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破解了曹雪芹和他的《紅樓夢》(十五)
十五、《紅樓夢》的主題是否定清朝君主獨裁專制制度
1、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時的社會政治生活環境
明朝末年,清朝的統治者趁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佔北京立足未穩,打著為明朝復仇的旗號,勾結吳三桂由東北攻進北京併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初期的最高統治者順治、康熙為建立和鞏固自己的統治,面對滿族入關不久,民族、階級矛盾尖銳複雜的現實,採取了一系列緩解民族、階級矛盾的策略:一是禮葬明帝崇禎,收羅人心;二是取消明朝的苛稅,使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三是崇尚孔子和儒家文化,開科取仕,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培養了一大批甘心維護清朝專制統治的漢族奴才,實行滿漢地主階級的聯合專政。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就非常巧妙地借用「天塌西北」,「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把清朝即「女真族」的最高統治者皇帝比作 「女媧氏」。為維護專制統治,「媧皇」一方面逐步廢黜明朝遺老,剷除危脅其統治的社會基礎;另一方面開科考,著手組建和訓練忠於自己的龐大官吏隊伍(三萬六千五百塊)「煉石補天」。然而,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後,為了自身的利益也推行了一系列極其野蠻的掠奪政策。
一是頒布了「剃髮令」。順治元年(1644)5月,清朝入都北京後,根據滿族男人頭髮剃去前額及兩邊,將留存的頭髮編成辮子垂於腦後的習俗,以及清朝在關外時,對擄去或投降的各族官員和老百姓強迫剃髮以示歸順的定制。規定京城內外官員百姓人等都得按照清朝的髮式剃髮,衣冠服飾都得按照清朝的樣式以示歸順。「剃髮令」的發佈,遭到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不久就被迫停止。順治二年5月,清軍攻佔南京,南明弘光政權滅亡。6月,清廷再次頒布「剃髮令」。規定京城及各省接到命令後以十日為限,文武官員百姓盡行剃髮易服,違者殺無赦。「剃髮令」的頒布及強制執行,加劇了清朝初年的民族矛盾,遭到了廣大漢族人民的反對,觸發了江南地區的蘇州、嘉定、江陰等地人民的抗清鬥爭。
二是頒發了「圈地令」。在京畿大規模地強行圈占土地。順治元年12月,清朝頒發「圈地令」,規定近京各州縣漢人無主荒地和明朝皇親附馬、公、候、伯、太監的遺留土地,除留存的人口給予外,其餘全部予以圈占,分配給八旗諸王、兵丁人等。後來由於八旗兵的增加,遂於近京的州縣內,不分有主無主土地一律圈占。康熙8年,又圈佔了張家口、東虎口、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山海關以外的大量土地。旗人攜繩騎馬,大規模圈量佔奪漢人土地。有的地主為求得政治上的庇護,帶地投充。近京三五百里的順天、保定、承德、永年、河間等府圈地總數達19萬公頃。駐防外地的八旗在山東、山西、陝西、江蘇、寧夏等地也進行了圈地。清朝「圈地令」的頒布實施,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原田主被逐出家門,離鄉背井,流離失所。於是群眾紛紛起來反抗,社會秩序持續動盪不安。
三是頒布了帶有濃厚農奴制色彩的「逃人法」。清兵入關後,在所佔領的地區,大量圈占土地,強迫漢人投充。許多漢族農民淪為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而且沒有人身自由,生活悲慘,大量逃亡。據《郎潛紀聞》一書記載:僅京城一地一年中奴隸自殺上報刑部的,就數以千計,還不算瞞報和貧病而死者,大批奴隸開始逃亡。清廷為嚴禁八旗奴隸逃亡,制定了極其殘酷的逃人法,規定凡旗下男婦逃者,一次黥其右頰,鞭一百歸主;二次黥左頰,鞭與歸主如初;三次則論死歸刑部。還規定窩逃正犯,照例擬絞,妻子家產籍沒。窩家鄰居流徙邊遠,有司以上各官分別處分。以後又設兵部督捕衙門專掌緝拿逃人。逃人法的嚴厲執行,不僅對逃亡者是一個沉重打擊,同時也妨礙了漢族地主的利益,造成社會長期動盪不安,而在滿漢統治者內部引起激烈爭論。一部分漢族官吏反對嚴懲窩主的刑律,認為對窩主的處罰比逃人還重,很不公平,要求對逃人法進行修改。清統治者最初態度頑固,康熙中期後,隨著旗中農奴制經營逐步被封建租佃關係取代,逃人法已不適應新的情況。於是,清統治者才逐步對逃人法進行修改,放寬處罰。
