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成果時期的小說批評派紅學(2)

整理成果時期的小說批評派紅學(2)

整理成果時期的小說批評派紅學(2)

紅樓夢與百年中國

整理成果時期的小說批評派紅學(2)

   

以上三十六種論著,除蔣和森的《紅樓夢論稿》和王崑崙的《紅樓夢人物論》系增訂修改過的再版書,其餘都是首次印行,出版社有二十家,而且呈逐年遞增趨勢,還不包括側重考證的紅學論著中也不乏從小說批評的角度撰寫的文章,以及許多尚未搜集成書的單篇論文。台灣、香港及國外學者近年出版的小說批評派紅學論著,也有一定數量,如梅苑的《紅樓夢的重要女性》和羅德湛的《紅樓夢的文學價值》梅苑的《紅樓夢的重要女性》,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版;羅德湛的《紅樓夢的文學價值》一書,「純以小說寫作的觀念」來評析《紅樓夢》的價值,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版。,可作為突出的代表。兩次國際《紅樓夢》研討會和國內歷屆年會,立足於小說批評的論文都佔絕大多數。正如余英時先生總結1980年陌地生會議時所說:「我們這次會議一共宣讀了幾十篇論文,其中只有極小的一部分是屬於傳統紅學考證的範疇,絕大多數都是從文學、哲學、宗教、心理各方面來分析《紅樓夢》的。」參見周策縱編《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論文集》第5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如果說在紅學史上,索隱派和考證派曾經各領風騷,尤其考證派長期居於紅學的主流地位,那麼,1978年至1987年這十年,則基本上是小說批評派的天下。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面由於考證派紅學發生材料危機,一時難以有新的突破,而索隱派早已後力不接,兩者均達至式微和終結的境地;另一方面,因為文學批評不斷借鑒和吸收新的文學觀念和批評方法,使小說批評派紅學拓寬了視野,可以建立批評的多種方法和多種途徑。美學的和歷史的批評,在擺脫了泛政治化的影響之後,依然顯示出威力,許多研究者從此一角度出發,寫出了具有理論深度和學術價值的論著。過去絕少涉及的曹雪芹的美學思想,現在不僅有一大批專文,而且有了專書。人們在尋求一種真正貼近《紅樓夢》的批評語言,來科學地詮釋曹雪芹和《紅樓夢》。蔣和森在《紅樓夢論稿》新版後記中承認,撰寫《紅樓夢》的研究文章,常常苦於找不到最合適的語言,他感到「那些通過生氣淋漓的藝術形象所體現出來的豐富含義,好像世界上只有一種文字形式才能表達,那就是《紅樓夢》本身」蔣和森:《紅樓夢論稿》第358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這種感受是許多紅學研究者所共有的,體驗到這種苦惱,意味著對《紅樓夢》的理解將趨於客觀和準確,而可以與機械的評判或概念化的套語相絕緣。

楊絳《藝術是克服困難》寫於1962年楊絳的文章載於《文學評論》1962年第6期,亦可參閱拙編《紅學三十年論文選編》中卷,第727至第735頁。,當時像這樣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研究《紅樓夢》的文章,尚屬鳳毛麟角,因此發表後帶給讀者的是陣陣清新。現在這方面的文章日漸增多,無論是主題學研究或平行研究和影響研究,都不乏力作。1980年第一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上,周策縱的《紅樓夢與西遊補》、陳毓羆的《紅樓夢與浮生六記》、白先勇的《紅樓夢對遊園驚夢的影響》,也可以作為這方面的例證。參見周策縱編:《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論文集》第237至第252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此外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系統論、符號學、結構主義和接受美學的觀點和方法,也有人寫出了富於說服力的文章。

可以確信,由於《紅樓夢》是一部具有典範意義的長篇巨製,任何一種新的文學觀念或新的批評方法,都可望在紅學研究中得以發揮。多樣化的小說批評方法,必然為小說批評派紅學打開無限廣大的領域。從這一點來說,紅學的小說批評具有索隱派和考證派不可比擬的生命力。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