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探春悲劇之謎
人們看到曹雪芹的《紅樓夢》只有八十回,又似乎沒有寫完。於是在曹雪芹逝世以後,不少人開始續寫《紅樓夢》。其中,高鶚續寫的《紅樓夢》後四十回影響最大。
又由於,書商程偉元把高鶚的續書附在曹雪芹的八十回《紅樓夢》之後一起刊印出版。這樣一來,雖然迅速擴大了《紅樓夢》的影響。但由於高鶚續書從根本上違背了曹雪芹的創作意圖。彷彿一條狗尾長期附在曹雪芹的八十回《紅樓夢》之後並誤導了讀者和紅學研究整整二百年。現在,是從曹雪芹的八十回《紅樓夢》上徹底剝離這條拙劣狗尾的時候了。
曹雪芹似乎已經預見到後人會續寫他的《紅樓夢》。於是,曹雪芹發揮了神奇的想像力,虛構了一個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的神話,並把它像一個楔子似的,楔進全書之中,這就是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曹雪芹用了整整一個章回的篇幅,構建了賈府「……家業凋零……金銀散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悲劇結局的基本框架。在這個大的框架下面,有重點地演示了十幾位女兒的悲劇結局。這樣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曹雪芹過人的膽略和超人的智慧。曹雪芹在全書中插進了眾女兒悲劇結局的提綱,他要告訴世人:誰在續書中曲解和違背了自己的創作意圖,都不會得到讀者的認同。
在曹雪芹八十回《紅樓夢》的正釵、副釵、又副釵眾女兒中,曹雪芹只親筆為秦可卿和晴雯寫了悲劇的結局。曹雪芹既然無法直接寫出賈府敗落的真相,包括黛玉在內的其他女兒的悲劇命運也就無從寫起了。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曹雪芹借秦可卿臨終給鳳姐托夢的話:「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已經發出了警告,「三春」在賈府「元、迎、探、惜」四姐妹中,指的正是探春。探春的悲劇結局正是賈府敗落、眾女兒悲劇命運的開端,是具有非常關鍵和至關重要作用的事件。而高鶚續書把探春的悲劇結局設計為遠嫁,是違背曹雪芹創作意圖的最為突出和明顯的典型事例。然而,二百年來,讀者都對高鶚的這個設計深信不疑,紅學界都是順著高鶚的這個錯誤的設計進行著研究,幾乎沒有什麼不同意見。以至於各種影視作品的再創作都沒有脫離高鶚這個錯誤的設計模式。進而,又對廣大讀者和觀眾產生了極大的誤導。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紅學界沒有人出來質疑並提出自己的正確見解。這不能不說是紅學研究中的一個特別不可思議的現象。這種現象進一步充分說明高鶚續的《紅樓夢》後四十回對紅學界和普通讀者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了。
那麼,高鶚續書中對探春悲劇結局的設計究竟錯在哪裡?曹雪芹設計的探春的結局究竟是怎樣的呢?探春的結局在《紅樓夢》中的作用如何?筆者認為:高鶚續書錯就錯在把探春的悲劇結局篡改成了----遠嫁。而曹雪芹設計的探春悲劇結局應當是----隨著獲罪的夫家被流放。而且探春的結局應當是眾女兒悲劇結局的開端。假如曹雪芹真寫了八十回以後的內容,探春的悲劇結局可能在八十一或八十二回就開始了。而且,她的悲劇來得非常突然,卒不及防,迅速牽連到賈、史、王、薛四大家族。
現在,我們把自己對高鶚續書中探春的悲劇結局模式提出的質疑及我們對曹雪芹的八十回《紅樓夢》的仔細閱讀的基礎上,從新的角度深入的理解得出新的結論,提供給廣大讀者並希望一起來探討。
一、高鶚續書對探春悲劇結局的錯誤設計
高鶚續書是這樣設計探春遠嫁的結局的:在高鶚續書的第九十九回中,賈政在江西糧道衙門收到了同鄉又曾經同朝為官,後調任海門鎮守----周瓊的一封信。周瓊在信中為自己的兒子求親。原來,賈政與周瓊同在京為官時,因看周瓊之子長得好,賈政在一次席間提到要將自己的女兒探春許配周瓊之子。後來,周瓊調到海疆任鎮守。雙方就把兒女的婚事擱下了。賈政在江西糧道衙門收到周瓊為其兒子求親的信。於是,寫信將探春擇婿的事告訴賈母和王夫人。