四是清朝統治者在官紳士子中大興殘酷的「文字獄。」從康熙開始,清朝的最高統治者為維護自己的專制統治,繼承和發展了朱明王朝發明的「文字獄」的卑劣手段,並利用這一極端殘暴的鐵血政策,對那些懷念朱明王朝的漢族鄉紳士子進行殘酷鎮壓。從康熙二年的莊廷鑨《明史》案,至乾隆五十三年的賀世盛的《篤國策》案。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餘年間有記載的文字獄就數以百計。而且,愈演愈烈。很多人慘遭凌遲處死,被株連的更是不計其數。清朝的文字獄大致有三種情況:1、清先世曾臣服於明朝,受官襲爵,年年進貢,聞命即從。清太祖努爾哈赤早年喪母,自立為生。後因生活所迫,離家從戎,投到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部下,屢立戰功。他勤奮好學,粗通漢文。努爾哈赤的先祖許多人受明朝冊封,擔任指揮使、都督等職。其祖父覺昌安是是明朝建州左衛都指揮,父親塔克世是建州左衛指揮。明朝萬曆十一年,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圖倫城王尼堪外蘭引導明軍鎮壓阿台,覺昌安、塔克世隨軍前往。在攻打埒城時,明軍在尼堪外蘭的唆使下,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後來,明朝發現冤殺了他們,就讓努爾哈赤襲了父親塔克世的指揮之職。於是,努爾哈赤打起為祖父、父親報仇的旗號,以遺甲十三副起兵,開始了征服建州、海西、野人女真的戰爭。打敗了仇敵尼堪外蘭。建立了八旗軍事組織制度。然後,努爾哈赤用近三十年時間統一了女真各部落,結束了元明以來女真社會長期分裂動盪不安的局面。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公開稱汗並打出「大金」國號(史稱後金),開始了進攻明朝的戰爭。清軍入主中原後,清廷對這段歷史諱莫如深。不僅將舊有史籍刊削、禁毀,而且對凡繼續編寫、收藏者,以「大逆」罪濫加殺戮。莊廷鑨《明史》案,死七十餘人。案中十五歲以上者被處斬首,有十八人被處凌遲。莊廷鑨死於案發前,也被剖棺戮屍。2、清朝初年,反清思想久久不能消除。尤其是漢族士大夫眷戀故明,宣揚「夷夏之防」的思想,對清廷極為不利。清廷以暴力進行打擊。康熙五十年的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六年的呂留良、曾靜案,被牽連者數百人,呂留良被剖棺戮屍。3、康熙末年,由於在皇位的繼承上「忽立忽廢」,康熙的兒子們群起結黨,相互爭鬥,奪嫡之爭愈演愈烈,在皇族中形成了政治風雲瞬息變化的複雜局面。雍正繼位後,清王朝更加瘋狂地(青埂峰)以無稽之事(無稽崖),製造荒唐的「文字獄」(大荒山)來殘酷打擊那些存有異心的鄉紳士子和在皇位之爭中「黨附諸王」的勢力。清康雍乾三朝歷經百年的極其殘酷的「文字獄」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後果,造成了「萬馬齊喑」的沉悶的社會政治空氣。助長了阿諛誣陷之風的盛行。
清王朝推行的一系列殘暴政策,激起了中原民眾的強烈反抗。先是南明弘光、隆武、魯王監國、紹武、永歷政權先後與清進行了十八年的抗爭;康熙八年,又暴發了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的「三藩之亂」;清朝康熙年間,更是頻繁發生了「朱三太子案」等抗清鬥爭。清朝初年,盛傳明崇禎皇帝第三太子尚在民間,一些人即以「朱三太子」為號召,舉兵反清。清廷大力鎮壓。清康熙十二年冬,北京楊起隆稱朱三太子,組織密謀起事,因事機洩漏,為清廷鎮壓,起隆逃走。康熙十九年,在陝西漢中捕獲自稱朱三太子者即為起隆。然清廷指其假冒,在京磔死。「三藩之亂」時,福建蔡寅亦稱朱三太子,擁兵數萬,與鄭經勾通反清,被清兵擊敗於天寶山。康熙四十年後,江蘇太倉、淅江太嵐山等處反清力量均稱擁立朱三太子。康熙四十七年正月,清廷捕獲太嵐山起兵反清的張念一(念一和尚),四月,根據他的口供,清廷在山東汶上縣捕獲張姓父子,指為起兵擁立的朱三太子,押至淅江審問。張供出本名叫朱慈煥,是崇禎帝第四子,長期流落河南、淅江等地,先後改姓王、張,以課讀為生,時年七十五歲,與江南的反清力量並無關係,但清廷指其假冒明裔,以「通賊」的罪名將朱姓父子解京處死。清朝統治時期,民間進行的各種形式的抗清鬥爭規模雖然有大有小,但從來都沒有停止。
2、曹雪芹及其家族的經歷
