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世家
一、家世分歧
因為有傳世的豐潤《浭陽曹氏族譜》及遼東《五慶堂重修遼東曹氏宗譜》,遂有雪芹原籍為豐潤及遼東的分歧。周汝昌教授、馮其庸教授都是研究《紅樓夢》有名的專家,除上述曹氏宗譜外,他們都掌握了大量有關「紅學」材料,加以探討分析,碩果纍纍,也正好代表了這分歧的兩派。可以說,沒有他們的著作,我寫不出這種《世家》來,我實在感謝他們兩位先生。
在研究兩種曹氏族譜後,我發現有幾個疑點必須提出;在這些疑點沒有解決前,確定曹雪芹的原籍所在,也就是他的「世家」,是困難的。於此,我試圖解決或解釋這些疑點,在試解過程中,我力求平實穩妥。由於古文字歧義多,形成辭句後,歧義更夥,因此我力求作正面或原始的解釋,不作字義外的推敲或猜想;不能解釋則存疑,以待新材料之發現。以下我提出這幾個問題。
(一)根據馮其庸教授的考證,遼東《五慶堂譜》中始祖曹良臣的原籍是壽州安豐,如明嘉靖年《壽州志》卷二《丘墓》下:
曹良臣墓,城南井亭鋪前。在卷七《武功》下,也有:「曹良臣國初累戰有功,……」在清順治年修《壽州志》中有同樣記載。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鳳陽府志·陵墓》中保存了上面所引曹良臣墓地文字,在《人物》中,又增加了《曹良臣傳》,其中有:
壽州鄉賢祠,在戟門內,祀先賢……明曹良臣……從上面所有材料看,曹良臣原籍系安徽壽州安豐。但在遼東《五慶堂譜》卷首所載《宣寧侯安國公忠壯公傳》中卻說:
曹良臣儀真安豐衛人,穎寇旁掠,聚鄉里築堡自固。這個傳抄自《明史稿》,但《明史稿》只說「曹良臣安豐人」,在「安豐」前並沒有「儀真」二字,這兩個字是後來添的。馮其庸教授說:「說不定就是鈔入此譜時添上去的。」壽州安豐誤作揚州儀真,其庸教授以為有幾種可能,一是揚州府治也有「安豐」,而安徽壽州在歷史上有很長時間隸於揚州,以致糾纏不清。除了這種傳聞之誤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順治十六年(1659年)重修時,故意把它改為揚州儀真。雖然如此,其庸教授以為這是不大可能的。
曹良臣既不是揚州儀真人,而《五慶堂譜》卻把儀真的曹義作為他的次子。曹義在譜前有傳,乃據萬斯同《明史稿》卷七十三《曹義施聚傳》刪削而成。在《五慶堂譜》正文曹義下又有一段曹義簡歷:
良臣次子字敬方,……累功都督僉事,充遼東總兵官……天順元年二月甲辰,封豐潤伯。《明史》有曹義傳,《明實錄》中亦有大量記載。據劉定之的《錄齋存稿》有關記載,曹義與曹良臣的生卒年代不能相接,不可能有父子關係,而且劉定之稿中有曹義曾祖、祖父及父親名字;在康熙年《儀真縣志》中也有同樣記載。這就弄清了曹義的上世,說明他和曹良臣是風馬牛不相及。關於豐潤伯問題,在曹鼎望主修的《豐潤縣志》中亦有記載,但沒法說明他和豐潤曹家有任何關係。
曹義與曹良臣、曹俊無關,當然排除在《遼東曹譜》之外。他們同姓不是同宗,也就是說遼東曹家與儀真曹家沒有血緣關係。遼東曹譜之加入曹義是一失誤,是後來拉進來的。但問題比較複雜,在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重修遼東曹氏宗譜時,曹士琦在宗譜敘言裡,說明宗譜世系斷缺時說;
元時為揚州儀真人,元末群雄並起,鼻祖良臣,聚眾自保。後值明太祖起淮右,承元統,率眾歸附,累隨征伐,建立奇功,以元勳封宣寧侯,追封安國公。長子泰襲宣寧侯,次子義封豐潤伯,三子俊以功授指揮使,封懷遠將軍。克復遼東,調金州守禦,繼又調瀋陽中衛,遂世家焉。歷代承襲,以邊功進爵為指揮使,世職者又三四人,子孫蕃盛,在瀋陽者千有餘家,號為巨族,……後因遼沈失陷,闔族播遷,家譜因而失遺,兵火中從前世系宗支茫然莫記焉。猶幸豐潤縣伯處全譜尚存,不意未及繕錄,又罹「闖逆」之變,叔豐潤伯匡治及兄勳衛、鼎盛盡忠殉難,而家乘益無征焉。(據《曹雪芹家世新考》頁6引)這個敘言不僅道出曹譜斷缺原因,而最重要一點是他看見了「豐潤縣伯」處的全譜,這是曹家全譜。儀真豐潤伯的曹家全譜說明了什麼問題?說明明清之際的遼東曹氏家譜是以儀真一系為同宗的,這不是臨時的「拉入」。在300 年前他們已經互認同宗的本家,我們今天否認是有困難的;但他們的確不是一族,其庸教授的分析是出色的,無可懷疑的,只是其中由拉入而互認的過程,有待解說。聯宗,我們以為他們是聯宗,一代清楚,二代模糊,三代以下,以假為真,聯宗變為同族是很自然的。曹義與曹良臣、曹俊無關,到明清之際,曹義的後裔已經承認他們是「本家」了,因而豐潤伯譜可以代表遼東曹譜。以致有曹士琦未及繕錄之歎!
(二)在遼東《五慶堂譜》中,列曹寅一支於曹俊下智字房。馮其庸教授在史料貧乏的情況下,考查出曹俊一些事跡。1923年在遼陽城東發掘出土的一塊「壙記」,其中有關於曹俊的材料。「壙記」的作者叫孫磐,「登弘治丙辰科進士,出知山西陵川縣事」。他的始祖叫孫興祖,原籍山東掖縣,洪武初遷到遼陽。孫磐父親名敏,母親曹氏,遼陽人,外祖即曹俊。孫磐的外祖父曹俊的時代也即其祖父孫旺的時代,這離開他們的始祖已經是第四代了,大約是明永樂到天順、成化的時代。據「壙記」約略推算,曹俊的生活時代不能早於明永樂年間,遲也不能遲於天順、成化間,大體與曹義的時代相當,但曹義生年已距曹良臣之死18年,曹俊的生年距曹良臣之死至少已有30多年,因此他們都不可能是曹良臣的兒子。雖然曹俊不是曹良臣的兒子,但馮其庸教授以為曹俊是《遼東曹氏宗譜》中的入遼之始祖。
順治十八年重修遼東曹氏宗譜時,曹士琦在《宗譜》敘言中曾追述遼東曹氏之起源,以為唐宋以前難考,自元開始。此敘前文已部分引用,今錄其餘有關部分如下:
今夫水有源而木有本,況人參天地乎。吾家淵源甚遠,然家乘久逸,唐宋以前難稽矣,豈敢以簡編所載,附會訓後也。惟元時為揚州儀真人,元末群雄並起,鼻祖良臣聚眾自保。後值明太祖起淮右,承元統,率眾歸附,累隨征伐,建立奇功,以元勳封安國公。長子泰襲宣寧侯,次子義封豐潤伯,三子俊以功授指揮使,封懷遠將軍。克服遼東,調金州守禦,繼又調瀋陽中衛,遂世家焉。歷代承襲,以邊功進爵為指揮使,世職者又三四人,子孫蕃盛,在瀋陽者千有餘家,號為巨族,而金州、海州、蓋州、廣寧、寧遠俱有分住者,其以文武功名顯耀元宗,不可勝紀。……況今世代變遷,主伯亞旅,奮功名於各地,因之為家,處處有人。……先大人每為深慮,屬余輩繕錄以篤一脈於永世。……會季弟於菽水承歡之餘,遵先大人之志,以夙所指示及知聞者,詳請詢諮,臚列成帙。余一展閱間,覺山河雖隔,而祖孫父子不宛聚一堂乎?……
順治十八年歲次辛丑仲春谷旦
