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圖》包含了什麼契機
我認定:《紅樓夢》是曹雪芹在《風月寶鑒》與《金陵十二釵》的初稿上經過「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而成的。簡單地說--
1,《風月寶鑒》:故事發生在寧國府。主角是大齡賈寶玉(也許就是賈璉),賈珍,秦可卿,王熙鳳等。內容是以一個大家庭中的淫亂故事來達到警世的作用,故事從大荒山的補天石開始。
2,《金陵十二釵》:故事發生在榮國府,大觀園。主角是小齡賈寶玉,以及他的姐妹們。內容是一個大家庭的各種宴會,詩會等,描寫了一個富貴家庭的坐吃山空。故事從神瑛侍者與絳珠仙草的神話故事開始,表達了賈寶玉對仕途經濟的厭惡,對世外桃源的嚮往。
《風月寶鑒》與《金陵十二釵》是兩個經歷不同的人寫的,寫書的動機與要表達的思想都不相同。曹雪芹經過改造,拼湊,改成了洋洋大觀的120回的紅樓夢。
由於初稿的作者是兩個不同的人,因此很難從120回的紅樓夢中判斷誰是作者。從大荒山的石頭的哀歎,自己補天不成的內疚。索隱的人認定紅樓夢的作者一定是一個「反清悼明」的志士。認為寧國府的種種醜惡描寫的是清廷的醜事,認為所有與「紅」有關的都是悼念「朱明王朝」,因為朱就是紅顏色。考證出來的作者曹雪芹,好像不應該那麼反清?因為他的爺爺是康熙皇帝的奶兄弟,忠誠為康熙任二十多年的織造與鹽政。因此堅信紅樓夢是「反清悼明」的人就不信任有關曹雪芹的歷史資料,否定有曹雪芹這樣一個人,或者此曹雪芹非那曹雪芹,否定曹寅有那麼一個孫子,至少否定曹雪芹的紅樓夢著作權。堅信曹雪芹是作者的人,為了要紅樓夢「反清」,千方百計地尋找甚至製造清朝皇帝與曹家的矛盾。什麼曹雪芹青年時代曹家有一段中興時期,曹雪芹還有一個姐姐進宮做了妃子,曹家有了第二次被抄家,才徹底衰敗。什麼雍正皇帝搶走了曹雪芹的愛人竺香玉,曹雪芹與愛人合謀殺死了雍正,寫了紅樓夢來記錄這件公案。什麼秦可卿原來是廢太子的女兒,藏在曹家;曹家腳踏兩隻船,一面把女兒賈元春送給皇帝,一面隱藏著皇帝的政敵的女兒;在這樣種種的與清朝皇帝的矛盾中寫出了紅樓夢。千方百計給紅樓夢作者製造文字獄。
紅樓夢中多次表達了「末世」的思想。探春的判詞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王熙鳳的判詞是:「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紅樓夢作者痛苦地惋惜兩個最有才能的女子不幸生在「末世」,這與大荒山的石頭哀歎自己不能補天處於同一思想。末世,末世到底指什麼?
是指清朝處於末世?這不對啊,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正處於盛世。是不是說的是康熙的晚年,因爭奪儲位的問題鬧得比較凶,成了末世?這也無論如何講不通,不管反清的志士們如何希望清朝的政府成為末世,歷史證明康、雍、乾還是清廷的盛世,要紅樓夢的作者去補什麼天?
