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曹雪芹
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週年了。他像每一個在我們中華民族文明史上作出過傑出貢獻的優秀人物一樣,受到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階層的人們的愛戴和景仰。
早在二百餘年前,曹雪芹以不尋常的「十年辛苦」創作了一部現實主義的長篇小說《紅樓夢》。兩個世紀過去了,人們熱愛《紅樓夢》的熱情經久不衰,景仰和懷念這位偉大人物的心情更加熾烈。
今天,舉世的《紅樓夢》愛好者和研究者,都在紀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週年,頌揚他對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卓越貢獻,高度評價他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崇高的歷史地位。值此之際,我謹以此文奉獻給曹雪芹的在天之靈。
一、揚州舊夢久已覺
清乾隆二十二年秋天,出身於「天潢貴胄」的宗室詩人敦誠,在喜峰口松亭關榷署寫了一首《寄懷曹雪芹(沾)》,詩云:
少陵昔贈曹將軍,曾曰魏武之子孫。君又無乃將軍後,於今環堵蓬蒿屯。揚州舊夢久已覺,且著臨邛犢鼻。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披籬樊。當時虎門數晨夕,西窗剪燭風雨昏。感時思君不相見,薊門落日松亭樽。勸君莫彈食客鋏,勸君莫叩富兒門。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
敦誠在這首寄懷詩中,真實地描述了曹雪芹家世變化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境況,滿懷深情地追憶了他們於「虎門」1晨夕相處的高情雅誼,高度稱讚雪芹詩筆的奇氣和高談雄辯的傲岸性格,真誠勸勉他在異常困苦的條件下堅持「著書黃葉村」。
毫無疑問,敦誠的《寄懷曹雪芹》詩中的內容,是我們研究曹雪芹家世生平的最重要的材料。但是,往昔的研究忽略了對「揚州舊夢久已覺」一句深刻含義的闡述。而我則認為,這「舊夢久已覺」五個字的含意是非常深的。所謂「揚州舊夢久已覺」,翻譯成白話,其意思就是說曹雪芹在經歷了自己家庭生活的巨大變故之後,思想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很快的「覺悟」了。曹雪芹思想(或者說世界觀)的變化,正是我們對這位偉大作家的一生進行全面探索的最珍貴的最根本的方面。
曹雪芹生於自己家族的「末世」。大家都知道,曹家的先世是遼東的漢人2,被俘虜而成為滿洲貴族的「包衣」(家內奴隸)。後來,他的祖上雖以軍功得到提拔,並從龍入關,但曹家這時並未取得顯赫的勢力3。直到清康熙皇帝親政以後,出身「包衣下賤」的曹家,才屢得恩寵,逐漸富貴起來。康熙二年(1663),曹雪芹的高祖曹璽被點放江南織造,從此奠定了曹家的基業。繼曹璽之後,雪芹的祖父曹寅繼任江南織造,將家業發展到一個興盛的時代。「江南」——當時的南京、揚州、蘇州、杭州一帶,是中國首先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聖地」之一。這些地方的織造業、鹽運業、商業及其它手工業最為興盛發達。曹家久住江南長達六十年4,與他們的親戚——蘇州的李煦、杭州的孫文成,「連絡有親,互相遮飾扶持」,以皇帝親信的身份壟斷著江南幾個重要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軍國大政。曹、李、孫三家的地位,比當時的封疆大吏還重要。他們曾有過一段「烈火烹油,鮮花簇錦」的貴族式生活。