「……賈母說道:『既是同鄉的人,很好。只是聽見說那孩子到過我們家裡,怎麼你老爺沒有提起?』王夫人道「『連我們也不知道。』賈母道:『好是好,只是道兒太遠。雖然老爺在那裡,倘或將來老爺調任,可不是我們孩子太單?』王夫人道:『兩家都是作官的,也是拿不定。或者那邊還調進來;即不然,終有個落葉歸根。況且老爺既在那裡做官,上司已經說了,好意思不給麼?想來老爺的主意定了,只是不敢作主,故遣人來回老太太的。』賈母道:『你們願意更好,但是三丫頭這一去了,不知三年二年那邊可能回家?若再遲了,恐怕我趕不上再見他一面了!』說著掉下淚來。(一百回)」寶玉知道後大哭一場。「難捨難分。探春倒將綱常大體的話說的寶玉始而低頭不語,後來轉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於是探春放心辭別眾人,竟上轎登程,水舟陸車而去。」後來,曹雪芹又通過賈赦之口告訴賈璉,賈政來信說了:「探春於某日到了任所,擇了某日吉時,送了你妹子到了海疆,路上風恬浪靜,全家不必掛念。(一百二回)」
二、質疑高鶚續書中的「探春遠嫁」
高鶚設計的探春的結局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嗎?筆者質疑高鶚設計的探春的結局。筆者認為:高鶚設計的探春的結局是從根本上違背了曹雪芹的創作意圖,是完全錯誤的。
高鶚續書之所以設計了探春的結局是「遠嫁」,主要是錯誤地理解了《紅樓夢》第五回中曹雪芹給探春寫的判詞和曲詞並根據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七十七回中的一句話:「且又官媒來求說探春等。」當然,或許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確如周汝昌先生的發現,高鶚續書與乾隆、和珅有些瓜葛。那麼,就不能排除或是清王朝最高統治者的授意;或是高鶚為避免清王朝的「文字獄」打擊等因素,而不得不對續書作了無害清朝統治的處理。
曹雪芹對探春的悲劇結局是這樣描述的:探春的判詞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泣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曲詞是:「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第五回)」
試問:如果探春的結局真的象高鶚續書寫的那樣是「遠嫁」,即使嫁得再遠,也是一樁喜事。可曹雪芹給探春寫的判詞、曲詞的總體氣氛卻沒有絲毫的喜慶之意。從「……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泣……一帆風雨……拋閃。恐哭損殘年。……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分兩地,……保平安。……莫牽連。」這些用詞來看,是「悲悲、切切、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慼慼」,非常悲涼的。
我們再進一步分析曹雪芹在探春的曲詞中的用詞:「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拋」是「扔掉」的意思;「閃」是「甩掉」的意思。
試問:探春若是遠嫁,一個貴族之家的小姐,嫁到同樣是貴族之家作了兒媳,即便路途再遙遠,回趟娘家也不是什麼難事。語言大師曹雪芹怎麼會誤用「拋閃」之詞?說是把自己的親人和家園都扔掉和甩掉,再也回不來了。
試問:女兒出嫁到再遠的地方,也是一樁喜事,爹娘怎麼會悲切得「損殘年」即損壽的程度?
試問:探春若是遠嫁,怎麼會涉及到(途)「窮」和「通」(達)這樣關乎官員命運的話題?還做出「皆有定」,「豈無緣」這樣悲觀縮命自我安慰式的解釋。
試問:探春若是遠嫁,「莫牽連」就更文不對題,更講不通了。一位遠嫁的貴族小姐怎麼會無緣無故地祈盼「莫牽連」上娘家呢?
