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幻情榜」與「金陵十二釵」
現在,有一種通行的說法:曹雪芹沒有寫完《紅樓夢》就死了,後來,高鶚或者別的什麼人把這部小說續完。其實,這樣說是有問題的,不確切的。
曹雪芹不僅確定了全書的情節構思,而且已經把全書初稿寫完了。因為,脂硯齋、畸笏叟等批書人都讀到了小說的末回「警幻情榜」。他們在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回的評語中都提到了它,甚至還引了其中的文字。像胡適根據殘存十六回的「甲戌本」所作的揣測——作者也許是用寫幾回,又跳過幾回再寫的辦法來創作的(即從第一回寫到第八回,然後跳過四回,再寫第十三回;寫到第十六回,又跳過八回,接寫第二十五回)[1]。這不僅完全不合乎情理,也被大量材料證明,根本不符合事實。既然,小說已有了末回,脂評也多次提到「通部書」、「十部大書」之類的話,就應該根據情理判斷,小說初稿是寫完了的。當然,初稿有尚未分回、標目和缺詩,破失的地方,特別是八十回後的稿子,在「一次謄清時」,有「五、六稿被借閱者迷失」,更非重新補寫不可。脂評所謂「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指的就是這些補寫工作尚未最後完成。既然,八十回後迷失之稿如此之多,當然不會急於給親友傳抄。待補而終於未補成的八十回後的原稿或謄清稿,經過二百年而散失了,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已廣為傳抄的前八十回,除了有限的幾種經幾次過錄的抄本外,不是也沒有原稿或謄清稿留下來嗎?我不信八十回後稿的失傳是由於政治原因。雖則這樣說也許更有助於我們對後半部有明顯「干涉時世」內容的想像,但分析事件的可能性時,我們還不能不客觀一些。我深信作者既敢於寫,就敢於傳;只要一旦傳出,要想把後半部抄本全部扼殺,恐怕也不那麼容易。畸笏叟的話,不能認為是故意施放「煙幕」。我覺得那個由於粗心大意而把雪芹所寫的五六稿「迷失」了的借閱者,實在是不自覺地成了文學史上的千古罪人。說這些無非是一個意思:既曾有過末回「警幻情榜」,足以證明,全書是基本寫完了的。因此,對包括「警幻情榜」在內的佚稿內容,仍有探索的價值。
據脂評透露「警幻情榜」的內容,大致有兩點:一、「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又副冊中究竟是哪些人,第五回中雖有冊子圖詠和十二支曲可考,但並未明言是誰,「情榜」中將予以揭曉;同時,在第五回中,寶玉並未看完副冊、又副冊,就丟下了,聽曲也只聽了正冊十二釵的曲子,因而,即便想把各冊子中的人物一一考出,也不能夠。「情榜」中則會將她們的名字全數列出。二、「情榜」中除「金陵十二釵」外,還多一個全書的中心人物一一賈寶玉。上榜的人物名下,還有簡短評語。現在能夠知道的,只有寶、黛兩人的評語。
我們先來談談第二點「情榜」對寶、黛的評語吧!下面所引的脂評中提到了它:
這皆寶玉意中心中確實之念,(按:指寶玉對襲人說,像她兩姨妹子那樣的人,「正配生在這深堂大院裡,沒的我們這種濁物倒生在這裡」。)非前勉強之詞,所以謂今古未(有)之一人耳。聽其囫圇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觸之心,審其癡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見之人,亦是未見之文字,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不肖,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正大光明,說不得混帳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凡),說不得好色好淫,說不得情癡情種,恰恰只有一顰兒可對。令他人徒加評論,總未摸著他二人是何等脫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余閱此書亦愛其文字耳,實亦不能評出二人終是何等人物。後觀《情榜》評曰:「寶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評自在評癡之上,亦屬囫圇不解,妙甚。(「己卯本」十九回雙行夾批,「庚辰本」「戚本」基本相同。)