但是,好景不長。曹家連同他的幾門親戚「盛極而衰」,如同《紅樓夢》中所說的,「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曹寅於康熙五十一年死於揚州任所,繼而雪芹的生父曹又不幸身故,年幼無知的曹頫\過繼後不久,曹家的大靠山——康熙皇帝也「壽終正寢」了5。新皇帝雍正上台,勵精圖治,要扭轉江河日下的政治局面。1723年,雍正皇帝執政伊始,即從整頓經濟、吏治兩個方靊?開刀。首先,他下令嚴查錢糧虧空,追補積欠。曹家因在康熙年間四次接駕中肆意揮霍,讓老主子盡情享樂,結果欠下國庫銀兩達數十萬兩。到了雍正五年底,曹俯任上仍然償還不清所虧銀兩。這件事連「騷擾驛站」事件,終於觸怒雍正皇帝,導致曹俯先是革職,然後抄家藉產6。這個「鐘鳴鼎食」之家,到了雍正五年底,落了個「樹倒猢猻散」,「家散人亡各奔騰」的悲慘結局。^曹家敗落時,曹雪芹剛剛十三歲。他從此結束了「錦衣紈褲,飫甘饜肥」的富貴公子生活,於雍正六年夏初離開了那個「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石頭城,回到了「月照丹墀環珮齊,風生青瑣旌旗」7的天作神京。從敦誠、敦敏、張宜泉的詩文集中的記載,以及《紅樓夢》「楔子」中的「作者自雲」和「自又雲」裡知道,曹雪芹一家回到北京後不久,即開始過著「茅椽蓬牖,繩床瓦灶」的貧困生活。這就是敦誠詩中所說的「揚州舊夢」的全部內容。
曹家的家道中落,不僅改變了曹雪芹的生活狀況,同時對他的思想也是一個意外的衝擊。這一點,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但是,我們的眼光和我們的研究工作,僅僅停留在曹家的家世變化對雪芹思想的影響上,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及曹雪芹生活的時代,我們十分容易地隨處找到與曹家遭受的變故極為相似或者有過這種變故的大量例證來。它可以說明這種變故絕非是個別的、偶然的現象。但是,歷史也同樣證明,一家一族由盛而衰,他們的子孫後人所走的道路極不相同:有的家族破落之後,其子孫後人終生消沉、頹廢;有的潦倒不堪卻安於現狀,一生無所事事;有的則作了舊制度的俘虜,以阿曲當權,投機鑽營,混上個有飯吃的「官長」,做統治階級的鷹犬。同樣的家世遭際是很多的,但造就出如同曹雪芹一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作家、詩人、戲曲家、美術家,為中華民族文明史做出貢獻而名垂青史者,卻是鳳毛麟角。因此,曹雪芹之所以能夠從「舊夢」中覺醒,思想發生變化,能夠寫出現實主義的偉大作品《紅樓夢》,除了家世變故的原因之外,還應該有他所處的時代原因,以及他個人所具備的高度的文化修養等客觀和主觀的條件。
曹雪芹生活的時代,正是封建「末世」。這是一個充滿了錯綜複雜矛盾,正在醞釀著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的時代。它同曹家家世變化一樣,對曹雪芹的覺醒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甚至這個影響力要遠遠超過他的家世變化的影響。
根據歷史學家們的研究,明末清初雖然還是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還佔據著統治地位,但在封建社會的母體內,資本主義生產因素也在悄悄地、卻又是強有力地增長著,衝擊著封建制度的基礎。整個封建社會內部,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壯大,市民階層也發生了變化,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實精神的新思潮,已經在呼喚著人們的覺醒。新與舊、前進與守舊,在進行一場殊死的拚搏。一個是在拚鬥中成長、壯大,一個是在拚鬥中走向衰落和死亡。封建「末世」,就是在這樣黑暗伴著痛苦、彷徨伴著吶喊聲中渡過的。
曹雪芹的幼年時代是在山明水秀、繁華似錦的江南生活的。他成長的環境,使他有機會首先呼吸到新時代即將到來的空氣,又使他有機會看到舊時代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這位天資聰穎的未來大作家,江南的生活雖然是短暫的十三年,但在他的靈魂深處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紅樓夢》中所寫的江南「甄家」,正是他隱去「真事」的曹家的影子。而小說中的主人公賈寶玉、林黛玉思想中所反映的那些民主主義的要求,也正是曹雪芹所接受的時代影響的表現。
一個作家的文化修養是長期積累而成的。曹雪芹的幼年時代是在一個「詩書舊族」中成長的,他不僅可以從織造官衙中送往迎來的文人墨客直到外國貢使、傳教士身上學習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活「知識」,而且他更有條件從祖父曹寅留下來的數以萬計的圖書中,得到別人所難以得到的書本知識。這些條件,加上他個人的勤奮努力,「雜學旁搜」,為他未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牢固的基礎。
