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含「比」的比較句考察

《紅樓夢》含「比」的比較句考察

《紅樓夢》含「比」的比較句考察

紅樓文化

一、引言

我們把「這個比那個亮」(《紅樓夢》1第562頁,以下只記頁)這種表示比較意義並且含有比較詞「比」的句子稱為含「比」的比較句(簡稱「比」字句)。其基本結構方式為「X+比+Y+W」。「X」和「Y」分別表被比成分和比較成分,而「W」表對比較所下的結論。我們把X和Y稱為比項,而把W稱為結論項,把「比」稱為比較詞。

我們考察《紅樓夢》中的「比」字句,描寫其結構,揭示其特點,以期為「比」字句的歷時與共時研究提供素材,為說明「比」字句取代含「於」的比較句奠定基礎。

二、「比」字句的比項

在「X+比+Y+W」這一基本形式中,除「比」作為比較範疇的標誌是定項外,X、Y和W都是變項,即沒有固定值,可代入不同的具體的詞項。

先討論比項X和Y。

「不僅在語法上要求X和Y必須代入具有相同性質的詞項。在語義上也要求詞項的類型必須相同。」2我們把代入X和Y的詞項分成兩大類:體詞語(簡稱「體」)和謂詞語(簡稱「謂」);它們分別代入X和Y後,就可得出「比」字句比項的幾種不同情況:

2·1 體1+比+體2

2·1·1 體1和體2所指非同一個人或物,二者直接相比較。

2·1·1·1 體1和體2所指同類的人或物,它們可以是人稱代詞或指人名詞。如:

1 你比我更傻!(730)

2 鳳姐比賈璉更急十倍。(902)

體1和體2也可以是指示代詞。如:

3 他那裡比這裡暖和。(96)

2·1·1·2 體1體2表示時間,它們雖字面相同,即均由相同的時間詞和相同的數詞「一」構成,然所指實非同一時間,這種句式表示人物的狀態隨時間變化而程度逐次加重,是遞進的比較。如:

4 一日比一日覺懶了。(128)

2·1·1·3 體1體2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是同類的,兩相比較,是比喻性的,有誇張的修辭色彩,被比成分的性質顯得更加突出。體1體2可以是人稱代詞、名詞或定中短語。如:

5 你們的膽子比鬥還大呢!(217)

6 狗也比你體面些。(1049)

2·1·1·4 體1指某一具體的人或物,是名詞;體2是「誰」、「任什麼」、「世人」等,或者是名詞前面有「一切」、「各」等代詞修飾。總之,體2是周遍性的,表任何人或物。這種句式表體1在某一方面高於一切。如:

7 我比誰不會花錢?(988)

8 橫豎這屋子比各屋子暖。(650)

2·1·2 體1指人或物,是名詞或人稱代詞,體2是時間詞。同一人或物,現在和過去相比較。如:

9 黛玉見他比先大瘦了。(748)

10 引誘的薛蟠比當日更壞了十倍。(50)

2·1·3 體1和體2所指可以是同一個人或物,也可以不是同一個人或物。體1和體2原本都是定是短語,它們所含成分相等,但因它們的中心語相同,定語不同,在語言的實際使用中就會出現簡略現象。這有兩種情況:

2·1·3·1 體1是完形定中短語;體2略去與體1相同的中心語,只有定語出現。如:

11 你的性靈,比我竟強遠了。(1193)

12 只見園中月色比外面更覺明朗。(1304)

2·1·3·2 體2是完形定中短語,體1略去同體2相同的中心語,只有定語出現。如:

13 那個紗,比你們的年紀還大呢!(486)

2·2 謂1+比+謂2

2·2·1 謂1謂2同是主謂短語,或者同是動賓短語,兩者直接相比較。

2·2·1·1  謂1謂2同是主謂短語:

14 只是黛玉說了這話,倒比往日別人說這話不同。(352)

2·2·1·2  謂1謂2同是動賓短語,其主語無須指出或無法指出。這種句式是比況性的,有誇張的修辭色彩。如:

15 這可不是小事!真要丟了這個,比丟了寶二爺的還利害呢!(1226)

2·2·2  謂1謂2本都是主謂短語,所含成份相等,只因主謂1和主謂2含有相同的部分,在語言的實際使用中便會出現簡略現象,其中的一個主謂短語略去同另一主謂短語相同的部分,具體有下列幾種情況:

2·2·2·1  主謂2略去與主謂1相同的謂語部分,比較的側重點在主語部分。如:

16 你常說薔薇硝擦癬比外頭買的銀硝強。(764)

17 他喜歡的比我還甚呢!(609)

2·2·2·2  謂語部分不同,主語部分相同,比較的側重點在謂語部分。如:

18 賈環素日怕鳳姐,比怕王夫人更甚。(236)