是指封建社會的末世?當然,要是從我們這代已經受過馬克思主義教育的人來說,當然知道,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已經過了幾千年,到了清朝,已經是封建社會的末世。可是清朝初年的紅樓夢作者,就會有那麼先進的頭腦,已經哀歎封建社會的末世啦?這不可能。為了說明紅樓夢哀歎的是整個封建社會的末世,有的人就認為主人公賈寶玉與林黛玉應該是反映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這也是很牽強的,儘管賈寶玉是非常尊重女性,厭惡仕途經濟;林黛玉要愛情自由,他們的遭遇客觀地控訴了封建家庭的罪惡,但他們的遭遇並不反映封建社會是在盛世還是在末世。
作者的末世思想到底是從何來?我認為唯一的來源是作者深切感到了明朝的末世。明末的皇帝們,一個比一個昏庸:嘉靖(1521-1566)皇帝朱厚熜,在位45年,狂熱地崇信道教,始終不變的追求是長生不老。在道士的指導下,全力以赴地修煉仙丹,不問政事。隆慶(1566-1572)皇帝朱載垕,在位6年。以智力遲鈍,笨嘴拙舌著稱,無所作為。萬曆(1572-1619)皇帝朱翊鈞,在位48年。他不滿十歲接位,天資聰明,本應是一個可以寄以重望的皇帝。但在他親政後,卻對宰相張居正進行了徹底清算,拚命搜刮錢財,搜刮之烈駭人聽聞。他為了冊封自己最愛的女人為貴妃,自己最愛的兒子為太子,與朝臣進行了漫長的鬥爭,結果以失敗告終。他滿心厭倦,三十餘年不出皇宮一步。明朝實際上亡在他的手裡。天啟(1621-1627)皇帝朱由校,在位6年。完全是一個木匠,整天在宮中鋸啊,刨啊干他的木匠活,以做桌椅板凳為樂,朝政完全落在閹黨魏忠賢手中。不算執政6年的隆慶,嘉靖、萬曆、天啟三個天子都是一樣地不理朝政,不見朝臣,於是宦官們便得以專權,各派勢力互相傾軋,宮中奇案迭出,朝中一片混亂,加之土地兼併日甚一日,災荒連年,百姓陷於水火之中,到了祟幀皇帝,雖然還想勵精圖治,挽狂瀾於既倒,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崇禎(1627-1644)皇帝朱由檢,在位17年。這個在甲申年三月十九日吊死在煤山的末代皇帝,由於他是明朝末代中最勤於朝政,一心想中興明朝的皇帝。最後寧願玉碎不願瓦全,以自殺來結果自己的生命。獲得了志士仁人的懷念與尊敬。
不管從歷史學角度,如何來分析明朝最後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假如一個對明朝有血肉感情的宗室人氏,一定會對明朝的滅亡懷有自疚、惋惜、怨恨、一腔無法解脫的感情。我認為紅樓夢的初稿之一,《風月寶鑒》,就是出於這樣的明朝宗室之手。我認為不管出於明朝宗室之手的《風月寶鑒》,或出於曹寅之手的的《金陵十二釵》,其寫作的過程或思路,都有這樣一個特點:先把自己心中的要吐露的感情與思緒用詩詞、曲調等方式表達出來,然後再來編寫故事,即使故事與原來詩詞不符,也就不管了。前面曾經討論過的「先有《芙蓉女兒誺》的情文,後才有晴雯。」以及曹寅對自己為皇帝當了二十年的織造的歎息,才有賈元春的判詞「二十年來辨是非」的故事類似。《風月寶鑒》的作者為了對崇禎的怨屈以及懷念,寫下了秦可卿的判詞與曲詞。試看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這是什麼意思呢?試翻譯如下:無限的悼念感情已經瀰漫了天庭,充溢了大海;這段感情只有用幻化出一個故事人物來發洩了。具有同樣感情的我們(我認為計劃寫《風月寶鑒》的宗室至少有兩個人)既然已經相遇在一起,要編一個故事來發洩,這個故事只能把真事隱去,用男女之情來表達了。不要說一切是由於從嘉靖皇帝以來,幾代皇帝都是不肖子孫;但是若沒有滿清的不斷挑釁,崇禎不會面臨自縊於煤山的結局。
畫上的懸樑自縊的美人就是崇禎。故代文人常用「美人」喻君主,如李白的《長相思》詩中:「…美人如花隔雲端…」,就是訴說自己離開了長安,對君主的思念。據歷史記載,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金天命三年)努爾哈赤率步騎兵二萬,以「七大恨」誓師侵明。乘明不備,攻取旅順城,明游擊李永芳投降,金兵撩奪後退走,築界凡城於鐵背山留兵防守,對明保持防禦姿態。這是滿清第一次對明朝的挑釁。再看秦可卿的紅樓夢曲:
〔好事終〕畫梁春盡落香塵。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箕裘頹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詞曲的第一句很清楚,是說明秦可卿自縊死了。至於第二句,大多數人認為秦可卿是作為一個風情萬種,淫亂家庭的少婦出現的,雖然在紅樓夢吸收了《風月寶鑒》時已經去掉秦可卿的淫亂描述,但在紅學家的心目中總抹不去淫亂的陰影,甚至認為主人公賈寶玉的不肖也歸罪於她。因此把「擅風情,秉月貌」,解釋為秦可卿自持風月情多和容貌美麗。但是如何解釋因秦可卿的自持多情美麗就成為了敗家的根本?為什麼要去追究早已在城外道士廟中不問家事的賈敬?「家事消亡」應該就是寧國府的家事吧!為什麼又好像說的是榮國府的家事了。因為寧國府的家事消亡有什麼好首罪寧呢?不是廢話一句嗎?若說的是榮國府的家事消亡,那又為什麼要怪罪寧國府呢?而且與秦可卿又有什麼關係?因此有些紅學家們絞盡腦子想出可能賈敬與兒媳尤氏也有爬灰的嫌疑,因為尤氏即尤物,兒子賈珍的爬灰是有遺傳的;榮國府的接班人賈寶玉由於在秦可卿房中的一夢就此墮落下去了。這些都是異想天開,紅樓夢裡哪有這等事!登峰造極的就是劉心武先生的「秦學」了。為了牽強附會地解釋詞曲,竟把秦可卿索引為廢太子女兒。
其實只要相信寫這詞曲的人是明末宗室,是為悼念崇禎寫的,就不難理解了。為了能流傳這詞曲,用假語村言編造了故事形象秦可卿,至於這個故事中的秦可卿,是不是符合詞曲的意思,就不管了。要是《風月寶鑒》的作者是為秦可卿這個故事形象來編寫詞曲,盡可以根據故事的內容編一首很符合的來;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因為這不是他寫小說的目的。為什麼最後整理的曹雪芹,可以這樣那樣移動、增刪、改寫故事內容,卻不去改詞曲一個字?是因為他知道這些初稿是些什麼人寫的,具有什麼用意,他不能為了詞曲與故事情節一致而去修改寫初稿的人用血淚寫下的詞曲。
現在來看這首悼念崇禎的詞曲的意思。擅:是獨攬、據有、的意思。秉:是執掌、主持、的意思。風情除了可以理解為女人的性感的描述外,也可以理解為美麗風物、大好河山;月貌除了可以形容女子的花容月貌以外,明媚的月亮是不是也可以是隱喻「明朝的江山」!因此詞曲的意思就是:崇禎自縊了,家破人亡,這就由於他獨攬(擅)了大好河山,執掌(秉)了明朝的天下。他接手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天下啊?明朝從祖宗,那個一味只想長生不老,整天與道士混在一起的嘉靖皇帝開始,已經走下坡路了。一代一代的皇帝不好好教育接班人,到崇禎手裡,已經是內憂外患,民不聊生了。你崇禎皇帝要走上自縊的路,表面上看是流寇李自成,但根源還是滿清在關外的威脅;你不採取逃跑或投降,是你放不下你一心想要中興明朝的滿腔感情。你寧願玉碎,不願瓦全。(宿孽總因情)。崇禎的自縊不但驚動了明朝的臣民,還驚動了他的敵人,李自成,多爾袞與年小的順治。崇禎皇帝的喪事是最隆重的,這隆重表現在有多方面的人為他祭奠。直接的殺手李自成祭奠他,奪了明朝江山的多爾袞與順治祭奠他,傳說順治還哭著喚他「大哥大哥」。南明的政權,南京的弘光祭奠他。因此反映在「假語村言」中的秦可卿有了那麼難為人理解的大規模出喪,有那麼多的高級官員祭奠。
寫《風月寶鑒》的無窮感情還反映在王熙鳳的判詞中。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
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對王熙鳳的判詞,歷來對它的理解也是各色各樣,莫衷一是。比較多的意見是,從王熙鳳與賈璉的關係上來理解,一從、二令、三休、這人生的三個階段,認為賈璉開始順從、接著命令、最後休掉了王熙鳳。至於為什麼王熙鳳被休以後要『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沒有辦法解釋了。假如我們先撇開王熙鳳這個「假語村言」的藝術形象,從這首詩是明朝宗室為了哀歎明朝的最後滅亡來考慮,就會體會到用這首詩來哀歎史可法的悲劇是多麼的貼切!
