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曹雪芹的造園思想

探曹雪芹的造園思想

探曹雪芹的造園思想

曹雪芹

曹雪芹何時撰寫紅樓夢?說法不一。有人說是乾隆九年至十九年(1744--1754),也有人說是乾隆十四(1749)年至二十四(1759)年。我們若將兩說綜合合併,謂紅樓夢寫於乾隆九年至二十四年之間,該不會有人反對吧!?   

乾隆九年至二十四年,是北京城區和西郊一帶園林建設最為興旺發達的時期。乾隆在位六十年,搞了五十年的園林建設。頭十年主要搞皇宮內苑的修繕,接下來便是乾隆十年至二十四年。他集中力量在北京城區和西郊一帶大造園林,一氣搞了十五年。乾隆二十四年以後,才把建設的重點移往承德、東北及江南等地。在皇帝大力倡導下,朝庭的王公貴族們便尾隨其後,西郊一帶的王公園、貝子園、公主園……等紛起傚尤,一時在北京掀起一個聲勢浩大的造園高潮。其建設規模之大,景點數量之多,建築質量之好,在我國造園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紅樓夢的問世和北京園林建設高潮同步,很難說這是偶然的巧合。文學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寫得那麼逼真傳神,不可能完全出自作者的臆造。它必然來源於現實生活,與現實生活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繫。   

多年來,紅學界從文學、史學的角度研究紅樓夢、研究曹雪芹,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裡,我們想從一個新的角度----建築學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因是一條新的探索之路,出現失誤,易於取得人們的諒解,故不辭鄙陋,撰寫此文,希望專家學者們批評指正。

一、大觀園探勝

我們詢問不少看過紅樓夢的朋友,問大觀園裡哪一處的景色最好?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最深?回答都差不多----稻香村。這也難怪,在花簇綿銹的大觀園中,倏爾出現一片田園風光,使人的精神為之一振,為之耳目一新。請看:  

「……倏爾青山斜阻,轉過山懷中,隱隱露出一帶黃泥築就的矮牆,牆頭皆用稻草掩護,有幾百株杏花,若噴火蒸霞一般,裡面數楹茅屋,外面卻是桑、榆、槿、拓,各色樹雅新條,隨其曲折,編就兩溜青籬。籬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轆轤之屬。下面分畦列畝,佳蔬菜花,漫然無際……」。   

看了這段文字以及書中其它有關稻香村的描寫,就會理解為什麼大家那麼喜愛稻香村了。

但我們更感興趣的是稻香村的完整性。你看,一側有斜阻的青山,將它與瀟湘館等景點隔開;另一側有山坡,轉過山坡才能看到下一個景點;背面是「背山山無脈」;前面是分畦列畝、佳蔬菜花漫然無際的農田。可見它前後左右,四界分明,自成體系;就是把它從大觀園中游離出來,其意境情趣也不致受到太大的影響。在建築學上,園林中這種空間完整、特色鮮明、可以與周圍景色隔離開來的地段,叫作「景區」。稻香村是大觀園中一個獨立、完整、富有特色的景區。為行文方便,我們稱它為「稻香區」。   

用「景區」的觀點來分析大觀園,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原來大觀園是由六個景區拼合而成的。如果對六個景區的範圍、特色及在大觀園中所佔的位置等有了大致的瞭解,就等於瞭解了大觀園。不然,園子那麼大,庭院那麼多,山水林木,五花八門,要介紹清楚都不容易,還怎麼去一一評價它們的得失?  

「從『景區』人手」,是我們經過長期摸索後找到的一條捷徑,下面就沿著這條捷徑,來剖析大觀園。   

(一)大觀園的「景區」劃分   

大觀園由六個「景區「拼合而成,已如上述。紅樓夢第十七至十八回中,對各景區的主要建築、景致、和它們的相對位置作了詳細的介紹。為加深讀者的印象,我們不妨跟著賈政的遊園路線,再繞園一周,看看曹雪芹是怎樣對六個景區進行藝術概括的。     

賈政等穿過石洞「曲徑通幽處」以後:   

「只見佳木蘢蔥,奇花閃灼,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曲折瀉於石隙之下。再進數步,漸向北邊。平坦寬豁,兩邊飛樓插空,雕甍繡檻,皆隱於山坳樹林之間。俯而視之,則清溪瀉雪,石磴穿雲,白石為欄,環抱池沿,石橋三港,獸面銜吐,橋上有亭……。」   

「於是出亭過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著意觀覽。忽抬頭看見前面一帶粉垣,裡面數楹修捨,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橋上的亭子即沁芳亭,翠竹中的修捨即瀟湘館。

這是進入大觀園後的第一個「景區」。結合書中其它描寫,我們知道這裡花木繁茂,溪水縱橫,建築之華麗,連元妃看了也深歎奢華過度。它是人間花柳繁華之地的縮影,賈府富貴風流的象徵。因其位於大觀園的前部,故命名為「園前區』。   

從「園前區」轉過斜阻的青山是「稻香區」,轉過稻香區旁的山坡是另一批新的景點。計有:茶蘼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葯圃、薔薇院、芭蕉塢等。從景點的名稱可以看出,這裡是園主人觀賞花卉的地方,是大觀園裡的後花園。我們把它叫作「花圃區」。   

自「花圃區」沿盤山小道,攀籐俯樹,翻越「大主山」,過朱欄折帶板橋,迎面便是一座小小的庭院: 

「便見一所清涼瓦捨,一色水磨磚牆,青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脈,皆穿牆而過。賈政道:『此處這所房子,無味的很。』因而步入門時,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瓏山石來,四面群繞各式石塊,竟把裡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無。只見許多異草,或有牽籐的,或有引蔓的……。」   

這就是後來歸寶釵居住的蘅蕪苑。離蘅蕪苑不遠,是大觀園的正殿和東西配樓等一組建築(後文簡稱「省親別墅」)。書中將這組建築描寫得金碧輝煌,十分氣派。只見它: 

「崇閣巍峨,層樓高起,面面琳宮合抱,迢迢復道縈圩,青松拂簷,玉欄繞砌,金輝獸面,彩煥璃頭……。只見正面出現一座玉石牌坊來,上面龍蟠螭護,玲瓏鑿就。」   

從上面的描寫看,這組建築的華麗程度,遠遠勝過園前區。它仿若天上的宮闕。因此,我們把這組建築連同蘅蕪苑一帶,統稱為「天上區」。     

賈政等遊覽至此,適有人等著回話。對園內景色,便不能細看。於是一路行來:   

「或請堂茅舍,或堆石為垣,或編花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長廊曲洞,或方廈圓亭。」   

接著便進了怡紅院,遊覽完怡紅院,出後門,只見: 

「院中滿架薔薇、寶相。轉過花障,則見清溪前阻……。忽見大山阻路……。直由山腳邊忽一轉,便是干坦寬闊大路,豁然大門前見。」   

至此,賈政等遊園乃告結束。   

我們將天上區至怡紅院一片景區,命名曰「寒塘區」;自怡紅完院後門至大門一片景區,命名曰「葬花區」。   

這樣我們便跟隨賈政遊覽完大觀園的六個景區,還給它們命了名。它們的名稱是:園前區、稻香區、花圃區、天上區、寒塘區和葬花區。   

如果設想大門和「省親別墅」在同一南北軸線上,根據賈政的遊園路線,可畫出各景區的相對位置圖(如圖)。   

大觀園景區相對位置圖

(缺)   