2·2·2·3  主謂2省去與主謂1相同的主謂賓,比較的側重點在相異的時間狀語上:

19 兩邊結怨比從前更加一層了。(1111)

20 見探春出挑得比先更好了。(1527)

三、「比」字句的結論項

「比」字句並非皆以整個結論項充當謂語,而是以結論項中的某個詞語來充當。如「(二姐)比白日更增了俏麗。」 (846)這一「比」字句的結論項是「更增了俏麗」,但其中只以「增」這個動詞來充當全句的謂語。根據結論項中充當謂語的那個詞的詞性的不同,我們將「比」字句的結論項分為「形結」(結論項中包含著形容詞謂語), 「動結」(結論項包含著動詞謂語),「動形結」(結論項中包含著受形容詞修飾或補充的動詞謂語), 「名結」(結論項中包含著受副詞修飾的名詞謂語), 「數結」(結論項中包含著數量短語謂語)。

討論結論項時將涉及的符號術語交待如下:「副」指程度副詞;「形」指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動」指動詞或動詞短語;「數」指數量短語或數量的形容詞語;「助」指助動詞;「賓」指賓語;→表左邊形式改寫為右邊形式;()表必選一項;{ }表可選可不選。

3·1  形結

3·1·1  形結→(副)形(3)

此式又可衍生出下列結構方式:

3·1·1·1  形結→形(即結論項可由形容詞單獨充當。全書29例):

21 我原比眾人歹毒。(965)

22 我雖比他尊貴,但……。(89)

單獨充當結論項的形容詞總計有「好6」、「強5」、「盡心2」、「利害2」、「瘦1」、「歹毒2」、「暖1」、「暖和1」、「長(chǎng)1」、「尊貴1」、「壯1」、「多1」、「亮1」、「安靜1」、「飛快1」、「遠1」、「親近1」,共20詞29例。

3·1·1·2  形結→副形(即結論項中的形容詞有程度副詞修飾。全書49例)

23 難為他竟比我們中國人還強。(653)

24 只聽桂花又發出一縷笛音來,果然比先越發淒涼。(990)

此類程度副詞有「還27」、「越發2」、「尤2」、「猶1」、「更14」等共5詞49例。

結論項的形容詞前有無程度副詞的修辭所表示的意義是不相同的。「比」字句的基本語義是表示比項X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在由結論項所表示的特性上勝過比項Y所代表的人或事物這種相對差異。句22並不意味著「他」就是「不尊貴」的,或「我」就是「尊貴」的;而程度副詞出現時,句式除了表示基本意義之外,還表示X和Y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同屬於具有結論項所表示的特性的這類事物。在句23中「他」和「我們中國人」當然都是「強」的,因為「更、還」之類程度副詞用於比較句,表程度的增高,多數含有原來有一定程度的意思。3

3·1·1·3 形結→形 了 (即結論項的形容詞後有「了」出現。全書6例):

25 (他)比先時胖了。(555)

黃伯榮、廖序東先生說:「(了)緊接在句末動詞、形容詞後,兼有語氣詞和時態助詞兩種作用。」4《現代漢語八百詞》把出現在這個位置的「了」記作「了l+2」,而且進一步指出:「但如果只著眼於當前的情況,也可以說只是『了』」。5

結論項中的形容詞後有無「了」表示的意義是不盡相同的。像句21這種形容詞後不出現「了」的句子,只強調表示兩個相比較事物在一個特定時間的相對差異。這種比較是靜態的。如果形容詞後出現「了」,那麼這個「了」一般是表示變化的,是一種動態的標記。這時句子強調表示相比較事物的相對差異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這種比較是動態的。相比較事物相對差異的變化是由比較事物的變化而導致的。像句25相比較事物的變化表現於比項X所代表的事物(他)在從一個時點(先)到另一個時點(後)的過程中增長了形容詞(胖)所表示的特徵。

3·1·1·4 形結→副 形 了(即形容詞前邊有程度副詞,後邊有「了」出現。全書28例)如:

26 今年比舊年越發瘦了。(610)

27 如今我們家的日子比你們從前在這裡時候更苦了。(1385)

上述兩例中的程度副詞都表示程度的增高;「了」都表示變化(參見前)。

3·1·2 形結→(副)形(了)數(了)(全書82例)

此式有如下特點:

第一,「形」後有「數」出現。如:

28 你的身量比我高些。(638)

29 園裡的人,比先放肆許多。(946)

30 (襲人)年紀比寶玉大兩歲。(67)

31 (你)比蓉兒兄弟兩個強遠了。(137)

