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夕葵書屋」殘頁及其他

談「夕葵書屋」殘頁及其他

談「夕葵書屋」殘頁及其他

紅樓文化

不久前友人見示筆者1993年第4期、1996年第4期《紅樓》雜誌和1994年《紅樓夢學刊》第1期所載《石昕生與毛國瑤先生通信錄》、《談靖本〈紅樓夢〉有關問題》、《〈夕葵書屋〉殘頁辨偽》幾篇文章。筆者因患腦梗塞,對《紅樓夢》擱置已久,不參與任何活動。讀了這幾篇涉及筆者的文字,深感石昕生所表述的一切,真是匪夷所思,似讀了偵探小說,令人眼花潦亂。石先生種種分析論述,好似他親自目睹了"作偽"的全部過程。

    他公佈了過去筆者和他的全部通信摘要。對這些問題,石先生在發表以前沒有徵求過筆者的意見,且在發表時斷章取義,隱瞞了某些筆者的重要意見。這樣片面公佈個人之間書信往返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筆者在以前也曾單獨發表過一些與俞平伯先生的通信,筆者對那些準備發表的內容都事先將原稿複印寄給發表部門,經審核同意刊出時,再把原件複印稿通過一定渠道寄送俞平伯先生親屬再行審讀,得到同意後才付發表。通信內容也是著作權,何況是對某些正在討論的問題,更不應該片面公佈,從而指責通信的對方為"作偽者"。這些問題必定要有充足論據,不是靠少數人依片面分析所能下結論。這是有關個人的姓名權和名譽權的大事,是法律問題,石昕生先生在當今法制社會下,應當知道這些道理,對學術問題,尤其是對有爭論的問題,只憑個人揣斷,無任何根據妄自下結論,就是侵害了對方的姓名權和名譽權。

    石昕生先生在《〈夕葵書屋〉殘頁辨偽》一文中說:曹雪芹的卒年,紅學界有三種說法,一、壬午說,二、癸未說,三、甲申說。他指出當年郭沫若先生說:"壬午二字,字體較小而不貫行,頗致疑慮"。他指出疑點而不是作結論,並不存在"天秤"。石昕生先生又說:"俞先生通讀全部批語,竟無一處涉及卒年問題,向毛君尋問'卒年'是必然之事,之後就有人煞費心思的炮製了這張破綻百出的'夕葵殘頁'"。這一段話石先生完全是個人估計。事實上俞先生從未向筆者尋問過'卒年',更沒有什麼"必然之事"。筆者現在保存著俞先生全部當年的來信,可以證實石昕生先生完全是憑臆造。

    靖應鶤先生當年寫給俞平伯先生的信上說"據毛君說是批語,不是原文。認為很有價值。"這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話,不存在什麼"石破天驚逗秋雨,驚天地泣鬼神",更不存在把"癸未說者一下子打翻在地"。石昕生先生還說:"毛君不僅說出最'很有價值'的話,現又說'甲申是對的'那末'夕葵殘頁'的炮製者不是毛先生又是何人"。僅據這兩點,就斷言筆者是"夕葵殘頁"的炮製者嗎?殘頁是靖應鶤先生促(從)他家中所藏《袁中郎集》裡找到的,也是他自己寫(信)告訴俞平伯先生的,石先生根據什麼說筆者是殘頁的炮製者?這完全是憑個人想像加罪筆者。這是什麼邏輯?那家的推理法?說明石昕生先生早就有加罪筆者的想法,因而寫出"因之不能不讓人不由得想到這是毛國瑤先生為俞平伯先生特製的"。這種理由能說服讀者嗎?這裡可以看出石昕生先生的強調奪理和不顧事實。

    對殘頁本身,石先生說:"其紙甚敝,其字甚新。完全不像經歷一二百年的字。"按石昕生先生從未見過(這)張殘頁的原件,只見過複印件,如何能下這般斷語?筆者在致紅樓夢研究者的分開信中曾說過:1964年筆者去北京時看到裱好了的殘頁原件,俞平伯先生告訴筆者,他在送裱時店中負責人告訴他,殘頁抄寫在明代紙張上,這種紙比乾隆時紙稍薄。這是俞平伯先生親口所說,筆者過去介紹殘頁和靖本時一直以為是清代竹紙,故在公開信中順便提了一下,而石昕生先生竟然妄指筆者是"編造故事"。