曹雪芹是康熙末年出生的,從出生到去世,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正是清王朝最高統治者為鞏固其專制統治而殘暴地大興「文字獄」的極端黑暗時期。曹雪芹出生在得到康熙寵幸的親信貴族家庭裡。他的先祖曹振彥是明朝的軍官,在與反叛明朝的後金王朝(後改國號清)作戰中被俘歸附,淪為包衣(家奴)。歸入多爾袞屬下的正白旗。後來,由於入關時與明朝作戰及在參與平息叛亂的戰爭中立有戰功,當了佐領。任過山西吉州知州、陽和知府、淅江鹽法道等職務。劃歸康熙後,曹振彥的兒媳也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做過清康熙帝玄燁的乳母。於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做了康熙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接替他父親曹璽繼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史,極受康熙的寵信。由於他的先祖與康熙有了這樣特殊的主僕關係,曹家受到特別的寵信,隨清軍入關後,被委以金陵織造的肥缺。同時,充當了康熙皇帝在江南的政治耳目。
曹雪芹出生在受到封建帝王寵信的貴族家庭裡,曹雪芹的曾祖曹璽任江寧織造。康熙皇帝玄燁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家負責接駕並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後,其子曹顒曹頫\先後接任江寧織造,他們祖孫三代四人擔任江寧織造達六十年之久。曹雪芹的幼年和少年時代在「秦淮風月」的繁華之地,過的是「錦衣紈褲」、「飫甘厭肥」的公子哥生活。
然而,由於家族中有人參與了康熙末年的那場奪嫡之爭,雍正六年,繼位不久的封建帝王雍正對曹家開始了一系列的打擊,以曹頫\「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巨額虧空」的罪名將其革職下獄,抄沒家產,調取進京治罪。曹氏家族從此開始敗落了並一蹶不振。曹雪芹也就由一個貴族公子哥落魄成了「一技無成,半生潦倒」的罪臣之後,流落到社會的底層。
曹雪芹的家族雖然是八旗貴族,但他們畢竟具有漢族的血統,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在受到寵幸的時候為清統治者服務,向康熙密報江南的社情民意、官僚言行。甚至有可能在政治、軍事上為康熙出謀劃策,被康熙視為親信。但他們對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壓抑漢人的種種殘暴的政策內心有所腹誹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曹雪芹是極聰明的人,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是有可能受到潛移默化影響的。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林黛玉看到的賈寶玉:「卻是一位青年公子,頭上戴著束髮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戲珠金抹額,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絛,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鼻如懸膽,睛若秋波,雖怒時而似笑,即瞋視而有情;項上金螭纓絡,又有一根五色絲絛,繫著一塊美玉……再來時已換了冠帶,頭上周圍一轉的短髮,都結成小辮,紅絲結束,共攢至頂中胎發,總編一根大辮,黑亮如漆,從頂至梢,一串四顆大珠,用金八寶墜腳,身上穿著銀紅撒花半舊大襖,仍舊帶著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綠撒花綾褲,錦邊彈墨襪,厚底大紅鞋:越顯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轉盼多情,語言若笑;天然一段風韻,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曹雪芹對賈寶玉的這一大段外貌描寫,其實正是反映了曹雪芹自己少年時,他的家族遭受打擊之前,自己作為一個貴族公子的形象寫真。
而曹雪芹緊接著借後人之口,給賈寶玉下的批語:「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庶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乘張,那管世人誹謗!(二)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時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褲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第三回)
曹雪芹不愧是曹雪芹,他把自己經歷的這麼巨大反差的生活狀況以及世人的評價幾乎是同時而又巧妙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兩首西江月難道不是描寫了落魄後曹雪芹的准生存狀態嗎?