除上面六個景區外,園內還有一個面積相當大的水池。書中沒有正面寫這個水池,但卻多次暗示這個水池的存在和它的具體位置。   

紅樓夢第四十回至四十一回中說:賈母在綴錦閣擺宴,命梨香院的女孩子們在藕香榭奏樂。   

「賈母說:『就鋪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藉著水音更好聽』……。不一時,只聽得蕭管悠揚,笙笛並發。正值風清氣爽之時,那樂聲穿林渡水而采,自然使人神怡心曠。」   

一曰「藉著水音更好聽」,又曰:「那樂聲穿林渡水而來」,可推知綴錦閣和藕香榭之間,有一片不小的水面。綴錦閣在天上區,藕香榭自當在天上區的對岸,相當於園前區的位置。亦即天上區與園前區之間,有一片不小的水面。   

第七十六回中寫道:園裡有一座「窪而近水」的凹晶溪館,「愛那浩月清波的」可以來此賞月;中秋之夜,黛玉、湘雲來這裡賞月時:   

「只見天上一輪皓月,池中一輪水月,上下爭輝,如置身於晶宮鮫室之內。微風一過,粼粼然池面皺碧鋪紋,真令人神清氣淨……。」   

「(池)沿上一帶竹欄棚接,直通那邊藕香榭的路徑。」「只聽那(水中)黑影裡嘎然一聲,卻飛起一個鶴來,直往藕香榭去了。」     

這段文字說明,在凹晶溪館近旁有一個很淺的水池,水池的池沿和水面,都與那邊藕香榭的池沿和水面相連。(凹晶溪館屬寒塘區)。   

紅樓夢稱,「紫菱洲蓼漵一帶」,可見兩處相隔不遠。紫菱洲上建有迎春院,是一個面積不小的水洲,水洲周圍,也應有一片相當寬闊的水面。蓼漵一帶屬花圃區,與天上區相鄰,故紫菱洲四周的水面與天上區前的水面是連通的。   

天上區和園前區之間的水面,凹晶溪館前的水面,紫菱洲四周的水面相互連通以後,形成一個更大的水面。它北濱天上區,南抵園前區,一側靠寒塘區,另一側接花圃區,正好位於四個景區的中央,我們把它命名為「中央水池」。   

除大門及後門一帶外,大觀園的六個景區和一個中央水池,我們便介紹完了。據此,我們結合紅樓夢中有關大觀園的其它文字資料,繪製了一張《大觀園平面復原示意圖》(後簡稱《附圖》)。在繪圖過程中,自然要考慮不少的問題。我們將考慮過的問題略加整理,作為示意圖的說明。示意圖和示意圖說明附後,供讀者閱讀本文時參考。   

(二)大觀園諸景區的特色     

「景區」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正如園林設計師們所常說的那樣:「沒有特色,便梅有景區。」   

大觀園受到人們喜愛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各景區都有鮮明的特色。稻香區自不必說,園前區華屋精舍、佳木奇花,一派興旺景象,也非同一般。然而,其它幾個景區,也同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曹雪芹在塑造這幾個景區時,沒有正面描寫,而是用了文字上的其它手法。陸游有一首寫沈園的詩;僅四句,其詞是: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不復舊樓台,   

傷心橋下碧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四句詩沒有一句正面寫沈園,但讀後卻可以想像出沈園過去的絢麗繁華,和而今的荒涼冷落。紅樓夢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就拿黛玉葬花來說,縱使書中對黛玉葬花處周圍的景色隻字未提,但在讀者的心目中,它一定是一處非常清靜、非常幽美的地方,一位朋友說得好,「一個黛玉葬花的故事,抵得上一篇上好的描寫風景的文章。」   

下面著重談談葬花、寒塘、天上三區的景色特點,以及曹雪芹用了哪些手法,來烘托、刻畫它們的特色的。   

葬花區

曹雪芹正面描寫葬花區時著墨不多。只說這裡有「花障」、「滿架薔薇、寶相」、「清溪前阻」、「大山阻路」等等,沒有什麼引人入勝的地方。但若提醒說,黛玉曾經在這裡葬花,人們便馬上會對這片景區產生美好的聯想。畫家們在畫工筆畫時,有一種技法叫「渲染」,即一層一層地在畫面上著色。每著一次色,效果便好一成。「渲染」的次數愈多,畫面上的形象便愈清晰。描寫景物時也是這樣。一個幽美的故事等於一次「渲染」,一個又一個故事在同一景區發生,景區的特色也會愈來愈鮮明。故事常常帶有感情色彩,這種感情色彩同樣能轉移給景物,其效果往往是正面描寫所難於作到的。   

我們將大觀園中發生的故事作了整理,並參照《附圖》,逐一標出了故事發生的地點。結果使我們大吃一驚。這不僅因為葬花區發生的故事最多,更因為有關「兒女情」的風流韻事幾乎全部都發生在這裡。其它一些如拾遺物、小解等故事或情節,也頗具特色。現將在葬花區發生的故事,分類整理如下:   

甲 有關「兒女情」的風流故事    

(1) 司棋與潘又安在大門附近的「山石背後」幽會;(第七十一回)    

(2) 紅玉與墜兒在滴翠亭談私房話;(第二十七回)    

(3) 齡官在薔薇架下畫「薔」字;(第三十四回)    

(4) 寶玉在池沿的芙蓉樹下祭晴雯;(第七十八回)      

(5) 寶玉和黛玉在沁芳閘橋邊讀《西廂記》、葬花;(第二十三回)    

(6) 黛玉在花塚的山坡那邊吟葬花辭;(第二十七回)    

(7) 黛玉沒有叫開怡紅院的門,後又見寶玉送寶釵出來,便立在牆角邊嗚咽走來;(第二十六回)    

(8) 黛玉路經梨香院牆角上時聞艷曲,不覺心痛神癡;(第二十三回)      

(9) 紫鵑在沁芳亭背後的桃花底下「情辭試忙玉」。(第五十七回)   

除「兒女情」的故事外,頗具特色的故事或情節計有:   

乙 拾到重要遺物的情節兩起    

(1) 翠縷在薔薇架下拾到金麒麟;(第三十一回)    

(2) 傻大姐在「山石背後」拾得繡春囊。(第七十三回)   

丙 節日下來此春遊的情節兩起    

(1) 寶釵捕蝶(第二十七回)    

(2) 芒種節鳳姐等在滴翠亭附近春遊。(第二十七回)   

丁 有關小解的情節三起    

(1) 寶玉在園門附近的「山石背後」小解;(第五十四回)      

(2) 襲人擬在大門附近的「山石背後」小解;(第七十一回)    

(3) 司棋從滴翠亭附近的石洞裡出來,一邊系裙子。(第二十七回)   

上面十六個故事或情節中,除最後四個外,都是見諸紅樓夢迴目中的重要故事。曹雪芹把這麼多富有特色的故事彙集於葬花區決不是偶然的,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用一個又一個幽美的故事來塑造、渲染葬花區。   

典型環境有利於渲染、烘托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反過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也有利於渲染、烘托典型環境。葬花區經過十六個故事和情節的反覆渲染、烘托,它的形象、意境、氣氛、情調完全表現出來了。     

有關「兒女情」的故事告訴我們,葬花區是一個幽美、風流的景區;拾遺物、小解等情節,寓意這裡冷僻、寂靜、行人稀少;住在花柳繁華之地的大觀園裡的姑娘小姐們,節日下來此春遊,說明這裡的景色,有別於其它景區,更接近天然野趣,有一種清新粗獷之美。可見葬花區是一個清幽寂靜、淡雅風流、自然清新、饒有情趣的景區,其特色是十分鮮明的。