恩格斯在《致斐‧拉薩爾》信中說過,「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階級和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們時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們的動機不是從瑣碎的個人慾望中,而正是從他們所處的歷史潮流中得來的。」8十八世紀中葉的中國社會現實,為曹雪芹提供了認識封建制度的種種罪惡的民主主義思想武器。因此,他能夠在《紅樓夢》中寫出賈寶玉、林黛玉一類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新思想的典型人物。曹雪芹把一個被人們稱頌的「盛世」,看成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看成是整個封建制度走向天荒地老之時的迴光返照。在曹雪芹心目中,舊制度終於有一天要「運終數盡」的。這絕非是因為曹雪芹一家遭受變故,或是他個人由「錦衣紈褲,飫甘饜肥」落到「舉家食粥」的窮困生活的「瑣碎的個人慾望」的發洩。他同舊制度的決裂,用如椽的巨筆寫出《紅樓夢》,把舊制度撕開來讓世人看清,讓人們懂得什麼是歷史,他的動機「正是從他所處的歷史潮流中得來的。」
作為歷史人物的曹雪芹,他值得我們景仰和懷念,還由於在思想方面、文學方面比他的前人有更大的進步性,貢獻更大。他精心創作的《紅樓夢》不僅僅是深刻地揭露舊世界的不合理性,而且他還滿腔激情地歌頌了那些敢於向舊制度提出懷疑並與之鬥爭的各階層人物。曹雪芹筆下的主人公,不只是站在這塊古老的大地上怨恨、詛咒它,更重要的是他懷著一種熱烈的嚮往去追求新的光明世界的到來!《紅樓夢》中所寫的「天盡頭,何處有香丘?」就是曹雪芹發自心靈深處的一聲震撼著千百萬人心弦的「天問」!二百年間,這「天問」震盪著、迴旋著,直到舊制度——封建社會的徹底滅亡!
二、傳神文筆足千秋
曹雪芹的「覺醒」和一生的偉大之處,無疑在於他留下了一部《紅樓夢》。他的名字是永遠和《紅樓夢》緊密聯在一起的。因此,無論是過去、現在或者將來,無論是前人、今人或以後什麼人,要研究和評價曹雪芹偉大的一生,都始終離不開對《紅樓夢》一書的研究和評價。
從脂硯齋等少數人評《石頭記》開始,迄今為止,除了個別人之外,絕大多數的讀者和研究者對《紅樓夢》一書的評價,都是非常之高的。甲戌本《石頭記》卷首《凡例》之末附有一首七律,詩曰: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關於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不管研究者們說法是如何的不一致,但其末二句卻是對曹雪芹和《紅樓夢》的一個非常知心的評價。這十四個字,把曹雪芹一生撰著《紅樓夢》的全部心血,作了高度凝煉的概括。如果聯繫到《紅樓夢》第一回作者所寫的第一首標題詩,我們就可以看出二者之心是相通的。第一首標題詩云: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從詩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是眼含辛酸淚來寫作《紅樓夢》的。脂硯齋等人評《石頭記》,有時是「放聲大哭」,有時是「血淚盈腮」,這其中固然有批者自己身世感慨在內,但同時也說明《紅樓夢》這部小說寫得成功,感人至深。^繼脂評之後,清宗室文人永忠曾於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說」,寫下「吊雪芹三絕句」。其第一首絕句說:「傳神文筆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淚流。可恨同時不相識,幾回掩卷哭曹候。」第三首絕句又說:「都來眼底復心頭,辛苦才人用意搜。混沌一時七竅鑿,爭教天下賦窮愁。」這是一個宗室文人對《紅樓夢》一書的評價,他代表了自乾隆以降絕大多數封建文人的看法,足以反映出這部偉大作品的美學價值來。