雍正、乾隆對賈府等一批在皇位爭鬥中「黨附諸王」的貴族官僚採取了罷官、封產、抄家、入獄、流放、殺戮的處罰,使曹雪芹的家族在這場內槓中由「烈烈轟轟」「白玉為床金作馬」的貴族敗到「家業彫零,金銀散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地步。經過一番獲罪的「風雨」,曹家敗落了,曹雪芹也由封建貴族家庭「大觀園」中的「怡紅公子」,落魄成了「一技無成」「半生潦倒」「流落」社會底層的平民。
「女媧煉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本來真面目,幻來新就臭皮囊。好知運敗金無彩,堪歎時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第八回)
這首詩的意思是:「清朝封建君主「女媧煉石補天」維護專制統治是十分荒唐的,而進一步大興「文字獄」就更荒唐了。在嚴酷的高壓之下,人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真實思想隱藏起來,包裝上那種酸臭的迎和的虛幻外衣,(即使是曹雪芹也不得不為《紅樓夢》裹上「夢幻」的「假語村言」。)那些運敗時乖的皇族貴胄失去了往日金玉其表的光彩,遭受株連被鎮壓,白骨堆積如山的是那些官紳士子,他們的後代不得不隱名埋姓,有的因年齡幼小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真實姓氏了。」
這哪裡是頑石的幻相?這分明是曹雪芹用詩的語言描述的當時整個社會、曹雪芹及其家族共同經歷「白骨如山」的真實歷史社會現實!
3、曹雪芹是怎樣一個人
曹雪芹開卷就自嘲是「被棄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靈性已通』、『自來自去』、『 可大可小』的「一塊頑石。」曹雪芹暗示自己是經過君主專制狂風暴雨般殘酷壓迫磨煉得「頑劣異常」的假「寶玉」,真「頑石」。賈寶玉的誕生又極不尋常,是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塵世的。而且,「一落胞胎嘴裡便銜下一塊五彩晶瑩的玉來。」就是被媧皇棄在青埂峰下,經過鍛煉「靈性已通」的那塊頑石,曹雪芹對賈寶玉作出「銜玉而誕」的設計,正如他在《紅樓夢》的導語中說的,是「也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來」的。在今天的人們看來,「銜玉而誕」是十分荒謬的事,是違反科學的,但是在曹雪芹生活的時代,他不得不這樣做,這樣既增加了小說的「夢」「幻」色彩,又為自己塗上了一層保護色。同時,也似乎在暗示,自己叛逆的性格是與生俱來的。
曹雪芹借主要人物賈寶玉表達了很多自己的思想和見解,賈寶玉身上確實有曹雪芹的影子。從小接受的不是正統的封建主義的啟蒙教育,祖母的溺愛,那類似「大觀園」的相對自由的空氣,滋養了他與生俱來的叛逆性格。曹雪芹在家族遭受封建君主專制的殘酷打擊,被迫走出貴族公子哥安樂窩生活的過程中,接觸到清朝殘酷的民族和階級壓迫下黑暗的社會現實,特別是在大觀園中不可能見到的大量的封建專制「文字獄」製造的思想禁錮的社會陰暗面,曹雪芹從當時社會上有關雍正繼位的種種傳言中,推測出自己家族遭遇滅頂之災的真正原因。
曹雪芹落魄時的朋友如敦誠、敦敏、張宜泉等是與他有著類似遭遇的皇族貴胄或官宦的後代,每個人身上都有著辛酸的血淚經歷。不然,與雍正同父同母的胞弟胤褆因為與雍正爭皇位被圈禁,胤褆的孫子永忠怎麼會邊哭邊看《紅樓夢》並寫道:「傳神文筆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淚流;可恨同時不相識,幾回掩卷哭曹候。」甄士隱們由於「文字獄」株連而遭遇悲慘命運的殘酷的社會現實,引起曹雪芹強烈的同情和思想共鳴。特別是自己的家族,遭受打擊,生活在他周圍的那些清純的女兒遭遇的悲慘結局,給他的思想和靈魂以劇烈的刺激。儘管鎮壓是血腥的、慘烈的,生活是殘酷的。但曹雪芹畢竟是曹雪芹,他沒有被嚴酷的鎮壓嚇倒,嚴酷的現實卻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震撼,落魄的經歷引起了他深邃的反思,殘酷的社會現實和叛逆的性格產生了劇烈的碰撞,激活了他強烈的反抗意識,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他既要紀念那些「裙衩」,為她們立傳,「使閨閣昭傳」。又要千方百計地打「破一時之悶。」
