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差比句式的運用
《紅樓夢》這部小說早已蜚聲中外,「紅學」也已成為國際性的學問。但在浩如煙海的研究論著中,關於這部巨著的語言研究所佔的比例卻不是很高,而其中從語言學的角度對《紅樓夢》的一些詞彙、語法現象的探討,恐怕更是鳳毛鱗角了。本文即嘗試以差別比較這一語法句式,在《紅樓夢》中的具體運用情況,考察前80回和後40回在語言上的差異。
一 古今差比句式概說1.差別比較
漢語表示差別比較的句式古今有異。在古代主要有「XW於Y」式和「XW如/似Y」式,我們分別簡稱為A式和B式,其中X和Y分別為前後兩個比較項,W為比較結果,見例1-4(如例2中,X為「季氏」,Y為「周公」,W 為「富」)。A式主要用於上古,B式主要用於中古和近古;古代還可見到「XW過Y」式,可簡稱為C式,見例5、6;在現代漢語中,表示差別比較則用「X比YW」式,簡稱為D式,見例7、8。人們也習慣把D式稱為「比字句」。
1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禮記·檀弓下)
2季氏富於周公。(論語·先進)
3眼見的淚點更多如他那秋夜雨。(瀟湘雨)
4那小廝好一身本事,更強似我。(合汗衫)
5貧於楊子兩三倍,老過榮公六七年。(白居易詩)
6直如富過石崇家,誰免身為墳下土。(禪門十二時曲)
7人身上值得稱讚的東西畢竟比值得蔑視的東西多。(蔣子龍,蛇神)
8他的靈魂和形象,比有些人美得多。(劉心武,如意)
古今句式的演變、更替自有其發展過程,這不是本文要論及的問題,但為了便於討論,我們必須做一簡要說明:A式是上古表示差別比較的主要句式;而到了魏晉以後,B式漸上升為主要句式,A式主要出現在古文作品中;明清是新舊句式激烈競爭和交替的時期,在明初,D式用來表示差別比較的使用率還較低,B式在差別比較的使用中佔據了優勢。現代漢語的D式在與B式的競爭中取得勝利,成為漢語中表示差別比較的主要句式,正是在《紅樓夢》時代1 。我們以A、B、C和D式在明代的《水滸》、《金瓶梅》和清初的《紅樓夢》(前80回)的使用頻率作一比較,便可明顯地看出這一演變過程。
時代
文獻
差比句使用總次數
ABC式
D式
次數
%
次數
%
明初
水滸
52
47
90.4%
5
9.6%
明末
金瓶梅
115
51
44.3%
64
54.7%
清初
紅樓夢
272
13
4.8%
259
95.2%
可見,現代漢語表示差別比較的句式D式,是在紅樓夢時代作為一種新句式,取代舊句式A、B、C式,成為一種優勢句式的。
2.比異同式
應該說明,D式作為一種格式,古已有之,只有古代的D式所代表的語法意義與今不同。在古代,D式是用來表示泛比的,即在格式(X)比YW中,W的語義功用僅在強調比較得出的結論、結果,這種結果涵括了比較範疇的三級狀態:異同、差別和極端2 。
1周頤比臣,有國士門風。(世說新語)
2唯是利人事,比君全不如。(白居易詩)
3孟子比之子思,又自不同。(朱子語類輯略)
4范純夫語解,比諸公說理最平淺。(同上)
D式的語義範圍,在古今演化中不斷縮小,到了明末清初,表差別比較已成為該句式的主要語義功用了。但是,我們注意到,D式原有的表示異同的語義功用,並不是一下子退出歷史舞台的,在《紅樓夢》中,我們還可以看見它的遺蹤,如:
5我這個方子比別的不同。(28/388,指卷數、頁數,下同)
6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76/1092)
7只是金釧兒雖然是個丫頭,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兒也差不多。(32/451)
為便於區別,也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把用(X)比YW式表達異同語義的句子稱為比異同式;把用(X)比YW表差別比較的句子仍稱為D式。
二 差比句在《紅樓夢》中的使用分析1.宏觀分析