十一世孫士琦頓首謹撰曹士琦系遼東曹俊一支,在遼東譜中屬三房曹禮後裔。在敘文中他說曹家淵源,唐宋以前無考,可考者自元末儀真曹良臣起,以之為始祖,三子曹俊轉戰遼東,遂定居於瀋陽。敘言態度謹嚴,唐宋以前缺疑,自元明之際曹良臣始,原籍儀真。而遼東屬於曹俊之四房曹智,即說為曹寅、曹雪芹一支之不祧祖者;曹智、曹禮,據譜為親弟兄,但曹禮一支自認為儀真曹良臣後裔,而曹智後曹璽、曹寅一支卻自認為宋武惠王曹彬後,兄弟之間南轅北轍,各有本源。馮其庸教授根據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未刊稿本《江寧府志》卷十七,曹璽:
曹璽字完璧,宋樞密武惠王裔也。及王父寶宦瀋陽,遂家焉。父振彥,從入關,仕至浙江鹽法道,著惠政。公承其家學,讀書洞徹古今,負經濟才,兼藝能,射必貫札。補侍衛之秩,隨王師征山右建績。世祖章皇帝拔入內廷侍衛,管鑾儀事,升內工部。康熙二年特簡督理江寧織造。……丁巳、戊午兩督運,陛見,天子面訪江南吏治,樂其詳覬。……甲子六月又督運,瀕行,以積勞感疾,卒於寢署。……是年冬,天子東巡,抵江寧,特遣致祭,又奉旨以長子寅仍協理江寧織造事務,以纘公緒。寅,敬敏淵博,工詩古文詞。仲子宣,官蔭生,殖學具異才。人謂盛德昌後,自公益驗雲。
(據《曹雪芹家世新考》頁96引)又康熙六十年(1721年)刊唐開陶筆修《上元縣志》卷十六,有:
曹璽,字完璧。其先出自宋樞密武惠王彬後,著籍襄平。大父世選,令瀋陽有聲。世選生振彥,初,扈從入關,累遷浙江鹽法參議使,遂生璽。璽少好學,沉深有大志,及壯補侍衛,隨王師征山右有功。……甲子卒於署,祀名宦。子寅,字於(子)清,號荔軒。七歲能辨四聲,長,偕弟子猷講性命之學,尤工於詩,伯仲相濟美。璽在殯,詔晉內少司寇,仍督織江寧。特敕加通政使,持節兼巡視兩淮鹽政。……奉命纂輯《全唐詩》、《佩文韻府》,著《練(楝)亭詩文集》行世。孫顒,字孚若,嗣任三載,因赴都染疾,上日遣太醫調治,尋卒。……因命仲孫頫\繼織造使。頫\字昂友,好古嗜學,紹聞良德,識者以為曹氏世有其人云。
(據《曹雪芹家世新考》頁97引)以上兩傳都說「曹璽,宋樞密武惠王彬後」。而《江寧府志》雲璽「王父寶」,《上元縣志》卻云「大父世選」,大父、王父都指祖父,「寶」當為「世(士)選」字。豐潤曹氏士淳、士直、士真一代,所有字都帶「石」字,如:
士淳 字完石。
士直 字和石。
士真 字金石。則士選為名而字「寶」,寶即珍寶玉石之屬,名字相應,弟兄相類,寶下或遺石字。他們同祖曹彬。《宋史·曹彬傳》中云:
曹彬字國華,真定靈壽人,父芸成德軍節度都知兵馬使。……周祖受禪召彬歸京師隸世宗帳下,從鎮澶淵,補供奉官,擢河中都監。……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嘗造門。……初彬之總師也,太祖謂曰:俟克李煜,當以卿為使相,……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議征太原。……太平興國三年進檢校太師,從征太原,加兼侍中。……真宗即位,復檢校太師,同平章事,數月召拜樞密使。鹹平二年被疾,……六月薨,年六十九,……贈中書令,追封濟陽郡王,謚武惠。曹彬是宋初征服南唐主將,在北宋開國諸將中居前列,逝後追諡「武惠」,且曾拜「樞密使」,此所以後來曹裔稱「出自宋樞密武惠王」之由來。「武惠王」不詞,因曾追封「濟陽郡王」,故可稱王,但非「武惠王」。有子璨、瑋等,瑋即豐潤曹氏奉為始祖者,《宋史·曹彬傳》附曹瑋云:「瑋字寶臣,父彬,歷武寧太平軍節度使,皆以瑋為牙內都虞侯,補西頭供奉官。……沉勇有謀,……喜讀書,通《春秋三傳》,於《左氏》尤深。李繼遷叛,諸將數出無功。太宗問彬誰可將者,彬曰,臣少子瑋可任帥,即召見,以本官同知渭州,時年十九。真宗即位,改內殿崇班,知渭州。……帝以瑋習知河北事,乃命為真定路都鈐轄,領高州刺史。……以疾守河陽數月,為真定府定州都總管,改彰武軍節度使,卒贈侍中,謚武穆。」曹瑋也是宋初名將,而少年成名,致其父曹彬內舉不避親。
遼東《五慶堂譜》以其始祖為安豐曹良臣,他是明初開國將,並沒有明初曹良臣與宋初曹彬有任何關係的記載,而被列入遼東《五慶堂譜》的曹璽一族卻自雲出自武惠曹彬。《江寧府志》、《上元縣志》所錄有關曹璽本傳,不是來自曹家自述,就是方志作者根據檔案材料,無杜撰可能,是可信的。而豐潤曹氏亦源自武惠曹彬,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刊豐潤《豐潤曹氏族譜》,封內左下角印題「武惠堂」,已是開宗明義。其中卷一由九世孫,觀源撰《武陽曹氏源流宗譜序》云:
曹氏之先,世居真定。宋乾德初諱彬者仕神武將軍兼樞密承旨……真宗朝贈中書令封濟陽王謚武惠,子璨、珝、瑋、玹、玘、珣、琮。璨授河南節度使同平章事,贈中書令,謚武懿。……瑋累官安撫觀察使,改彰武節度使,贈侍中謚武穆。……彬之父芸累贈魏王,彬韓王,𤣱吳王。子孫累代光顯,享爵祿於無窮,垂芳名於不朽。武陽曹氏始祖孝慶公者,蓋彰武節度使武穆公之五世孫也,官朝散大夫,知隆興府,因家省城之南,子善翁卜居城南之四十里,地為武陽,至今稱為武陽曹氏雲。圖書世澤,紹述綿延,視靈壽之族,雖天各一方,而實一氣之流行也。然自孝慶公以來,世代既遠,子孫益眾,使譜德不立,則本源不清,而支流未免有混。……予因致仕得效老蘇之法,乃取舊藏之系,參互考訂,源有所本者則錄之,派失其傳者則缺之。斷自始祖孝慶公,以迄於今凡九世。這個譜序可以補《宋史》之不足,豐潤曹氏來源於宋曹彬子曹瑋,其五世孫孝慶為武陽曹氏始祖。而豐潤曹氏十三世孫鼎望撰《曹氏重修南北合譜序》云:「蓋自明永樂年間始祖伯樂公從豫章武陽渡協弟溯江而北,一卜居於豐潤之咸寧裡,一卜居於遼東之鐵嶺衛。則武陽者洵吾始祖所發祥之地也。……先叔仲相公領袁州牧,遣力訪其族裡……既而統六弟督榷,鳩茲族侄諱珩字楚白者,始一過而問焉,南北之源流相敘由此始。逮我皇上龍飛六年,余承簡命,出守新安,楚白率子廷獻、侄廷臣,閱三載,凡再過焉。因出其所輯族譜,余從而綜核之,凡宗派大小於是乎備,昭穆親疏於是乎明,服屬隆殺於是乎序。蓋地雖異,宗不因之而異,支雖分,祖不因之而分,如九河之於海,五嶽之於泰山,或源也,或委也,可謂核而嚴,秩而不紊矣。」這是康熙九年(1670年)序。兩序對於豐潤曹家之世系源流,交待清楚,他們始來自宋初武惠曹彬,彬子曹瑋之五世孫孝慶公官於隆興,其後卜居武陽,是為豐潤曹氏之世祖。永樂年間伯樂公偕弟從豫章武陽渡江北上,一居豐潤,一居鐵嶺,居豐潤者即《浭陽曹譜》中之始祖。脈絡分明,無可疑處。
曹璽一支亦云出自曹彬武惠,則曹璽與豐潤曹家為同源,但遼東《五慶堂譜》納入遼東曹俊一系。遼東曹家,譜雲祖籍壽州或儀真,始祖為明初曹良臣。無論壽州、儀真都與曹彬無涉,而曹彬與曹良臣亦毫不相干。但儀真之豐潤縣伯曹義,說為曹良臣之子,亦見於遼東《五慶堂譜》者卻見於《豐潤縣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刻,曹鼎望修《豐潤縣志》卷七《人物誌》有:
曹義豐潤伯,南直儀真人,天順元年以戰功封,世襲。又捲四《田賦》有:「除曹義退回大城地壹頃肆拾壹畝肆厘伍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曹義雖見於《豐潤縣志》,但不見於《浭陽曹氏族譜》,非豐潤曹氏同族。所以封「豐潤伯」,或因曹氏族望所在。一如楊氏之於弘農。以上記載,矛盾重重,曹璽與曹鼎望豐潤一族同出北宋武惠,而不見於豐潤曹譜;曹璽與曹義本不相干,而同見於遼東《五慶堂譜》。不同族者同譜,同族者不同譜,史實與記錄交迕,此所以曹璽、曹寅之祖籍族源為難稽。但這些混亂記載也給我們以有益啟示,蓋所錄各族,單獨譜牒皆真,以不同源之真譜牒綜合為一體之《全譜》則偽。
(三)曹邦問題。
周汝昌、馮其庸兩教授都曾討論過曹邦及其族系,因為他和他的一支都見於《浭陽曹譜》及《五慶堂譜》。在《五慶堂譜》附錄部分譜文,有:
謹記世次官爵,不知房分,存俟考證。
十世
邦:順治十八年任內務府員外郎,歸入內務府正藍旗,生二子:長忠,次元。
十一世
忠:邦長子,官浙江寧紹台道,生子秉和。
元:邦次子,官知縣,生子秉政、秉泰。
十二世
秉和:忠子,官同知。
秉政:
秉泰:元子,俱官通判。在豐潤武惠堂《浭陽曹氏族譜》中多見曹邦一支,卷二有:
十二世諱邦字柱清,穎異好學,知慮過人,於崇禎二年以各地荒亂,遂赴遼東避兵,因彼地原有族人引薦,隨本朝大兵出口,占籍正紅旗,隨征屢立奇功。順治十年受吏部他赤哈哈番,旋擢戶部啟心郎。任銓曹則黜陟澄清,司計部則國裕民族。雖左遷湖廣之慈利,直隸之阜城,皆有聲稱。乞養歸里,扶危濟困,喜捨樂施,不能嫁娶者助之,歿無棺者給,鄉黨親族,靡不蒙澤。
十三世祖諱重字子鄭,風度端凝,博通經史,工詩善書,由中書出為浙江海防同知。康熙四十二年奏吏治第一,擢馬湖府,邊鄙聲教,遂如中土。署四川按察司,即升寧紹台道,晉按察司副,卒於官。曹重即遼東曹譜中之曹忠,乃音近而訛。
在豐潤《浭陽曹氏族譜》卷四《世系圖》中,自八世至十二世為:
附圖
自十二世至十五世為:
附圖
[ 1 ] [ 2 ]
一、家世分歧
因為有傳世的豐潤《浭陽曹氏族譜》及遼東《五慶堂重修遼東曹氏宗譜》,遂有雪芹原籍為豐潤及遼東的分歧。周汝昌教授、馮其庸教授都是研究《紅樓夢》有名的專家,除上述曹氏宗譜外,他們都掌握了大量有關「紅學」材料,加以探討分析,碩果纍纍,也正好代表了這分歧的兩派。可以說,沒有他們的著作,我寫不出這種《世家》來,我實在感謝他們兩位先生。
在研究兩種曹氏族譜後,我發現有幾個疑點必須提出;在這些疑點沒有解決前,確定曹雪芹的原籍所在,也就是他的「世家」,是困難的。於此,我試圖解決或解釋這些疑點,在試解過程中,我力求平實穩妥。由於古文字歧義多,形成辭句後,歧義更夥,因此我力求作正面或原始的解釋,不作字義外的推敲或猜想;不能解釋則存疑,以待新材料之發現。以下我提出這幾個問題。
(一)根據馮其庸教授的考證,遼東《五慶堂譜》中始祖曹良臣的原籍是壽州安豐,如明嘉靖年《壽州志》卷二《丘墓》下:
曹良臣墓,城南井亭鋪前。在卷七《武功》下,也有:「曹良臣國初累戰有功,……」在清順治年修《壽州志》中有同樣記載。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鳳陽府志·陵墓》中保存了上面所引曹良臣墓地文字,在《人物》中,又增加了《曹良臣傳》,其中有:
壽州鄉賢祠,在戟門內,祀先賢……明曹良臣……從上面所有材料看,曹良臣原籍系安徽壽州安豐。但在遼東《五慶堂譜》卷首所載《宣寧侯安國公忠壯公傳》中卻說:
曹良臣儀真安豐衛人,穎寇旁掠,聚鄉里築堡自固。這個傳抄自《明史稿》,但《明史稿》只說「曹良臣安豐人」,在「安豐」前並沒有「儀真」二字,這兩個字是後來添的。馮其庸教授說:「說不定就是鈔入此譜時添上去的。」壽州安豐誤作揚州儀真,其庸教授以為有幾種可能,一是揚州府治也有「安豐」,而安徽壽州在歷史上有很長時間隸於揚州,以致糾纏不清。除了這種傳聞之誤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順治十六年(1659年)重修時,故意把它改為揚州儀真。雖然如此,其庸教授以為這是不大可能的。
曹良臣既不是揚州儀真人,而《五慶堂譜》卻把儀真的曹義作為他的次子。曹義在譜前有傳,乃據萬斯同《明史稿》卷七十三《曹義施聚傳》刪削而成。在《五慶堂譜》正文曹義下又有一段曹義簡歷:
良臣次子字敬方,……累功都督僉事,充遼東總兵官……天順元年二月甲辰,封豐潤伯。《明史》有曹義傳,《明實錄》中亦有大量記載。據劉定之的《錄齋存稿》有關記載,曹義與曹良臣的生卒年代不能相接,不可能有父子關係,而且劉定之稿中有曹義曾祖、祖父及父親名字;在康熙年《儀真縣志》中也有同樣記載。這就弄清了曹義的上世,說明他和曹良臣是風馬牛不相及。關於豐潤伯問題,在曹鼎望主修的《豐潤縣志》中亦有記載,但沒法說明他和豐潤曹家有任何關係。
曹義與曹良臣、曹俊無關,當然排除在《遼東曹譜》之外。他們同姓不是同宗,也就是說遼東曹家與儀真曹家沒有血緣關係。遼東曹譜之加入曹義是一失誤,是後來拉進來的。但問題比較複雜,在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重修遼東曹氏宗譜時,曹士琦在宗譜敘言裡,說明宗譜世系斷缺時說;
元時為揚州儀真人,元末群雄並起,鼻祖良臣,聚眾自保。後值明太祖起淮右,承元統,率眾歸附,累隨征伐,建立奇功,以元勳封宣寧侯,追封安國公。長子泰襲宣寧侯,次子義封豐潤伯,三子俊以功授指揮使,封懷遠將軍。克復遼東,調金州守禦,繼又調瀋陽中衛,遂世家焉。歷代承襲,以邊功進爵為指揮使,世職者又三四人,子孫蕃盛,在瀋陽者千有餘家,號為巨族,……後因遼沈失陷,闔族播遷,家譜因而失遺,兵火中從前世系宗支茫然莫記焉。猶幸豐潤縣伯處全譜尚存,不意未及繕錄,又罹「闖逆」之變,叔豐潤伯匡治及兄勳衛、鼎盛盡忠殉難,而家乘益無征焉。(據《曹雪芹家世新考》頁6引)這個敘言不僅道出曹譜斷缺原因,而最重要一點是他看見了「豐潤縣伯」處的全譜,這是曹家全譜。儀真豐潤伯的曹家全譜說明了什麼問題?說明明清之際的遼東曹氏家譜是以儀真一系為同宗的,這不是臨時的「拉入」。在300 年前他們已經互認同宗的本家,我們今天否認是有困難的;但他們的確不是一族,其庸教授的分析是出色的,無可懷疑的,只是其中由拉入而互認的過程,有待解說。聯宗,我們以為他們是聯宗,一代清楚,二代模糊,三代以下,以假為真,聯宗變為同族是很自然的。曹義與曹良臣、曹俊無關,到明清之際,曹義的後裔已經承認他們是「本家」了,因而豐潤伯譜可以代表遼東曹譜。以致有曹士琦未及繕錄之歎!