被批書人所讚的榜上評語,並非脂評性質的評語,它是榜文,是作者自己所寫的小說的正文,是小說人物某方面性格特點最簡括的結論。當然,就像作者聲稱此書「大旨談情」一樣,寫於「情榜」上的評語,也是從「情」字上著眼的。但不能認為這種似乎並不接觸人物思想的社會實質的抽像說情是沒有意義的。不是的,因為這種概括儘管抽像,不觸及階級社會的本質(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也只能如此),但它畢竟是建立在人物形象十分真實的、具體的描繪塑造上的。當然,分析它的性質和意義,是我們研究者的事。
脂評中說明「情不情」和「情情」的含義及其在人物行動中的表現的地方很多。說「情不情」的,如:
按《警幻情(榜)》講: 寶玉系「情不情」。凡世間之無知無識,彼俱有一癡情去體貼。(「甲戌本」第八回眉批)
玉兄每「情不情」,況有情者乎! (「甲戌本」二十五回夾批,亦見於「庚辰本」、「戚本」)
撕扇子是以不知情之物,供姣嗔不知情時之人一笑,所謂「情不情」。(「庚辰本」笫三十一回總批,亦見於「己卯本」、「戚本」)
此外,如寫到風吹桃花,落紅飄滿寶玉一身,「寶玉要抖將下來,恐怕腳步踐踏了」,下面就加評指出:「情不情」(「庚辰本」二十三回)。由此可知,「情不情」,前一「情」字是「對……有情」的意思;「不情」是指不知情的人或無知覺之物,也就是說,寶玉不但能鍾情於有情的人,甚至他也能用情於無情無知者。這除了脂評所說的對襲人的姨姊妹、晴雯、落花等事外,如寶玉在秦氏出殯途中偶然碰上一個天真純樸的村姑娘二丫頭而溫情留戀,見伏在地上畫「薔」的不相識丫頭而擔心她被雨淋壞等等,也都屬「情不情」之列。用脂評的話說,就是「俱有一癡情去體貼」。此外,脂評還認為「體貼」也就是警幻仙子所說的「意淫」:
按寶玉一生心性,只不過是「體貼」二字,故曰「意淫」。
(「甲戌本」第五回夾批)
「意淫」之語,既出於警幻之口,「情榜」又是警幻的情榜,可見,脂評不是憑個人偶然所感,任意作的解說。我們也由此可以知道,「情不情」、「體貼」、「意淫」,指的都是寶玉性格的同一個特點。
有一點必須指出,寶玉的「情不情」性格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當本來有情的人或者多情的風物,一旦逝去,、化為烏有,成為「不情」之物的時候。他是不能輕易忘懷,對之絕情的。所以,他比常人更能呼吸領略到周圍悲涼的氣氛,感情上一旦受到創傷,也比常人要深。晴雯死後,他作了長篇誄文,寄托自己深切的哀痛;黛玉死後,寶釵的溫順沒有使他得到慰藉,他一心「只念木石前盟」「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當大觀園風流雲散,諸芳落盡,往昔的繁華歡樂情景,都已逝去,成為「不情」的現實之後,他對這種巨大變化也同樣不能釋然泰然。正是由於寶玉深於情,他才走向了空門。「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空門,也是「不情」。這就是由本來意義的「情不情」的發展而成為另一意義的「情不情」。這種情極似無的現象,脂評結合伕稿中寶玉的最終出家情節也指出來了:
寶玉之情今古無人可比,固矣。然寶玉有情極之毒,亦世人莫忍為者,看至後半部,則洞明矣。此是寶玉三大病也。寶玉有此世人莫忍為之毒,故後文方能《懸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寶釵之妻,麝月之婢,豈能棄而為僧哉!玉一生偏僻之處。(「庚辰本」「戚本」第二十一回雙行夾批)
所以,出家為僧雖則是不情、絕情的行為,但畢竟不能說賈寶玉成了「空空和尚」,而只能稱之為「情僧」。「情」與「僧」是有矛盾的。從這裡,可以看出作者寫寶玉的結局的矛盾的思想狀態:一方面對現實感到憤慨、悲觀、絕望、幻滅;一方面又不能用佛家的慧劍斬斷與往昔風月繁華生活絲絲相連的情根,排除塵世間的種種煩惱。這樣,作者就借遁世的情節,寫出了憤世的情懷。小說應該收到的藝術效果,則是充分地顯示寶玉「偏僻」「乖張」的「頑石」真面目。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之前,有一首「失其姓氏」(也許是諱其姓氏)者所題的「詩意閡警」,「且深知擬書底裡」的七律,其末云:
情機轉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轉得」一語出自佛家。佛教宣揚用唯心主義的修煉方法能達到捨棄「孽障」和證得「妙果」的精神解脫境地,叫「轉捨」和「轉得」。如認為煩惱與所知二「障」是其「轉捨」者,菩提與涅槃二「果」是其「轉得」者。這兩句詩的意思也就是說,不管參禪參得如何透,那怕參破「情天」,悟徹一切有情都將歸於不情,但這又怎麼樣呢?賈寶玉偏偏是一個「情不情」者,所以即使做了和尚,也仍然是一個「情無限」「恨凡多」的「情僧」。他的出家實在只表示他對現實遭遇的憤慨不平而已。「奈我何」三字,正代擬出一個既不滿於命運的安排,又不屑於用宗教的所謂「解脫」來作自我麻醉的,封建逆子的兀傲語氣。我以為在「情榜」這一回書中,作者是會用其特殊的藝術手法把這一點進一步揭明的。它對我們理解作者創造這一藝術形象的意圖是有作用的,並非徒然地開列一批名單。胡適以為「這回迷失了,似乎於原書的價值無大損失」,未免是淺見陋識。
解得「情不情」的含義,對評黛玉「情情」一語,自不難理解。「情不情」與「情情」雖有差別,但不是相反。在能用「-癡情去體貼」上,寶、黛有相同之處,所不同的是黛玉只鍾情於有情者,或者說得更明確些,她只對知己一往情深,而不及其餘真。所以,「情情」的後一「情」字,事實上指的就是寶玉一人。脂評提到的幾處,無不如此。如寫黛玉獨自泣誦《葬花吟》後,「忽聽山坡上也有悲聲,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癡病,難道還有一個癡子不成?』想著抬頭一看,見是寶玉。林黛玉看見,便道:『啐!我道是誰,原來是這個狠心短命的……』剛說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長歎了一聲」。旁邊有脂評說:
「情情」。不忍也。(「庚辰本」第二十八回夾批)
「情情」。不忍道出『的』字來。(「甲戌本」)
又黛玉聽寶玉說她生氣不理他,使他「摸不著頭腦,少魂失魄,不知怎麼樣才好。就便死了,也是個屈死鬼」等一番話後,「不覺將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雲外了」。旁邊也有脂評說。
「情情」衷腸。(「庚辰本」第二十八回夾批)
「情情」本來面目也。(「甲戌本」)
「己卯」、「庚辰」、「戚本」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雙星」前還有總評說:
金玉姻緣已定,又寫一金麒麟,是間色法也,何顰兒為其所惑,故顰兒謂「情情」。
所謂「顰兒為其所惑」,是指黛玉知道寶玉從張道士處要了金麒麟來準備送給湘雲,而疑寶玉鍾情於湘雲,或擔心金麒麟與金鎖一樣,將來說不定會應「金玉姻緣」的話。評者指出,這是「惑」,也就是說弄錯了。(有一種已佚的續書,寫寶玉最終與湘雲結為夫妻,也同樣是「為其所惑」。)其實,湘雲拾到寶玉所得之金麒麟,「伏」的是將來湘雲與衛若蘭公子的一段牛郎織女式的姻緣(回目「雙星」一詞專指牛郎織女星,歷來是通例;「白首雙星」是說夫妻到老難以相會。詳見朱彤《釋「自首雙星」》一文[2])。正如上引諸本另一條脂評所謂:「後數十回若蘭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綱伏於此回中,所謂草蛇灰線在千里之外。」總之,脂評指出的「情情」,說的都是黛玉對其知已寶玉的深情,以及由此引起的矛盾糾葛。