於是,曹雪芹這位有思想、受壓抑、極富見解和才華的奇人拿起筆來進行抗爭了,他要宣洩自己的「無限情」。要「記去作奇傳。」但面對思想禁錮的社會現實,他又無法直抒胸臆,只能隱晦地借用莊子式的「夢幻等字」「破一時之悶」,用曲筆抗爭清朝封建專制統治,打破由「文字獄」造成的「萬馬齊喑」的沉悶社會政治空氣。一部飽含曹雪芹半生「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反抗封建專制統治的不朽巨著終於誕生了。
而他反覆說的:「朝代年紀,失落無考」,「無朝代年紀可考。」以及對《紅樓夢》的「緣起」進行那樣荒誕離奇的描述,正是為避開「文字獄」的羅網,為使自己這「十年心血」而成的巨著流傳,而不得不使用的隱晦筆法。試想曹雪芹如果生活在一個政治民主、社會文明的時代,在進行文學創作以及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時還會繞這麼大彎子嗎?曹雪芹的偉大和可貴之處在於面對殘酷的專制沒有退縮、逃避、沉淪。更沒有成為賈雨村蠡測的歷史上消極避世、看破紅塵、放蕩不羈、遊戲人生的風流才子,而是以積極嚴肅的態度創造性地將自己的真實經歷和思想感情及理想寄予當時較新鮮時尚的文學形式---小說之中,以浪漫的「夢」「幻」式的「假語村言」和現實的「按跡循蹤」相結合的筆法血寫了真實的歷史。
「寧國府除夕祭宗祠」中,曹雪芹對黑山村的烏莊頭給寧府交租的「稟貼和帳目」做了這樣的描述:「大鹿三十隻,獐子五十隻,狍子五十隻,暹豬二十個,湯豬二十個,龍豬二十個,野豬二十個,家臘豬二十個,野羊二十個,青羊二十個,家湯羊二十個,家風羊二十個,鱘鰉魚二個,各色雜魚二百斤,活雞、野鴨、鵝各二百隻,風雞鴨、鵝二百隻,野雞、免子各二百對,熊掌二十對,鹿筋二十斤,海參五十斤,鹿舌五十條,牛舌五十條,,蟶干二十斤,榛、松、杏穰各二口袋,大對蝦五十對,干蝦二百斤,銀霜炭上等選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萬斤,御田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雜色梁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乾菜一車,外賣梁谷、牲口各項之銀共折銀二千五百兩。門外下孝敬哥兒姐兒頑意:活鹿兩對,活白免四對,黑免四對,活錦雞兩對,西洋鴨兩對。(五十三回)」
以往人們研究《紅樓夢》僅僅從這張黑山村的莊頭烏進孝給寧國府交納年租的帳目中看到寧府對農民盤剝之劇,但是卻忽略了更重要的細節,曹雪芹給村子和莊頭設計了黑和烏姓,其中隱涵了更深層的用意,他用這種隱晦的方式從根本上否定了清王朝的「圈地」的合法性。
「癩和尚歎通靈寶玉」:「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卻因鍛煉通靈後,便向人間覓是非(二十五回)。」正是曹雪芹對自己的詠歎並表達了自己執著的性格和認真的人生態度:「自己的思維本來是不受任何思想束縛而自由馳騁的,喜怒哀樂也不能影響自己心靈的基本感受。但自從經歷了家族敗落痛苦生活的「鍛煉」,感受到專制制度的殘酷,受到莊子「……絕聖棄智……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民主思想的啟迪,執著地要尋覓分辨探究出人類社會中的對錯曲直。」這正是他創作《紅樓夢》思想感情的真實流露。曹雪芹與賈雨村的是非不分,對錯不辨「成則公候敗則賊」的本質區別也就在這裡。
曹雪芹在落魄後,歷經磨難,生活困苦,精神苦悶。也確實一度成為居士。有他落魄時的朋友張宜泉的詩為證。現存張宜泉的兩首詩,一首題目為:「題芹溪居士,姓曹名霑,字夢阮,號芹溪居士,其人工詩善畫」;另一首題目為:「傷芹溪居士」。從《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的描述看,也證明曹雪芹確實對佛教的禪宗有過研究並通過禪宗的思想達到減輕痛苦,自我安慰的目的。
4、《紅樓夢》的主題
曹雪芹在《紅樓夢》開篇那首著名的五絕「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中,明確表示:人們都認為《紅樓夢》的主題是癡寫愛情。然而,我在其中隱涵的意味----主題,誰又能解讀呢?曹雪芹又在「菊花詩」中,借林黛玉之口,反覆發問:「孤標傲世攜誰隱」、「片言誰解訴秋心」,「解語何妨話片時」。曹雪芹的《紅樓夢》的主題究竟是什麼?曹雪芹要通過《紅樓夢》表達自己怎樣的思想,抒發怎樣的感情?這確實是《紅樓夢》研究中的一個重大而又眾說紛紜的問題。
