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派紅學籠罩下的小說批評派紅學(3)
考證派紅學籠罩下的小說批評派紅學(3)
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真正更加深入一步的小說批評派紅學的文章,有所出現,不過,我想著重介紹一下兩篇論文和兩本專著。
兩篇論文,一是牟宗三的《紅樓夢悲劇之演成》,連載於《文哲月刊》1935年一卷三期和1936年一卷四期;另一篇是陳覺玄的《紅樓夢試論》,1948年4月出版的《文訊》雜誌刊出。這是兩篇典型的從小說批評的角度,全面剖解《紅樓夢》的專門論文,理論上有一定深度,學術價值較高,在紅學史上應該有它們的位置,但過去被忽略了。
牟宗三的文章,一開始即提出,無論索隱派紅學還是考證派紅學,都不能實現對文學本身的理解與批評。索隱的結果,失掉了鑒賞文學的本旨;胡適的考證雖比較合理,與文學批評也不能同日而語。他說胡適對付的是紅學家的索隱,是紅學家圈子中的問題,不是文學批評家圈子中的問題。文學批評的態度,必須不離開作品本身。但同是文學批評,仍存在區別。有的作者只是歌詠讚歎《紅樓夢》的描寫技術,對書中所表現的人生見地和支持本書的思想主幹,卻少有談及。這樣的批評,牟宗三認為還只是梢末文章,若純注意這些方面,流弊所及,容易變成八股式的文學批評法。鑒於此,他的文章著重分析《紅樓夢》悲劇之演成,以便從中發現人生見地和支持作品的思想主幹。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賈雨村所說的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之外,還有一類是間氣所鍾的,寶玉、黛玉即是此種人物。牟宗三提出:「《紅樓夢》之所以為悲劇,也就是這第三種人的怪僻性格之不被人瞭解與同情使然。」參閱《紅樓夢研究參考資料選輯》第三輯,第196頁。他具體分析道:
《紅樓夢》裡邊,沒有大凶大惡的角色,也沒有投機騎牆的灰色人……悲劇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惡之攻伐,然則是由於什麼?曰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見地之不同。在為人工說,都是好人,都是可愛,都有可原諒可同情之處,惟所愛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與思想又各互不瞭解,各人站在個人的立場上說話,不能反躬,不能設身處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劇就在這未通未遂上各人飲泣以終。這是最悲慘的結局。在當事人,固然不能無所恨,然在旁觀者看來,他們又何所恨?希臘悲劇正與此同。國王因國法而處之於死地,公主因其為情人而犯罪而自殺,其妹因其為兄長而犯罪而自殺。發於情,盡於義,求仁而得仁,將何所怨?是謂真正之悲劇。《紅樓夢研究參考資料選輯》第三輯,第196至第197頁。
所得結論直承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而比王論證得更深細,全文九節,緊緊扣住作品的思想和人物,言不虛發。其論寶、黛、釵的性格尤堪玩味:「他(指寶玉)這種思想性格是不易被人瞭解的,然而他的行為卻令人可愛。大觀園的女孩子,幾乎無人不愛他。與他思想性格不同的薛寶釵也是愛之彌深。黛玉更不容說了,而且能瞭解他的,與他同性格的,也惟有一林黛玉。所謂同,只是同其怪僻,同其聰明靈秀,至於怪僻的內容,聰明靈秀的所在,自是各有不同。最大的原因就是男女的地位不同,因為男女地位的不同,所以林黛玉的怪僻更不易被人理解,被人同情。在寶玉成了人人皆愛的對象,然而在黛玉卻成了寶玉一人的對象,旁人是不大喜歡她的。她的性格,前後一切的評論,都不外是:多愁善感,尖酸刻薄,心細,小脾氣。所以賈母便不喜歡她,結果也未把她配給寶玉。然而惟獨寶玉卻是敬重她、愛慕她,把她看的儼若仙子一般,五體投地地倒在她的腳下。至於寶釵雖然也令他愛慕,卻未到黛玉那種程度,那就是因為性格的不同。寶釵的性格是,品格端方,容貌美麗,卻又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深得下人之心。而且有涵養,通人情,道中庸而極高明。這種人最容易被瞭解被同情,所以上上下下無不愛她。她活脫是一個女中的聖人,站在治家處世的立場上,如何不令人喜歡?如何不是個難得的主婦?所以賈母一眼看中了她。她專門做聖人,而寶玉卻專門做異端。為人的路向上,先已格格不相入了。」這些分析都切中肯綮。而賈府的環境,不可能理解寶、黛這對「藝術化了的怪物」,結果是黛死釵嫁,演成了《紅樓夢》中第一幕悲劇,牟宗三說這是思想性格和人性衝突的結果。第二幕悲劇是寶玉出家,在思想性格衝突之外,又加上一種無常之感,牟宗三認為其慘遠勝於黛玉之死。他在文末總結說:「有惡而可恕,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此大可悲,第一幕悲劇是也;欲恕而無所施其恕,其狠冷之情遠勝於可恕,相對垂淚,各自無言,天地黯淡,草木動容,此天下之至悲也,第二幕悲劇是也。」把一百二十回作為一個藝術整體來加以批評,而且高度評價程、高補作所完成的悲劇結局,甚至認為後四十回加強了全書的悲劇性,是牟宗三此文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