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紅樓夢》和《巴黎聖母院》的比較

談《紅樓夢》和《巴黎聖母院》的比較

談《紅樓夢》和《巴黎聖母院》的比較

王熙鳳

《紅樓夢》和《巴黎聖母院》都是屬於全人類的,在世界文學史上,都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式的意義,前者代表著東方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後者則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儘管兩部著作的作者和作品產生的時間都相隔將近百年左右,並且在兩位作家所處的時代和政治背景截然不同的情況下,都表現了人類追求美好事物的強烈願望這一主題,都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強烈的表現了作家對美的讚揚和追求,對醜惡的揭露和批判。

《紅樓夢》是中國封建社會「百科全書」式的小說,故事發生在清康、雍、乾時期,通過描寫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史,以及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等人的愛情婚姻糾葛,反映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的歷史必然。小說描繪的社會畫面非常廣闊,從皇親國戚,到市井平民,圍繞四大家族的興衰際遇,集中寫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和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作者真實而深刻地表現了這個時代的社會矛盾,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反映了階級之間殘酷的鬥爭。

   《巴黎聖母院》創作於1831年,是法國作家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故事發生在15世紀的法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宮廷與教會極端殘暴地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奮力同兩股勢力英勇鬥爭。小說把美的化身集中反映在愛斯梅拉達和加西莫多兩個人物形象身上,而人們在克洛德和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這部小說使雨果在文壇上名聲大震。

一、關於大觀園、聖母院這兩個典型環境

恩格斯在評論《城市姑娘》中指出:「據我看來,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典型環境是作品中典型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同時也是支配人物行動和形成人物性格的時代和社會環境。在歐洲文學著作中,我們看到過浩瀚的海洋,幽深恐怖的森林,孤零的島嶼、恢弘的園林、沉寂而神秘的寺廟和教堂,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西方小說展現的藝術空間不像中國的大觀園,以其形象與境界的藝術魅力深入人心。就人物活動而言,《紅樓夢》大觀園是封建制度和禮教摧殘人性的舞台,巴黎聖母院是教會和黑暗勢力壓迫人的社會舞台。

(一)曹雪芹按照生活的真實虛構了大觀園。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雖然用浪漫主義筆法虛構了太虛幻境、青埂峰、無稽崖這些遠離現實的藝術環境,但更重要的是濃墨重彩地塑造了大觀園這個人物集中活動的典型環境,大觀園是賈府為迎接大小姐元春回家探親而建造起來的省親別墅,元妃回家探親時題了一首詩:「銜山抱水建來精,多少工夫築始成。天上人間諸景備,芳園應錫大觀名」,賈元春回宮後,年輕女貴族和寶玉在裡面居住,大觀園便成了《紅樓夢》主要人物生活舞台的中心,它廣泛地聯繫著人物的生活、感情以至命運,它是曹雪芹匠心獨運創造的滿蓄著詩的境界的藝術形象,而這卻是人們無論是實地尋求,還是實地建造,都難以達到的境界。大觀園方圓有三里半,其中風景有七八處,亭台軒館有十幾座,真是「說不盡的太平景象、富貴風流。」作者在這個環境中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封建官僚地主大家庭,客觀而有代表性地再現了一切地主家庭的全部生活,暴露了他們的內外矛盾,反映了封建貴族地主家庭驕奢淫逸的生活。

大觀園內年輕貌美的女子和男主人公賈寶玉詩情畫意的美好生活,與賈府內外政治經濟危機、各種明爭暗鬥共存,強烈要求擺脫封建制度和禮教桎梏的願望與捍衛封建正統秩序的罪惡並存,追求自由平等的新思想與封建的仁義道德共存,使大觀園這個典型環境的美醜涇渭分明。除了門外的一對石獅子稍微乾淨一點,裡面是濁臭逼人,裡面的人、事、物都沾染了骯髒的氣息。

(二)歷史上真實的巴黎聖母院與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筆下的聖母院。坐落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西岱島上的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直到1345年才全部建成。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屬石頭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聖母院的建築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雄偉莊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國王廊」,上有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筆下的聖母院:高聳而威嚴,這裡充滿了路易王朝的暴動和流血,外形極醜的加西莫多和美麗善良的愛斯梅拉達卑微而悲慘的愛情,聖潔的教堂掩飾不住齷齪的乞丐街,丑就在美的身邊,聖母院的鐘聲交織著愛與恨,碰撞著美與醜。

二、人物形象的刻畫,追求外型美與內在美的有機同一

在《紅樓夢》裡,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這些典型人物的性格就是在以賈府為首的四大家族興衰榮辱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封建貴族家庭這一典型環境,也要依靠賈寶玉等人物典型性格的刻畫,依靠描寫他們之間以及他們與其他人物之間的種種矛盾糾葛才能表現出來。書中描寫了很多可愛的女孩子的青春期生活,她們的年輕美貌,她們崇高的心靈,以及她們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這些美麗又各有韻味的貴族女子,是以前的文學作品無法相比的。中國人眼中最適合賢妻良母的寶釵,「病若西子勝三分」的林黛玉,那人性表現得酣暢淋漓的史湘雲以及興利除弊的敏探春,不僅在外形上美麗,而且內心也純潔高尚。即使是平兒、晴雯這些次要人物形象,作者也力求內外統一。