近代的紅學研究,以胡適為代表的新紅學派雖然有較大的影響,但由於他們的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局限,對於曹雪芹和《紅樓夢》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並沒有也不可能有恰如其分的評價。我個人認為,在這一歷史時期裡,唯有魯迅先生對《紅樓夢》一書的思想和藝術價值的評論,最深刻、最符合《紅樓夢》的實際。因此,魯迅對《紅樓夢》的評價是最值得我們今天的研究者重視和學習的。
魯迅先生在《〈草鞋腳〉(英譯中國短篇小說集)小引》中說過:「在中國,小說向來不算文學的。在輕視的眼光下,自從十八世紀末的《紅樓夢》以後,實在也沒有產生什麼較偉大的作品。」無需對這段話多作什麼解釋,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紅樓夢》一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給予高度肯定的。
那末,《紅樓夢》究竟好在哪裡?魯迅先生為什麼要這樣高度地讚揚這部小說?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作了非常深刻的闡述。他說:「全書所寫,雖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跡,而人物事故,則擺脫舊套,與在先之人情小說甚不相同」。說「與在先之人情小說甚不相同」,指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呢?魯迅先生下面又作了進一步的說明:「蓋敘述皆存本真,聞見悉所親歷,正因為寫實,轉成新鮮。」「寫實」,「存本真」,這是一切文學作品成功的根本所在。就此一點,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中,對《紅樓夢》「寫實」的價值和意義說得更詳細、更具體。他說:^至於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底小說中實在不可多得的。其要點在於敢於如實描寫,並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人,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纏綿,倒是還在其次的事。
《紅樓夢》一書之所以「足千秋」,紅學家們盡可以寫出千千萬萬篇文章,出版幾百幾千部研究專著,但要說《紅樓夢》的真正價值,恐怕那根本的論點還是在魯迅先生說過的那幾段精彩的話裡面。當然,我這樣說的意思絕不是有意地要貶低當代紅學研究者們幾十年來所從事的研究工作的意義,或者抹煞大家在某些方面——如時代背景、藝術成就、家世生平、版本研究、脂評探索諸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我的看法是,近幾十年來所有的紅學研究工作,所取得無法否認的成績,都是必要的,應該肯定的。但是,以往的研究和取得的成績,都是對魯迅先生當年的論述的補充、豐富,也就是說,是對魯迅先生的論斷的具體而有益的闡述和發展。
在《紅樓夢》中,曹雪芹通過對榮寧二府種種罪惡現象的描寫,揭露了一個「鐘鳴鼎食」、「詩禮簪纓」之家日益腐朽不堪,真實而形象地再現了封建貴族社會的「大廈將傾」的歷史必然趨勢。曹雪芹向世人提供了䊸?部中國封建「末世」的上層貴族階層的最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紅樓夢》中描寫的金陵十二釵的悲劇命運,賈府子弟的一代不如一代,經濟上的入不敷出,倫理道德的淪喪,恰是整個封建社會的縮影。毫無疑問,人們從《紅樓夢》中所見到的現象,所學到的東西,比從官修的正史、大庫的檔案、私家的詩文筆記中學到的東西還要多,還要形象而生動。曹雪芹把自己對舊制度的強烈仇恨,對新制度的盼望,全部注入到自己心愛的《紅樓夢》中去。小說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放射出對當時備受稱讚的現實社會造成的災難所作的辛辣諷刺和空前批判的火花。