    石昕生先生強加於筆者的另一罪名是"假托古人,竄改古書"。用盡心思、捏造罪名,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古人云云指的是吳山尊。在靖應鶤先生發現殘頁時,曾會同筆者寫信給南京圖書館古籍部,請求代查"夕葵書屋"的出處,經查明是清代吳山尊的室名,編在《室名別號索引》一書中。此南京圖書館古籍部覆信現保存在靖家(加蓋有公章)。後來俞平伯先生在北京也查到"夕葵書屋"和吳山尊傳,(見《紅樓夢》研究集刊第一輯)。"竄改古書"是指甲戌本石頭記批語,'壬午除夕',而"夕葵書屋殘頁"寫為"甲申"。殘頁在發現時就如此。今石昕生先生因而指此"夕葵書屋石頭記卷一"的批語是後人偽造,強說"甲申,一月"是竄改,這一殘頁在俞平伯先生"記'夕葵書屋石頭記卷一'的批語"一文中已作詳細論述,筆者認為有理。"竄改"云云,根本沒有根據,是石昕生先生的臆說。

    石昕生先生非但誣蔑筆者製造假文物,也對俞平伯先生有微詞。他說:1964年6月下旬出現的這張殘頁……俞先生有未激動?有未辨偽?筆者認為俞先生是做了辨偽工作的。他在紅樓夢研究集刊第一輯《記'夕葵書屋'石頭記卷一的批語》一文開始就說:"雖然我有理由相信它是真品,他人可能不這麼看的。辨別材料的真偽,這是一切討論地初步,因此在談論以前,有把這一張紙的來歷交待清楚的必要……"。他對殘頁的最後結論是:"依我看來,完全證明這條批語的真實性,因若非脂硯原文如此,如何能處處都符合呢?從程偉元高鶚以下,怕也沒人能夠偽造"。

    事情已過去三十多年,靖本原物至今不蹤影,這"夕葵書屋殘頁",也在"文革"時被抄,雖多蚊(方?)查尋,但一直沒有再現。據說"文革"中被XX拿去,而XX也已去世多年。這一文物既是被抄走,保存者一定不會毀掉,或能於一定時候再現,那時就能研究判斷。至於那部十九小冊的靖本,也是迷失於"文革"時期,對這一事實,不少人紛紛揣測:有說落在收破爛的手上,有說靖氏不肯拿出來,意在奇貨可居,更有人說還在筆者手中。筆者在《紅樓夢研究集刊》第十二輯中已說明當年筆者閱畢即歸還靖氏,而靖氏在文章中也說明。石昕生先生說靖氏舊居閣樓很小,不會有很多古書。但筆者確知靖氏舊居雖陰暗狹窄,但確有不少舊籍,即以"文革"時而言,當年被抄去的古籍就不下數十冊,且至今沒有發還。

    石昕生先生在紅學研究方面也曾有過心得,昔年曾邀我共同寫文,,由已故駱靜藍女士介紹在《人文雜誌》上發表,其中傅恆家族與曹家關係一說,頗受學人重視。惜有些地方未免失之主觀。已故戴不凡先生,過去與筆者通信討論,在對靖本錯亂問題的探討上,石先生文中引用的戴不凡先生的看法,實際上是筆者對戴所言,例如筆者說:"照常情,抄通順句子比抄錯亂的句子容易。今靖本有此批語的錯亂,完全找不到所以致亂的原因,一似小以方塊字作拼學遊戲,至為可異"。石先生沒有看清戴的文章,反而將筆者的話當成戴的意見,從而主觀武斷,無事生非,斷章取義地憑空妄說有什麼"抓方"之舉讀了令人可哂。如此結論,豈不將讀者引向混亂?!