這條判詞的圖畫是一隻雌鳳背靠在一座冰山上,這座冰山就是南明的第一個政權,南京的弘光政權。南京在明朝初年是帝國的首都,永樂年間遷都北京以後,南京作為留都,一直保留了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與北京相對應的中央機構。崇禎自盡於煤山後,作為留都的南京很自然地成為明朝半劈江山的政治小心。本來南方部分官員已經作了從海路迎接太子朱慈烺來南京監國的準備。但由於太子下落不明,因而只有另立皇帝。從史書上記載,史可法開始不贊成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因為他覺得朱由崧有七大弊病:一貪,二淫,三酗酒,四不孝,五虐下,六不讀書,七干預有司。他與風陽總督馬士英聯繫,想擁立潞王朱常荷為帝。但馬士英佯作同意,卻勾結四鎮總兵高傑、劉澤清等人,在甲申年三月十九日崇禎殉難三個月後的六月十九日,擁立了祟幀皇帝的從叔、福王朱由崧為帝,定都南京,這就是弘光小朝廷。史可法沒有辦法,只有依從。福王稱帝之後,整日忙於「飲醇酒,選淑女」,鬧得南京城雞飛狗走,百性不安,馬土英們則忙於控括民財,賣官露爵,地皮刮得天高三尺。一心想臥薪嘗膽,恢復大明的南京兵部尚書,東林黨人史可法只能聽從他們的命令,被排擠出朝,令其到揚州去督師。史可法忠心耿耿,出行不張傘蓋,吃飯不備兩菜,睡眠不解衣帶,面對步步進逼的滿清八旗兵,全力以赴地苦鬥。多爾袞看清了他是一面旗幟,一個強硬的對手,寫信給他,勸他降清,他嚴詞拒絕了。十—月,史可法在宿遷擊敗清兵,捷報飛進南京,馬土英輕蔑地說;「哼哼,原來史大人也會玩假報戰績、冒功領賞這一套。」(參閱顧城《南明史》)
弘光二年(公元1645年)初,清軍大舉南下,豫王多鋒出虎牢關,先後攻佔歸德、徐州,如人無人之境,眼看就要兵臨南京城下,這時候弘光朝中,卻打起了內戰,高傑被殺,各將領乘機襲擊揚州,拉走高傑的部隊;屯兵武漢的寧南侯左良玉又率領幾十萬大軍東下九江,說是要「清君側」,實際是要奪馬士英之權,馬士英急忙調兵應付,於是揚州成了空城,五月十三日清軍殺到揚州城下,史可法飛檄各總兵來救,但無一人聽命,唯有劉肇基率少數人馬開進揚州,兵微將寡,絕難取勝。但是劉肇基不甘心,他想出一條妙計:「揚州城內地勢高,城外地勢低,我們如果決開淮河人堤,引淮水灌入敵陣,不怕清兵不退。」史可法搖搖頭,「民為貴,社稷次之。決開淮河大堤,敵軍未必會有多大損失.這淮揚一帶的老百姓,卻要先遭滅頂之災了。我們於心何忍?」城破之時,史可法毅然拔劍自刎,卻被參將張發福將劍奪下。張發福在前面殺出一條血路,保護他突出小東門,但最後還是為清軍所執。劉肇基率殘部與清軍巷戰,全軍壯烈犧牲。豫王多鐸親自為史可法鬆綁,請史可法上座,希望史可法歸順滿清,但史可法拒絕了,為南明壯烈犧牲了。
史可法的這一段經歷是不是可以用「一從」--聽從了馬士英等人的安排,「二令」--被命令離開南京孤軍堅守了揚州這個孤城,「三休」--最後犧牲了。「哭向金陵事更哀」,眾所周知,金陵是南京的別名,這句話的意思是:更令人悲哀的是(事更哀),這樣一個有才有略的人物卻是為南京這樣一個腐朽的小朝廷而犧牲,這個鳳凰背靠的是弘光王朝這樣一座瞬息即逝的冰山。
《風月寶鑒》中還有一個藝術形象是賈探春,她的判詞的畫面是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判詞是: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這判詞與賈探春的故事結局也是不符合的。因為探春並沒有坐船遠嫁,也沒有一去不回。因此很多人埋怨是高鍔續書續壞了,探春的結局應該是海外王妃,因此紅樓夢電視劇就大規模地做了一艘大船,風風光光、哭哭啼啼地把探春嫁到海外去。
其實假如真的是一個海外王妃,賈探春就不是一個悲劇女兒。當然所有歷史上為了政治原因和親的女兒,都可以籠統地稱為是悲劇。但是像賈探春這樣一個有些男兒氣質的、很想成一番大事業的女孩,為了國家安危,出嫁到海外去和番,倒很可能是她一輩子事業的開始,何來悲劇!為什麼要把她與其他薄命女兒一起放在「薄命司」中?再說這又與「末世」何關?何必要哀歎她生在末世? 不是末世的漢朝初年不就有很多皇家女兒去和番嗎!還有,畫面上兩人放風箏是什麼意思呢?當然,很多人都認為,斷線的風箏表示了探春遠嫁了「一去不回」。要真是這意思,那就畫一個斷了線的風箏不更好嗎?兩個人在放風箏,並不意味著風箏一定要斷線,很多人不是放了風箏還是收線回來的嗎?要是說大船中掩面泣涕的是探春,岸上放風箏的是送她的家人,幹什麼送女兒遠行不掩面而哭,反而有那麼閒情逸致去放風箏!這幅莫名其妙畫實在是一個猜不出的謎。當然,這又是寫《風月寶鑒》的明末宗室為南明譜寫的一首哀歌。