《紅樓夢》的思想內容、故事情節方面是以寫實而具有巨大生命力的。除此之外,我認為這部小說還繼承我國古典文學的抒情傳統,並把這種傳統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永忠詩中所說的「不是情人不淚流」,這個「情」字絕不僅僅是曹雪芹個人的身世感歎之「情」。《紅樓夢》中寫的是時代之情,社會之情,悲劇之情!這「情」雖然是痛苦的,但它是美的,催人淚下的。曹雪芹寫得太動情了,道出了人世間的全部真情。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不妨說曹雪芹堪稱古今第一個大「情」人。^所謂「抒情傳統」,也絕不單單指《紅樓夢》中寫了一群小兒女們為愛情而歡樂,為愛情而苦惱,或者是為愛情而發生的種種糾葛、以至以死殉情等情節。《紅樓夢》中寫事件、寫人物、寫環境,甚至寫詩填詞,演戲猜謎,處處都傳情——人生之情。全書充滿了抒情的意境、抒情的氣氛、抒情的情味9,如同讀一部抒情史詩一樣令人心曠神怡。曹雪芹一生工詩善畫,他把詩的情趣、畫的意境,全部揉合到他的《紅樓夢》中了。「情」有歡樂的,也有悲哀的,《紅樓夢》中都做了最充分的表現。「焚稿斷癡情」一回,雖然是發生在後四十回,有許多人說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但我們誰也不能否認這一回情節給予人們的感動。當然,以往的小說中,也有不少寫「情」的內容,既有男女之間的愛情,也有人物、環境描寫的抒情,但是同《紅樓夢》相比較,以往寫情的小說僅是局部抒情,且多注重在「愛情」上。尤其是有些言情小說把情寫得很濫,常常著眼在個人生活際遇之情。因而其社會意義是極其有限的,也沒有《紅樓夢》中的抒情那樣感人至深。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的抒情,是處處滲透著一種悲涼之霧,讓人們從「抒情」中認識社會、認識人生,這是與前人的抒情之作——不論是小說還是詩詞以及其它形式作品的不同之處。
《紅樓夢》藝術上的成功,還在於曹雪芹為我們塑造了幾百個形象真實、鮮明、生動的典型人物。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反映出他(她)們的時代特徵,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真的人。曹雪芹在塑造小說中的人物時,把中國古代畫家的所有筆法都運用上了。有如清人王雪香所說,《紅樓夢》中「有正筆,有襯筆,有借筆,有明筆,有暗筆,有先伏筆,有照應筆,有著色筆,有淡描筆,各種筆法,無所不備。」十《紅樓夢》中塑造的人物,不僅是主要人物——頑寶玉、癡黛玉、賢寶釵、辣鳳姐等主要人物,個個是裊娜纖巧,美麗動人,才智雙全,文采風流,令人觀之忘俗;就是小說中的勇晴雯,俊襲人、俏平兒和伶牙利齒的小紅等等,也都寫得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從主子到奴才,從男到女,從老到少,有著鮮明的個性化的性格。而這些人的性格,是他們這個階層的人的共同特徵。如果說,「文學是人學」,那麼,《紅樓夢》中的人物畫廊裡,則充分展示了那個時代的人情、人性的全部風貌。
《紅樓夢》中的「寫實」、「抒情傳統」、人物塑造,自有其千秋不朽的價值。以人物描寫而論,王崑崙同志寫了一大本《紅樓夢人物論》、蔣和森同志的《紅樓夢論稿》中的人物篇,以及王朝聞同志的《論鳳姐》,都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至於情節結構、環境描寫、語言錘煉等方面,也有不少論著作了專門性的探討。如周中明同志的《紅樓夢的語言藝術》,就是專門探討《紅樓夢》一書的語言藝術的專著,是有相當水平的。本文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加以論述了。
但是,《紅樓夢》的「足千秋」,有兩點是過去大家所注意不多的。一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為我們設置了一個「天上人間諸景備」的大觀園,這固然是為小說中的人物安排的一個「典型」環境,但更重要的是,大觀園體現了作者思想中所熱烈追求的「理想國」。這個「理想國」雖然是建築在封建主義還有一定勢力、資本主義萌芽還處於軟弱的時代,但曹雪芹畢竟看到了新的理想王國終將會實現,並為此而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在十八世紀中葉的中國,大觀園——曹雪芹理想中的王國,所有的歡樂和悲哀激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的心。而這種對未來的追求、渴望,恰是《紅樓夢》誕生以前所有古典文藝作品中缺少的。