從《附圖》看,葬花區的面積不大,位於大觀園一角。這使我們聯想到現代園林中特意為青年男女安排的「談情說愛區」。北京不少公園都有這樣的「談清說愛區」,區別僅在於我們想像中的葬花區更加幽美而已。     

下面這張葬花區平面示意圖標明了各個故事發生的具體地點,可供讀者參考。     

葬花區平面示意圖

(缺)   

1、 黛玉吟葬花詞處(花塚的山坡那邊)   

2、 寶玉、黛玉讀《西廂》、葬花處(沁芳閘橋旁)   

3、 寶玉祭晴雯處(池岸邊)   

4、 紅玉、墜兒說私房話處(滴翠亭內)   

5、 鳳姐等春遊處(滴翠亭附近山坡上)   

6、 黛玉嗚咽處(牆角邊)     

7、 齡官畫「薔」、翠縷拾金麒麟處(怡紅院後門外薔薇架下)     

8、 黛玉聞艷曲處(梨香院牆角處)     

9、 寶釵撲蝶處(滴翠亭前)   

10、紫鵑情辭試忙玉處(沁芳亭背後)   

11、司棋幽會、傻大姐拾繡春囊、寶玉等人小便處(大門、前角門附近的石背後)

寒塘區   

即天上區沁芳閘(大橋)以南,怡紅院以北的一片景區。曹雪芹在形容這片景區時,只泛泛用了七句短語:   

「或清堂茅舍,或堆石為垣,或編花為研,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長廊曲洞,或方廈圓亭。」   

脂硯齋在這段話的後面,加了一則評語,提示是指嘉蔭堂、凸碧山莊、凹晶溪館、攏翠庵、蘆雪亭、暖香塢等建築。將這段話與脂評相對照,可知「或長廊曲洞,或方廈圓亭」系指暖香塢等建築而言。   

暖香塢等建築是惜春居住、遊樂的一組建築,包括暖香塢、蓼風軒、藕香榭等。前面已經提到,藕香榭在天上區對岸,屬園前區。從寒塘區的蘆雪庵去暖香塢,尚需路過藕香榭,可見暖香塢等建築均屬園前區。這樣,專門用來形容寒塘區的語句,只剩下了前面五句。

在剩下的五句中,四、五兩句有明確含意,「山下得幽尼佛寺」指傍山臨水而建的蘆雪庵,「林中藏女道丹房」指建於嘉陰堂林木之後的攏翠庵。故泛指寒塘區景色的只有三句話,十五個字。即:,  

「或清堂茅舍,或堆石為垣,或編花為牖。」   

茅舍、清堂、石垣、花踞,說明本區的建築十分簡陋寒磣。這是寒塘區的第一個特點。

作者對寒塘區的建築作一般的描述以後,又挑出其中兩棟作了詳細的刻畫。   

其一:蘆雪庵   

「蓋在傍山臨水的河灘之上,一帶幾間,茅簷土壁,槿籬竹踴。推窗便可釣魚,四面都是蘆葦掩覆。一條去徑逶迤穿蘆度葦過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橋了。」(第四十九回)   

其二:凹晶溪館   

「……乃凸碧山莊之退居,因窪而近水,故顏其額曰『凹晶溪館』。因此處房宇不多,且又矮小,故只有兩個老婆子守夜。」(第七十六回)   

凹晶溪館的欄杆是用「直棍」做的,「從頭數到盡頭,止得十三根。」(欄干中距按20cm計算,總長不足3M。)   

兩處建築,一處「茅簷土壁、槿籬竹屑,」一處「房宇不多,且又矮小。一直棍」作欄杆。寒磣簡陋可知。不要說與天上區、園前區、花圃區的建築無法比擬,就是與稻香村相比,也要等而下之。     

人們常常根據林木、花卉、飾物等的觀賞價值來評定它們的檔次,如松、柏、槐、柳等被視為高檔次林木;牡丹、芍葯、蘭、菊等被視為高檔次花卉;石板、方磚墁路優於泥濘小徑;石欄更視為上品。故造園時多選用高檔次的林木花卉、石欄磚徑,以提高園林的觀賞價值。但寒塘區卻反其道而行之:池邊是河灘地,河灘上掩覆著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蘆葦,池沿的欄干是竹子做的,道路是逶迤穿蘆度葦的小徑。這還不算,最有意思的是這裡有一座「清堂」,取名嘉蔭堂。嘉蔭者,樹蔭嘉美也,樹則未必嘉。想係一片觀賞價值不高的野雜林。故妙玉稱之為怪木。妙玉詩:「木怪虎狼蹲。」   

可見寒塘區的第二個特點是建築物檔次低下,景色荒涼。   

寒塘區的第三個特點,是它被三個淒楚的故事,抹上了一層灰暗的色彩。   

曹雪芹在寒塘區安排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賈母在凸碧山莊中秋夜宴。這次夜宴是賈府從沒落走向衰亡的轉折點。酒未開酹,賈母便歎息人少。宴會進行得冷冷清清。自始至終籠罩著一層「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氣氛。   

第二個故事是黛玉湘雲在凹晶溪館夜深聯句。凹晶溪館的景色本來荒涼,更兼夜深人靜。黛玉湘雲的聯句詩中,一再出現「更殘」、「漏涸」、「酒盡」、「笑寂」、之類「頹喪」、「淒楚」的句子,聯句的最後兩句,把「頹喪」「淒楚」的感情推向高潮。   

「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   

全詩所渲染的意境,真有如「寒塘冷月」,好不淒涼冷淡!   

第三個故事是鴛鴦拒婚。地點在蘆雪庵附近(請參看紅樓夢第四十六回及《附圖》)。鴛鴦是榮府最有臉面的丫頭。上有賈母的寵信和庇護,下有眾丫頭們(包括寶玉等)的同情和支持,在賈赦的淫威下,終究逃脫不了一命赴黃泉。充分反映了賈府丫頭們的悲慘命運。

簡陋的建築,荒涼的景色,淒楚的故事,令人動容,這就是寒塘區的特色。它和稻香、葬花等景區的特點完全不同,是大觀園中特色鮮明,最富於魅力的景區之一。   

妙玉有一段題詠寒塘區夜景的詩,可看成是曹雪芹對寒塘區的藝術概括。詩曰:  

「露重苔更滑,霜重竹難捫。   

猶步縈圩沼,還登寂歷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矗靈朝光透,罘眉曉露屯。   

振林千樹烏,啼谷一聲猿。」   

詩中的「縈圩沼」、「寂歷原」、「神鬼搏」、「虎狼蹲』、「一聲猿」等辭所傳達給我們的信息,就不僅僅是寒塘冷月,而是險惡叢生的悲慘世界了。   

天上區   

天上區的「省親別墅」和衡蕪苑,前面已經介紹過了。「省親別墅」富麗輝煌,衡蕪苑簡潔樸質,兩處對比強烈。將它們放在一起,有點不倫不類,很維看出有什麼共同的地方。但是,如果讀者搞清了花漵蘿港在大觀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後,便會對天上區有一個全新的理解。   

蘿港,是大主山下一條穿山水道,可以行船。遊人只有乘船通過蘿港,才能進入天上區。蘿港的出水口叫「花漵」,進水口叫「洞口」。關於「花漵」的景色,書中寫道:   

「水聲潺潺,瀉出洞口,上則蘿薜倒垂,下則落花浮蕩。」(第十七至十八回)   

「洞口」外的景色則:   

「只見: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蕩蕩,曲折縈圩。池邊兩行垂柳,雜著桃杏,遮天蔽日,真無一些塵土。」(同上)   

水面落英浮蕩,使我們聯想到《桃花源記》有關「武陵源」的描寫: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近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孔,彷彿若有光。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千曠,房舍儼然……』   