腐朽的南明弘光朝廷從成立到毀滅,前後只有約一年時間。弘光朝的腐朽可以引當時時人張岱痛罵朱由崧的一句話說明:「自古亡國之君,無過於弘光者。漢獻之孱弱、劉禪之癡呆,楊廣之荒淫.合併而成一人。…」 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失守後,五月十日朱由崧就逃離南京,大約在五月二十八日朱由崧被清軍俘虜被殺。朱由崧被殺後,曾有潞王朱常淓從監國而立為帝,但約一個月朱常淓就在清朝大軍壓力下投降。
1645年六月十五日,唐王朱聿鍵見朱常淓準備投降,前往福州監國,被擁立為帝。是為隆武政權。但幾乎同時,浙江的反清志士,於閏六月十八日在浙江紹興擁立了魯王朱以海為監國,稱為魯監國。朱以海是深養王宮之中的龍子龍孫,過慣了腐朽荒淫的貴族生活、既缺乏治國之才,又不肯放棄小朝廷的榮華富貴。當唐、魯二藩在福建、浙江爭立的時候、分封於廣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也不甘寂寞,夢想黃袍加身。1645年七月,自立為監國。九月二十五日,朱亨嘉的鬧劇被隆武政權平定。
在這些紛紛想過皇帝癮的宗室中,隆武帝朱聿鍵是一個比較有雄才實略的君主。按南明史記載(參閱顧誠的南明史),朱聿鍵有以下幾方面的正確措施值得稱道。
第一, 弘光朝以平定起義軍為主,隆武朝以抗清為主。
第二, 朱聿鍵針對萬曆以來黨爭給國事帶來的危害.提出消除黨爭,「用捨公明」的方針。
第三, 朱聿鍵在南明諸統治者中是比較關心百姓的。為了減輕民間疾苦,他施政的一個重點是整頓吏治,嚴懲貪污。規定「小貪必杖,人貪必殺」。
第四, 朱聿鍵的個人品德在南明諸君中也是很罕見的。黃道周在一封信裡曾經描述了隆武帝的為人:「今上不飲酒,精吏事,洞達古今。」不少史籍中都說他喜歡讀書,無聲色犬馬之好。做了皇帝之後,仍然自奉甚儉。
說明朱聿鍵頗有中興之主的氣概。但是他是以一個遠藩的子孫入繼大統,時時受到其他勢力的(如魯王朱以海,靖江王朱亨嘉,桂王朱由榔)威脅。看了這段歷史,再回過頭來體味《風月寶鑒》中賈探春的判詞,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一女子掩面泣涕」,這意味著南明這艘大船,已經面臨沉沒的危險。岸上的兩人不去救那大船,卻自顧自地放風箏!風箏,就是「紛爭」風(feng)與紛(fen),對很多人是分不清的。也就是說這些沒有向滿清投降的明朝宗室還在為要過幾天皇帝癮而「紛爭」!這些宗室中像朱聿鍵,還是能稱得上「才自清明志自高」的,但是「生於末世運偏消」,而且他比起其他宗室來與正宗較遠,像賈探春一樣不是嫡出的子弟。寫詩作畫的人最後只能在清明時節,到江邊去悼念為南明奮鬥過的志士,恢復明朝的夢想已經被東風吹的無影無蹤了。「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風月寶鑒》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賈惜春。她的判詞是:
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賈惜春的故事並不多,她非常厭惡寧國府,為了自己的清白不被寧國府玷污,要杜絕寧國府,不喜歡嫂子尤氏來看她。表面上看起來,她的判詞是很好懂的,就是她已經看破紅塵出家了。但仔細捉摸,其中的用詞「景不長」,「頓改」,很有突變的感覺;「可憐繡戶侯門女」,有些哀歎的意思,有點出家並不完全自願的感覺。再看她的紅樓夢曲,她的曲也特別長:
〔虛花悟〕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情淡天和。說什麼,天上夭桃盛,雲中杏蕊多。到頭來,誰把秋捱過?則看那,白楊村裡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墓。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她自己看破紅塵就是了,為什麼要把世界描寫的那麼慘?「白楊村裡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墓。」賈惜春從小在大觀園中,從那裡去看那麼悲慘的世界?