二是,《紅樓夢》一書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豐富的小說創作、文藝鑒賞、文藝批評的經驗。不難看出,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描寫的故事情節、結構、人物塑造、語言錘煉,正表明了一個偉大作家對社會生活觀察之細、之廣、之深。作者自雲此書「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使《紅樓夢》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則又說明曹雪芹的創作態度是多麼認真嚴肅。文學作品是要供人們鑒賞的,用曹雪芹的話說,是要「問世傳奇」的,要通過作品使讀者「消愁破悶」、「換新眼目」的。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淚」就是灑在這裡,希望在後世的讀者中找到「知音」者,「解」出「其中味」來。
《紅樓夢》中不僅寫到了看《西廂記》、讀《牡丹亭》,「妙詞通戲語」、「艷曲警芳心」;小說中還寫了評詩論畫,連琴理都談了一大通。在這些鑒賞性的活動中,曹雪芹讓他的人物開展文藝批評。如論詩畫中,不僅指出什麼畫好,好在哪裡,而且還指出缺點在什麼地方,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然後又提出如何改正的意見。這些精彩的文藝評論,反映出這位飲譽世界文壇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大學者。他反映在《紅樓夢》一書中的思想無疑是過時了的,只能作為一種認識材料供我們來研究,但《紅樓夢》中所表現出來的卓越的藝術技巧,至今仍有著學習和借鑒的價值。它不會因為時間和地點的改變而成為過時的東西。^曹雪芹在自己身後所留下的這部《紅樓夢》,是一個非人工所能建造起來的真正的紀念碑。他在世時,《紅樓夢》是以抄本的形式在少數至親好友中間流傳的。而現在,曹雪芹的名字和他用血淚鑄成的《紅樓夢》,已為全世界億萬人民所熟悉、所熱愛、所景仰的了。「曹雪芹」三個大字和《紅樓夢》一書的名字,高高地鐫刻在世界文學歷史的豐碑上!
三、傲骨如君世已奇
在中國封建社會裡,有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以自己的勤勞智慧,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了自己的傑出貢獻。有的表現出愛祖國、愛人民的堅貞氣節;有的表現出不重名利、不怕艱辛,獻身科學事業;有的則表現出堅持真理、不阿權貴的鐵骨正氣。曹雪芹的偉大之處,表現在品格方面也是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歷史上那些出類拔萃人物的高貴品質。
曹雪芹的青年、中年時代是在北京度過的。作為抄家藉產的罪人之後,他的家境,特別是舉家遷到西郊香山一帶之後的歲月裡,生活是異常困苦的。他的好朋友敦誠在《贈曹雪芹》一詩中曾描述他當時的生活景況是:「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衡門僻巷愁今雨,廢館頹樓夢舊家。司業青錢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何人肯與豬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敦敏在《贈芹圃》詩中也說:「尋詩人去留僧捨,賣畫錢來付酒家。」待到雪芹於癸未除夕不幸逝世之後,敦誠在《挽曹雪芹》詩中還說:「三年下第曾憐我,一病無醫竟負君。」除了敦氏兄弟的詩文記載之外,與曹雪芹相去不太遠的另一位宗室文人裕瑞,在《後紅樓夢書後》中還記載說:「又聞其(指雪芹)嘗作戲語云:『若有人欲快睹我書不難,惟日以南酒燒鴨享我,我即為之作書雲』」⑾。近世的《紅樓夢發微》還有記載《曹雪芹先生傳》⑿者,其中雲雪芹「生平淡於榮利,不樂仕進」,「暮年雖窘乏,猶質典琴書以應故人之急。」從這些詩文筆記中,我們不難看到雪芹回到北京後的生活是十分困窘的。但他即使在「質典琴書」的情況下,也要「應故人之急」。這種置自己窮困於度外,樂於助人的精神,正是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寶貴品格的體現。俗話說,「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曹雪芹一生的經歷正是如此。