睚眥,在社會中無立足之地。這種他律的道德精神就要求人們在外在評價力量的迫使下不得不注重與人格本身脫離的一系列外在價值的得失,尤其是封建社會中上層社會的家庭,就特別標榜「詩禮傳家」,以循規蹈矩、禮讓謙恭維護其所謂的體統,人們也以此來評判這個家庭的道德水準、教養水平。所以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家庭在傳授詩書禮儀方面就更加用力,而接受這種教育的人們便中毒更深,要想擺脫這種外在的道德評價也就更加艱難,這就好比一個人拖著一塊大石頭跑步,他會因負擔太重而顯得步履蹣跚。賈寶玉和林黛玉雖然從雜學旁收的東西中獲取了一些新思想,但他們接受的傳統思想更多,所受的影響更深,他們雖嚮往新生活,而又不敢挺胸闊步大膽向前,每一步都充滿了疑慮,對自己所追求的東西不敢勇敢地把握。這一點,存林黛玉的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 中國的他律的道德精神,也就足注重他人的道德評價的人文環境,使林黛玉變得過分自尊和矜持了,在外在評價力量的重壓下.她不得不處處以守禮者自居,以維護自己「不出門的女蕊兒」的腔面。她只能勉強抱住理想的影子,而不敢有任何逾越禮教的舉動。在她的身上,更多地體現了人的內心的強烈願望與外在表現形式之間的矛盾,人的自然屬性與人的身份地位教養之間的矛盾。她的生存環境,沒有給她向更勇敢的方向發展的土壤,她要蕩滌自己身上舊觀念的污濁,與陳腐的觀念實行徹底的決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地對封建秩序的反抗,說到底,只是一個具有初步民主主義精神的貴族少女的反抗。她的羽翼,只能在金絲籠裡寂寞地鼓動;她的掙扎,說什麼也割不斷封建家庭留給她的血脈。」[12]正因為這種質的和量的規定性,決定了林黛玉不可能走得更遠,她可以因情而病,受著感情的重重困擾和折磨,在近乎自我摧殘的苦痛中焦灼地等待,而決不可能做出象崔鶯鶯那樣「待月西廂下」的大膽舉動。賈寶玉雖然沒有林黛玉那樣多的顧慮,但是,封建社會維護禮教、扼殺真情的現實,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使他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無法向寵愛他的人訴說心曲,他只能在癡傻狀態下表明自己是為林妹妹病了這一現實,而賈府的掌權者雖然明悉這一點,卻仍以賈寶玉癡傻為借口,將這一對人的真情扼殺 賈寶玉也只能是一個「被黃金鑄成的鐐銬和鎖鏈緊緊拴縛在賈府的高牆深院裡」的「有腿不能行、有錢不能使的『富貴閒人』。」[13] 這正是我們民族在外在道德力量的文化氛圍中形成的性格弱點在他們身上的體現。李大釗分析我們民族性格的這些弱點時與希臘民族進行過比較,認為正是這種較多依賴、缺少奮鬥的退守型文化心理,使我們民族相對希臘民族來說缺少了抗爭精神。賈寶玉、林黛玉生活於死氣沉沉的時代,又是這樣一種文化性格,所以他們即使嚮往未來也不敢把握未來,即使反對封建倫理道德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但這並不意謂著他們對理想的徹底放棄,因為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中除了消級退守的一面,還有積極進取的一面,這就是孔老夫子留給人們的「知其不可而為之」 的努力進取精神和屈原留給人們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為理想執著追求頑強不屈的奮鬥精神,這是相當重要和至可寶貴的,這也是我們民族得以前進的重要保證。賈寶五和林黛玉同樣也受到這類思想的影響,他們所表現的精神特質和中國文化精神的這一積極傾向是相通的,雖然他們對傳統倫理道德及人生道路的反對那麼無力,但他們從未放棄自己的追求,而是一直為理想的實現進行著不懈的努力。賈寶玉雖然不敢公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愛情理想,卻在裝瘋賣傻狀態下表達著自己的心願,用出家表示自己與封建貴族之家及其人生道路的決絕,表示自己對所選擇的人生道路的堅定不移,表示自己對「金玉良緣」的鄙視和對「木石前盟」的忠誠;林黛玉則以死殉情,用「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似污淖陷渠溝」的血淚控訴,用生命的代價,宣佈了自己追求的執著和不屈。這正是賈寶玉林黛玉形象的時代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