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紅樓夢》的「本事」(1)

如何看待《紅樓夢》的「本事」(1)

如何看待《紅樓夢》的「本事」(1)

紅樓夢與百年中國

如何看待《紅樓夢》的「本事」(1)

   

紅學的考證、索隱和小說批評,是貨真價實的《紅樓夢》研究的三大派別,它們各有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有代表性的著作和代表性的學者,在社會上得到公認,代有傳人。作為學派的特徵,紅學三派全都具備。更重要的是,它們各有自己的獨特的紅學觀念和研究方法,彼此之間的衝突,主要是紅學觀念和紅學方法的衝突。

索隱派的紅學觀念,是堅持認為《紅樓夢》是一部反映故國之思的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作品,如同蔡元培所說;「《石頭記》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說也。作者持民族主義甚摯。書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於漢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蔡氏這段話,包括三層意思:一、《紅樓夢》的「本事」;二、《紅樓夢》的思想傾向;三、《紅樓夢》的性質。政治小說,就是對《紅樓夢》性質的概括。民族主義,指的是作品的思想傾向。「本事」,則是指作家藉以創作的原始素材,以及題材和主題。這三層意思,是對索隱派紅學觀念的最準確的表述。特別對「本事」的看法,是索隱諸家立論的基礎。明珠家事說、順治帝與董小宛故事說、康熙朝政治狀態說,以及張侯家事和珅家事等說法,都是針對《紅樓夢》的「本事」而言的。索隱的方法歸結到一點,就是闡證本事。換句話說,此派所探尋的主要是歷史事實和這些歷史事實如何在書中加以表現,所以才稱為索隱。至於作品本身按藝術規律組合在一起的人物和情節,包括作為整體的《紅樓夢》的藝術世界,索隱學者並不看重,他們寧願把所有這一切都當作自己心目中的歷史事實的投影,而不管是否有文學價值。《紅樓夢發微》的作者弁山樵子認為索隱派的做法是:「人物外別有人物,事實外別有事實,評論於書外者也。」參見一粟編《紅樓夢書錄》第19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頗能說明索隱派的紅學觀念和研究方法。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把文學歷史化的文學觀,是凌遲藝術整體、擠干人物生命原汁的方法,從文學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此派的錯誤,不在於過分看重與作品有關的歷史事實,主要由於無視和不懂歷史真實轉化為藝術真實的創作過程。

考證派紅學也不能避開對「本事」的看法,只不過所注重的是作者的生平經歷在作品中滲透的程度。在這一點上,小說批評派紅學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小說批評視作者的生平事跡為文學創作的經驗依據,是尚未發酵的麵粉,原始材料的礦藏,與作品所展開的世界,仍隔著創造和轉化的津梁。批評者瞭解作者的生平事跡,是為了更好地融解作品,而不是要到作品中去搜尋作家生活際遇的碎粒殘汁。考證派的極端,恰好是把作品的藝術內容和作家的生平等同起來了,甚至直接肯定《紅樓夢》是曹雪芹的「自敘傳」。胡適的「賈政即是曹寅」、「賈寶玉即是曹雪芹」的論點參見《紅樓夢研究參考資料選輯》第一輯,第2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可以說具有代表性。俞平伯在《紅樓夢辨》中,曾列出《紅樓夢》的年表,把書中寫的賈家的事類同於曹家的事,包括曹雪芹的生日,也由寶玉的生日來推算,確定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初夏生於南京俞平伯:《紅樓夢辨》第104至第10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證》,辟有「人物考」和「雪芹生卒與紅樓年表」兩章,進一步擴大賈家和曹家的類比範圍。結果在研究方法上,使考證派和小說批評派幾乎完全分道揚鑣,而在希冀用《紅樓夢》來印證曹雪芹家族歷史方面,反倒向索隱派靠攏,只不過索隱家索出的是清初政治史,考證家考出的是曹家家世史。

這並不奇怪,因為廣義地說,索隱也是一種考證,考證也是一種索隱。誠如黃乃秋在1925年批評胡適的《紅樓夢考證》時所說:「胡君雖知以此律人,其自身之考證,顧仍未能出此種謎學範圍……其以不相干的零碎史事來附會《紅樓夢》的情節,與上三派如出一轍;所不同者,三派以清世祖、董鄂妃等,胤礽、朱竹垞等,及納蘭成德等相附會,而胡君以曹雪芹、曹家、李家等相附會耳。」黃乃秋;《評胡適紅樓夢考證》,載1925年出版之《學衡》第三十八期,參見《紅樓夢研究參考資料選輯》第三輯,第42頁。該作者並援引西方的小說理論,說明《紅樓夢》所寫的,是已經剪裁之人生、超時空性之人生、契合名理之人生、經過渲染之人生。因此他總結說:

《紅樓》一書之所敘述,殆斷不能以實際人生相繩。長安、賈府云云,寶、黛等云云,悉因小說貴具體、不尚抽像之故,不得不有此假托。外觀雖似一地一家與數人之十數年之事,實則正著者憑其觀察,憑其理解,憑其理想,選擇人生之精髓,提煉人生之英華,歸納其永久普遍之特性,組成系統,運用其心思才力,渲染其間,乃克造成此幻境,以表其所欲表現之人生真理於此一串賡續之想像事物者也。其中固不無本諸作者當年之情事與其自身之經歷,然既經剪裁與渲染,成此幻境,宗旨又惟在表現人生之真理,其自體要無存在之可言,則充其量亦不過若即若離而已……其於書中之情節,惟當認定為作者本其觀察理解所假設之幻境,用以表現其見地者,謂為作者之所創造可也,謂為作者之所理想可也,若必斤斤焉求一時一地一家與數人以實之,是在作者方就一時一地一家與數人之假設,表現其所選擇所歸納所改善之人生永久全體之真理,而我乃倒行逆施,人之智力相越,有如此哉!參見《紅樓夢研究參考資料選輯》第三輯,第50至第51頁。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