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紅樓背景在乾隆年間

論紅樓背景在乾隆年間

論紅樓背景在乾隆年間

紅學研究

我們來詳細探索《紅樓夢》故事的具體時間背景之迷。首先確定,紅樓故事大背景是在什麼時代呢?我們說,《紅樓夢》故事背景是在康熙—乾隆年間的敘事。

首先,從《紅樓夢》中「養生堂」,即「育嬰堂」說起。《紅樓夢》第8回《賈寶玉奇緣識金鎖 薛寶釵巧合認通靈》:

他父親秦邦業現任營繕司郎中,年近七旬,夫人早亡,因年至五旬時尚無兒女,便向養生堂抱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誰知兒子又死了,只剩下個女兒,小名叫可兒,又起個官名叫做兼美。長大時,生得形容裊娜,性格風流,因素與賈家有些瓜葛,故結了親。秦邦業卻於五十三歲上得了秦鐘,今年十二歲了。因去歲業師回南,在家溫習舊課,正要與賈親家商議附往他家塾中去。

翻閱陳康祺著清史筆記《郎潛紀聞‧初筆卷四》,發現第140條目為「育嬰堂」:

元明之世,育嬰堂尚未通行。自國家忠厚開基……世祖皇帝講筵觸發,特嚴弱女之禁,海內始知育嬰堂為善舉,然在官尚無常餼(筆者註:指供給的糧食)也。仰維孝莊皇后首頒祿米,滿漢諸臣,依次輸助。不數年,由京師以達郡縣,育嬰之堂,遍天下矣。(P70,中華書局1984年3月版)

《紅樓夢》中的秦可卿乃出身養生堂,即從「育嬰堂」所抱養也。可以說,《紅樓夢》的歷史背景,必在康熙朝之後了。

附一:現存記載最早的天津市育嬰堂——《育嬰堂天津孤兒的「避風港」》

今天的程林莊路上,有一個天津人都知道的地方———SOS國際兒童村。這裡有舒適溫馨的別墅式住宅,每一個孩子都會享受到一個完整家庭應該有的幸福和快樂。讀者也許不知道,二百多年前,在小樹林一帶的水閣大街上,天津就有了第一個育嬰堂。

育嬰堂天津孤兒的「避風港」。說起育嬰堂這個已經被歷史封存的名字,許多老人都還記憶猶新。根據史料記載,育嬰堂是乾隆五十九年的九月(1793年)建成的。現如今的本市河北區還有用這個字號命名的地方,據說就是育嬰堂的原址。大水過後棄嬰遍地。

鹽商捐資聯合建堂。據瞭解,目前存有記錄著有關育嬰堂資料的地方,只有南開區檔案館一家。當記者走進檔案館工作人員谷靜和劉俊華的辦公室時,厚厚的一摞與育嬰堂有關的檔案已經擺在了桌上。打開一盒資料,谷靜指著幾張寫著毛筆字、已經明顯發黃的紙張說:「這裡面記錄了有關育嬰堂歷史的一些情況,也可能是目前我市惟一記載有關育嬰堂的資料。」據其介紹,在清乾隆五十九年間,天津鬧大水,災後民不聊生,被遺棄的嬰兒比比皆是,餓死、病死的更是不計其數。鹽商周自邠看到這種情況,心裡很不是滋味,便拿出錢在鎮海門外(今新安購物廣場對面的水閣大街)設立了一個共有102間房屋的棄嬰收養處,專門收容無主的棄兒,並聯合更多的鹽商,為這項慈善活動提供資金。由於這個慈善機構是由鹽商們聯合開辦的,當時的政府為表明淵源,就把這個機構稱為「長蘆育嬰堂」。(《天津青年報》2004年06月24日,記者王志輝)

附二:《郎潛紀聞二筆》卷十一:

(382)和珅有兩大父 :前卷紀和珅為伍彌泰外孫,蓋滿洲人多云然,而吳督部熊光亦著之筆錄者也。康祺謂...為設養老院、育嬰堂,復置義莊,老儒竟不私一錢也。其妻亦僅知為公家錢,不敢攫取,惟怨老儒之胡不中飽而已。

附三:孝莊皇后簡介。孝莊皇后姓博爾濟古特,名布木布泰,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於蒙古科爾沁貴族世家,是「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裔。13歲那年,嫁給了後金國的四貝勒皇太極。皇太極稱帝后,她被封為莊妃。順治、康熙時,她被尊為皇太后、太皇太后。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歲。後人稱為孝莊皇后。清聖祖玄燁康熙 ( 1662-1722)。