書中明寫花漵、洞口,實則暗示蘿港即大觀園裡的武陵源。為提醒讀者注意,作者還借眾門客之口,點明它是「秦人舊舍」,是「武陵源」。按「武陵源』的標準含義,花漵以外,是人間大干世界,洞口以裡,是「世外桃園」。亦即蘿港以外的花圃、稻香、園前等區是人間,蘿港以裡的天上區,是「世外桃源」。   

作者並沒有把天上區看成是「世外桃源,的簡單再現,而把它看成是夢幻中的仙境。例如,寶玉見到「省親別墅」後:  

「心中忽有所勸,尋思起來,倒像那裡曾見過的一般,卻一時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第十七聾十個回)   

寶玉一時尋思不起來的是夢中的「太虛幻境」。又如黛玉為「世外桃源」匾額題詩曰:  

「名園築何處,仙境別紅塵。」   

可見,天上區是大觀園中的仙境,是園中的世外桃源。   

按這一寓意,回過頭來再看有關衡蕪苑、「省親別墅」的描寫,印象就完全不同了。先看衡蕪苑:大主山餘脈伸人苑內,外看無味得很,一進門便是插天的大山石,將裡面房屋悉皆遮住,山石旁長滿各種異草,室內則如同雪洞一般。這不是傳說中山中高士們修真養性的神仙洞府嗎?「省親別墅」則崇閣巍峨,層樓高起,琳宮合抱,復道縈圩,玉石牌坊,龍蟠螭護。這不是傳說中的天上宮闕嗎?故眾門客稱它為「蓬萊仙境」,李紈的詩中也說:「風流文采勝蓬萊」。     

根據新的寓意,神仙洞府般的衡蕪苑和蓬萊仙境般的「省親別墅」,便完全統一起來了。我們把這一景區命名為「天上區」,原因就在這裡。   

天上區的建築,論質量,論氣派,都高於其它景區;論寓意,也凌駕於其它景區之上。故也是一個特色鮮明的景區。   

我們還不妨把除天上區以外的五個景區,統稱為「人間五區」。   

這樣,在天上區,有神仙洞府,有蓬萊仙境,可能還有書中沒有詳加描寫的玉皇殿。

在人間五區,有花柳繁華的園前區,溫柔旖旎的葬花區,淡泊恬靜的稻香區,蒼涼冷漠的寒塘區,還有大觀園裡的後花園----花圃區,是謂「人間諸景備」。   

故元妃為在大觀園題詩曰:   

「天上人間諸景備,芳園應賜大觀名。」   

花圃區   

花圃區是否也有特色?我們遍查紅樓夢,沒有找到合適的答案,最後不得不承認,花圃區是一個沒有特色的景區。   

在眾多特色鮮明的景區中,出現一個沒有特色的景區,顯得與眾不同。這反而成了它的特色。就像在灰色調子中,一塊鮮艷的顏色固然非常顯眼,在各種鮮艷的顏色中,出現一塊灰色,也同樣能取得極好的效果。花圃區的特色,就在於它沒有特色。是沒有特色的特色。

上面我們對六個景區的特色作了初步分析。我們認為,曹雪芹為了塑造好葬花、寒塘、天上三區,花費了更多的心血。   

(三)大觀園的山和水   

我們已經談了大觀園景區的劃分,和各景區的特色。但是,景區只有彼此隔離開,才易於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夠防止相鄰景區之間的互相干擾;才會有完整的空間。   

山,是大觀園分隔景區的主要手段。大觀園共有六座山,書中正面描寫了其中的五座。它們是:  

(1) 青山:位於園前區和稻香區之間,走向傾斜,故曰「青山斜阻」,它是上述兩區的分界山

(2) 背山:稻香村依背山而建,山無脈,故寶玉說:「背山山無脈」。成軒形,故曰「轉過山懷中」。山上有幾百株杏樹,開花時有如噴火蒸霞。背山的山坡是稻香區與花圃區的分隔山。   

(3) 大主山:位於花圃區和天上區之間,其餘脈伸人衡蕪苑。賈政寧翻山而過,不願意繞山而行,說明山的佔地面積很大,高度卻有限。山下有景點花漵、蘿港和洞口,乘船可以從山這邊穿山到山那邊。山上有林木籐蔓,過山時可俯樹攀籐。元妃還命人在山坡上多種松柏,說明此山的林木是相當繁茂的。   

(4) 「高山」:在寒塘區。按傳統設景格局,山之陽為正景區。故此山應立於寒塘區的北側,相當於寒塘區和天上區的分界山。從山下到山脊,計有一百多步(故我們稱它為「高山」)。山腳臨近中央水池的池沿,山脊上建有供賞月用的凸碧山莊,愛看那「高山月小」的,可來此賞月。因系賞月用山,故林木不會很多,為取得「山高月小」的效果,山勢必然陡峻。   

大主山和高山,是大觀園中體量較大的兩座山,它們外形迥異,對比強烈。一座佔地面積大,山勢平緩,一座比較高,山勢陡峻;一座山下有景點花漵蘿港,一座山上有景點凸碧山莊;一座林木繁茂,一座林木不多。它們分別扼守於天上區的東西兩翼,是天上區的屏障。天上區有了這兩座山的擁護,越發顯得超塵拔俗,人間天上兩分明。   

(5) 大山:位於葬花區和大門區之間,所謂「大山阻路」者是也。從葬花區轉過山腳邊,才能看見大門。山上有桃林,山下有山石、石洞等。是葬花區的界山。   

除上面五座山外,還有一座書上沒有明寫的山,我們姑且命名為「山障」,「山障』的位置、形狀,可以通過有關文字推導出來。如下:   

蘆雪庵、藕香榭都是臨水的建築,暖香塢、蓼風軒的命名從「塢」從「蓼風」,說明它們也是臨水建築。賈母在蘆雪庵乘轎,經藕香榭,到惜春院的西夾道門(惜春院包括暖香塢和蓼風軒),這表明蘆雪庵、藕香榭、暖香塢、蓼風軒等建築,一字排開在中央水池的南岸。見下圖:  

蘆雪庵傍山臨水而建,故背水一面有山,藕香榭的岸上有山坡,惜春院大門外修建了一條東西夾道,只有大門外有山的情況下,才修建這樣的夾道,多見於南方。若將蘆雪庵背後的山,藕香榭岸上的山坡,惜春院大門外的山斷斷續續地連起來,就是我們所要推導的「山障」。它位於天上區的對岸,將園前區沿中央水池一帶分隔了出來。同時起到了天上區屏障的作用。紅樓夢第十七至十八回中,對「山障」的外觀有簡單的描述,說:「兩邊飛樓插空,雕甍繡檻,皆隱於山坳樹梢之間。」說明「山障」的高度不大,有山坳,山上有林木。  

「山障」是大觀園中一座非常重要的山。沒有此山,進入園中,天上區及中央水池四周之景,均可一覽無餘,毫無餘味。這裡可借用賈政在評價「翠障」時所說過的一段話。賈政說:「非此一山,一進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則有何趣。」如果說,「翠障』是大觀園的第一道屏風,那麼,「山障」便是大觀園的第二道屏風,而且是更重要的一道屏風。   

通過上面對園內六座山的簡單介紹,證明「山」是大觀園分隔景區的主要手段的提法是正確的。在北方建造園林,多掘池堆山,但如何堆山,如何方能使堆就之山,發揮更大的效益,我國有關造園理論的文獻中,還沒有這方面的論述。頤和園將掘池之土,集中堆放在昆明湖的北岸,效果尚好,但浪費勞力,不足為法。北海公園將掘池之土,在湖中集中堆放,經濟上比較合算,但給分區設景帶來了困難,現園內景區模糊不清,當與此有關。圓明、綺春、長春等大型園林,雖分散堆山,但或分區缺少變化,或不能與設景很好地結合起來。可見曹雪芹的堆山設想,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價值。   