「形」後不出現「數」,只是簡單表示比較事物之間存在著相對差異;而「形」後有「數」則進一步說明比較事物之間相對差異的量度。「數」表示比較事物之間相對差異的量度。所表示的意義有定量與不定量之分,又有量度小和量度大兩種。表量小的如句28的「些」,計有「些47」、「幾歲1」、「幾分1」3個49例。表量度大的如句29的「許多」,計有「好些2」、「好幾歲1」,、「幾倍3」、「許多2」等4個8例。同時某些形容詞也可表示量度大,如句31的「遠」。能這樣用的形容詞有「多6」、「遠2」2個8例。表定量的「數」如句30的「兩歲」等。表定量的「數」抽像地說是不能列舉的,但是具體一部書的用例總是有定的。《紅樓夢》中這類表定量的「數」計有「一歲2」、「兩歲3」、「一半1」、「兩倍1」、「十倍7」、「百倍2」、「一等1」等7個17例。

「形」後可以只出現這種表示相對差異量度的「數」,如句28到31。

第二、「了」可以在「形」、「數」之間出現,也可以在「數」後出現。如:

32 (他兩個)如今竟更比他人好了十倍。(609)

33 (二爺)比先好些了。(409)

黃伯榮、廖序東先生說:「(了)放在句中即補語、賓語前面,主要表示動作、變化的完成,這種是時態助詞(按,即「了1」)。」6 如句32出現了「形」、「數」之間的「了」即「了1」,全書13例;句33中的「了」出現於「數」後,是「了2」共7例。「(了)附著在句末賓語、數量補語後頭,主要表示事態的變化、肯定事態變化已成定局,這種是語氣詞。」7

《紅樓夢》中還沒有「形」、「數」的之間的「了」同「數」之後的「了」同現的例子。

第三、「形」前可以出現程度副詞,如:

34 他三人如此一理,更覺比鳳姐兒當權時倒更謹慎了些。(695)

35 姑娘的身子多病,早晚多病,這兩日看著比那些日子略好些。(868)

出現在這個位置的程度副詞有4個29例,均與「數」同現,可分作兩類:一類如句34中的「更」表程度的增高,計有「更6」、「還12」、「猶1」共3詞20例。另一類如句35中的「略」,表示輕度,全書僅見「略」,凡9例。

3·2 動結

3·2·1 動結→(副)動  了 (數)(賓)(全書9例)

                         數

此式的結構特點是:

第一、「動」是一種表示變化意義的動詞。這種變化是定向的變化,如從少到多的變化,從高到低的變化等等。《紅樓夢》中這類動詞計有「加5」、「增2」、「減2」、「長(zhǎng)5」共4詞10例。這類動詞隱含的變化的方向是一種特性,因為它既表示變化意義,又表示特性意義。如:

36 我以為的是媽媽近來神思比先大減。(1021)

37 鳳姐病也比先減了。(1001)

38 比先長了好些。(209)

第二,這類動詞往往要有前加或後述成分。前加成分是程度副詞,如句36中的「大」。後述成分或者是「了」,如句37;或者是「了」加「數」,如句38。也有前加和後述成分同現的,如句19。其中「了」出現於「動」「數」之間的有2次,出現在「數」後的有2次:前者表示動作變化的完成,後者則主要表示事態的變化,肯定事態變化已成定局。「數」仍舊表相對差異量度,其中有表示不定量的,如「些1」、「等1」、「好些1」、「十幾倍1」共4個4例;有表定量的,如「一倍1」、「百倍1」共2個2例。程度副詞有3個4例,其中「大」表程度之高;「還l」、「更2」表程度的增高。

第三,這類動詞有時可以帶賓語。如:

39 (二姐)比白日更增了俏麗。(846)

3·2·2 動結→(副)動 賓  (了)(全書9例)

(數)

此式有如下特點:

第一,「動」是「有、省」類動詞。如:

40 那婆子深妒襲人晴雯一干人,早知道凡房中的大丫環,都比他們有些權勢。(758)

41 只怕比在家裡省了事也未可知。(593)

《紅樓夢》中這類動詞有「省l」、「值l」、「費l」、「體l」、「有4」共5個8例。

第二,「動」前以「副」出現為常。計有「還3」、「更l」、「略l」共3詞5例。如:

42 死的倒比凍死餓死還值些。(891)

43 他竟比蓋這園子還費功夫了。(925)

44 我看寶玉比他還略體些人情兒呢!(1100)

第三,這類動詞多帶賓語。如句43的「權勢」、句44的「人情」,余有「體面2」等,都是名詞性的。

第四,「動」後可以有「數」出現。如句40 42 44中的「些」。「些」凡4例,表示相對差異的量度小,是不定量的。

第五,「了」可以在兩個位置出現。句41的「了」出現於「動」、「賓」之間,是時態助詞;句43中的「了」出現於句末賓語之後,是語氣詞。

3·2·3 動結→(副)助 動(全書3例)

