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隱考釋秦可卿(6)
索隱考釋秦可卿(6)
「秦氏恭人之靈柩」,秦,其諧音為「情」,秦氏即情氏。恭人,恭敬之人。「秦氏恭人之靈柩」,其意為「被情氏所恭敬的人之靈柩」,即指被明朝情民所恭敬的明朝及其代表人物崇禎之靈柩。所以這個葬禮,是明代整個朝代的喪葬,埋葬的是整個朝代及其相聯繫的情感。因此上,這個葬禮就格外隆重,完全是皇帝規格的風光大葬。清朝入主中原後,「以帝禮改葬(崇禎),令臣民為服喪三日」,所以當時的葬禮真可謂是萬民齊哀,書中也曲筆大寫了這一點。例如說秦氏之死,「那長一輩的想他素日孝順,平一輩的,想他平日和睦親密,下一輩的想他素日慈愛,以及家中僕從老小想他素日憐貧惜賤、慈老愛幼之恩,莫不悲號痛哭者」,體現了百姓對崇禎的敬戴和對漢族自己君王的愛戀。脂硯齋特別對「憐貧惜賤、慈老愛幼」這八個字感受真切,在庚辰本側批道: 「八字乃為上人之當銘於五衷。」認為崇禎使「上人」所深受感動處是此八字。作者在表現天下萬姓齊悼崇禎這個史實上,用的是隱筆謎語法,他描寫當時送殯的人們的姓名,巧妙地囊括了十二地支及相應的生肖,象徵所有的屬相的人們都來哀送:
那時官客送殯的,有鎮國公牛清之孫現襲一等伯牛繼宗,理國公柳彪之孫現襲一等子柳芳,齊國公陳翼之孫世襲三品威鎮將軍陳瑞文,治國公馬魁之孫世襲三品威遠將軍馬尚,修國公侯明之孫世襲一等子侯孝康;繕國公誥命亡故,其孫石光珠守孝不曾來得。
脂硯齋對此加以點明,批道:
牛,丑也。清,屬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陳即辰。翼火為蛇;巳字寓焉。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曉鳴,雞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業,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謂十二支寓焉。
當時送葬的人們十分的多,萬頭攢動,盛況空前,正如書中描寫的秦氏的出殯場面: 「一時只見寧府大殯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從北而至。」描繪了崇禎葬禮場面的浩大。由於這個葬禮是清朝執政者所主持的,所以當時的東平王府、南安郡王、西寧郡王、北靜郡王和王公貴族均來路祭或送殯,擺足樣子給明代遺民看。當時送殯的「諸王孫公子,不可枚數」。送殯的隊伍「浩浩蕩蕩,一帶擺出三四里遠來」。
書中點明秦可卿的身份是明代的皇帝有兩處,一是說秦氏死後「賈珍因想著賈蓉不過是個黌門監,靈幡經榜上寫時不好看,便是執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可巧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宮掌宮內相戴權,先備了祭禮遣人來,次後坐了大轎,打傘鳴鑼,親來上祭。賈珍忙接著,讓至逗蜂軒獻茶。」這裡用「大明宮掌宮內相戴權」,「打傘鳴鑼」地「暗示」得明白,大有挑逗之意。「大明」,指大明朝;「戴權」,脂批點明此為諧音謎語,謎底是諧音「大權」二字;而在大明朝宮內掌握著大權者除了明朝內宮的宦官頭頭還有誰?!崇禎剛主政時刈除奸逆宦官,但後期與他先祖一樣,也寵用宦官。雖然戴權在這裡是個子虛烏有的人物,但作者讓他在秦氏的葬禮中出現一方面要點明宦官也愛戴崇禎之情,另一方面是為了點名秦氏在明朝的尊貴身份。由於此謎語說得較為明白,但又無明顯的痛腳可抓,所以作者特別杜撰出逗蜂軒名稱來,讓戴權去那兒喝茶。對此甲戌側批提示說: 「軒名可思。」顯然,這裡的「蜂」,暗指的是那些文字獄的製造者們,說他們是叮刺人的毒蜂。「逗蜂」,就是逗逗這些清朝的鷹犬、文人的敗類們,顯示了作者在智慧和聰明方面的自信和高高在上。
二是秦氏用的檣木棺材是「萬年不壞」的描寫,實暗指「萬歲」一詞。書中還特別借賈政的話點明此棺不是尋常人所能用的,暗指此棺實乃萬歲所用之物。有趣的是,用檣木而不是用其他的木頭,也有其隱寫暗喻之意。原來檣木乃明朝所崇祈的神木,祝允明《野記》載:
太祖初渡江,御舟瀕危,得一檣以免。令樹此檣於一舟而祭之,遂為常制。令在京城清涼門外,已逾百四十年矣,有司歲修祀,給一兵世守之,居舟傍,免其餘役。或云: 即當時操舟兵之後也。
對此,脂硯齋批語提示: 「檣者舟具也,所謂人生若泛舟而已,寧不可歎」,點到即止。
此外,書中描寫秦氏的丫頭瑞珠觸柱而死,可能是隱寫崇禎吊死時「太監王承恩對面縊死」的史實。書中稱「此事可罕」,人們「也都稱歎」,表明了漢民們對忠君愛國志士的欽敬。還有秦氏托夢時所說的「天機」,則點明了崇禎死亡的時間。她說: 「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在這裡的「三春」,其謎底是「三春」倒置,為「春三」(屬倒裝格),指春三月。三月是春天最後的一月,月盡即是夏天,春花諸芳隨著春三月而凋盡。這句玄語,暗指崇禎死於春三月這件事,說他死去後「諸芳」就銷盡了,明朝也就壽終正寢了,因此明朝的王子們、明朝的遺民們就得各自須尋各自門,各自自尋各自的活路去了。秦氏這句話,帶著將死去的人對仍然活著的人的深深關切,深深打動了那些「個中人」的心。
甲戌側批道: 「此句令批書人哭死!」甲戌眉批道: 「不必看完,見此二句,即欲墮淚!梅溪。」這樣表面看似尋常的一句詩,如果不是「個中人」的話,很難有如此強烈的感觸。然而此句話在「個中人」那裡,可以聯想起關於崇禎御筆衣帶血詔上所說的話: 「朕自登極十七年,致敵人內地四次,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尤其是此詔最後的「勿傷百姓一人」一句,確實是一個強力催淚彈,不由得人不痛哭失聲!所以脂硯齋在第一回中第一首標題詩處作眉批道: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
從主觀上說來,崇禎算得上是一個力求上進、憂國憂民的皇帝。第十三回秦氏托夢於王熙鳳托付後事的描寫,就體現了這一點。秦氏道:
目今祖塋雖四時祭祀,只是無一定的錢糧,第二,家塾雖立,無一定的供給。依我想來,如今盛時固不缺祭祀供給,但將來敗落之時,此二項有何出處?莫若依我定見,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將家塾亦設於此。合同族中長幼,大家定了則例,日後按房掌管這一年的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如此周流,又無爭競,亦不有典賣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若目今以為榮華不絕,不思後日,終非長策。眼見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要知道,也不過是瞬間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此時若不早為後慮,臨期只恐後悔無益了。
這些話,只有崇禎這平時治國齊家的人才會提到。秦氏在這裡的口氣非常大,鳳姐表現得也很謙恭,秦氏作為皇帝身份來吩咐鳳姐,理所當然地是居高臨下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