與山的作用相反,「水」,是聯繫景區的主要手段。   

景區與景區如果不能很好的分隔開,便不能形成完整的景區,分隔開來的景區,不能有效的聯繫在一起,便不能組合成完整的園林。景區不能沒有分隔,也不能沒有聯繫。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道路、寬闊的水面,都可作為聯繫景區的手段。我國一些大型園林,多採用這兩種聯繫形式。道路自然是一種較好的聯繫形式,它可以引導遊人從一個空間過渡到另一空間,從「柳暗」過渡到「花明」。「步移景異」即指此而言。「曲徑通幽」就是很好的例證。寬闊的水面可將水面四周的景區聯繫起來。這種聯繫形式,空間敞曠,視野寬闊,便於總攬全園景色,乘船往來各景區也比較方便,缺點是過於顯露,沒有「疑無路」、「又一村」之類的迭宕變化,缺少曲折掩映之美。   

大觀園雖也採用了上面兩種聯繫方式。但為了克服「寬闊水面」聯繫景區時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除中央水池外,作者還設計了一條沁芳溪。沁芳溪是一條可以行船的水道,它溶溶蕩蕩曲折縈圩地穿越全園。第十七至十八回中對沁芳溪的走向作了如下的介紹:  

「原從那閘(指沁芳閘)起,流至那洞口(蘿港北面入水口),從東北山坳裡(花漵所在地)引到那村莊裡(稻香村),又開一條岔道引到西南上,總共流到這裡(葬花區),仍舊合在一起,從那牆下出去。」(括號中的說明是我們加的)     

引文說明,活水越沁芳閘後,經中央水池又流回天上區,入洞口,出花漵,過花圃區流到稻香區,然後分為二支,經園前區,在葬花區匯合後流出牆外。先後穿越五個景區。  

中央水池將水池四周的天上、花圃等景區「並聯」了起來,沁芳溪又把天上、花圃等景區「串聯」了起來。縱有山相隔,水卻將它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通過中央水池和沁芳溪的雙重聯繫,遊人可乘船沿沁芳溪穿行各景區,看到兩岸風光的不斷變換,船移而景異。待至中央水池後,又豁然開朗,園內景色悉收眼底。遊人可從兩個不同的層次來欣賞園中景色,從而把遊人的興致,逐步推向高潮。   

乘船沿溪遊園,我們稱之為「水路遊園」。「水路遊園」是遊覽大觀園的主要方式,在下面我們將詳細討論這個問題。   

綜上所述,「水」是大觀園聯繫諸景區的主要手段的提法,同樣是對的。   

以山相隔,以水相聯,山和水的巧妙安排,使景區隔而不散,聯而有致,生動活潑。

本節內容始終圍繞著「景區」二字做文章,這是因為景區是構成園林的基本單元,沒有高質量的景區,便沒有高質量的園林。我國傳統造園理論強調「景」而忽視「景區」,未必是正確的。關於這方面的有關問題,擬在下節中再詳加研討。

二、曹雪芹造園思想新探

用小說的形式塑造園林:可以不受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作者可充分發揮想像力,完全按照個人的意願,塑造出他認為最理想、最美好的園林。從這個意義上講,小說中的園林,可看成是作者造園思想的表敘。因此,研究小說中的園林,就有可能探索到作者的「造園思想」。     

大觀園是曹雪芹「十年辛苦」精心塑造出來的一座大型園林,它集中了作者對造園藝術一系列的見解和追求。如果將這些見解和追求整理出來,作為剖析大觀園的手段,也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據此,我們對紅樓夢中有關大觀園的描敘、議論、詩詞、對話等進行了整理,名之曰:「曹雪芹造園思想」,共得九條。茲分述於後:   

(一)景區是構成園林的基本單元   

上一節中曾提到,從景區入手是研究大觀園的捷徑;並在文中談了大觀園的景區劃分、景區特色、景區的分隔和聯繫等方面的問題。通過這幾方面的探索,我們體會到:景區是構成大觀園的基本單元;把景區看成是構成園林基本單元的思想,是對傳統造園理論的突破,是對園林藝術認識上的一次飛躍。   

按傳統造園理論,構成園林的基本單元是「景」,不是景區。我國有關造園的圖書、資料,都把重點放在「景」的構成上,很少言及景區,影響所及,造園師們和廣大園林愛好者也都重視「景」,不重視景區。所謂「景」,並沒有確定的含義。一脈山、一湖水,可以稱「景」,一所庭院、一座亭、一架橋,也可以稱「景」,甚至一棵樹、一片石、一叢花,有時也把它稱之為「景」。按我們理解,「景」大概是指一幅構圖完整的畫面,或某種感人的意境而言。人們在評價一座園林時,往往只看重「景」的多少和「景」的好壞,「景」多「景」好便是好園。人們盛讚圓明園,主要因為它「景」多「景」好。據說,它原有29「景」,乾隆時增建40「景」,外加西洋樓10「景」。嘉慶時又添30「景」,合計一百多「景」。北京恭王府的萃錦園,平面按「路」的模式佈局,相當笨拙,但卻是北京的名園,據說園內有「曲徑通幽」、「呤香醉月」、「松風水月」……-等「景」達二十個之多。   

傳統造園理論重「景」、輕景區的傾向,給我國的園林建設帶來了不利影響。以北京幾座大型皇家園林為例,有的景區劃分失之粗獷,混合不清(如北海);有的雖分區明確,但主要景區大同小異,無甚特色(如長春園);其中較好的要數頤和園,但也存在著一些缺點,在上節中我們已經讀過了。   

讓「景」充當園林的主角,並作為評價園林的主要標準,本來就不太科學。「景」不能孤立存在,「景」只有與四周景物。(即景區)組合在一起時,才能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拿紅樓夢紅愛好者所喜愛的稻香村來說,若去掉村前的田地山池,再去掉村後的「背山」杏林,剩下一座「流水繞孤村」,便不再是讀者心目中的稻香村了。現在設計師們反對在名勝古跡的附近修建索道、賓館等大型土建工程。因為在這些大型工程的對比下,原有景物會大大降低其觀賞價值。景區則是可以白成體系獨立存在的。因此,不宜把園林看成是「景」的集合,而應看成是景區的集合,規劃園林時不宜以「景」為主,圍繞著「景」字做文章,而應把景區作為構成園林的基本單元,在設計好景區、組織好景區上下功夫。     

上述道理,現在的園林設計師們並不陌生,工作中也是這樣做的。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把「景」、景區、景區組合三者的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我們參觀過一些新建園林,發現不少仍存在著諸如分區含混、景區少特色之類的問題。說明曹雪芹以景區作為構成園林基本單元的思想,對廣大園林設計人員來說,仍然有參考價值。   

(二)園林應該有思想主題   

園林應該有思想主題,或者說,園林應該有思想性,這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問題。五十年代初期,我國建築界曾就建築的思想性開展過討論,由於大家知道的原因,討論沒有深入下去。不過那時所說的思想性,僅局限於政治思想,如「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斯大林式的對人的關懷」等,比較抽像。涉及面僅限於建築。而我們這裡所講的思想主題,是具體的、世俗的思想,涉及面則僅限於園林。   