此式的結構特點是:

第一、「動」前有「助」,二者結合起來有描寫作用,這種「助」有「會6」、「要l」共2個3例。如:

45 你想想你那老子娘,在那邊管家跟前,比我們還要會溜呢。(921)

46 橫豎如今有人和你玩:比我又會念又會作,又會寫,又會說又會笑。(337)

47 無論詩詞歌賦,成語俗語,比上一句,都要合韻。錯了罰一杯。(496)

句46中的「會念」是「念得好」、「會作」是「作得好」的意思。余類推。

第二、因「動」與「助」結合後有描寫作用,前面就可以出現程度副詞,如句45。

3·3 動形結

3·3·1  動形結→(副)形 動 (數)(全書4例)

此式的結構特點是:

第一、「動」前的「形」只是表易難的形容詞:「難l」、「好3」共2詞4例。如:

48 那世職的榮耀,比任什麼還難得!(1380)

49 (李紈)自然比鳳姐兒好搪塞些。(695)

50 若得在園內一見,倒比來家好說話。(969)

第二、如果「動」是動詞,則比項便是這個動詞的邏輯賓語,如句48 49 ;如果「動」是動賓短語,比項則不是它的邏輯賓語;如句50。

第三、「動」後可以出現「數」,如句49中的「些」,仍表相對差異的量度。

第四、程度副詞可以出現,如句48中的「還」,表程度增高。

3·3·2  動形結→(副)動 得 形(了)(全書2例)

此式的結構特點是:

第一、「動得形」整個表特性,是一個較為凝固的短語,功能相當於形容詞,而且「副」不是出現在「形」前,如:

51 見比往日鬧的大了。(354)

52 (寶釵)想到後來終身更比賈母王夫人哭的悲痛。(1367)

上兩例的「的」都相當於「得」。句52的程度副詞「更」不是出現在形容詞之前,卻跑到結論項的前面去了。

第二、「了」可以出現。句51的「了」表變化。

3·4 名結

名結→副 名(全書1例)

此式的結構特點是:

第一、「名」是比項Y的重複。如:

53 如今聖人的恩典比天還天。(1380)

這實際上是比況性質的句子,「名結」所表示的特性是由這個「名」表示的事物所具有的一個或幾個主要的特性。如「主上的恩典,真是比天還高。」(1465)可表述句53的意思。

第二、「名」前必有「副」出現。如句53中的「還」,因為「副」是名結構成的基礎,「名」依靠「副」的修辭而表示特性意義。

四、結語

4·1 關於比項

4·1·1 關於比項的承擔者

「比」字句的比項都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它們都可以由名詞、代詞、定中短語、主謂短語、動賓短語等充當。

4·1·2 關於比項所表示的比較關係

「比」字句既可以表示兩個人或事物在性質、狀態、數量等方面的比較;又可以表示某一個人或事物同任何人或事物的比較;還可以表不同類事物的比較。另外,還可以表同一個人或事物現在和過去的比較;表遞進的比較。

4·1·3 關於比項的結構模式

「比」字句的比項既可以是完全式(比項X和Y均為完形定中短語或主謂短語,它們所含成分是相等的),又可以是簡略式(由完全式簡略了某個或某些成分)。「比」字句的簡略既可以出現於X項,又可以出現在Y項,顯示其結構形式的相對靈活性。

4·2關於結論項

4·2·1 關於結論項的類型

「比」字句有「形結」、「動結」、「動形結」、「名結」四大類型。

4·2·2 關於結論項的內部構成

就「形結」而論,前用程度副詞,後用數量短語,或二者同現,更細緻地表現差比的意思,這是「比」字句的顯著特點;另外,在「比」字句的「形結」中,「了」作為一種動態的標誌,強調相比較的雙方的相對差異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這種比較是動態的。

就「動結」而論,在「比」字句中單獨一個動詞一般是不能單獨充當結論項的,它必有前加或後述成分,或者同現,這可以說是動詞出現在結論項中的條件,這種條件就使得動詞不能像形容詞那樣自由地充當結論項;但同時正因為憑借了這些條件,就使得更多的動詞能進入結論項,它們可以是表示變化的動詞,可以是「有、省」類動詞,也可以是一般行為動詞。

「動形結」、「名結」的內部結構如前所述,此不贅述。

4·2·3 關於結論項所表示的比較關係

「比」字句的結論項能表X和Y的差比關係;同時也能表X和Y的互異關係,不過採用的是否定的形式。如:

54 這東西比別的卻不同。(1002)

《紅樓夢》中此類「比」字句共有12 例。

參考文獻

1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74

2 鄧文彬《「比」字句生成過程中的條件與制約》,河南大學學報,1984(5)

3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84·203

4 6 7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0·321

5 呂叔湘《現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84·314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