筆者認為:曹雪芹運用了莊子思想中精華的內涵,表達了《紅樓夢》的主題是:「殫殘天下之聖法」即:對清王朝及其封建專制制度進行全面和徹底的否定和主張「而民始可與論議」的民主主義思想。同時曹雪芹在內心的痛苦無法排解時,曾經一度參禪,以佛教禪宗思想達到減輕痛苦的目的;同時,表示了自己創作《紅樓夢》的真正主題卻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曹雪芹在經歷了家族敗落、落魄生活的磨煉後,對清王朝君主專制的社會制度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認識,他隱晦地利用莊子思想,表達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和主張。曹雪芹在《紅樓夢》二十一回中設計了一段花襲人「嬌嗔箴寶玉」的故事情節,將莊子的思想巧妙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故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擲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剖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彩,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垂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二十一回)」
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在莊子這段話的後面「意趣洋洋趁著酒興,不禁提筆續曰:焚花散麝,而閨閣始人含其勸矣;戕寶釵之仙姿,灰黛玉之靈竅,喪滅情意,而閨閣之美惡始相類矣。彼含其勸則無參商之虞矣;戕其仙姿,無戀愛之心矣;灰其靈竅,無才思之情矣。彼釵、黛、花、麝者,皆張其羅而邃其穴,所以迷惑纏陷天下者也。」
令人驚心動魄的是,曹雪芹借寶玉之筆在莊子文章後面續的這段有關釵、黛、花、麝的文字的目的是暗示:我在《紅樓夢》中,對釵、黛、花、麝等女兒廣泛而深入的濃描重寫,不過是施放迷惑世人的煙幕。
在寶玉續完這段話後,曹雪芹又以黛玉的名義寫了一首詩:「無端弄筆是何人?剿襲南華莊子文。不悔自家無見識,反將醜語詆他人。」
曹雪芹告訴讀者,黛玉誤解了寶玉的意思,認為寶玉「反將醜語詆他人」是沒有見識的,曹雪芹以黛玉的誤解,進一步強調了「絕聖棄智……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的思想。
曹雪芹之所以要引用《莊子。胠篋》一文,很可能是要引導讀者仔細認真閱讀莊子的文章。認識莊子針鋒相對地提出要毀滅孔孟的所謂「聖人」的思想,毀滅根植於人們思想深處的「皇帝是神聖天之子」的意識,進而否定以帝王為神聖天子的君主專制制度。讀者如果再認真地讀一讀《莊子。胠篋》的原文,其中還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論述,指出了重大的社會問題並提出自己精闢的見解,如:「彼竅鉤者誅,竅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竅仁義聖智邪?……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天下不僻矣。……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以善者,是以天下大亂。」
曹雪芹運用古歌行體創作了「姽嫿詞」,曹雪芹在這首詩的結尾就畫龍點睛般地大膽和徹底否定了清王朝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
「恆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習騎射。穠歌艷舞不成歡,列陣挽戈為自得。眼前不見塵沙起,將軍俏影紅燈裡。叱吒時聞口舌香,霜矛雪劍嬌難舉。丁香結子芙蓉絛,不系明珠系寶刀。戰罷夜闌心力怯,脂痕粉漬污鮫綃。明年流寇走山東,強吞虎豹勢如蜂。王率天兵思剿滅,一戰再戰不成功。腥風吹折隴中麥,日照旌旗虎帳空。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恆王戰死時。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黃昏鬼守屍。紛紛將士只保身,青州眼見皆灰塵。不期忠義明閨閣,奮起恆王得意人。恆王得意數誰行,姽嫿將軍林四娘。號令秦軍驅趙女,穠桃艷李臨疆場。繡鞍有淚春愁重,鐵甲無聲夜氣涼。勝負自難親預定,誓盟生死報前王。賊勢猖狂不可敵,柳折花殘血凝碧。馬踐胭脂骨髓香,魂歸城廓家鄉隔。星馳時報入京師,誰家兒女不傷悲。天子驚慌愁失守,此時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綱,不及閨中林四娘?我為四娘長歎息,歌成余意尚彷徨。(七十八回)」