(二)在遼東《五慶堂譜》中,列曹寅一支於曹俊下智字房。馮其庸教授在史料貧乏的情況下,考查出曹俊一些事跡。1923年在遼陽城東發掘出土的一塊「壙記」,其中有關於曹俊的材料。「壙記」的作者叫孫磐,「登弘治丙辰科進士,出知山西陵川縣事」。他的始祖叫孫興祖,原籍山東掖縣,洪武初遷到遼陽。孫磐父親名敏,母親曹氏,遼陽人,外祖即曹俊。孫磐的外祖父曹俊的時代也即其祖父孫旺的時代,這離開他們的始祖已經是第四代了,大約是明永樂到天順、成化的時代。據「壙記」約略推算,曹俊的生活時代不能早於明永樂年間,遲也不能遲於天順、成化間,大體與曹義的時代相當,但曹義生年已距曹良臣之死18年,曹俊的生年距曹良臣之死至少已有30多年,因此他們都不可能是曹良臣的兒子。雖然曹俊不是曹良臣的兒子,但馮其庸教授以為曹俊是《遼東曹氏宗譜》中的入遼之始祖。
順治十八年重修遼東曹氏宗譜時,曹士琦在《宗譜》敘言中曾追述遼東曹氏之起源,以為唐宋以前難考,自元開始。此敘前文已部分引用,今錄其餘有關部分如下:
今夫水有源而木有本,況人參天地乎。吾家淵源甚遠,然家乘久逸,唐宋以前難稽矣,豈敢以簡編所載,附會訓後也。惟元時為揚州儀真人,元末群雄並起,鼻祖良臣聚眾自保。後值明太祖起淮右,承元統,率眾歸附,累隨征伐,建立奇功,以元勳封安國公。長子泰襲宣寧侯,次子義封豐潤伯,三子俊以功授指揮使,封懷遠將軍。克服遼東,調金州守禦,繼又調瀋陽中衛,遂世家焉。歷代承襲,以邊功進爵為指揮使,世職者又三四人,子孫蕃盛,在瀋陽者千有餘家,號為巨族,而金州、海州、蓋州、廣寧、寧遠俱有分住者,其以文武功名顯耀元宗,不可勝紀。……況今世代變遷,主伯亞旅,奮功名於各地,因之為家,處處有人。……先大人每為深慮,屬余輩繕錄以篤一脈於永世。……會季弟於菽水承歡之餘,遵先大人之志,以夙所指示及知聞者,詳請詢諮,臚列成帙。余一展閱間,覺山河雖隔,而祖孫父子不宛聚一堂乎?……
順治十八年歲次辛丑仲春谷旦
十一世孫士琦頓首謹撰曹士琦系遼東曹俊一支,在遼東譜中屬三房曹禮後裔。在敘文中他說曹家淵源,唐宋以前無考,可考者自元末儀真曹良臣起,以之為始祖,三子曹俊轉戰遼東,遂定居於瀋陽。敘言態度謹嚴,唐宋以前缺疑,自元明之際曹良臣始,原籍儀真。而遼東屬於曹俊之四房曹智,即說為曹寅、曹雪芹一支之不祧祖者;曹智、曹禮,據譜為親弟兄,但曹禮一支自認為儀真曹良臣後裔,而曹智後曹璽、曹寅一支卻自認為宋武惠王曹彬後,兄弟之間南轅北轍,各有本源。馮其庸教授根據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未刊稿本《江寧府志》卷十七,曹璽:
曹璽字完璧,宋樞密武惠王裔也。及王父寶宦瀋陽,遂家焉。父振彥,從入關,仕至浙江鹽法道,著惠政。公承其家學,讀書洞徹古今,負經濟才,兼藝能,射必貫札。補侍衛之秩,隨王師征山右建績。世祖章皇帝拔入內廷侍衛,管鑾儀事,升內工部。康熙二年特簡督理江寧織造。……丁巳、戊午兩督運,陛見,天子面訪江南吏治,樂其詳覬。……甲子六月又督運,瀕行,以積勞感疾,卒於寢署。……是年冬,天子東巡,抵江寧,特遣致祭,又奉旨以長子寅仍協理江寧織造事務,以纘公緒。寅,敬敏淵博,工詩古文詞。仲子宣,官蔭生,殖學具異才。人謂盛德昌後,自公益驗雲。
(據《曹雪芹家世新考》頁96引)又康熙六十年(1721年)刊唐開陶筆修《上元縣志》卷十六,有:
曹璽,字完璧。其先出自宋樞密武惠王彬後,著籍襄平。大父世選,令瀋陽有聲。世選生振彥,初,扈從入關,累遷浙江鹽法參議使,遂生璽。璽少好學,沉深有大志,及壯補侍衛,隨王師征山右有功。……甲子卒於署,祀名宦。子寅,字於(子)清,號荔軒。七歲能辨四聲,長,偕弟子猷講性命之學,尤工於詩,伯仲相濟美。璽在殯,詔晉內少司寇,仍督織江寧。特敕加通政使,持節兼巡視兩淮鹽政。……奉命纂輯《全唐詩》、《佩文韻府》,著《練(楝)亭詩文集》行世。孫顒,字孚若,嗣任三載,因赴都染疾,上日遣太醫調治,尋卒。……因命仲孫頫\繼織造使。頫\字昂友,好古嗜學,紹聞良德,識者以為曹氏世有其人云。
(據《曹雪芹家世新考》頁97引)以上兩傳都說「曹璽,宋樞密武惠王彬後」。而《江寧府志》雲璽「王父寶」,《上元縣志》卻云「大父世選」,大父、王父都指祖父,「寶」當為「世(士)選」字。豐潤曹氏士淳、士直、士真一代,所有字都帶「石」字,如:
士淳 字完石。
士直 字和石。
士真 字金石。則士選為名而字「寶」,寶即珍寶玉石之屬,名字相應,弟兄相類,寶下或遺石字。他們同祖曹彬。《宋史·曹彬傳》中云:
曹彬字國華,真定靈壽人,父芸成德軍節度都知兵馬使。……周祖受禪召彬歸京師隸世宗帳下,從鎮澶淵,補供奉官,擢河中都監。……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嘗造門。……初彬之總師也,太祖謂曰:俟克李煜,當以卿為使相,……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議征太原。……太平興國三年進檢校太師,從征太原,加兼侍中。……真宗即位,復檢校太師,同平章事,數月召拜樞密使。鹹平二年被疾,……六月薨,年六十九,……贈中書令,追封濟陽郡王,謚武惠。曹彬是宋初征服南唐主將,在北宋開國諸將中居前列,逝後追諡「武惠」,且曾拜「樞密使」,此所以後來曹裔稱「出自宋樞密武惠王」之由來。「武惠王」不詞,因曾追封「濟陽郡王」,故可稱王,但非「武惠王」。有子璨、瑋等,瑋即豐潤曹氏奉為始祖者,《宋史·曹彬傳》附曹瑋云:「瑋字寶臣,父彬,歷武寧太平軍節度使,皆以瑋為牙內都虞侯,補西頭供奉官。……沉勇有謀,……喜讀書,通《春秋三傳》,於《左氏》尤深。李繼遷叛,諸將數出無功。太宗問彬誰可將者,彬曰,臣少子瑋可任帥,即召見,以本官同知渭州,時年十九。真宗即位,改內殿崇班,知渭州。……帝以瑋習知河北事,乃命為真定路都鈐轄,領高州刺史。……以疾守河陽數月,為真定府定州都總管,改彰武軍節度使,卒贈侍中,謚武穆。」曹瑋也是宋初名將,而少年成名,致其父曹彬內舉不避親。
遼東《五慶堂譜》以其始祖為安豐曹良臣,他是明初開國將,並沒有明初曹良臣與宋初曹彬有任何關係的記載,而被列入遼東《五慶堂譜》的曹璽一族卻自雲出自武惠曹彬。《江寧府志》、《上元縣志》所錄有關曹璽本傳,不是來自曹家自述,就是方志作者根據檔案材料,無杜撰可能,是可信的。而豐潤曹氏亦源自武惠曹彬,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刊豐潤《豐潤曹氏族譜》,封內左下角印題「武惠堂」,已是開宗明義。其中卷一由九世孫,觀源撰《武陽曹氏源流宗譜序》云:
曹氏之先,世居真定。宋乾德初諱彬者仕神武將軍兼樞密承旨……真宗朝贈中書令封濟陽王謚武惠,子璨、珝、瑋、玹、玘、珣、琮。璨授河南節度使同平章事,贈中書令,謚武懿。……瑋累官安撫觀察使,改彰武節度使,贈侍中謚武穆。……彬之父芸累贈魏王,彬韓王,𤣱吳王。子孫累代光顯,享爵祿於無窮,垂芳名於不朽。武陽曹氏始祖孝慶公者,蓋彰武節度使武穆公之五世孫也,官朝散大夫,知隆興府,因家省城之南,子善翁卜居城南之四十里,地為武陽,至今稱為武陽曹氏雲。圖書世澤,紹述綿延,視靈壽之族,雖天各一方,而實一氣之流行也。然自孝慶公以來,世代既遠,子孫益眾,使譜德不立,則本源不清,而支流未免有混。……予因致仕得效老蘇之法,乃取舊藏之系,參互考訂,源有所本者則錄之,派失其傳者則缺之。斷自始祖孝慶公,以迄於今凡九世。這個譜序可以補《宋史》之不足,豐潤曹氏來源於宋曹彬子曹瑋,其五世孫孝慶為武陽曹氏始祖。而豐潤曹氏十三世孫鼎望撰《曹氏重修南北合譜序》云:「蓋自明永樂年間始祖伯樂公從豫章武陽渡協弟溯江而北,一卜居於豐潤之咸寧裡,一卜居於遼東之鐵嶺衛。則武陽者洵吾始祖所發祥之地也。……先叔仲相公領袁州牧,遣力訪其族裡……既而統六弟督榷,鳩茲族侄諱珩字楚白者,始一過而問焉,南北之源流相敘由此始。逮我皇上龍飛六年,余承簡命,出守新安,楚白率子廷獻、侄廷臣,閱三載,凡再過焉。因出其所輯族譜,余從而綜核之,凡宗派大小於是乎備,昭穆親疏於是乎明,服屬隆殺於是乎序。蓋地雖異,宗不因之而異,支雖分,祖不因之而分,如九河之於海,五嶽之於泰山,或源也,或委也,可謂核而嚴,秩而不紊矣。」這是康熙九年(1670年)序。兩序對於豐潤曹家之世系源流,交待清楚,他們始來自宋初武惠曹彬,彬子曹瑋之五世孫孝慶公官於隆興,其後卜居武陽,是為豐潤曹氏之世祖。永樂年間伯樂公偕弟從豫章武陽渡江北上,一居豐潤,一居鐵嶺,居豐潤者即《浭陽曹譜》中之始祖。脈絡分明,無可疑處。
曹璽一支亦云出自曹彬武惠,則曹璽與豐潤曹家為同源,但遼東《五慶堂譜》納入遼東曹俊一系。遼東曹家,譜雲祖籍壽州或儀真,始祖為明初曹良臣。無論壽州、儀真都與曹彬無涉,而曹彬與曹良臣亦毫不相干。但儀真之豐潤縣伯曹義,說為曹良臣之子,亦見於遼東《五慶堂譜》者卻見於《豐潤縣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刻,曹鼎望修《豐潤縣志》卷七《人物誌》有:
曹義豐潤伯,南直儀真人,天順元年以戰功封,世襲。又捲四《田賦》有:「除曹義退回大城地壹頃肆拾壹畝肆厘伍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曹義雖見於《豐潤縣志》,但不見於《浭陽曹氏族譜》,非豐潤曹氏同族。所以封「豐潤伯」,或因曹氏族望所在。一如楊氏之於弘農。以上記載,矛盾重重,曹璽與曹鼎望豐潤一族同出北宋武惠,而不見於豐潤曹譜;曹璽與曹義本不相干,而同見於遼東《五慶堂譜》。不同族者同譜,同族者不同譜,史實與記錄交迕,此所以曹璽、曹寅之祖籍族源為難稽。但這些混亂記載也給我們以有益啟示,蓋所錄各族,單獨譜牒皆真,以不同源之真譜牒綜合為一體之《全譜》則偽。
(三)曹邦問題。
周汝昌、馮其庸兩教授都曾討論過曹邦及其族系,因為他和他的一支都見於《浭陽曹譜》及《五慶堂譜》。在《五慶堂譜》附錄部分譜文,有:
謹記世次官爵,不知房分,存俟考證。
十世
邦:順治十八年任內務府員外郎,歸入內務府正藍旗,生二子:長忠,次元。
十一世
忠:邦長子,官浙江寧紹台道,生子秉和。
元:邦次子,官知縣,生子秉政、秉泰。
十二世
秉和:忠子,官同知。
秉政:
秉泰:元子,俱官通判。在豐潤武惠堂《浭陽曹氏族譜》中多見曹邦一支,卷二有:
十二世諱邦字柱清,穎異好學,知慮過人,於崇禎二年以各地荒亂,遂赴遼東避兵,因彼地原有族人引薦,隨本朝大兵出口,占籍正紅旗,隨征屢立奇功。順治十年受吏部他赤哈哈番,旋擢戶部啟心郎。任銓曹則黜陟澄清,司計部則國裕民族。雖左遷湖廣之慈利,直隸之阜城,皆有聲稱。乞養歸里,扶危濟困,喜捨樂施,不能嫁娶者助之,歿無棺者給,鄉黨親族,靡不蒙澤。
十三世祖諱重字子鄭,風度端凝,博通經史,工詩善書,由中書出為浙江海防同知。康熙四十二年奏吏治第一,擢馬湖府,邊鄙聲教,遂如中土。署四川按察司,即升寧紹台道,晉按察司副,卒於官。曹重即遼東曹譜中之曹忠,乃音近而訛。
在豐潤《浭陽曹氏族譜》卷四《世系圖》中,自八世至十二世為:
附圖
自十二世至十五世為:
附圖
原譜自第四世起,世系清楚,在同卷中按世按系列出,如十世登瀛,表中列子三:士淳、士直、士真。士淳子三:楨、新、邦;邦有子三:元、重、庶。原譜謂邦於「崇禎二年,以各地荒亂,遂赴遼東避兵,因彼地原有族人引薦,隨本朝大兵出口,占籍正紅旗」。因《遼東曹譜》列有曹邦一系,後來解釋此「族人引薦」為遼東五慶堂曹家,其實此說無據,以後將有解說。豐潤曹登瀛下漏掉曹士(世)選一支,此支先曹邦出關,納為包衣,曹邦出口依叔伯引薦,占籍正紅旗。曹士選字寶,與士直輩名字相應,只因以包衣而貴,於原籍諱言之。
《浭陽曹譜》曹邦有子三:
元:字子瞻,號復安,行一,筆帖式,任靜海縣、壽張縣知縣,誥贈奉政大夫;配俞氏,子三:秉政、秉謙、秉和。
重:字子鄭,號致庵,行二,拔貢,御試一等,授內閣中書,任瑪瑚府知府,升寧紹台道,署按察司使,配陳吳氏,子一秉均。
庶:字子余,號博庵,行三,配谷梁氏,子一秉泰。我們來比較遼東《五慶堂譜》與豐潤《浭陽曹譜》中有關曹邦一支記載,頗有不同:(一)《遼東曹譜》以曹忠為邦長子,元為次子而無三子庶。《浭陽曹譜》則以曹元為曹邦長子,次子重而三子庶,重即忠,因兩譜同記他曾為浙江寧紹台道,重、忠音近而訛。(二)《浭陽曹譜》記曹元三子為:秉政、秉謙、秉和;曹重一子:秉均;曹庶一子:秉泰。而《遼東曹譜》以秉和為曹忠(重)子;秉政、秉泰為曹元子。(三)曹邦旗籍,《遼東曹譜》以之為正藍旗,而《浭陽曹譜》以之為正黃旗或正紅旗。
對於兩譜有關曹邦之不同記載應如何判斷?《浭陽曹譜》所記與清康熙、乾隆兩次修《豐潤縣志》相同,而《遼東曹譜》同於《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原譜卷八十有:
曹邦: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撫順地方,來歸年分無考。其子曹忠,原任寧台道;曹元,原任知縣。孫曹秉和,原任同知,曹秉政、曹秉泰俱原任通判。曾孫河爾蘇,原任筆貼式,曹景岱原任縣丞。以此和《遼東曹譜》、《浭陽曹譜》對校,知道上述記載不同於浭陽譜而同於遼東譜,原因是《遼東曹譜》乃轉錄《八旗譜》有關曹邦文獻,又加以己意安排。如《八旗譜》中記邦「其子曹忠原任寧台道,曹元原任知縣」。「忠」原為「重」,音譯後轉寫為忠,《八旗譜》有此誤,《遼東譜》亦因誤而誤。又《八旗譜》記曹子忠、元,而無第三子庶,《遼東譜》遂雲曹邦「生二子,長忠,次元」,遂誤上加誤。《八旗譜》原有「孫曹秉和,原任同知,曹秉政、曹秉泰俱原任通判」,《遼東譜》遂據之以改為曹忠「生子秉和」,曹元「生子秉政、秉泰」。完全錯了,抄譜者據《八旗譜》之簡單記載重新分配,以秉和予曹忠,以秉政、秉泰予曹元。其實曹元子三:秉政、秉謙、秉和;曹重子:秉均;曹庶子:秉泰。《遼東曹譜》之轉錄《八旗譜》更作安排,以致錯上加錯。豐潤《浭陽曹譜》於曹邦旗籍亦有兩說,卷二說曹邦「占籍正紅旗」,而在卷四說他「入漢軍正黃旗」。《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八十,記曹邦為「正藍旗包衣旗鼓人」,《遼東曹譜》遂依之作「歸入內務府正藍旗」。