就像「情不情」評語同時關照著寶玉的棄家為僧結局一樣,「情情」的評語也可認作是黛玉「淚盡夭亡」的悲劇結局的概括。在曹雪芹八十回後的佚稿中,黛玉的結局並非如續書所寫由於婚嫁不能自主、賈母作主讓寶玉娶了寶釵,致使黛玉既懷恨外祖母等人的勢利和寶玉的薄倖變心,又傷悼自身的不幸,因而含怨而死的。不是的,在曹雪芹筆下,黛玉之死是一個與續書精神境界截然不同的悲劇。據脂評,小說本身伏筆及其他資料透露:黛玉的命運是與後來「賈府事敗、抄沒」,厄運同時落到寶玉身上,使他淹留於「獄神廟」不歸等事聯繫在一起的。黛玉禁不起這樣突如其來的重大變故的打擊,她為寶玉的命運擔驚、焦急、憂忿、痛苦。就像晴雯訣別寶玉一樣,她對寶玉的愛,在臨到生關死劫的時刻,燃起了最熾熱的火焰,進發出最耀眼的光輝。她痛惜知己,日夜悲啼,卻全然不顧惜自己已經極端衰弱的病體。當然,隔絕了音訊的寶玉也一心在牽掛著病魔纏身的黛玉。這正如《{紅樓夢曲·枉凝眉》所說的:「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自權天經冬歷春,到春盡花落時節,她終於為她平生唯一的知己流盡了全部淚水,用生命報答了神瑛侍者在三生石畔灌溉她的甘露之惠,以此證了木石前緣。(這一切並非出於憑空揣測,要證明作者原來構思確是如此,還需要引用許多證據材料,容我另撰專文詳論。)所以,脂評在一次提到寶玉不自愛惜時,曾聯繫到評書人有幸讀到過的後半部原稿中黛玉之死的情節而十分感喟地說:
其人(指寶玉)不自惜,而知已能不千方百計為之惜乎! 所以絳珠之淚至死不幹,萬苦不怨,所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論語》中孔子的話)悲夫!(「戚本」第三回之後總評)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的話引得頗為恰當,其含義很有點像「薄命司」對聯所說的「春恨秋悲皆自惹」,或者黛玉行酒令時所抽得的花名籤詩句「莫怨東風當自嗟」。我懷疑這也非出於偶合。這些話表面看起來,似乎都有點為了勸戒人們不必如黛玉之癡情,自覓閒愁,因而帶有點說教的味道。然而,時常插幾句勸世衛道的話,或寓褒於貶地用反筆,都是作者慣用的手法,就像說寶玉是「愚頑」、「草莽」、「無能」、「不肖」一樣。作者讓我們具體感受到的卻是黛玉不惜犧牲自己,用整個生命去愛她所愛的人的極感人的精神境界。這一切在最後「警幻情榜」中僅用「情情」二字總括,難怪自稱「評癡」的批書人(大概就是脂硯齋)要為之而歎服不已了。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談談前面提到的「情榜」內容的第一點,即除寶玉外,金陵十二釵是哪些人?一共有幾個人?據第五回的判詞和曲子,正冊十二釵不待看「情榜」就可考出;副冊只知道香菱一人;又副冊可考的只有晴雯、襲人二人。其餘入「情榜」者,因為脂評沒有明示,無從確知。這三種冊子每冊十二釵,一共該有三十六個女子名字,這本來是沒有什麼疑問的。然而,問題還是產生了,一些紅學家根據「庚辰本」一條脂評,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如:
壬午季春雪芹尚生存。他所擬的「末回」有警幻的「情榜」,有十二釵及副釵,再副,三四副的芳諱。這個結局 大似《水滸傳》的石碣,又似《儒林外史》的「幽榜」。(胡適:《跋乾隆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鈔本》
末回情榜備載正副十二釵名字共六十人,卻以寶玉領首。……「情榜」六十名都是女子……。(俞平伯。《紅樓夢研究 後三十回的紅樓夢》)
》最末有警幻「情榜」,備列十二釵的嚴「正」「副」又副「三副」「四副」的名字共六十人,榜下都有考語, 以寶玉居首。俞平伯《(紅樓夢)》簡論)
據我所知,國內外的其他紅學研究者們在提到佚稿中「情 榜」內容時,也都沿用了這個說法。這一來,金陵十二釵究竟是 分三等呢還是五等,榜上列名的女子是三十六個呢還是六十個, 便成了問題。這一點至少關係到作者創造一批藝術形象的本來 意圖以及這些形象在小說中所處的地位有否改變的問題,弄清 真相是有必要的究者們所依據的是下面這條脂評:
樹處引十二釵,總未的確,皆系漫擬也。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諱。壬午季春畸笏。(「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合回眉批)
這裡所說的「引十二釵,總未的確,皆系漫擬也」,是指「庚辰本」這段眉批之下的一段雙行夾批中所列舉的一些十二釵名字。 批語全文如下:
妙卿出現。至此細數十二釵,以賈家四艷再加薛、林二冠有六,去秦可卿有七,再鳳有八,一李紈有丸,今又加妙玉,僅得十人矣。後有史湘雲與熙鳳之女巧姐兒者,共十二人。雪芹題曰「金陵十二釵」,蓋本宗《紅樓夢十二曲》之義。後寶琴、岫煙、李紋、李綺皆陪客也,《紅樓夢》中所謂副十二釵是也。又有又副刪(冊)三斷詞,乃晴雯、襲人、香菱三人而已,餘未多及,想為金釧、玉釧、鴛鴦、苗雲(當是「茜雪」之誤)、平兒等人無疑矣。觀者不待言可知,故不必多費筆墨。(「已卯本」同,「戚本」略同。)
這條批語的加者不知是因為尚未及見「情榜」所揭示的「謎 底」,而只好臆測一些人名呢,還是明明知道而不肯預先揭底 故意「漫擬」一些人以蒙蔽讀者。這一點我們姑且置而勿論。但必須指出,後來加眉批糾正這條評語「總未的確」者畸笏,有些話是說得莫名其妙的。首先,雙行夾批所指出的正冊十二釵人名一點也不錯,有問題的只是副冊等人名,不能說他「皆系漫擬也」,正冊十二人何嘗是「漫擬」所得了其次,雙行夾批提到的,除正冊外,只有「副十二釵」和「又副冊」,根本沒有提到「三四副」,所以無所謂「的確」不「的確」,眉批卻同時指出「三四副芳諱」也要到末回情榜「方知」,這豈不是無的放矢?這就使人不能不懷疑在「情榜」中,或者更確切地說,在包括佚稿在內的全書中,是否真的還寫到過「三副冊」和「四副冊」。我們研究的結果,可以肯定地說,根本沒有那麼回事。
金陵十二釵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十二人,這是有明文交代的:
然此書又名曰《金陵十二釵》,審其名,則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細搜檢去,上中下女子豈止十二人哉。(「甲戌本」凡例)
寶玉問道:「何為『金陵十二釵正冊』?」警幻道:「即貴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冊,放為『正冊』。」寶玉道:「常聽人說,金陵極大,怎麼只十二個女子?如今單我家裡,上上下下,就有幾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貴省女子固多,不過擇其緊要者錄之。下邊二廚則又次之。餘者庸常之輩,則無冊可錄矣。」寶玉聽說,再看下首二廚上,果然寫著「金陵十二釵副冊」,又一個寫著「金陵十二釵又副冊」。(第五回)
故發慈悲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終身冊籍,令彼熟玩……(同上)
警幻說得清清楚楚,除上中下三等冊籍外,餘者已「無冊可錄矣」,怎麼又會有「三副冊」「四副冊」呢?難道警幻冊手後來出了增訂本?這是不可想像的。
曹雪芹最惡小說「千部共出一套」,所以此書開頭就與其他小說異趣。難道寫到全書結束時,居然「江郎才盡」,會去模仿《水滸傳》的石碣碑文,開列一大批名單而使自己的小說明顯地落入前人窠臼嗎?這是很難令人置信的。再說,若真的開列了多至六十人的名單,就難免會有一些湊數的人,這豈不與警幻所說的「擇其緊要者錄之」的話相背迕!
如果說曹雪芹寫到後半部時,改變了當初的構思(這樣的改變,我們想像不出有什麼必要或好處),那麼,他也該把前面的情節內容改寫才行。如果說作者生前來不及改,那麼,在壬午年(作者還活著)加評語最多而又對小說字字句句不肯放過的畸笏叟,既然看到第五回寫的與「情榜」完全不合,為什麼無一字評語指明,反而光說雙行夾批是「漫擬」呢?這於情理也難說通。
警幻冊子分「正」、「副」、「又副」,或者說分上、中、下,所根據的是人物的身份、地位。正冊都是小姐奶奶,又副冊是「身為下賤」的丫頭;副冊則介於兩者之間,如香菱生於官宦之家,淪於婢而收為妾。前引雙行夾批以為副十二釵「皆陪客也」,是從主次上去劃分的。這樣的理解是不對的,因為就我們已知的入冊人物看,都不能說是「陪客」。還有一種更錯誤的理解,是續書中的說法。「程高本」末回續作者責備襲人未能為寶玉的出家守貞死節時說:「義夫節婦,這『不得已』王字也不是屍概推委得的。此襲人所以在『又副冊』也」。這是從封建「貞烈觀」出發的譏貶,完全是對曹雪芹本意的曲解。晴雯也在「又副冊」,而王熙鳳卻在「正冊」,難道這也是從她們品行道德的高下來劃分的嗎?總之,警幻冊子到了「又副冊」已屬下等,都是丫頭了。試問:如果還有「三副」,「四副」的話,那將是些什麼人物呢?難道要在比晴雯那樣的被稱之為「奴才的奴才」的丫頭,身份、地位都更低賤的人中再找出二十四個女子列入「情榜」嗎?這怎麼可能呢?