他在貧困中是「白眼向人斜」,既不去「叩富兒門」,也不去「彈食客鋏」,而寧可過著「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清貧生活。雪芹「工詩善畫」,也有「苑召」的機會,但他卻是「羹調未羨青蓮寵,苑召難忘立本羞」,在窮苦的生活中所執著追求的是自己事業上的成功,「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余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壘時。」(敦敏《題芹圃畫石》)雪芹「著書黃葉村」的目的,就是要寫出「胸中塊壘」,並為了實現自己的宿願而奮鬥終生。
生活中的逆境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但也可以造就一個人的事業。曹雪芹一生品格偉大之處,就在於他在險惡的逆境之中看到了自己從事創作《紅樓夢》的意義,看到社會未來終將是光明的。《紅樓夢》第一回「楔子」中曾引述作者自己的話說:
作者自雲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就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云云。但書中所記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我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大無可如何之日也!當此日,欲將已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褲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訓之德,以致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負罪固多,然閨閣中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護己短,一併使其泯滅也。所以蓬牖茅椽,繩床瓦灶,並不足妨我襟懷;況那晨風夕月,階柳庭花,更覺得潤人筆墨;我雖不學無文,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來,亦可閨閣昭傳,復可破一時之悶,醒同人之耳目,不亦宜乎?故曰「賈雨村」云云。
曹雪芹在這個「楔子」中,向讀者交待了自己的生活經歷、創作《紅樓夢》的原因和根據。他儘管過的是「蓬牖茅椽、繩床瓦灶」的生活,但他卻認為這一切「並不足妨我襟懷」。他住在人跡罕到的「寂寞西郊」,但卻覺得有「晨風夕月」、「階柳庭花」,更「潤人筆墨」。曹雪芹從苦中求樂,從著述中得到慰藉。他沒有枉拋血淚,終於寫出了天下第一奇書——《紅樓夢》。他的傲骨支撐著他寫作這部巨著,而我們則從這銃?巨著中彷彿看到了這位偉大作家的奇世品格!
四、幾回掩卷哭曹侯
曹雪芹的一生無論在思想上、創作上、品格上都是極其偉大的。當年宗室永忠捧讀《紅樓夢》,想其作者,竟是「幾回掩卷哭曹侯」。永忠的「哭」,一是因為《紅樓夢》寫得太好了,感動了他,即是詩中所說「傳神文筆足千秋」。二是因為「可恨同時不相識」,他們同在北京城,卻失之交臂,終沒能與偉大的小說家、詩人謀面。
今天,我們與曹雪芹生活的時代已相去二百二十年了,時代發生了根本的變革,自然也就沒有永忠那種「可恨同時不相識」的慨歎了。但是,我讀過《紅樓夢》之後,特別是當我接觸了一點紅學研究之後,也不覺地有過「幾回掩卷哭曹侯」的心境。這除了有感於《紅樓夢》的「傳神文筆」之外,還因為:
(1)「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紅樓夢》被稱為天下第一奇書,可惜曹雪芹在世時只完成了前八十回,神龍無尾,後四十回竟然沒有完稿(至多也不過是完成了部分稿子)。根據目前所見的十幾種抄本的文字情況,說明雪芹生前還沒有來得及最後修改、潤飾全稿,更沒有最後定稿。從現在已看到的《紅樓夢》前五回以及脂批的提示,可見八十回後的故事情節將是大故迭起,賈家的敗落、十二金釵的結局,將是更悲慘、更富有悲劇美的濃厚氣氛。而如今的後四十回,無論是思想還是藝術方面,都與前八十回有一定差距,許多方面是削弱原著的反封建的鋒芒的。如果不是雪芹逝世過早,他有時間和精力完成全書的定稿工作,那該是多好啊!