以上這些記載說明了《五慶堂重修遼東曹氏宗譜》中曹邦一系的記載,貌似真實,其實乃抄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抄錄者沒有曹邦一系的宗譜材料,但知曹邦早年入遼歸旗,遂自《八旗譜》轉錄有關材料,是否聯宗尚不可知,同族云云,實難想像。《遼東曹譜》漏洞重重,馮其庸教授曾多方揭露,雖信曹雪芹一系為真,但周汝昌教授於此則亦疑慮重重,他說:「此譜又名《遼東曹氏宗譜》,卷首有順治十八年曹士琦的敘言,次有同治十三年『衍聖公』孔祥珂的《明宣寧侯安國公忠壯公像贊》,似系最後一次增修所加。……譜內共分五房,及『僅記世次官爵,不知房分,存俟考證』的一個支系。所載以長房與三房獨詳,餘者皆甚簡略,可推此譜即此兩房後裔所修,『五慶堂』當即此兩房人所用名號。據此譜所載,曹雪芹的始祖錫遠這一支,屬於第四房下的第九世,……自三世智下,隔了五世的空白而復接九世錫遠。……其空白俱作『名失考』,並總注雲,『以上「因際播遷,譜失莫記」』。我對於此點是有所懷疑的,即曹雪芹上世是否真為曹智之後?未敢斷言如何。」周先生不敢斷言曹雪芹與曹智的血親關係,亦即懷疑此譜此系之可靠性,下面又說:「由於此故,再加上譜內錫遠以下人數與《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所收的全同,一個也不多,一個也不少,過繼關係缺記,無生卒妣氏……等等;又譜內此部分墨深,筆跡亦有不一致處,所以最初我對此譜的第四房下記載不敢輕信;……」(《紅樓夢新證》上,頁56—57)
周汝昌教授懷疑遼東曹譜有關曹雪芹一房乃自《八旗譜》轉錄,情形如同我所說之轉錄曹邦一房。汝昌教授現在還是堅持上述意見,1984年出版的《曹雪芹小傳》附錄內說:「我初見五慶堂譜是在故宮文華殿曹雪芹逝世二百週年紀念籌備處。當時給我印象最突出的是四房之下空白五世後突接上去的曹錫遠這一支系,所有字跡和墨色和全譜迥然不同,就疑心這一部分恐有後人添寫的可能。但是後來又出現了一部五慶堂譜的副本,文字完全無異而字跡墨色都是一致的了。我即詢問有關同志,據答,前見者為錄副本,後見者為原本,所以筆跡墨色統一。我一時相信了這個解答;……不料後來又有同志告訴我說,還是初見者,即字跡不統一的才是原本,這個後見本實系過錄副本。」
通過上述事實,可以斷言,這部《五慶堂重修遼東曹氏宗譜》中所收儀真曹義一房,豐潤曹璽、曹寅一房,曹邦一房,他們各自的譜牒都是真實的,但收錄在一起,或者說拼湊在一起卻是不真實的。這種情況如同經學史上的《偽古文尚書》,《偽古文尚書》各篇的文字,都是有來源的,是真實的,但編纂《偽古文尚書》的人收錄在一起而作出來的《尚書》卻是不真實的,是《偽古文尚書》。遼東曹譜把不同族曹家的真實記載拼湊成宗譜的過程又如顧頡剛先生所認為的中國上古史,把不同民族的祖先拼湊在一起,這不同族的祖先原來是真實的,但合成一個體系,如《史記·五帝本紀》,司馬貞的《三皇本紀》卻是不真實的。我們不能根據拼湊起來的遼東曹譜來說明他們之間的同族關係。
上面我們提出來的三個問題,實際上形成連環,一解則都可解;否則都不可解。遼東曹譜托始於明初曹良臣,但曹俊、曹義和他並沒有父子關係,曹俊、曹義之間也沒有兄弟關係,而曹俊是實際上的遼東曹家始祖,他們之間可能有過聯宗關係。聯宗關係第一代清楚,第二代模糊,第三代以下即化聯宗為同族,所以曹士琦在順治十八年重修遼東宗譜時即以儀真豐潤伯曹義一系所有曹譜為遼東曹家全譜,曹士琦乃曹俊後裔,是認聯宗為本支了。既以儀真曹家為本支而祖良臣,又收曹璽、曹寅一系為同族,而曹璽的祖源是真定曹彬,不是曹良臣,更不是曹俊或曹義,這說明曹璽一房是他們過錄來的,只是抄錄之勞,不是同族,連聯宗的關係也不存在。加上曹邦,他是豐潤曹家,原原本本見於《浭陽曹氏族譜》,也見於清《豐潤縣志》,遼東曹譜又根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把他們收錄過來,而變為同族,其實也不存在聯宗的關係。曹邦來自豐潤,出關後可能得到曹璽一房的奧援而入旗立功,他們本來是同族近親。曹邦、曹璽都不是鐵嶺一支,無法把他們聯繫在一起。五慶堂譜的內容清楚後,我們才能考查曹雪芹一房的族源祖籍。
二、豐潤曹家
曹璽、曹寅一家的原籍,幾十年來幾經反覆,如今我們肯定他們的原籍是浭陽豐潤,他們和《浭陽曹氏族譜》中的曹氏同宗,而且不是遠緣疏屬,曹鋡、曹釗與曹寅的關係,是五服內緦服親。在上邊我們曾經指出曹璽自稱出於真實武惠,而遼東曹氏出於壽州,各以不同時代的曹彬、曹良臣為始祖,所出不同,「非我族類」,僅此一說,確定為遠緣疏屬,已非強證,何況近親。如今我們研究早已被紅學專家討論多次的《楝亭詩集》內的「骨肉」說。
楝亭是曹寅的號,在他的詩集內,有許多詩句談到他與曹鋡、曹釗的骨肉之情。但「詩無達詁」,以詩證史,忌諱多端,在《楝亭集》中曹寅與曹鋡弟兄「骨肉」之稱,多人認為是文人情調,故作態也,結論久不能下,如今重新提出討論。40年前當我在山東大學教書時,根據青島《民言晚報》的記載,以為曹雪芹原籍豐潤,遂給胡適先生一信,談到此事。後來(1948年2月14 日)胡先生在申報「文史」中發表短文說:「我向北平圖書館借得尤侗的《艮齋倦稿》,我檢讀《松茨詩稿序》,……這序裡並沒說『曹子荔軒豐潤人』,……只說一位曹沖谷是豐潤縣人,是曹冠五太史的兒子。序文說『今致乃兄沖谷薄游吳門』,只可以解作『曹荔軒介紹他的宗兄沖谷來游蘇州』。至於說『兄弟擅場,皆鄴中之後勁』,那是泛用曹家的典故,並不是說他們真是一家。故尤侗是曹寅的『忘年友』,竟不知道這位『乃兄』的籍貫,直到『既交沖谷』才知為豐潤人」。胡先生沒有引出尤侗《序》的全文,全文可注意處,尚不止此。原序並沒有說曹寅是豐潤人,而是說「乃兄沖谷」是豐潤人。胡先生說「尤侗是曹寅的『忘年友』,竟不知道這位『乃兄』的籍貫,直到『既交沖谷』,才知為豐潤人。」這的確是問題,尤侗當然知道「千山曹寅」,因為他們是「忘年友」。而尤侗之所以強調曹鋡之原籍豐潤,一來是尤侗曾為豐潤地方官,有親切感;二來曹寅是滿洲包衣,有所忌諱,不得不如此說。