大觀園是一座有思想主題的園林。它的主題思想只有四個自----「天仙寶鏡」。這四個字是天上區玉石牌坊上的題辭。後來元妃認為不妥,改題為「省親別墅」。「天仙寶鏡」和「省親別墅」,指的都是大觀園。(按:此處「省親別墅」與本文中將它作為正殿建築群的代稱的含義不同。)   

我國民間有一個傳說:說是天上的神仙有一種寶鏡,當他想看人間時,只要把寶鏡拿出來,想看什麼地方,想看的地方便會在鏡中映現出來。但在鏡中看到的東西,並非實景,只是鏡中的幻影而已。   

請參看《附圖》,設想遊人站在天上區玉石牌坊之下,面對中央水池,舉目四望,人間四區,依次排列在水池的對岸。想看花柳繁華之地嗎?園前區便馬上承現在你的眼前;想看農田村舍嗎?稻香區便遙遙在望;想看荒郊野寺、榭草庭花,寒塘區、花圃區均可隨時寓目,此時此地,遊人恍若手中握有一面「天仙寶鏡」,身居天上,縱攬人間。「寶鏡」二字還提醒遊人注意,不能把眼前的一切看實丁。它們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瞬息即逝的過跟雲煙罷了!   

「天仙寶鏡」的思想主題,為大觀園披上丁一層神秘、夢幻的面紗,給遊人以虛無朦朧之感。   

大家知道,紅樓夢一書的名稱很多,如《石頭記》、《憎僧錄》、《金陵十二釵》、《風月寶鑒》等,在這些書名中,最能反映紅樓夢主題的,要數「風月寶鑒」。其含義與「天仙寶鏡」差不多,也是神仙手中的「寶鏡」。這兩面「寶鏡」,一面告訴人們美人是虛幻的,一面告訴人們美景是虛幻的。一面突出一個「情」字,一面突出一個「景」字。曹雪芹把突出「情」字的鏡子作為紅樓夢的思想主題,把突出「景」字的鏡子作為大觀園的思想主題,都是為了表現人生若夢,「情」「景」皆幻的處世思想。正如第一回中所說:  

「此回中用『夢』、用『幻』等字,是提醒閱者耳目,亦是本書本旨。」   

我們從「寶鏡」中看到的人間,不是大同世界,這裡有奢侈、有寒酸,有富貴風流之地,有淡泊明志之鄉,人世的不平,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人間五區」的典型畫面,開拓了遊人的眼界。若從縱的方向來理解「人間五區」,則可感到世事的滄桑,人生的坎坷,命運的沉浮,令人發千古興亡之歎!   

園林有沒有思想主題,情況大不相同,對遊人說來更是如此。遊覽一般園林,遊人只能停留在遊山觀景、問柳尋花的水平上。有了思想主題,便可把遊人的欣賞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遊人可以從多種角度來觀賞和評議園林。同一景物,可給遊人多方面的藝術感受。甚至能啟迪人們作哲理性的思考。   

在實際工作中,園林有了思想主題,可以大大簡化設計工作。搞總體規劃時,可以按照主題思想的要求來劃分景區,來確定各景區所要表現的具體內容。搞景區設計時,也因園林主題明確而心中有數,雖廣開思路,大膽創新,都不致離題太遠。有利於把景區設計得更加新穎,更加典型。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給園林以思想主題,是曹雪芹對我國造園藝術的一個重要貢獻,而且是前無古人的貢獻。在我國為數眾多的園林中,像大觀園這樣有思想主題的園林,大概是找不出來的。(曹雪芹親自擘畫的隨園除外。)   

(三)景區要「以山相隔」、「以水相聯」   

大觀園是如何實現「以山相隔」、「以水相聯」的,在上一節中已經介紹過了。我們在這裡重提這個問題,主要是想把它作為「曹雪芹造園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僅僅局限於大觀園。   

不過在這裡想作一點額外的補充說明。即:不論「以山相隔」、「以水相聯」,都不能搞絕對化,都要結合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在形式上要力求多樣。     

從《附圖》中可以看出,「山」雖然是大觀園景區分隔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例如:分隔葬花區和寒塘區的不是山,而是怡紅院;分隔稻香區和花圃區的也不是山,是山坡;稻香區前的「青山斜阻」,與園前區意在欲隔未隔之間;廣闊的水面雖然是聯繫景區的主要手段,但同時也起到相隔的作用。「水」是聯繫景區的主要手段,但道路、橋樑、山坳、花障等,也都有聯繫景區的功能。紅樓夢中不乏這方面的描寫。北京的長春園是一座很有新意灼大型園林,它的主要缺點是把「山隔」「水聯」過於絕對化,致使園中主要景區構圖單調;效果不好,足引以為戒。   

至於在園林中如何運用山和水,在上一節中談之甚詳,這裡就不多說了。   

(四)「諸景備」的造園原則   

「天上人間諸景備,芳園應賜大觀名。」   

這是元妃為大觀園題詩的最後兩句。曹雪芹通過這兩句詩,正面提出了「諸景備」的造園原則。   

在上二節中,我們已經對「天上人間諸景備」一句,作了初步的解釋。如果深入考查,就會發現「諸景備」三字的含義,比前敘解釋要豐富得多,涉及面也廣泛得多。它不僅是元妃對大觀園的評價,也是一條普遍適用的造園原則。   

「諸景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詮釋。其一是:要想造景色眾多的大觀之園。必需兼容各方之景。即景點品種的多樣化。其二是:不能「一味塗油抹朱,濫使銀錢」,片面追求高標準,即景區的檔次要多樣化。下面分別談談這兩個問題。   

(1) 園林景點品種的多樣化   

自元、明以來,隨著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以及與某些外國的文化交流,各方的造園技藝、建築樣式,花飾圖案,已在我國園林藝術中相互滲透交融;康乾兩朝,更是北方一帶園林建築大發展、大交流、大融合的時期。康熙、乾隆二帝酷愛園林藝術。在他倆的倡導下,大量南方的、少數民族的、西洋的造園技藝和建築樣式,被引進皇家園林。其中又以引進南方景規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方鹹孚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描繪了乾隆時南方園林景觀北來的盛況:  

「康熙六次南巡,將江南景物,模仿修建在宮苑之中。到了乾隆時期,造園活動增加,規模擴大。乾隆也曾六下江南,更搜集江南名勝修建在各園內。有的園景按江南名園的基本意圖修建,如清漪園中的諧趣園是仿無錫惠山寄暢園修建,昆明湖中堤島佈局,取法於杭州西湖,有些則是連景致名稱都和江南園林景名一樣。如圓明園中有「平湖秋月」、「三譚印月」、「南屏晚鐘」等西湖十景。有的甚至各園建有同名的風景:如圓明園和避暑山莊都修建了模仿蘇州的「獅子林」。模仿蘇州寒山范氏園中的「千尺雪」,分別在中南海的淑清院、承德避暑山莊、盤靜山莊修建……。   

少數民族形式的建築如喇嘛塔、喇嘛寺院等,也先後在承德、北京的一些園林中出現。乾隆十二年,皇上還授意如意館畫師郎世寧等人,按照法園凡爾塞宮的樣式,在長春園內建造西洋樓。計有諧奇趣、遠瀛觀、方外觀、海晏堂……等。   

由於各種樣式的景觀薈萃於一些大型皇家園林中,從而出現了由單一式園林向巢景式園林過渡的傾向。長春園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曹雪芹「諸景備」的造園原則,正是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提出來的。因此,「諸景備」原則既可看成是為適應新潮流而擬定的新的造園構想,也可看成是這一造園新趨勢的經驗總結。故不能僅僅把它看成是大觀園的說明書。