在元春讓姐妹們制燈謎時,探春制了一個預示自己命運的謎面:「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二十二回)」
曹雪芹是在暗示探春的悲劇結局,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再也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了。而高鶚續書卻荒唐地寫了探春不僅回到家中,而且是在賈政走水路送賈母的靈柩回鄉,得知探春隨夫家奉詔回京(一百十八回),探春到京回家,「出挑的比先前更好了。」探春的夫家因在海疆靖寇有功,「聖心大悅,命九卿敘功議賞。(一百十九回)」高鶚這樣續寫探春的結局真是荒唐到了極點。
三、恢復曹雪芹對探春悲劇結局總體設計的本來面目
那麼,曹雪芹筆下了探春悲劇結局應該是怎校的呢?筆者認為:探春的悲劇結局是隨著獲罪的夫家一起被流放。依據是:
1、預示探春命運的判詞、曲詞竟然與唐朝韓愈的一首詩驚人的相似
探春的判詞: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泣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探春的曲詞: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第五回)」
唐朝的韓愈的詩: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請看:「一帆……路三千……損殘年……江邊望」(探春的判詞、曲詞)
「一封……路八千……惜殘年……瘴江邊」(韓愈詩)
探春的曲詞、判詞為何與韓愈因這樁歷史公案而寫的詩如此驚人相似?這樣設計的用意何在?原來,韓愈的這首詩隱涵著的一樁歷史公案
2、韓愈詩隱涵著的一樁歷史公案與探春悲劇結局的關係密切
韓俞寫這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詩,起因是一樁歷史公案。唐朝尊崇佛教,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要去躬迎佛骨,刑部侍郎韓愈上《諫佛骨表》進行勸阻,觸怒了憲宗,要立即處死韓愈,幸虧宰相裴度等大臣苦苦相勸,憲宗才收回成命,改判韓愈貶官流放潮州,韓愈早晨上書,晚上就接到聖旨被流放,緊接著冒著大雪被迫走上八千里的流放之路。
探春的「曲詞「一帆風雨路三千,……恐哭損殘年……」暗合了唐朝韓愈的詩。探春的曲詞「一帆風雨路三千,」正是韓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的縮寫,曲詞「損殘年」暗合了韓詩的「惜殘年。」探春的判詞「江邊望」暗合了韓愈詩的「瘴江邊」。
曹雪芹在暗示,探春和韓愈的命運是相似的,獲罪流放。而判詞上的畫「畫著兩個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和曲詞「告爹娘休將兒懸念」暗示賈府只有探春一個人被流放。賈府沒有獲罪,賈府的一個小姐又怎麼會被流放呢?只有一個可能,探春嫁到了夫家之後,夫家全家獲罪的原因又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夫家獲罪被流放,這時的探春作為夫家的一員只能隨之而去。判詞「清明涕泣江邊望」暗合韓詩「好收吾骨瘴江邊。」則暗示探春的夫家沒有韓愈幸運,主要人物可能死於政治慘變。
曹雪芹給探春寫的判詞暗示:「探春雖然才華能力出眾,志向高遠,但她生於賈府的末世,祖上的好運氣已經消耗盡了。清明哭祭過親人後,她站在江邊望著千里遠的家鄉,過去大觀園裡的生活像夢一樣是那麼的遙遠。」
如果說判詞對探春悲劇結局的表述得還比較模糊的話,「曲詞」就講得非常明確和具體了。對曹雪芹用曲詞暗示探春悲劇結局的正確解釋應當是:「探春在夫家經歷了『一帆(番)』獲罪的『風雨』後,跟著走上了『路三千』的流放之路。把娘家的親人和家園都一齊扔了甩了,不可能再回來了。她讓轉告訴爹娘,不要懸念女兒,過度悲痛會損壽的。從古到今官宦的途窮和通達都是有定數的,離合悲歡怎麼會沒有因緣?從現在開始兩地分離,各自保住平安吧。我走了,但願別牽連上娘家。但是,探春的「莫牽連」,也只是她的一個祈盼。封建社會一人獲罪誅連九族甚至十族是司空見慣的事。「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第四回)」嘛。
曹雪芹自幼就對中國古典詩詞曲賦非常熟悉,是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曹雪芹對韓愈因這場歷史公案所作的詩肯定是瞭解的,他巧妙地將探春的悲劇命運隱涵在這樣一樁歷史公案之中,我們不能不佩服曹雪芹的膽識和智慧。要知道這樣是會擔風險的。
3、曹雪芹設計的探春悲劇結局的大致走向
那麼,曹雪芹設計的探春悲劇結局的走向究竟是怎樣的呢?