以上是孤證,下面再仔細考量一番。

確定在清朝乾隆年間的系列歷史和文本證據有:

一、文獻可考量的,只有清朝康熙和乾隆皇帝有六次江南巡視,《紅樓夢》第16回趙姨娘的話:「那可是千載稀逢的」、「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江南的甑家……獨他家接駕四次」,所以歷史必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而由於素材的醞釀過程,作者至少是在乾隆年後才寫作的。

二、《紅樓夢》第18回 「賈元春歸省慶元宵」 ,敘述元妃「然後是一把曲柄七鳳黃金傘過來,便是冠袍帶履。」有故宮歷史專家考證,皇室權威的象徵「黃金傘」,在乾隆朝之前都是直柄的,從乾隆朝才創設有「曲柄黃金傘」。

另外,《紅樓夢》第53回,「已到了臘月二十九了……次日(筆者註:按照文本敘述「次日」應為「此日」),賈母有誥封者……進宮朝賀」。朝儀「元旦朝賀」典故,見故宮博物院授權的「明清五百年—清代宮廷大事表」網站有載:「乾隆三年(1738年 戊午)正月,初行元旦朝賀禮。乾隆帝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詣壽康宮慶賀皇太后禮成,再御太和殿受百官之賀,自是每年元旦如此。祈谷於上帝,奉世宗配享。初幸圓明園,奉皇太后居暢春園。」——可證從清朝乾隆3年始有「元旦朝賀」的。《劉心武揭謎〈紅樓夢〉》認為第18回到第53回寫的是乾隆元年的事件,應該是讓故事的賈母「寅吃卯糧」了,這樣的附會彷彿是考古在秦傭的地坑內突然發掘出一個現代的洛陽鏟來,當作骨董了呢。(這樣的荒唐,錢鍾書先生在《管椎編》中曾拈出是古人的偽作的可笑了)。《紅樓夢》作者如此精細,又不是前知後算的神仙,怎能預支以後的典章制度呢。

三、《紅樓夢》早本,確定的是從程甲本開始流布世間的,即1791年高鶚活字印刷、刊布,所以《紅樓夢》必作於1791年(乾隆56年)之前。

四、歷史專家確定,「欽定鄉試增五言排律」(五言八韻詩)的皇家典故,史實確在1757年,乾隆22年丁丑年(周策縱先生也有論及)。俞樾最早就指出,後40回寫鄉會試要作「五言八韻」詩,這是乾隆年間的事。譬如,《紅樓夢》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斷癡情 薛寶釵出閨成大禮》提到李紈為賈蘭應考「改詩」:

李紈正在那裡給賈蘭改詩,冒冒失失的見一個丫頭進來回說:「大奶奶,只怕林姑娘不好了!那裡都哭呢。」李紈聽了,嚇了一大跳,也不及問了,連忙站起身來便走。素雲、碧月跟著,一頭走著,一頭落淚,想著:「姐妹在一處一場,更兼他那客貌才情,真是寡二少雙,惟有青女素娥可以彷彿一二。竟這樣小小的年紀,就作了北邙鄉女。偏偏鳳姐想出一條偷梁換柱之計,自己也不好過瀟湘館來,竟未能少盡姊妹之情,真真可憐可歎!」一頭想著,已走到瀟館的門口。

據專家啟功先生說:

在科場考試中,與八股文並行的一種文體,就是「試帖詩」。考試所用的文體,本有多種,如賦、論等等,但最主要的,一直與科舉考試制度相終始的,八股之外,要數試帖詩了。試帖詩又稱為「五言八韻詩」。它的形式,即是「五言排律詩」。(《說八股 :十、試帖詩(附記)》)

此外,北京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教授鄧瑞全先生也有詳細介紹:

在清代科舉考試的各種文體中,除大家知道的八股文外,還有試帖詩。試帖詩有著嚴格的格式和規範,比之八股文,其程式化更為嚴重。

試帖詩源於唐代律詩,但唐代選擇做詩的題目非常寬泛,對詩的內容也沒有過多硬性要求,考生容易發揮水平,展示才能。自宋熙寧至於清初,科舉場中基本不考詩賦。到了清乾隆年間,科舉考試中增加了試帖詩的內容,且份量越來越重。試帖詩和八股文一樣,都是求取功名利祿的敲門磚。