仔細閱讀南明史,原來這寫的是靖江王朱亨嘉的世子朱若極。朱若極就是清初有名的畫家石濤,又名道濟,苦瓜和尚。朱亨嘉在1645年七月,自立為監國。九月二十五日,朱亨嘉的被隆武政權平定,朱亨嘉被擒殺後。當時只有十六歲的朱若極逃離桂林靖江王府,到楚南名剎,全州湘山寺出家做了和尚。靖江王的皇帝夢可以說是最短的夢,只有一個月。朱若極的出家的確是突然的事,「緇衣頓改昔年妝」;朱若極這樣一個養尊處優的世子,頓時成了青燈古佛旁的和尚,的確是「可憐」。也只有朱若極這樣從兵荒馬亂中逃出來的人才能看到,那深受兵禍摧殘的「連天衰草遮墳墓」的世界。
既然《風月寶鑒》是明末的宗室寫的,那這兩個宗室是誰呢?我認為這兩個人就是朱若極與朱赤霞。寫《風月寶鑒》的緣起,就是他們兩人在揚州(或南京)相遇了,相互談起了明朝滅亡的痛苦。他們並不想反清復明,他們已經覺得清朝的統治遠勝過明末。但他們覺得明朝的滅亡有著慘痛的教訓。他們要把自己感到的慘痛教訓用詩詞表達出來,為了這些詩詞能流傳,必須把詩詞用「假語村言」的故事敷演出來。
朱若極就是石濤,因為他是著名畫家,他的身世與活動有很多記載。朱赤霞是誰呢?就很難查了。我所知道的,第一就是在曹寅的《楝亭詩鈔》中有他的名字,第二就是周汝昌先生在《紅樓夢新證》中說他是明朝宗室,曹寅的幕府(見《新證》352、495頁)。在《楝亭詩鈔》中與朱赤霞有關的詩,我找到三首。
(一)讀朱赤霞寄後陶詩漫和
貧居愛客貧多趣,生計如官大可愁。衙罷典衣違例禁,病余丸藥避章糾。
難防敝篋銀杯化,祗合齋糧石廩休。慚愧香河老摩詰,諸天一粒絕煩憂。(《楝亭詩鈔》別集卷三,499頁)這大概是曹寅比較晚年的詩,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到曹寅無可奈何的情緒,也可以看出朱赤霞必然是處在生計比較困難的狀況中,否則曹寅不會與他說自己的苦惱。這首詩的意思是:「貧居在家還很喜歡接待客人是因為貧困也有貧困的快樂,生活上的開支正像做官一樣,越大越要發愁。辦完了公事後想把官衣拿去典當了來補充家用,但這是違反了國家的規定的;留著幾粒丸藥表示我還在病中,來躲避對我的照章糾劾。只怕我的舊箱子中的銀杯已經熔化了,它可是救命的寶物(注1),那只好到石廩峰(注2)去吃化齋來的糧食以度我的餘年了。真不如香河的老摩詰(注3),只要諸天上的一粒米就可以沒有任何煩惱了。」
(注1) 相傳,成吉思汗有兩件心愛的寶物。一件是象牙做成的板指,套在右手大姆指上作為射箭時鉤弦之用。另一個是雕花銀酒杯,每次飲酒時都使用它。沒想到,成吉思汗的這兩件寶物,在一次與他自小結義的兄弟扎木合聚會時,卻救了他的命。
(注2) 石廩峰為南嶽五峰之一。
(注3) 摩詰,即梵文 Vimaiakirti。音譯: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是以潔淨,沒有染污而稱的人。他是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
(二)浮石山歌