既然,「三副冊」、「四副冊」事實上不可能存在,那麼,使許多紅學家為之而迷惑的那條畸笏眉批,究竟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以為關鍵在於這條「庚辰本」所獨有的眉批的頭兩個字在過錄時抄訛了,加之畸笏評語有些詞用得特殊,易生歧義,造成誤會。「樹處引十二釵,總未的確,皆系漫擬也。……」這當然講不通。所以,研究者們引用時,多在「樹」字後加「(?)」表示此宇有誤,或徑校「樹」字為「前」字,以為是草體形近致訛[3]。「前處引十二釵……」,語意好像比原來明白了,其實仍不合文理。哪有「前處」的說法?除非「處」是衍字或者是「批」的訛字,成為「前引」或者「前批引」,才比較通順。但問題是兩條批語幾乎同在一處上下,如果雙行夾批是脂硯所加,而不出於畸笏之手,則「前」字還非得改為「此」字才比較合理。但即便如此,如前所述,雙行夾批中所引正冊十二釵名字完全「的確」何校讀,還得考慮。
我認為「樹處」二字應該是「副冊」二宇的訛寫。「副」的草寫,不但形近「前」,也近「樹」,同時在抄本中也常省寫作「付」的,與「樹」也有形訛的可能。「處」在書寫中常省作「處」,如果「冊」字寫得筆劃歪斜潦草,也就容易錯看為「處」。「副冊引十二釵總未的確,皆系漫擬也。……」這就沒有什麼抵牾了。畸笏指出這一點來也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在副冊中,我們能確知的雖然僅香菱一人,但從警幻冊籍中,上中下三等女子是按身份、地位區分的這一原則來推斷,如寶釵之妹、受賈府眾口讚譽的豪門閨秀寶琴,是決不可能與本從人販子手中買得的丫頭、後來被收為薛蟠的妾的香菱同入副冊的。岫煙、李紋、李綺的身份,也可與寶琴相仿。她們未入正冊,就可以認定警幻的冊子中不會有她們。這既由於她們在大觀園群芳中只不過是「陪」,在只「擇其緊要者」的賈府的冊子(警幻所說的「彼家之冊籍」)中可以不錄;同時,也因為「情榜」的領首者是寶玉(脂評所謂「寶玉為諸艷之冠」),凡入冊上榜者,均通過她們與寶玉之間的關係向警幻掛號的(這一點脂評也指出過),所舉四位顯然不如已入冊者關係重要。可知,把副冊中之香菱誤作了又副冊中人,又另舉四位不應該入副冊的小姐算作副冊中人是不對的。所以畸笏特地為之批出。
畸笏的批語意思是說,所引「副冊」中第一、二、三、四名女子的「芳諱」「總未的確」,欲知其究竟,要待看過「情榜」後「方知」。因此,「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諱」一語的標點應該是:「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諱」,而不是「『正』、『副』、『再副』及『三(副)』、『四副』芳諱」。畸笏所說的「正副」實即「首副」、也就是「副冊之冠」的意思,「再副」則是指「副冊第二名」,餘類推。只是他沒有想到自己所用的「正副」「再副」之類的詞易滋混淆,加之抄手過錄時又有錯誤,結果欲揭示真相,反而弄得真相莫辨了。
問題的複雜還不止於此。在雙行夾批中,漫擬副冊芳諱的脂硯齋或別的批書人,由於粗心大意,把香菱誤當作在晴雯、襲人之後的又副冊中人(第五回中,寶玉是先看又副冊、再看副冊,最後看正冊的),這就使得有的研究者又得出了另一個節外生枝的結論,把問題弄得更加複雜化了。這個論斷認為:香菱在又副冊第三名是曹雪芹的原意,現在成為副冊第一名是程偉元、高鶚妄改原文的結果。這位研究者引了「戚本」等第五回中寶玉看了又副冊晴雯、襲人以後的文字:「寶玉看了不解,遂擲下這個,又去開了一副冊櫥門,拿起一本冊來,揭開看時……」認為「一副冊」的「一」是「又」的誤字。他說:
「一」字雖系誤字,但卻保存了「副冊」上還有一個字底痕跡,如把這「一」字校改成「又」字,便完全對了。程偉元高鶚不解此事,或者看了鈔本作「一副冊」而不可解,便刪去「一」字,又或者他所據本根本沒有這「一」字,如今脂庚本;他們以為寶玉先開又副櫥門,後開副冊櫥門,即無所謂「又」,於是把「又去開」底「又」字一併刪去;香菱從此 安安穩穩歸入副冊,而且高居第一位,實在她是又副冊裡第三名呵。(俞平伯:《紅樓夢研究·後三十回的紅樓夢》)
且不說香菱的身份能否與晴雯、襲人一類丫頭同等看待,(還放在她們的後面!)就從所引那幾句描寫文字的意思來看,也決不能作如此校改,得出那樣的結論。既然寶玉看了又副冊不解,便擲下了,當然是要換別的來看了。此其一。如果寶玉再看的仍是又副冊,櫥門早已打開著,何用又去開櫥門?難道又副冊不止一櫥?但小說寫明只有一櫥。此其二。香菱若是又副冊第三名,當然應接著晴雯、襲人之後,在同一本冊子內,為什麼她偏在另一本冊子中,難道晴、襲二人用二頁單獨裝訂一冊?此其三。為什麼又副冊寶玉看了不解而還要再看,而偏偏副冊他不想看呢?又副冊倒舉了三名,副冊的情況就一絲也不透露,小說有這樣寫法的嗎?此其四。所以,我們只能認為這樣的推斷是把本來很清楚的事情攪混了。
香菱是副冊為首者,不但小說中明寫著,脂評也有過說明。前引漫擬副冊的那條脂評雖則弄錯了,但其他脂評卻並沒有弄錯啊:
甄英蓮乃付(副)十二釵之首,卻明寫癩僧一點。今黛玉為正十二釵之貫(冠),反用暗筆。蓋正十二釵人或洞悉可知,副十二釵或恐觀者惑(忽)略,故寫極力一提,使觀者萬勿稍加玩忽之意耳。(「甲戌本」第三回眉批)
甄英蓮不就是香菱嗎?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又如寶玉聽完寫正冊人物的《紅樓夢十二支曲》後,仙姬們「還要歌副曲,警幻見寶玉甚無趣味」句旁,也有脂評說:
是極。香菱、晴雯輩豈可無,亦不必再。(「甲戌本」第 五回夾批。「戚本」略同)
這是說,副冊和又副冊的女子,按情理也應該有曲子的,只是不必那樣呆板地一一都寫出來。這裡,香菱之名列在晴雯之前。可見,這是舉副十二釵之首和又副十二釵之首二人,來代表這兩類冊子中的所有女子的。凡此種種,都是極明顯的事實,與程偉元、高鶚是毫不相干的。
我覺得我們搞考證的同志,在運用某一材料,要引出某一結論來之前,要盡量多加審辨,從多方面去考慮。光憑一時所見,再加主觀臆測,就難免會距離事實很遠。這在探索曹雪芹佚稿情節,研究其原來的藝術構思時,尤其非持十分謹慎的態度不可。
一九七九年五月於北京籐蘿苑
[1]見胡適《跋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影印本》一文之二:《試論曹雪芹在乾隆甲戌年寫定的稿本止有十六回》。
[2]載於《紅樓夢學刊》一九七九年第一輯。
[3]一九五九年在南京發現、數年後又「迷」的揚州靖氏藏本《紅樓夢》,毛國瑤同志曾輯錄過其中一部分脂評,曾見到過這一條畸笏眉批,以「樹」字作「前」字,研究者可能即據此來校「庚辰本」那條評語的。因為輯錄的評語,多數文字錯亂訛誤特甚,其可信性目前研究者中頗有人置疑,所以我們也只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