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開始,首先在鄉試和會試中增考五言八韻詩一首,此後成為定式。其他考試如生員歲考、科考、貢生考試與覆試朝考等,都要求用五言八韻,童試可以降低要求,用五言六韻就可以了。試帖詩必須用官韻,且每首只限一韻,在題目旁註明,為得某字,取用平聲,詩內不許出現重字。

同八股文相比,試帖詩的內容遠遠超出四書五經的範圍,歷代經、史、子、集中的名言名句或故事,以及前人詩句,都可以成為考試題目。因此,應試的很多舉子雖然做的一手標準規範的八股文,但常常因做不好試帖詩而失利。(《清代科考另一卷——試帖詩 》)

看來,清乾隆年間,科舉考試中增加了試帖詩的內容,所以李紈為賈蘭應考「改詩」必須是乾隆二十二年後的典故。這在《清稗類鈔:考試用五言八韻詩》中也有記載:

大小考試皆用五言八韻詩,即試帖也。洪北江嘗謂此於諸體中又若別成一格,有作家而不能為八韻詩者,有八韻詩工而實非作家者,如郎中項家達、主事貴徵,雖不以詩名家,而八韻則極工。項於某年考差,題為「王道如龍首」得「龍」字,五六云:「詎必全身現,能令眾體從。」貴於某年朝考,題為「草色遙看近卻無」得「無」字,五六云:「綠歸行馬外,青人濯龍無。」可雲工矣。祭酒吳錫麒於諸作外,復工此體,然道光庚戌考差,題為「林表明霽色」得「寒」字,吳頸聯下句云:「照破萬家寒。」時閱卷者為大學士伯和珅,忽大驚曰:「此卷有破家二字,斷不可取。」吳卷由是斥落。

此外,《紅樓夢》第118回《記微嫌舅兄欺弱女 驚謎語妻妾諫癡人》:

一時賈蘭回去,便將書子留給寶玉了。那寶玉看著書子,笑嘻嘻走進來,遞給麝月收了,便出來將那本《莊子》收了。把幾部向來最得意的,如《參同契》、《元命苞》、《五燈會元》之類,叫出麝月、秋紋、鶯兒等都搬了擱在一邊。寶釵見他這番舉動,甚為罕異,因欲試探他,便笑問道:「不看他倒是正經,但又何必搬開呢。」寶玉道:「如今才明白過來了。這些書都算不得什麼。我還要一火焚之,方為乾淨。」寶釵聽了,更欣喜異常。只聽寶玉口中微吟道:「內典語中無佛性,金丹法外有仙舟。」寶釵也沒很聽真,只聽得「無佛性」,「有仙舟」幾個字,心中轉又狐疑,且看他作何光景。寶玉便命麝月秋紋等收拾一間靜室,把那些語錄名稿及應制詩之類都找出來,擱在靜室中,自己卻當真靜靜的用起功來。寶釵這才放了心。

——其中,有「應制詩」反映是「五言排律」。

另外:在《紅樓夢》第53回是這樣介紹瓔珞的:

原來繡這瓔珞的也是個姑蘇女子,名喚慧娘。因他亦是書香宦門之家,他原精於書畫,不過偶然繡一兩件針線作耍,並非市賣之物。凡這屏上所繡之花卉,皆仿的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從雅,本來非一味濃艷工匠可比。每一枝花側皆用古人題此花之舊句,或詩詞歌賦不一,皆用黑絨繡出草字來,且字跡勾踢、轉折、輕重、連斷皆與筆草無異,亦不比市繡字跡板強可恨。他不僅仗此技獲利,所以天下雖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貴之家,無此物者甚多,當今便稱為『慧繡』。意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針跡,愚人獲利。偏這慧娘命夭,十八歲便死了,如今意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縱有一兩件,皆珍藏不用。有那一干翰林方魔先生們,因深惜『慧繡』之佳,便說這『繡』字不能盡其妙,這樣筆跡說一『繡』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議了,將『繡』字便隱去,換了一個『紋』字,所以如今都稱這『慧紋』。若有一件真『慧紋』之物,價則無限。賈府之榮,也只有再三件,上年將那兩件已進了上,目下只剩這一副瓔珞,一花十四扇,賈母愛如珍寶,不入在請客各色陳設之內,只留在自己這邊,高興擺酒時賞玩。