? ≡誆苧├鄣陌聳氐摹逗炻巍分校故悄芄徽業揭恍┤咚韉摹?br> 曹雪芹在「壽怡紅群芳開夜宴(六十三回)」中,寫了大觀園眾女兒行酒令。其中,每個女兒掣的象牙花名簽上的詩句,都預示著她們的命運。曹雪芹為探春設計的命運是嫁到王府。
探春掣出的牙籤上畫著「一枝杏花,那紅字寫著『瑤池仙品』四字。」
「瑤池」正是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所住的地方。「仙品」則暗示了探春具有仙女般的高貴品質。她可以住到西王母所住的瑤池,暗示她嫁到了王府。
簽上「詩云:日邊紅杏倚雲栽。」
這詩句是唐代高蟾的詩《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中的句子。
古代的人們把天、日比作君主,比作皇帝;把碧桃、紅杏比作依傍皇帝的顯貴在朝的人。探春嫁到了王府,正似「紅杏倚雲栽」一樣,也曾經一度非常顯貴。
詩句下面「注云:『得此簽者,必得貴婿,大家恭賀一杯,共同飲一杯。』」
探春得到這個簽,一定會得到貴婿,賈府是公府,比賈府還高貴的必是王府,「貴婿」一定是指王府中的子孫。
曹雪芹又設計了眾人看到後的反應:「……我們家已有了個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曹雪芹暗示:眾人說對了,探春確實嫁到了王府。
「大家來敬,探春那裡肯飲,卻被史湘雲、香菱、李紈三四個人強死強活灌了下去。探春只命蠲了這個,再行別的,眾人斷不肯依。湘雲拿著她的手強擲了個十九點出來……」
曹雪芹暗示探春對這個婚姻並不情願。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是被強迫成婚的。
探春會是嫁到哪個王府中去呢?曹雪芹也有巧妙地暗示。賈母八十大壽,北靖王妃、南安王太妃都來慶賀。南安太妃要見眾姐妹,賈母只讓探春陪著史、薛、林來拜見 。南安太妃「一手拉著探春,一手拉著寶釵,問幾歲了,又連聲誇讚。(七十回)」南安太妃首先拉著的正是探春。
曹雪芹在後面又設計了「官媒來求說探春等。」暗示南安太妃為自己的孫子選中了探春。
假若曹雪芹確實要寫八十回以後的內容,極有可能是探春在八十一回就嫁到了南安王府,緊接著南安王就獲罪,探春夫家之人或死或被流放,探春等作為女眷,可能被充軍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去了。
正所謂:「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了。
但是,在曹雪芹所處的清王朝那個極端專制殘酷的的「文字獄」盛行的時代,曹雪芹怎麼可能把探春真實的悲劇命運公開如實地寫出來?曹雪芹只能採取這樣的方法,把探春的悲劇命運隱去。
「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十三回)。」曹雪芹暗示探春隨獲罪的夫家流放去後不久,賈府的惡運隨之而來,悲劇命運也就不可避免地降臨到大觀園諸女兒頭上了。
眾姐妹作「詠絮詞」時,曹雪芹為探春作了探春的「南柯子: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七十回)」曹雪芹暗示眾女兒最終的結局是「東西南北各分離」,賈府絕不會有一個團圓的結局了。
而這樣的設計正影射了曹雪芹自己家族的悲劇。由於曹家有人參與了那場奪嫡爭鬥而受到株連。被「調取進京治罪。」而在那個黑幕政治的時代,封建帝王對只是家奴身份的曹家,治起罪來就顯得非常隨易,隨便找個罪名就行了。正如《紅樓夢》中抄檢大觀園的真實原因是「繡春囊」事件一樣,對外則宣稱是「丟了一件要緊的東西,因大家混賴,恐怕有丫頭們偷了,所以大家都查一查去疑。(七十四回)」
四、破解探春悲劇結局的意義
筆者認為:破解了探春悲劇結局之謎有以下幾點意義:
1、從根本上全面否定了高鶚續書對《紅樓夢》八十回後的整體設計及所有女兒悲劇結局的模式,進而全面否定了高鶚續書。使人們認清了高鶚續書是從根本上違背曹雪芹的創作意圖,是對廣大讀者的誤導。而曹雪芹所設計的大觀園眾女兒的結局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
2、使人們認識到探春悲劇結局是大觀園眾女兒悲劇結局的開端,是一個非常 重要的事件。讓人們對「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的認識有了具體內容的支撐;
3、否定了近年來紅學研究中新出現的認為《紅樓夢》的後四十回是曹雪芹寫的、是曹雪芹原著的觀點。對探春悲劇結局的正確理解和推斷,足以證明這種觀點是不能成立的;
4、證明賈府的敗落確實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曹雪芹在所處的清王朝的那個「文字獄」盛行的黑暗年代,曹雪芹是不可能把這些內容寫出來的。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脂硯齋對曹雪芹的《紅樓夢》所作的大量的評注的問題。因為脂硯齋在曹雪芹的八十回《紅樓夢》中作了大量的評注並成為後人研究《紅樓夢》的重要依據。
對此,我們提出以下的推斷:
一是,曹雪芹有可能寫了一些八十回以後的內容。但是,在清王朝嚴酷的「文字獄」的形勢下,他不可能直白、具體地寫出真實的悲劇。所以,他自己那些已經寫出來的八十回後的內容也不滿意。因而,雖然也給一些親友看過,但在對《紅樓夢》作最終定稿時,經過他的認真的思索和仔細的權衡,他不得不忍痛捨棄了這些內容。而對全書進行了獨特的、全新的設計;
二是,對脂硯齋的評注也不能一味的迷信。也要進行科學的分析。因為,脂硯齋畢竟不是曹雪芹,她的思想水平,她的藝術才華不可能達到曹雪芹的高度。並且已經有不少證據證明脂硯齋的評注也有不少是不可信的;
三是,曹雪芹還在《紅樓夢》中設計了與賈府關係密切的甄府及酷似賈寶玉的甄寶玉。甄府的「調取進京治罪」。曹雪芹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甄府就是賈府;甄寶玉就是賈寶玉。曹雪芹用甄、賈府影射自己的家族----江寧織造曹府;用甄、賈寶玉影射----曹雪芹自己。曹雪芹的藝術設計是用甄府的獲罪暗示賈府的結局,影射自己的家族----曹府的最終結局。
四是,曹雪芹在當時嚴酷的政治形勢下,不得不對《紅樓夢》作了不同尋常的處理。即只寫了八十回並是最終的定稿。只對《紅樓夢》眾女兒的悲劇結局作了一個大致的設計。對此,我們有專文進行了論述。(請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學網--專題研究-紅樓夢研究-2006年12月31日《八十回的<紅樓夢>是曹雪芹的創作的一部完整的作品》)我們可以在曹雪芹那「卿何薄命?(七十八回「芙蓉女兒誄」)的大聲疾呼中,體會出曹雪芹已經把對女兒悲劇命運的具體描述,轉向對造成從女兒悲劇命運那罪惡根源的探尋。(請見「中國文學網-專題研究-紅樓夢研究-2006年12月31日《正確破解<紅樓夢>章回題目中點到的詩詞曲賦》)
曹雪芹是偉大的,曹雪芹的思想是超前的,曹雪芹的才華更是舉世罕見的。曹雪芹生存的年代也是極其黑暗的,曹雪芹的經歷更是極其坎坷的。但是,可能正是由於曹雪芹所處的那個黑暗的年代,正是由於曹雪芹的坎坷經歷,才是促使他對社會的「是非」、對人生的真諦進行了這樣超乎尋常的探索。才使他創作了一部舉世「奇傳」的《紅樓夢》(請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學網-專題研究-紅樓夢研究-2006年11月4日《在北京語言大學作『突破紅學誤區』講座問答摘要》中「《紅樓夢》的主題、曹雪芹的創作意圖和曹雪芹是怎樣的一個人」部分)。才會給後世留下這樣寶貴的文學遺產,曹雪芹的偉大和可貴之處我們可以在八十回《紅樓夢》中深深體會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