(2)「年未五旬而卒」⒀。曹雪芹的生卒年月問題,當前紅學界還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本文不想對此進行討論。但我認為,不論是主張「四十年華付杳冥」,還是主張「年未五旬而卒」,都是說曹雪芹中年而逝的,這一點恐怕是不大會有異議的。人生中年,正是思想更成熟、閱歷更豐富、精力最充沛、寫作最旺盛的時期。在這個年紀,才華橫溢的曹雪芹不僅可以寫完他的巨著《紅樓夢》,而且他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再為我們中華民族文明史做出更多一些的貢獻來。但不幸的是,窮苦的生活環境,過度的創作勞動,竟然無情地奪去了曹雪芹的生命。這又是多麼令人惋惜、讓人心碎啊!^曹雪芹中年而逝,是他生活的時代所造成的,可以說這是時代的悲劇!他的不幸早逝,給後代的人們留下了一個沉痛的教訓:對於那些有才華、有貢獻的人才,整個社會都應該視為寶貴的財產而加倍地予以愛護、照顧。悲劇的時代,造成了一位偉大人物的悲劇結局,這個慘痛的歷史將永遠不會再重演了。社會主義社會為廣大的知識分子,特別是中年知識分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每一個人都可以展示自己卓越的才幹,為祖國和人民貢獻自己畢生的智慧和力量。
(3)曹雪芹沒有留下一篇關於他自己家世生平的傳記材料。隨著《紅樓夢》一書的廣泛傳播,讀者、研究者愈來愈關心曹雪芹一生的行狀。但是,至今有關他的家世生平樁樁件件都是爭論不休的「謎」。例如,曹雪芹其人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為「抄寫勤」的諧音⒁?他是明末遺老還是乾隆年間的人⒂?他是漢族還是滿族⒃?他的祖籍是遼東還是河北的豐潤?他生於何年何月,卒於哪年哪月?他的生身父親是曹還是曹頫\⒄?他晚年生活在香山附近的哪一村哪一莊⒅?他的相貌如何?是裕瑞說的對,還是王岡繪的似,陸厚信繪的真⒆?他究竟娶了幾房妻子?是李蘭芳還是史湘雲⒇?凡此種種,紅學考證家們各持一說,紛紛紜紜,莫衷一是。為此,紅學文章層出不窮,見諸報刊,雖有令人啼笑皆非之感,但卻省厊?詳加引述的必要了。
如果用《紅樓夢》中現成的話說,曹雪芹一生的遭際的不幸,有如賈探春的判詞:「生於末世運偏消」。而今有關他的家世生平之謎難解,為他的一生又添一大不幸。如果曹雪芹在九原之下有知,其又作如何想?一念及此,又怎能不令人一哭?!早期脂評本中有署畸笏叟於甲午八月淚筆云:「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何不遇癩頭和尚?悵悵!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原矣。」批者如此,後世的讀者又何嘗不是如此!可惜的是,造化主不能盡遂人願,我亦悵悵!
逝者已矣。今天,我們活著的人來紀念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就是要按著馬克思主義的教導,更加深入地研究曹雪芹的一生和他的《紅樓夢》的思想藝術價值,給他以應有的崇高的歷史地位。這就是當代紅學研究的根本任務和方向。
恩格斯曾經說過,在歐洲,「意大利是第一個資本主義民族。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註釋(21)在東方,曹雪芹則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位最偉大最深刻的作家,而同時又是新時代即將來臨的最初一位偉大作家!現在,新的歷史時代要求有更多的科學家、藝術家,社會主義的中國會不會給世界造就一個新的曹雪芹,把這無產階級新時代的風貌描繪出來呢?相信會的,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