——「皆仿的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說明故事中的人物必是在明代末期之後了。又薛蟠有「唐寅」、「庚黃」的笑話,說明故事的現實歷史必在明代唐寅(伯虎)時期之後,還有《牡丹亭》、林四娘、鼻煙壺、西洋鏡等等典故,說明《紅樓夢》故事的創作,必在此年代之後。

五、《紅樓夢》第78回「老學士閒征《姽嫿詞》」。《姽嫿詞》的故事應出自《聊齋誌異》卷四的《林四娘》或《池北偶談》中有關林四娘的敘述,這是因為《姽嫿詞》中的人名、地名與上述兩小說相同。從成書年代看,在作者的生活年代,《聊齋》與《池北偶談》,產生於清初,已在社會上以抄本形式流傳。

據著名紅學家啟功先生考證,紅樓夢中的「恆王(衡王)」和「青州」,都是明代才有真實的衡王王爵封號和地名。《紅樓夢》第78回「老學士閒征詞 癡公子杜撰芙蓉誄」:

賈政乃道:「當日曾有一位王爵,封曰恆王,出鎮青州。(程甲乙本)

賈政乃道:「當日曾有一位王,封曰恆王,出鎮青州。(庚辰本)

再接著下來,我們看賈政道:

「不過如此。他們那裡已有原序。昨日內又奉恩旨,著察核前代以來應加褒獎而遺落未經奏請各項人等,無論僧、尼、乞丐、女婦人等,有一事可嘉,即行匯送履歷至禮部,備請恩獎。」 (庚辰本、程甲乙本均同)

——其中有「前代以來」,如果說「恆王」在明朝代,那麼當然是說故事著是在明代後的清朝了。可見,前80回的作者也是隱指紅樓背景為清朝了。

附一:《聊齋誌異》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誌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

附二:《池北偶談》作者

王士禎(1678--1711),字子真,因欽慕唐代司空圖隱居於禛貽溪的事跡,又字貽上,號阮亭,山東新城(今桓台縣)人。在他身後,因避雍正帝(胤禛)諱被改作士正;乾隆時又賜名士楨,又因他工詩,補謚「文簡」。王士禎十一歲時應童子試,以聰穎過人,縣府道「皆第一」,二十二歲時會試中式,二十五歲時參加殿試,得中進士。此後,他曾任揚州府推官。他歷任鄉會試考官,禮部、戶部主事、郎中等職。《池北偶談》是一部有價值的筆記。據王士禎自序稱,他所居住的宅西有圃,圃中有地,地北有屋數椽,有書數千卷度置其中,因而取白居易《池北書庫》之意,將本書取名《池北偶談》。又因為書庫旁有石帆亭,王士禎時常和賓客在亭內聚談,或議論文章的流別,或解晰經史的疑義,以至國家典故、歷代沿革、名臣碩儒的言行、神怪傳說等等,由兒輩記錄整理,並增益他在京二十年間的見聞,編次而成,所以又名《石帆亭紀談》。

《池北偶談》分為四目,共二十六卷:「談故」四卷,記敘清代的典章、科甲制度,以及衣冠勝事,間及古制;「談獻」六卷,主要記述明代中葉以後及清初名臣、畸人、列女等事;「談藝」九卷,專門評論詩文,採擷佳句;「談異」七卷,記述神怪傳聞故事。

附三:青州簡介

青州是中國古九州之一,位於山東半島中部,膠濟鐵路中段,東接風箏之都濰坊。在七千年的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這裡留下了眾多的「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被史學家稱為「東夷文化」的發祥地。

青州名勝古跡眾多,雲門山摩崖巨「壽」名揚天下,(為中國最大的「壽」字,鐫刻在城南的雲門山頂的石壁上,「壽」字高7.5米,寬3.7米。這個巨大的「壽」字刻於明代嘉靖30年,公元1560年。是明宗室衡王為自己祝壽時請人鐫刻的。)駝山北周佛教石窟造像為華東之最,玲瓏山北魏鄭道昭書法題刻飲譽海內外,龍興寺遺址窖藏佛像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此系列的細節物證和「徵候」,充分顯示了《紅樓夢》作者的時代烙印和時代氣息。因此,把《紅樓夢》時間背景確定在明末到乾隆年間來考察,應該是可靠的。這是立論前,考察時間界定的充分而必要的條件。

2006年8月18日定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