赤霞拾浮石琅琊,作小山一區,貯水砌間。己丑十一月,大雪,行軒過滁,飯我索詩。庚寅三月,補作此歌。(《楝亭詩鈔》卷七313頁)這是朱赤霞在琅琊拾了一塊浮石,回家(那時可能已經不做曹寅的幕府了)做了一個盆景。曹寅在1709年(己丑)十一月大雪天到朱赤霞家看到了這盆景,朱赤霞請曹寅吃飯,要求曹寅為盆景寫一首詩,第二年三月才補作了這首歌。曹寅寫的歌比較長,先是描述了盆景的巧奪天工,接著來了遐想:「…蒼波喣沫浮礁起,上有遨遊列仙子;開閂豁眼是蓬萊,可憐亦在漚泡裡。…」 喣是吹的意思。顯然,朱赤霞作的盆景不可能有人物,但曹寅卻想像是蓬萊仙島,在蒼波吹沫的山上有著仙子在遨遊。曹寅於1712年逝世,寫這詩時,離逝世只有兩年,經濟上的困惑,政務上的煩忙,使他常有出家尋仙的意識出現。這樣的意識常常反映在他的詩作中。
(三)題朱赤霞畫對牛彈琴圖
柳風飂飂(風聲,迅疾貌)白石爽,玄晏先生聘玄賞(注1);何人致此觳觫(牛恐懼貌,常用以代表牛。)群,三尺龍唇(注2)困鞍掌。麻姑海上裁黃竹,成連(注3)改制無聲曲;仙宮岑寂愁再彈,烏牸白牯俱不俗。瑩角翹翹態益工,寢偽齕飼函(頷的意思)真宮;朱絃弛緪大雅絕,箏秦世反稱絲桐。桐君漆友(注4)應難解,玉軫金徽(注5)究安在;老顛寧為梁父吟(注6),老革詎(豈的意思)作雍門嘅(即慨)(注7)。此調不傳聽亦靡,剡(削的意思)畫人牛聊復爾;一笑雲山杜德機,閉門自覓鍾期子(注8)。(《楝亭詩鈔》卷五,238頁)(注1) 皇甫謐(215-282),一名靜,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人,他原是位經學家,四十二歲時患關節炎,耳又聾了,便開始鑽研針灸術,終於著成了《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醫學專著。這裡曹寅把自己比作耳聾的玄晏先生,到圖畫來聆聽畫中深幽的音樂。
(注2)龍唇,為古琴名。孟浩然詩,「阮籍推名飲,清風滿竹林。半酣下衫袖,拂拭龍唇琴。 一杯彈一曲,不覺夕陽沉。予意在山水,聞之諧夙心。」
(注3)春秋時代的成連是著名的琴師,他的高足之一就是人們熟悉的伯牙...伯牙跟隨成連學琴3年而成為天下妙手。
(注4)嚴子陵名嚴光是東漢人,年輕時與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同學。劉秀當了皇帝後,想請他出來做官,嚴光沒有接受,後來到桐廬隱居,寄情山水,垂釣江邊。後人把他垂釣過的地方稱為嚴子陵釣台。從嚴子陵釣台往下,有桐君山,山上有桐君祠。這裡的桐君漆友可能是指一般的親密朋友。桐、漆都是做琴的材料。
(注5)玉軫金徽,從鍾子期與俞伯牙的知音的故事中來,鍾子期與俞伯牙論琴的時候曾說:「…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長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闊八寸,按八節;後闊四寸,按四時;厚二寸,按兩儀。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軫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閏月。…」因此用玉軫金徽來代表知音。
(注6)老顛,曹寅自謂也。取自白居易詩:「二月五日花如雪,五十二人頭似霜。聞有酒時須笑樂,不關身事莫思量。羲和趁日沉西海,鬼伯驅人葬北邙。只有且來花下醉,從人笑道老顛狂。」梁父吟,或作梁甫吟。樂府《楚調曲》名。梁父,為山名,言人死後葬此山,為葬歌。李白曾作一首,表現其抱負不能實現的悲憤。