經辨別、判定,可確認《紅樓夢》中D式表差別比較共出現332次。其中1~80回259次;81~120回73次。前80回中,沒有使用D式的有8回,占10%,這8回是第15、21、23、33、46、61、63、66回。後40回中,沒有使用D式的有11回,占27.5%,這11回是:第83、86、89、93、101、102、103、105、112、116、120回。
表示差別比較的D式,有的出現在對話語言環境中,有的出現在敘述語言環境中。前80回中,出現在對話環境中的D式有l85次,出現在敘述環境中的有74次,二者比例約為2.5 : 1。後40回中,出現在對話環境中的D式有48次,出現在敘述環境中的有25次,二者比例為1.9 : 1。為便於和後40回比較,我們把前80回分開,以40回為一單位,對D式使用情況比較如下:
回目
D式使用次數
其 中
無D式使用
對話
敘述
比例
回數
%
1-40
108
77
31
2.5:1
4
10%
41-80
151
108
43
2.5:1
4
10%
81-120
73
48
25
1.9:1
11
27.5%
顯然,從宏觀上看,D式句式在l~40回和41~80回中的使用頻率是高度一致的,而81~120回和前80回相比,則顯現出明顯差異。
有一種觀點,認為《紅樓夢》120回中,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後40回為高鶚續成。就是說前80回和後40回並非同一作者所為。從《紅樓夢》中差比結構的考察看,我同意這一觀點。
2.微觀的比較
如果說,上述對差比格式在《紅樓夢》中的使用情況的宏觀統計只是一種偶然的巧合,那麼我們下面深入到微觀的比較,會更有助於我們上述觀點的成立。
我們先看幾個主要人物使用D式結構的情況的統計(為便於比較,我們仍以40回為一單位)。
人 物
D 式 結 構 使 用 次 數
1-40
41-80
81-120
寶玉
14
10
8
黛玉
5
5
0
寶釵
3
10
3
鳳姐
10
10
1
賈母
3
13
12
王夫人
2
8
2
賈政
0
0
3
劉姥姥
8
0
0
在這裡,我們不想對某個人物D式使用次數的絕對值做具體說明,因為我們沒有對每個人說話的總句數做出統計,而每個人的D式使用次數只有和他說話的總句數的對比比例,才能顯示出一些意義。句式使用次數的單純數字,很難說明問題,因為主要人物自然要比非主要人物使用次數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兩個人物的使用D式句式的次數統計:一個是作為封建官僚、家長的代表人物賈政,一個是作為鄉間俗民婦孺的代表人物劉姥姥。從人物活動頻率看,賈政顯然比劉姥姥多,但從D式句式的使用次數看,劉姥姥卻佔絕對優勢。這正是D式句式時代性的體現。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D式作為漢語差比格式的一個新句式,是在《紅樓夢》時代才成為一種優勢句式的。賈政熱心功名,推崇八股,以古人為聖,他的傳統教育及世界觀使他對「比字句」這類新句式有一種出自本能的排斥心理,因此他在對話中不使用「比字句」是符合人物性格特點的。如果確實需要表達差別比較的意義,他自然使用古句式。例:
1他兩個終是別路,若論舉業一道,似高過寶玉,若論雜學,則遠不能及。(78/1124)
短短數語,凝重、板滯,確使人聞其言而知其人。前80回中,曹雪芹沒有讓賈政道出一句「比字句」,足見曹氏對人物性格及語言的統一的重視。相反,劉姥姥作為一個普通的未受過傳統文化教育的村婦鄉民,自然不會說什麼「之乎者也」之類,她的語言是最能反映時代特點的,是清新、通俗、活潑的。因此,她雖然只在前80回中出現三次(三進大觀園),而「比字句」的使用卻達8次之多。例:
2俗話說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憑他怎樣,你老拔根寒毛比我們的腰還粗呢!(6/105)
3這叉爬子比俺那鐵掀還沉,那裡強的過他。(40/550)