「姽嫿詞」的點睛之筆「天子驚慌愁失守,此時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綱,不及閨中林四娘?」「朝綱」指的就是制度。曹雪芹又明確地說:「漢家制度誠堪歎,樗櫪應慚萬古羞。」
曹雪芹對清王朝專制制度的否定是全面的。他假托後人之口對頑石的嘲諷,其實是對清康雍乾三朝封建專制及殘酷地大興「文字獄」的揭露。「女媧煉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本來真面目,幻來新就臭皮囊。好知運敗金無彩,堪歎時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第八回)
曹雪芹認為:「女媧煉石」本來就是一件「荒唐」的事,而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又大興「文字獄」就更加荒唐了。這樣就使使人們不得不披上虛假的外衣,我也不得不讓《紅樓夢》幾乎要失去本來的面目,不得不設計一件虛幻的外衣。
曹雪芹在《紅樓夢》二十二回中,又巧妙地設計了寶玉參禪的故事情節,目的是要減輕痛惜眾女兒悲慘命運和人們不瞭解自己創作意圖的內心痛苦。
先是寶釵給寶玉講了戲劇《山門》中魯智深的唱段《寄生草》「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台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緊接著讓王熙鳳說唱戲的小孩像一個人,湘雲說出象黛玉,寶玉怕黛玉惱湘雲給湘雲使眼色,湘雲和黛玉都對寶玉發了脾氣,寶玉被二人誤解後一生氣,道:
「我只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
接著「細想這一句的意味,不禁大哭起來,提筆立占偈: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接著又填一支寄生草:
「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
黛玉問寶玉:「寶玉,我問你:至貴者『寶』,至堅者『玉』。爾有何貴?爾有何堅?」寶玉不能答。黛玉道:「這樣愚鈍還參禪呢!」我還續兩句云:「無立足增,是方乾淨。」寶釵道:「實在這方悟徹。」
最後,又讓寶釵講了佛教禪宗五祖弘忍傳衣缽給六祖慧能之事:「當日慧能尋師至韶州,聞五祖弘忍在黃梅,他便充作火頭僧。五祖欲求法嗣,,令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說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慧能在廚房舂米,聽了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因念一偈:「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五祖便將衣缽傳給了他。
黛玉道:「連我們兩個人所知所能的,你還不知不能呢,還參什麼禪呢?」(二十二回)
讀者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寶玉在參禪,這時的寶玉是一個「富貴閒人」,況且他只有小小的十二三歲的年紀,以他的生活閱歷,是不可參禪悟道的。
如何理解曹雪芹這樣的設計呢?這是落魄後的曹雪芹在自己的苦痛無法排解,試圖用佛教禪宗思想達到減輕痛苦的目的。
如何理解「我只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 這反映了年近五十,歷經磨難,親人生離死別,生活困窘,精神苦悶的曹雪芹尋求精神安慰,減輕痛苦的精神狀態。落魄後的曹雪芹現在確實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了。這也是曹雪芹落魄後,在知道了眾女兒的悲劇結局,已經了無牽掛,開始一心著書心路歷程的寫照。