    前面所說的個人通信問題,石昕生先生在1993年12月《紅樓》第四期《石昕生與毛國瑤先生通信錄(摘要)》中,事先不徵得筆者同意,取捨全由一己需要決定,通信中筆者一些重要意見都未納入,例如石昕生先生當時指靖批是後人所為,筆者已知他所指,在多次通信中都明白提出:"如此做法必然會再次發生冤假錯案",要他多多慎重。無奈他一意孤行,在這次輯錄通信摘要時依舊一字不提,其目的是只取他自己認為對他的論點有利的內容,藉使讀者相信他的一面之詞。

    筆者在"文革"和"反右"時受盡冤假錯案之害,若非粉碎四凶,能否活到今日還要打問號。如今在某些領域,此風仍然未止,可見流毒至深。俞平伯先生早年也是受害者,他曾有詩曰:"商謎客自爭先著,彈駁人皆願後休",即此之意。石昕生先生因只堅信自己的斷言,不考慮時代背景與事物的必然性及或然性,把別人說的都說成是謊言或欺世盜名,所以他不承認靖本發現時《己卯本》尚未影印了出版,《楝亭集也未印行,而〈有關曹雪芹,十種〉則說可以在圖書館查到從未作過調查研究,但石昕生先生沒有想到:1959年至1964年正是"反右"以後"文革"將臨之際,知識分子如臨深淵,誰能有心情和條件去公開研究〈紅樓夢〉和製造假文物?!

    石昕生先生對"夕葵書屋殘頁"既認為是偽作但究為何人所作他一無所知,故而捕風捉影,憑空估計,首先他懷疑是先叔所為,但後來他知道先叔遠在貴州貴陽,解放後與筆者從未晤面,繼而覺得先父曾任省文史館研究員,對文史有研究,可有造偽的條件,故而數次來信索要先父手跡。筆者知其用心,為了澄清事實真相,遂將有先父簽名的信函複印寄去。石先生來信承認"夕葵書屋"殘頁絕非先父手筆。他知道靖應鶤父子寫不出那樣的,但仍然咬定殘頁是偽造,轉而又肯定靖本是後人所作,是一個普通本子,並在新聞界製造輿論,可謂不遺餘力。靖本因現已不存,任何人要想怎樣估計都可以,筆者前者在"公開信"裡已作說明,並對一切有關文章都未作答,今天由於石昕生先生指名筆者是偽造者,故特就此公開答覆。前不久李同生先生也曾有類似說法,這裡一併予以說明。石昕生先生在《紅樓夢學刊》1994年第一輯《談靖本〈紅樓夢〉有關問題》中說:"我至今並未將靖本偽作者與毛君等同起來,毛君也不必將作偽的帽子向自己頭上戴"。這是自欺欺人。石昕生先生幾篇文章都肯定靖本是"偽作",而靖本又是筆者首先發現的,在此之前並未聞有人論過靖本,石昕生先生在《紅樓》1996年第四期《夕葵書屋殘頁辨偽》一文又指名提出"'夕葵'殘頁經筆者研究,系毛國瑤先生製造的假文物",且引《新民晚報》素素之文"……騙與被騙有時候是周瑜黃蓋各取所需的關係"石先生問道"不知毛君以為然否?"筆者這裡正式回答:石先生所提出的一切都不存在;他侵害了筆者的姓名權和名譽權,要負法律責任,筆者將以誹謗罪控告石昕生先生。

    最後,在這裡再補充一點:石昕生文章裡所指的所謂"刪並、增益、錯亂、顛倒"等現象也是筆者對靖本的分析、歸納的結果,過去函告北京吳世昌先生,吳先生在《紅樓夢探源外編》中曾提起。這是筆者的話,而不是吳世昌先生的話,特別在此作鄭重聲明。  

    石先生多次來信說張大千仿古書,是玩玩的,與個人無損,"書箱、廢藝齋集稿、龍之帝國,也都是玩玩的。"意在誘供,完全是"文革"那一套,可見石昕生先生思想之一斑。讀者通讀石先生的文章,就能窺其大概,此處就不再多寫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