《松茨詩集》今不可見,我們重新討論《楝亭集》內有關「骨肉」之情的詩。楝亭詩按年編次,《楝亭詩鈔》卷一,有《沖谷四兄寄詩索擁臂圖並嘉予學天竺書》:
再報東皋一尺書,哦詩松下晚涼如。長城近日無堅壘,末路相看有敝廬。甚願加餐燕玉暖,少憂問病梵天虛。鬢絲禪榻論情性,繞匣蟲魚已廢除。
無遮願力合人天,淨饌頻張侍講筵。大部僧陀徒譯字,終年郎署反安禪。空華想落滄江上,故紙塵勞繡佛前。能事松枝許相易,蕭齋揮灑舊爐煙。這是見於《楝亭集》中有關曹鋡的兩首詩。我們不想一一箋注,但解釋有關詩句。沖谷即曹鋡。所謂「再報東皋一尺書,哦詩松下晚涼如」,原豐潤東郊曹家別墅,「有松四棵,霜皮黛色,交盤如屋,顏曰松茨,時棲止其中」(《浭陽曹氏族譜》卷二)。此松茨別墅即位於「東皋」,皋即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有「牧隰皋」,杜注「皋為澤之坎」,乃水中高地。此處「東皋」實為曹家莊田。沖谷《夏日松茨園消暑同伯兄眉庵》詩有云:
何處攜樽酒,東皋舊草堂。「東皋草堂」當即「松茨別墅」或松次園。羅景泐詩「徒倚東皋晚氣封」,李因篤詩「四松曾見浣花溪,萬里漁陽對不迷」(《浭陽曹氏族譜》卷二)都是指同一地點。
曹家一族,無論曹鋡或曹寅都有東皋。「東皋」是共名,名雖同而地點不一。曹寅之《東皋草堂記》云:
東皋在武清寶坻之間,舊曰崔口,勢涯下,去海不百里,非有泉石之奇,市廛之盛,工藝之巧,弋釣之足樂也。其土瘠鹵,糞不能腴;其俗鄙悍,詩書不能化。故世祿於此地者,率多以為芻牧之地,或棄之而請益於大司農,即撥給之者亦每勤其恤而薄其徭。……東皋之窪下而尚可餬口於今日,其為幸也,深且厚矣。……予異日倘得投紱以歸,徜徉步屜於東皋之上,述今日之言,仰天而笑,斯乃為吾兩人之厚幸矣。
予家受田亦在寶坻之西,與東皋雞犬之聲相聞,僕僕道途,溝塍多不治。兄歸幸召佃農撻而教之,且以勖弟筠石,至東皋牆垣離落庖偪之處,耕藝之事,筠石愛弄柔翰,尚能記之。予以未及見,故不書。
康熙四十年五月初三記於萱瑞堂之西軒可知東皋即地主莊田,莊田內更有別墅,為遊玩之地,而莊園所出,即貴族地主揮霍之所出。《紅樓夢》第五十三回記「黑山村烏莊頭」納貢,也就是「東皋」的地租。曹寅說「余家受田亦在寶坻之西」,所謂受田,即清初順治年間之圈地。「圈地」被史家稱為清初三大惡政之一(參考:周遠廉同志等《多爾袞全傳》頁31)。多爾袞率兵入關之時,跟隨著大批滿洲貴族、八旗將士和旗下奴僕,他們的衣食之源、家庭安置都要有妥善的方法來解決,於是下令「清察無主之地,安置滿洲莊頭」,實即圈地運動的開始。 規模最大的圈地有三次, 第一次在順治二年至三年(1645—1646年);由於初次圈地「薄地甚多,以致秋成無望」和「東來滿洲,無地耕種」,在順治四年(1647年)又有第二次圈地;第三次在康熙四年(1665年),這次圈地的原因是,舊圈「地畝不堪,給地更換」。
被圈土地分佈地點,是以下各縣:
大興、宛平、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寶坻、昌平、順義、密雲、懷柔、涿州、房山、霸州、文安、保定、薊州、玉田、平谷、遵化、豐潤、大城、永平、盧龍、遷安、撫寧、昌黎、灤州、樂亭、清苑、滿城、安肅、定興、新城、唐縣、慶都、容縣、完縣、蠡縣、雄縣、安州、高陽、新安、易州、淶水、河間、肅寧、任邱、交河、青縣、靜海、滄州、南皮、獲鹿、開平、赤城、宣府、古北口、冷口、羅文峪、張家口、獨石口、石匣、延慶、喜峰口、沙河驛、良牧署、天津。(見付樂煥《遼史叢考》頁417)武清、寶坻正在圈地範圍內,而豐潤也在內。曹寅在寶坻的「受田」,來自「圈地」;豐潤曹鋡家的「東皋」也可能是圈地,他們雖不是「從龍入關」,但在順治初年是有武功的。寶坻、豐潤鄰縣,曹寅到他的「東皋」,密邇豐潤,他到過豐潤,可無問題。第二首所謂「能事松枝許相易,蕭齋揮灑舊爐煙」,則指制墨,制墨需松枝爐煙。宋晁說之《墨經》開頭即說松:「古用松煙石墨二種,石墨自晉魏以後無聞,松煙之制尚矣。……兗沂登密之間山,總謂之東山,鎮府之山,則曰西山。自昔東山之松,色澤肥膩,性質沈重,品為上,然今不復有,今其所有者才十餘歲之松,不可比西山之大松。」蓋造窯燒松而取其煙煤以制墨,所以《墨經》中,次言煤:「古用之窯高丈餘,其皂寬腹小,口不出突……每以松三枝或五枝,徐爨之,五枝以上煙暴煤粗,以下則煙緩煤細,枝數益少益良。」煙煤和以膠而成墨,於是三言膠;欲其色香俱全則用藥,不外珍珠麝香等。詩中之「松枝」「爐煙」,即指制墨之材料及工藝過程。「松枝相易」,是他們之間曾交換松枝,松枝有良否,故相易。蓋曹鋡、曹寅弟兄都是清初制墨名家,亦「兄弟擅場者。談墨者多知「曹鼎望墨」、「曹鈖墨」及「曹寅墨」。清高繼珩《蝶階外史》卷四:
本朝墨工以黟、歙為盛,而最著者為南曹、北曹。南曹素功所造,即藝粟齋墨是也。北曹稍後,為直隸豐潤人,名鼎望字冠五,一字澹齋,官至陝西鳳翔府知府。其制墨也,皆廣收曹素功墨,重加儔治,有「玻璃光」、「掌珠」、「天保九如」、「書畫舟」、「五明扇」、「珠胎」諸款識,下為小印曰「澹齋」。其曰「𡢦庵」者,公子鈖所作也。堅細光澤,又出南曹之上。今天津、寶坻諸故家尚多藏。……如此曹墨;奚氏之後,千餘年〔一〕人而已。特以不制譜,不求售,無江湖名士之推挽,故不甚顯於世雲。周紹良先生的《清代名墨談叢》頁118解釋說:「據高氏所記, 當親見曹鼎望所制諸墨,故能列舉諸墨名稱,也知『澹齋』、『𡢦庵』的區別。……曹鼎望以翰林而出為地方官……康熙五年(1666)典試三楚;六年(1667),出守新安,歷廣信、鳳翔二府。老乞休,卒年七十六。子二,釗、鈖。父子皆擅詩家之勝,當時目為三曹。」《蝶階外史》所記或有誤,故紹良先生詳記鼎望父子制墨事。但曹鼎望實三子:釗、鈖、鋡;沖谷、松茨皆指曹鋡,鋡文采風流亦曹氏弟兄中之「子建」,不可漏掉。又「玻璃光」乃曹鈖墨。《大清畿輔先哲傳》卷十九《文學》云:
鈖字賓及,號癭庵,美豐儀,善屬文,尤善繪事。鼎望守新安時,鈖讀書黃山之桃花源,尋以貢生任內閣中書舍人。聖祖幸奉天,南巡吳越,皆以鈖從。豐潤東郊有松茨別墅,鈖作寫其圖,海內耆宿若陳瑚、施閏章、王士禛、尤侗、朱彝尊、納蘭成德、毛際可、梅庚輩題泳殆遍。 著有《癭庵集》、《黃山紀游》、《扈從東巡紀略》、《筆濤養正圖》、《圖繪寶鑒續纂》諸書。鼎望與鈖皆善制墨,常搗曹素功墨數萬件,滲和冰麝蘇合,陶練精緻,有「玻璃光」、「掌珠」、「書畫舟」、「天保九如」諸款識,背鐫「澹齋」印;其「癭庵」印者,乃鈖作也。曹鈖為鼎望次子,「美豐儀,善屬文,尤善繪事」,而長於制墨。鈖所制墨,傳世者有「玻黎光」,楷書陰識「玻黎(璃)光」三字,填藍,鈐小印「癭庵」,背陽楷兩行:「松柏有心竹有筠,蒼水能結玻璃紋」。 此其一品(參考《清代名墨談叢》頁121—122)。