如何理解寶玉的「寄生草」解偈?其真正含意是:沒有我就沒有《紅樓夢》這部書了,任憑人們不理解其中的真正意圖吧。我是達到了隨心所欲地來去自如的境界了。我在這無窮的人生道路上為何這樣悲傷、憂愁、喜悅?我又喋喋不休地說什麼親愛的、疏遠的、密切的人?過去我為何這樣的忙忙碌碌?到現在,回過頭來想想真是沒有什麼意思。
如何理解黛玉說的:「寶玉,我問你:至貴者『寶』,至堅者『玉』。爾有何貴?爾有何堅?」黛玉的意思是:你是寶玉嗎?
這的確不是寶玉在參禪。這是曹雪芹暗示:不是寶玉參禪!而是我曹雪芹自己在參禪!
如何理解黛玉說的:「這樣愚鈍,還參禪呢!」以寶玉生活在富貴的賈府,又是小小十二三歲的年紀,是確實不可能參禪的。
如何理解上座神秀說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慧能在廚房舂米,聽了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因念一偈:「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曹雪芹借此告訴人們,自己遠沒有達到慧能和尚的那種境界,自己還是「了則未了。」
曹雪芹假托後人之口給賈寶玉批的「西江月」二詞:(一)「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庶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乘張,那管世人誹謗!(二)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時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褲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第三回)這看似是後人在嘲笑賈寶玉,更是曹雪芹對自己落魄後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創作環境的形象描述。曹家敗落後,曹雪芹生活在清朝君主專制黑暗的大的社會環境下,而生活周圍的小環境也十分惡劣。「雁歸蛩病可相思?」、「驚迴故故惱蛩鳴。」可以印證曹雪芹生活在來自市井人們不理解的冷嘲熱諷加「誹謗」的創作環境之中,在世俗有人看來,他是一個:「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庶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乘張……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時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的廢人。這世俗之人的詬病令他煩惱。但為了完成《紅樓夢》這部巨著,他「那管世人誹謗!」以曹雪芹的思想和才華,如果生活在當今的時代,還會有他曾經歷過的這種遭遇嗎?!也可把這兩首詞看成是曹雪芹對自己亦恢亦諧的自嘲。
至於曹雪芹晚年遷居到北京西山一帶,則有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他要創作專心《紅樓夢》,就必須有一個比較安靜的、利於創作的環境。必須躲開世俗和市井小人對自己的干擾。而那時的北京西山儘管比較偏僻,生活不便。卻是個躲避塵世干擾的理想之地。曹雪芹為了《紅樓夢》的創作,不能不進行這樣的選擇。
曹家敗落後,曹雪芹生活在清朝君主專制黑暗的大的社會環境下,而生活周圍的小環境也十分惡劣。「雁歸蛩病可相思?」、「驚迴故故惱蛩鳴。」可以印證曹雪芹生活在來自市井人們不理解的冷嘲熱諷加「誹謗」的創作環境之中,在世俗有人看來,他是一個:「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庶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乘張……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時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的廢人。這世俗之人的詬病令他煩惱。但為了完成《紅樓夢》這部巨著,他「那管世人誹謗!」以曹雪芹的思想和才華,如果生活在當今的時代,還會有他曾經歷過的這種遭遇嗎?!也可把這兩首詞看成是曹雪芹對自己亦恢亦諧的自嘲。
以上是我們的拙見,歡迎大家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