大觀園景點樣式之多是無庸置疑的。有宮殿建築如「省親別墅」,農村建築如稻香村,南式建築如瀟湘館,北式建築如怡紅院。有趣的是在怡紅院的絳雲軒內,用了不少洋式裝飾;如鏡子門、壁龕、掛毯、地面磚等。為了進十步強化「諸景備」的構想,作者利用文學作品的優勢,把一些南方的林木花卉搬進了大觀園。也許由於超常規的「南化」,招致了所謂的大觀園「南北地點」之爭。或曰大觀園在南方,或曰大觀園在北方。各持一端,久而不決。但爭論的雙方有一個共同點,即都認為,南方造園只能用南方的一套作法,北方造園只能用北方的一套作法,不能兩者兼容。顯然,這種看法不符合曹雪芹「諸景備」的造園原則。

(2) 園林景區檔次的多樣化   

在一座園林中,可以有標準高、花錢多的高檔次景區;也應該有標準低、花錢少的低檔次景區。以便拉開景區檔次,加強景區對比,增多景區品種,節約造園資金。曹雪芹特別反對那些一味追求高標準的設計師,把他們斥之為「暴富之家」。   

大觀園可算是集各種不同檔次景區於一園的範例。天上區的「省親別墅」、蘅蕪苑,園前區的瀟湘館、怡紅院,它們或精雕細鏤,或塗朱描金,檔次很高。特別是天上區的「省親別墅」,「琳宮」「復道」,「繡檻」「雕甍」,更非問一般。在一般府第花園,根本不可能有這樣高級的建築。顯然,它們是作者從皇宮內苑中搬過來的;稻香區的稻香村,寒塘區的凹晶溪館、攏翠庵等,則是「茅簷土壁」、「槿籬一石垣」,檔次很低。這類建築,在府第花園中同樣是找不出來的。它們無疑都來自民間。特別是寒塘區,景物檔次之低,出乎人們意料之外。請看:  

石垣、花牖、清堂、土壁、茅簷、尼庵、槿籬、竹欄、怪木、河灘、小徑、野鶴、蘆葦、寒塘!  

從皇宮內苑到荒郊野寺,各種不同檔次的建築,悉被納入園中,使得大觀園色彩斑斕,比對鮮明,故能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大觀園不僅景區檔次多,差異大,而且不同檔次景區的組合上,也有某種規律可尋。一般來說,兩相鄰景區的檔次差不宜過小,過小則遊人不易感到它們之間的差別。若將稻香區與寒塘區並列,兩區的魅力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也不應相差太大,太大則給人以扭捏作態之感。大觀園在不同檔次景區的組合上有獨到之處。   

先讓我們將大觀園的六大景區按檔次定出級別,見下表:

I 級景區: 天上區

IV級景區: 葬花區

II級景區: 園前區

V 級景區: 稻香區

III級景區:花圃區

VI級景區: 寒塘區   

然後參照《附圖》,在圖中的景區內填入各自的級別,可得如下簡圖:   

(缺)

上圖中除天上區與寒塘區之間的D值較大外, 其它景區間的D值多等於2,說明它們之間的級差適中。如此安排,也許是大觀園取得成功的秘密之一。   

大觀園的藝術實踐證明,以景點品種多樣化和景區檔次多樣化為主要內容的「諸景備」原則,可以作為園林設計的一般原則加以運用。我國近年來興建的一些較大型的園林,缺點之一就在於沒有很好運用這一原則。主要表現在:一是怕破壞園林的完整性,不敢大膽採用多種樣式的景觀。中式園林,不敢插入洋式景點,南方造園,不敢把北式的園林建築引入園中,風格上雖趨於統一,卻顯得單調。二是不敢拉開景區的檔次。檔次低了怕影響園林的觀賞價值,高了又怕多花錢。結果,該推的推不上去,該拉的拉不下來。這裡是油漆彩畫,那裡是彩畫油漆。沒有對比,景色單一。錢沒有少花,效果則並不理想。   

曹雪芹的「諸景備」造園原則,雖是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提出來的,對今天的園林設計師來說,仍有指導作用和參考價值。   

(五)景區和庭院建築的人物性格化   

建築的人物性格化和建築的思想性一樣,也是五十年代初期討論過的老題目。如公用建築要有公用建築的性格,居住建築要有居住建築的性格之類,當時涉及的內容也比較抽像。不過在談到紀念性建築物時,內容還是相當具體的。人們談得最多的是列寧墓和中山陵。列寧墓的樸質親切,中山陵的平易崇高,都較好的反映了陵墓主人的性格。實際上建築的人物性格化問題----主要是園林建築的人物性格化問題,早在二百多年以前,已經由曹雪芹通過對大觀園的描繪,較好的解決了。   

大觀園的景區和庭院建築都帶有強烈的人物個性。如寒塘區是妙玉身世和性格的反映,稻香區、葬花區分別是李紈、黛玉性格的反映等。不過我們在這裡主要想談談大觀園的庭院建築,因為庭院建築在這方面表現得最為明顯。   

大觀園的庭院建築,幾乎都是按照它的住房主人的身世,性格塑造出來的。我們看見這些建築時,彷彿看見了它們的住房主人。紅學界早已注意到這一點並有所評議。如書中在描寫秋爽齋的室內陳設時,句句不離「大」字,件件都是珍品,用以表現探春豁達大度,大膽果斷的性格,和出身名門、氣質高貴的風貌。怡紅院裡絳雲軒的室內陳設則是另一番景象。它五光十色,中西兼容,鋃寶嵌金、琳琅滿目,大違我國傳統建築的室內裝修模式。恰當地表現了寶玉身世顯赫,雜學旁收和叛道離經的「叛逆」性格。使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下面再舉幾個例子:   

稻香村----李紈住處   

大觀園裡的稻香村,被寶玉說得一無是處。說它無自然之理,背自然之氣,簡直成了穿鑿扭捏的怪物。這不正好表現了李紈在封建禮教束縛下,青年喪偶後的變態性格嗎?李紈出身名門,青春喪偶,心如死灰,唯知侍親教子,哪裡來的自然之理、自然之氣?在花簇錦繡的大觀園中,出現一座「泥牆圍護,稻莖掩覆」,「紙窗木榻,富貴氣像一洗皆盡」的稻香村,不正是居於榮華富貴之家,「竹籬茅舍自甘心」的李紈性格的最好寫照嗎? 

蘅蕪苑----寶釵居處   

蘅蕪苑是天上神仙洞府的象徵,是「山中高士」們修真養性的地方。這一構思,把寶釵行為豁達,與世無爭,安份隨時,不流於俗的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蘅蕪苑是大觀園中最有特色的一座庭院。它外觀簡樸,質地高級。一眼望去,清涼瓦捨,水磨磚牆,無趣得很。進得門來,迎面是一塊插天大山石,院內有各種香草,一株花木也無。室內則綠窗油壁,如雪洞一般。表面看來,院內外素淨無華,甚至近於簡陋;實則大謬不然!水磨磚牆,俗稱干擺,是一種最講究的牆體。表面呈灰色,平整無花飾。山石以大者為貴,插天大山石更是山石中的珍品,外觀同一般山石。香草無艷麗花枝,但比花卉名貴得多。油壁,指一種用精製的桐油反覆塗刷過的木壁。這種木壁,需用優質木材製作,塗刷也很費工,類似現在的清漆,是一種高級作法。外觀樸素、無色。如此庭院,正是「人謂裝愚,自雲守拙」,外拙而內秀的寶釵的人品和性格的最好說明。「淡極始知花更艷」,可用來形容寶釵,不是可以同樣用來形容蘅蕪苑嗎?   