曹寅與曹鈖過從頗密,互相影響,曹寅對墨法亦素有研究,傳世曹寅墨有「蘭台精英」,背上有「康熙乙亥」四字,俱填金,下兩行字:「織造臣曹寅監製。」填藍,楷書陰識。在《楝亭十二種》中,第一部即宋晁說之以道之《墨經》,可見其對制墨之重視。交遊中宋犖是藏墨名家,程正路則是制墨內行。曹寅又喜品墨,施世綸《南堂詩鈔》卷七《曹水部子清以余贈幾賦詩見贈和韻答之》有:
客退楝亭聊試墨,公餘花署日題詩。所制墨當為上品(參考《清代名墨談叢》頁159—160)。曹沖谷為曹鋡,雖無制墨名,但其父其兄都是制墨名家,他在與曹寅交往中,以松枝相易,揮灑爐煙,當非不知墨者。曹鋡制墨當在豐潤東皋,曹寅制墨當在東皋寶坻,兩皋相近,遂互易松枝,而共灑爐煙。曹寅曾到豐潤又可以《楝亭詩鈔》卷一《欽浭酒》詩作證,詩云:
眷言酌昆友,陶然知水奇。……沉湎滑稽內,適俗恆澆漓。今夕數帆健,滿引誰當之。寒泉伏百里,憶出孤竹時。俯飲自厥古,哺啜庸非師。……浭水即還鄉河,取義宋徽宗詩「浭水自還鄉」句,曹鼎望之松茨園即在浭水旁。「飲浭酒」,即飲浭水所造酒,「眷言酌昆友」,即與兄弟朋友飲酒,或在松茨園飲浭水酒,松茨園有松,飲酒、易松、制墨、賦詩乃曹家兄弟之日常生活。「寒泉百里」、「憶出孤竹」即指浭水上源來自豐潤城東北之古孤竹。自古以來飲浭水酒,哺啜之間,亦自吾師。故雲,「俯飲自厥古,哺啜庸非師」。曹寅於浭水有親切感,詩中多及之。
曹寅、曹鋡兄弟,本同族一家,故造角相親。如果僅據上述之遠緣武惠,以及清初曹寅、曹鋡之同制墨共飲酒,即斷定為近緣血親,尚嫌不足,則楝亭詩中之及「賓及、沖谷」者固多,《楝亭詩鈔》卷二,有《松茨四兄遠過西池,用少陵「可惜歡娛地,都非少壯時」十字為韻,感今悲昔,成詩十首》,今擇其中可說明兩者關係的詩句如下:
(一)西池歷二紀,仍爇短檠火。簿書與家累,相對無一可。連枝成漂萍,叢效冒高笴。歸與空浩然,南轅計誠左。
(二)今夕良宴會,今夕深可惜。況從造角游,弄茲蓮葉碧。風堂說舊詩,列客展前席。大樂不再來,為君舉一石。
(三)閒居詠停雲,遽若戀微官。行葦幸勿踐,稅駕良匪難。寸田日夜耕,狂瀾無時安。恭承骨肉惠,永奉筆墨歡。
(四)奇雅慕古人,其次思與俱。猗何謝太傅,陶寫托笙竽。榮名罰恆憂,服食不須臾。瞑眩冀有瘳,聲伎安能娛。
(五)勾陳逼招搖,幽天風夜至。單于六贏走,羽林呼動地。三驅度瀚海,持冰裹糗𥺢。念我同胞生,旃裘擁戈寐。
(六)吾宗詩淵源,大率歸清腴。叔氏振頹風,句不修廉隅。選友得關中,沈雄避時趨。會應策騕褭,歷塊過名都。
(九)伯氏值數奇,形骸恆放蕩。仲氏獨賢勞,萬事每用壯。平生盛涕淚,蒿里幾淒愴。勖哉加餐飯,門戶慎屏障。
(十)酒黨日以散,婚宦方乘時。交遊山水間。町疃羅松茨,貨殖非所好。款假無不之。沄沄大江流,煙霞相與期。十首,我們選錄了八首,因為這是說明曹氏弟兄關係的關鍵所在。我們知道,「詩無達詁」,其中有許多任意性,自由度多。周汝昌先生在《紅樓夢新證》中有長文討論此問題,他說:「《楝亭詩鈔》很有幾首關於沖谷的詩。《別集》卷二頁一,《沖谷四兄歸浭陽,予從獵湯泉,同行不相見;十三日禁中見月,感賦,兼呈二兄》有曰云:『夢隔寒雲數斷鴻』。明以雁行喻兄弟。『二兄』指曹鋡的哥哥曹鈖,鈖字賓及,同卷同頁另一詩題即曰《賓及二兄招飲,……兼示子猷》,內有『骨肉應何似,歡呼自不支……卻關今宵夢,先輸春草池』的話。《詩鈔》卷二頁十七又有一詩,題曰《松茨四兄,遠過西池,用少陵『可惜歡娛地,都非少年時』十字為韻,感今悲昔,成詩十首》。第二首說:『況從造角游,弄茲蓮葉碧。』第三首說:『恭承骨肉惠,永奉筆墨歡。』第五首說:『念我同胞生,旃裘擁戈寐。』這是兼憶子猷從軍的話(《別集》卷三頁七《聞二弟從軍卻寄》一詩,可證)。第九首說:『伯氏值數奇,形骸恆放蕩。仲氏獨賢勞,萬事每用壯。平生感涕淚,蒿里幾淒愴。勖哉加餐飯,門戶慎屏障。』又捲四有《兼懷沖谷四兄》一詩,云:『浭水不可釣,松茨聞欲荒。春風苦楝樹,夜雨讀書床。骨肉論文少,公私拂紙忙。』試看『造角』、『骨肉』、『伯氏』、『仲氏』、『夜雨床』等無一不是兄弟行的字眼;口氣的懇摯,更不能說是泛泛的交誼。最可注意的是第三首兩句。閻若璩這位大師在《潛邱札記》卷六,有一首贈曹子猷的詩,首二句說『骨肉誰兼筆墨歡,羨君兄弟信才難』,在第一句下便注道:『令兄子清織造有「恭惟骨肉愛,永奉筆墨歡」之句。』由此可證,被引用的兩句,總不會是本有他解而被我們誤認作指兄弟的。如此,則曹寅和曹鋡確有著『骨肉』的關係,自造角為童時,便在一起『弄蓮葉』,長大時『夜雨』連床而『讀書』,這絕不是什麼『同姓聯宗』了。」
周先生說得明確,曹寅、曹鋡之間不是「聯宗」,「確有著骨肉關係」。而且尤侗的《松茨詩稿序》,除了「乃兄沖谷」與「信乎兄弟擅場」兩句話外,在篇末還有一句話,說:「予既承命為序,而即以此送之。」並寄語荔軒曰:「君詩佳矣——盍亦避阿奴火攻乎?」阿奴火攻,本是周嵩的故事。「阿奴」是晉人呼弟弟的口語,這也是兄弟間的典故,尤西堂引用,足見「乃兄」「乃弟」等語,皆非泛詞了(見《紅樓夢新證》上,頁113—114)。雖然如此,因為問題複雜,還不能遽下結論。馮其庸先生就曾經說:「我們認為論證曹寅與曹鈖、曹鋡的關係是同宗血統兄弟,還是同姓聯宗,關鍵不在於他們互相之間用了什麼樣的字眼來稱呼對方,我們不能光從這些字眼來尋求和論證他們之間的關係的性質,相反我們卻應該努力弄清他們的真正的關係,從他們的真正的社會關係來論證分析這些字眼的實際含義。因為上述這一大串字眼,除了『造角』一詞並不是用來專門指兄弟關係以外,其餘的一些詞,確實都是指兄弟關係的……。但是,反過來我們卻決不能把古典詩詞裡凡是用了上述這類字眼的,都一律看作是同宗的血統關係。」下面其庸先生認為,因曹鼎望沒有把曹寅編入族譜,也沒有把曹寅一家收入他所纂修的《豐潤縣志》,因而,他們之間的所謂「骨肉」關係,很是勉強。
而且,其庸先生說:「我們再來具體的看一看曹寅所用的『骨肉』的字眼。在《遠過西池……》十首裡的第三首,原句是『恭承骨肉惠,永奉筆墨歡』。這首詩的首句是『閒居詠停雲』。這裡的『停雲』顯然是指陶淵明的《停雲》,陶氏此詩的小敘說:『停雲,思親友也。』那末曹寅在這首詩的開頭表明了『思親友』而此詩的末尾就是『恭承』云云兩句。我認為這末兩句是值得分析的,如果說曹寅與曹沖谷確是同宗血統關係,那末這種關係的由來,決不是因為『恭承』『沖谷四兄』的惠,而是繼承他們祖宗的血統關係。如果一定要說『恭承』『惠』的話,那也只能是他們共同受他們上祖的『惠』。現在卻對沖谷說『恭承骨肉惠』,用白話來說就是:承蒙你把當骨肉一樣看待的恩惠。是同宗的血統兄弟就是同宗的血統兄弟,根本不存在『恭承』『惠』的問題。這『骨肉』的關係,並不是可以惠的東西,既說『恭承骨肉惠』,則恰好表明了他們原來不是『骨肉』,不是同宗的血統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