《巴黎聖母院》的情節圍繞三個人展開: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梅拉達,殘忍虛偽的副主教克洛德和外表醜陋、內心崇高的敲鐘人加西莫多。愛斯梅拉達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歲美女,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因為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見在烈日下受鞭刑的加西莫多,把水送到他的唇邊。作者把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克洛德企圖以各種卑劣手段想強迫愛斯美拉達滿足他的慾望,至死她說的是:「絞刑架讓我厭惡的程度還遠遠不如你呢。」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過著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卡西莫多是一個背駝、眼瞎、腳跛、耳聾和聲啞的醜八怪,他的醜陋畸形的外表,始終是橫貫在他和愛斯美拉達之間永遠無法跨越的鴻溝,最後只能通過死亡的方式跨越了這條鴻溝。外形的醜陋,隱藏著一顆善良的心靈;美麗的外貌和華麗的衣著,掩飾不住內心的虛偽和狡詐,美醜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兩種時代背景下的社會人生

藝術來源於生活,但並不是照搬生活。哲學、道德倫理、宗教等社會意識形態都影響並滲透生活和藝術。由於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主要是精神情感和思想情操的影響,所以,歷來的文學創作都受到一定的道德觀念的制約,使文學有利於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的形成。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心理素質,文化歷史,風俗民情,在歷史的積澱中,構成了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民族文化習俗、深層心理結構和審美傳統。因而每個民族在審美對像、審美方式、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差別。我國的審美特點側重在善,要求美善結合,重在表現。

《紅樓夢》所展示的社會人生是非常廣闊的,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竭力維護封建統治。賈政打寶玉、抄檢大觀園、調包戲等故事情節,客觀地反映了在維護和鞏固上層建築統治方面,衛道者不惜採用泯滅人性的卑劣手段。以賈雨村為代表的官場,互相傾軋,結黨營私,草菅人命。以賈寶玉、林黛玉為首的追求自由戀愛的生活,以探春、寶釵為首的改良運動,最終遭到的是打擊和扼殺,他們的人生是被動的,這些人物的命運都在封建統治階級的掌握之中,要想擺脫這種命運,除非是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歐洲民族審美特點要求真美結合,重在再現,講究對立崇高的美學原則。「丑」的化身加西莫多,在深夜去搶劫愛斯美拉達,失敗後,被皇家衛隊逮捕,被綁在烈日下的恥辱柱上受鞭打示眾時,他渴求圍觀的人群給他一點水喝,卻無人理睬。在眾目睽睽之下勇敢地給他水喝的人,正是這位天使一樣的愛斯美拉達。在這樣一個暗無天日的社會環境中,愛斯美拉達這樣的人物連根本的人生權利都沒有,更不要說選擇生活。同時我們也看到,舊的統治已經走到了末日,皇權和教會吃人」的面紗一旦被揭穿,必然會引發一場革命的風暴。

「藝術形象之外,真實地再現了下層人物的生活。曹雪芹筆下的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遭受剝削困苦不堪、衣食無保障,但在劉姥姥等農民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善良、淳樸、知恩圖報的傳統美德,作者寄予了對他們的同情卻沒有喚起他們的反抗,以此擺脫舊的統治,追求平等自由的生活。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有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捨己為人的美德。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的英勇精神,並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一場大革命的到來。

四、兩種文化背景下的愛情

    兩部巨著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愛情觀。愛情在文學作品中是永恆的主題,由於歷史、地域、文化、習俗等方面的不同,愛情在各個地方、各個歷史時期的表現也不同。中國歷來把愛情婚姻的最佳追求概括為:才子配佳人,認為人生最美好的事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西廂記》裡的張生便以他的風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鶯鶯,但要結為伉儷,還要中舉才能達到老夫人的條件。薛寶釵平時就希望寶玉好好讀書,將來中舉,需要的是仕途經濟;林黛玉則不然,追求的是情感,所以為寶玉最愛,這種自由戀愛在當時的社會文化和時代背景下根本無法實現。中國人真誠地希望夫妻恩愛一生,白頭偕老。追求的是「在天願為比冀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中國古代社會,在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王朝更替後,社會趨於穩定,人們長期追求的是和諧幸福的生活,追求的英雄形象則是屬於全民族的,並非女子個人所有。

西方則是一個需要英雄,而且也是英雄輩出的社會,女人們需要的是安全感、榮譽感,能夠以勇猛獲勝的英雄必然備受姑娘們的青睞。西方人崇尚英雄配美女,因此英雄美人的文學創作模式在西方文學中是屢見不鮮的,愛斯美拉達說「我只能愛一個能夠保護我的男子漢。」她至死才明白面貌醜陋而心靈高尚的加西莫多才是真心愛自己的人,愛斯梅拉達死後,加西莫多撫屍徇情,為了崇高火熱的愛情,西方文學中的悲劇英雄不惜以生命來捍衛愛情,以壯烈的行動向敵對力量發起猛攻。正如培根所說:瞭解愛情的人,往往會因為愛情的昇華而堅強了他們向上的意志和進取精神!

通過《紅樓夢》和《巴黎聖母院》的美學比較研究和對它們的社會價值、美學價值的挖掘,我們看到了有典型意義的貴族之家的衰敗的歷史必然,並從一個家族的命運看到了一個時代的悲劇性結局,看到了封建制度本身所蘊含著的走向崩潰瓦解的過程。同時也看到了雨果揭露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讚揚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的精神,他高唱著「相信白晝,相信光明,相信歡樂」的戰歌,鼓舞人民反抗壓迫、衝破黑夜的詩句,向人類傳遞他的人道主義思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