寥寥數語,活脫出一個劉姥姥的形象。人物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所使用語的風格色彩也必然不同。曹氏注意在一字一句中刻畫描寫人物,烘托出人物的真實性和可感性,這正是他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體現。這一點在後40回中卻出現了疏漏。在後40回中,賈政使用「比字句」有三次,而劉姥姥則未見使用。例:
4叫他送什麼,只要他從此以後認真唸書,比送我不喜歡呢。(97/1327)
5我看你近來的光景,越發比頭幾年散蕩了。(81/1172)
6以後便覺樣樣不如意,比在京的時候倒不便了好些。(99/1394)
這種語言風格使我們很難與賈政這一人物形象聯繫起來。換句話說,作為講究語言藝術,反對「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曹雪芹是絕不會在反映人物性格的語言創作中,出此敗筆的。這正是我們認為《紅樓夢》後40回作者不是曹雪芹的又一例證。
三 比異同式及表差比的舊句式在《紅樓夢》中的運用此前我們已經特別說明了,在《紅樓夢》中還有用D式比異同的痕跡,這在語言發展過程中是不足為奇的,D式的語義功用由泛比到差比,是一個語義縮小過程,每一個人作為同一時期使用相同語言的個體,對語義縮小的認同和接受必然不會同步。這種不同步往往在同一語言成分的原本語義及縮小語義的使用比例中出現個體差異,而這種差異,又往往是個人語言風格的一種體現。下面兩個表是我們對《紅樓夢》前80回和後40回中用D式的原本語義比異同及用D式的縮小語義表差別比較情況的統計。比異同式使用統計:
句 式
1-40
41-80
81-120
比異同式
16次
4次
0次
統計再次顯示了前80回和後40回的語言差異。我們可以發現,在曹雪芹的語言中,還明顯保留有用D式的原本語義表異同的痕跡。
1他姊妹兩個一處長了這麼大,比別的姊妹更不同。(57/803)
2只是林黛玉說了這話,倒比往日別人說這話不同,由不得立刻沉下臉來。(29/413)
如果說,用D式的原本語義表異同,是曹雪芹的一種語言風格特色,那麼後40回的作者,顯然不具有這一語言特色。
表示差別比較的新舊句式使用統計:
回 目
D式
(次)
ABC式
(次)
比例
D:ABC
舊句式使用(次)
AB式
C式
1-40
108
6
18:1
3
3
41-80
151
5
30:1
3
3
81-120
73
15
5:1
15
0
統計說明兩點:
(l)後40回用古句式表示差別比較的使用率大大高於前80回;
(2)後40回作者在古句式的使用中,習慣用AB式,而不用C式。
反映現實生活,使用現實語言,是曹雪芹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在語言應用中的體現,因此反映《紅樓夢》時代語言特點的差別比較句式D式在數量上佔絕對優勢,遠遠超過古代舊句式是符合曹氏語言創作原則的。而後40回作者在新舊句式使用上顯示出的與曹氏的差別,折射出了他在語言創作原則上與曹氏的差異,說明舊句式在一般文人創作中的頑固性,同時也反襯出曹雪芹語言應用的開創性。
在「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上,來自美國的陳炳藻先生利用電子計算機對《紅樓夢》的用字情況進行測定,證明前80回的作者和後40回的作者是同一個人。而本文通過對《紅樓夢》中一個句式的考察,卻得出了與之相反的結論。這是很有意義的,它說明,所謂語言大家的語言風格、特徵,不僅僅是詞彙問題,也不僅僅是修辭問題,還有語法中的句式問題。比起來,句式更能體現一個時代的語言特色,更能體現一個人的語言風格。詞彙模仿起來比較容易,而句式則不然,因為它不像詞彙那麼一目瞭然,因此也是最難模仿的。陳先生僅憑用字的情況來作結論,顯然欠妥。我們認為,用最能反映時代特點,又能體現作者語言風格的句式的使用情況來作判斷,其結論才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