(注7)老革,曹寅自稱自己為老兵。典出三國誌蜀書第十,彭羕因劉備沒有重用他,說劉備曰:「老革荒悖,可復道邪 !」 揚雄方言曰:悈、鰓、乾、都、耇、革,老也 。郭璞注曰:皆老者皮毛枯瘁之形也 ...革猶兵也 。羕罵備為老革,猶言老兵也...。雍門周:戰國時齊國琴家,名周,他居住在齊國的首都西門,當時稱「雍門」,故以為號,亦稱雍門子或雍門子周。 《說苑.善說》中說他「嘗於孟嘗君,引琴而鼓之。徐動宮徵,微揮羽角,切終而成曲。
(注8)杜德機,這是莊子內篇,應帝皇第七中用的詞。解釋為:杜德機者,塞吾德之機也。曹寅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你不要用雲山將自己的才德閉塞起來,閉門去自找知音。
楝亭詩鈔中標明是《題朱赤霞畫對牛彈琴圖》,那圖應該是朱赤霞畫的吧?不然,這對牛彈琴圖是石濤畫的。據周汝昌先生考證(見《新證》397頁),上有曹寅題詞的石濤這幅畫現珍藏在故宮博物院內。還有石濤的和詩一首:
「古人一事真豪爽,未對琴牛先絕賞;七弦未變共者誰,能使玄牛聽鼓掌。一玄一弄非絲竹,柳枝竹枝欸乃曲;陽春白雪世所希,舊牯新犢羞稱俗。背藏頭仰(這字空著,是我猜想補上的)似不通,徵招角招非正宮;有心欲說心中事,到底不爨此焦桐。牛聲一呼真妙解,牛角豈無書卷在;世言不可污牛口,琴聲如何動牛慨。此時一掃不復彈,玄牛大笑有誰爾;牛也不屑學人語,默默無聞大滌子(謂音樂之曲折)。」石濤的詩比較好懂,不像曹寅的詩幾乎句句應用古典。
為什麼石濤的畫會變作朱赤霞的畫?這裡有什麼契機?顯然朱赤霞把《對牛彈琴圖》給曹寅題詞時,並沒有告訴曹寅畫是石濤畫的。因此曹寅詩中才會說「何人致此觳觫群」,但他對畫的精美所吸引,惟妙惟肖地稱讚了畫的精巧。但他懂得作者畫「對牛彈琴」的含義,是作者在找世上的知音。因此詩的後半闕,用各種知音的典故表達自己是畫作者的知音。
因此石濤的和詩很清楚地說明自己要彈琴,不把琴焚燒掉,主要是用它來訴說自己的心中事(徵招角招非正宮;有心欲說心中事,到底不爨此焦桐。)。我用畫的牛來說我的心事得到了您的理解,牛角上難道就不能再掛上書?(牛聲一呼真妙解,牛角豈無書卷在;)牛說出的話可不是像一般的俗人那樣庸俗,否則琴聲如何能打動牛的心胸。既然牛已經瞭解了我的心事,我也不用再彈了,默默地理解曲折的音樂去吧!(此時一掃不復彈,玄牛大笑有誰爾;牛也不屑學人語,默默無聞大滌子。)
這多麼像朱赤霞在與石濤決心要用「假語村言」把明末的失敗的教訓寫出《風月寶鑒》後給曹寅的一個通報!曹寅的題詩與石濤的和詩是最後成為知音的思想交流。為什麼要給曹寅呢?由於一則,朱赤霞深知曹寅,知道曹寅的思想與明朝遺民的相通,再則,朱赤霞可能知道(?)曹寅在用自己的經歷寫《金陵十二釵》,曹寅有力量可以使他們的著作得到刻印。
我覺得寫作《風月寶鑒》的應該是朱赤霞。石濤與他研究佈局以及提供素材。青埂峰下的不能補天的頑石,就是原來生活在桂林獨秀峰下靖江王府的朱若極(石濤)的寫照。
原來我覺得《風月寶鑒》可能是洪升寫的,但越來越覺得不可能是洪升寫的。網上有人提起石濤,我看了一些石濤的材料,粗讀了《南明史》,而且知道了石濤、朱赤霞、與曹寅有《對牛彈琴圖》的淵源。因為我是相信曹寅寫了《金陵十二釵》,他的孫子曹雪芹最後完成《紅樓夢》;因此寫《風月寶鑒》的明末宗室必須與曹寅有關係。因此覺得是朱赤霞,但是我找不到朱赤霞更多的材料,希望有興趣的網友能深入研究下去。
2005年12月2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