瀟湘館----黛玉居處   

在「佳木蘢蔥,奇花閃灼」的園前區,倏爾出現一座南方翠竹掩映的庭院,它象徵黛玉隻身北上,寄居豪門賈府的淒涼身世。作者在寫瀟湘館時,著力突出一個「曲」字和一個「小」字。請看:院內曲折的遊廊,羊腸般的小徑,盤旋竹下的小溪,只有尺來寬。院內的建築則是小小的三間房,房內的門是「小門」,院內還有兩間小小的退步,連室內的家俱都是合著地步打就的,精緻小巧可知。「曲」字寓意黛玉多思善慮,心細情綿,迴腸九曲……等,「小」字則表現她氣量狹小,形容瘦小,小性兒……等。抓住了這兩個字,也就抓住了黛玉的主要特徵。斯人斯院,合二而一。   

用特定人物的性格來表徵庭院建築,有利於豐富庭院建築的藝術形象。由於我國傳統庭院佈置格局和建築構造模式都大同小異。例如,建房時只要知道明間的面寬進深,房頂樣式等小量提示,沒有圖紙,也可組織施工。這樣建造起來的建築,作為觀賞用房放置在不同特色的景區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是很困難的。為解決這一問題,曹雪芹另闢蹊徑,他結合紅樓夢中所描寫的具體人物,運用多種手法,賦予諸庭院建築以不同的性格。使遊人看到它們時,便產生對某些特定人物的聯想。從而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導到能反映人物性格的局部和細部處理上來。讓細部處理在遊人心目中佔有更加重要的位置。設計師們都知道,搞傳統形式的建築設計時,在局部或細部處理上,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可見庭院建築的人物性格化,可以強化庭院與庭院、建築與建築之間的差別,這無疑是在模式中求變化的極好方法。大觀園的實踐證明,這方法是可行的。紅樓夢的讀者,決不會把稻香村與蘅蕪院混同起來,也不會把瀟湘館和怡紅院混同起來,便證明了這一點。   

在上面提到的四、五座庭院中,靠「人工穿鑿扭捏」而成的稻香村和蘅蕪苑特別招人喜愛。它的女主人李紈和寶釵也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玉不琢,不成器」。人工穿鑿扭捏並不是壞事。人也是這樣。「人不學,不知義」嘛。   

人若不按照所處時代的道德規範來束縛自己、「穿鑿扭捏」地完善自己,淨化自己,便不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李紈的可敬,寶釵的可親,原因就在這裡。我們看到:現在一些自我改造得較好的人,受到重視,受到培養。再和一些所謂有「叛逆精神」的人的種種坎坷經歷加以比較,就更能體會到李紈、寶釵身上煥發出來的光輝。人是時代的產物,評價人物不能脫離時代,歷來不少人習慣於揚林貶薛。甚至連寶釵捕蝶這樣的小事,也拿來上綱上線,把寶釵說的十分不堪。殊不知寶釵捕蝶一節:主要表現寶釵的寬容和機敏。若要想使壞,賈母處、王夫人處、鳳姐處,多少壞使不得,何必偏偏看中怡紅院中兩個粗使小丫頭?這種脫離時代、脫離現實生活的說法,一再出觀,值得深思。   

從文學創作的角度看,說大觀園中帶有典型意義的庭院建築,是為塑造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服務的。這當然言之成理。但還很不夠,還需加以補充。即紅樓夢中塑造的一批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同樣是為塑造典型景區、庭院、建築服務的,是為景點的多樣化服務的。對設計師來說,強調後一點更為重要。        

(六)綠化要貼切景區主題   

過去造園,對園林綠化是相當重視的。造園大師計成在他的名著《園冶》中,就把綠化看成是「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書牛說:「編籬種菊」、「鋤嶺栽梅」、「尋幽移竹」、「對景蒔花」、「院廣堪桐」、「堤灣宜柳」……等等;然而,問題恰好出在這裡,恰好在於過去把綠化僅僅看成是「景」的組成部分,而忽視了園林綠化的總體設計、林木的合理搭配和綠化的思想內容。在這方面,大觀園的綠化和北京其它一些園林的區別是很明顯的。

大觀園是以景區作為綠化單元來設置林木的。通過對林木的合理選擇和搭配,來渲染、烘托景區的主題。例如:稻香村所要表現的是一座典型的農莊,故在村前安排了農村常見的桑、榆、槿、柘;在村後又安排了千百株杏樹,把「清明時節雨紛紛」一詩中的詩情畫意引入景區,強化了稻香村的鄉土氣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桑榆槿柘和杏林出現於同一景區,不是一半對一半。而是有多有少,有主有從。杏樹數量多,佔地面積大,是「主體林木」;桑榆槿柘的數量少,卻可起到點睛的作用,是「點綴林木」。「主體林木」可給景區定出基調,「點綴林木」進一步點明景區的主題;這種以「主體林木』和「點綴林木」相結合的綠化方法,也運用於寒塘、葬花等景區。  

「寒塘區」寓意荒郊僻野,故選用野雜林作為「主體林木」。野雜林自生自滅,不需人工栽培,用以表現景區的冷落荒涼。又點綴十幾株紅梅,引進「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意境,深化了景區的主題。野雜林也因有了名貴的紅梅,故雖荒涼而不單調,平常中卻見精神,證明這種搭配是成功的。   

葬花區的「主體林木」是桃林,「點綴林木」是芙蓉。在紅樓夢中,桃花和芙蓉是有特定含意的。桃花寓意「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芙蓉寓意「女兒命薄」,兩者都是黛玉命運的象徵。風流旖旎的葬花區有了芙蓉和桃林,韻味就越發濃郁了。   

天上區是神仙們居住的地方,一般林木,自是不堪入選。故曹雪芹在這裡只安排了松林,用「青松拂簷」來陪襯「玉欄繞砌」。松樹,在我國詩畫中常與仙翁、仙鶴、雲霞為伍,有利於渲染天上區聖潔超凡的氣氛。但僅有松樹,未免單調。故又在天上區對岸藕香榭的山坡上,點綴了幾株桂花樹,取月宮仙桂之意。青松仙桂,隔水相望,相映成趣,較好的烘托出天上區的主題。   

用「主體林木」和「點綴林木」相結合的綠化方法,雖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也不是唯一的。大觀園中的園前區就採用了另一種綠化方法。園前區是富貴繁華的象徵廣故作者讓這裡「佳木蘢蔥」,「奇花閃灼」。可數的林木就有柳、竹、桐、桃、杏等。用花木爭榮來表現興旺發達的主題。結合景區主題,有目的地選擇和搭配林木,增強了景區間的對比,又可作到情景交融。這種綠化方法,無疑是對我國傳統綠化方法的重要突破。   

在我國傳統文化的長期薰陶下,一些常見的林木,已經被賦予了一種或多種特定的含義。這些含義使我們看到林木後便產生某些特定的聯想。如上所敘,松柏可使人聯想到聖潔崇高,桃花使人聯想到艷麗輕薄,垂柳可使人聯想到情意纏綿……等等。搞園林綠化,特別是搞有中國特色的園林綠化,應該把林木這種潛在的表現力充分挖掘出來。過去的『山子」們對此注意不夠,現在的園林設計師們仍然著重於林木的外觀造型而忽視其內涵。大觀園的綠化方案,無疑會給我們很大的教益。   

結合景區主題,合理選擇林木,用「主體林木」和「點綴林木」相結合的綠化方法,充分挖掘林木的潛在表現力,有可能把園林綠化搞得比過去更好,更加富有:中國韻味和中國氣派。因此,這一條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