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作者的立場和思想
一、「閻王來拜」和二禍一冤
《紅樓夢》第一回:(士隱)自攜了雨村來至書房中,小童獻茶。方談得三五句,忽家人飛報「嚴老爺來拜。」
第四回:雨村猶未看完,忽聞傳點,人報「王老爺來拜。」
把此二段連起來讀,很明顯,作者諧音「閻王來拜」。而且兩個「忽」字,說明閻王來去神速,懲辦貪官假官惡官不速而至,被拜者在劫難逃。此二次閻王來拜,拜的是賈雨村,實指賈雨村一類人物。從書中看,賈雨村初當官時就有「貪酷之弊」,以後又有「徇情枉法,胡亂判斷馮淵案」和「訛石呆子拖欠官銀,抄搶古扇,逼死人命。」從書中看,閻王還要拜太監戴權(代權、貪官)、太監夏老爺(嚇人訛銀)、王子騰(庸官無能)、軍官孫紹祖(好色殘暴)及戶部、都察院、守備、節度使等,另外閻王還要拜賈敬(無能、喜道燒丹)、賈赦(世襲一等將軍好色貪財)、賈珍(世襲三品將軍吃喝嫖賭邪)、薛蟠(呆霸王打死人命)等。就是這一干人是統治階層,是寄生蟲,是社會毒瘤。這干人無德無能,貪贓枉法,吃喝嫖賭,欺壓百姓,官官相護,壞事做絕。作者深刻揭露鞭笞了這一干人。
這是書表面,書裡層作者隱意閻王要拜誰呢?作者在《紅樓》開端就寫了二禍一冤。二禍是英蓮(應憐)走失和甄家遭遇大火(大禍),一冤是薛蟠(影雍正,後詳)打死馮淵(逢冤)。在這裡,作者意很明顯,閻王要拜製造災禍和冤案的人。作者並在書中點出此人大名——雍正。甄土隱(真事隱)在英蓮丟失、遭遇火災後,攜妻子投奔岳丈封肅(風俗、世俗)。封肅務農(在鄉下),「些須與他些薄田朽屋」,也就是甄土隱夫婦在「朽屋」(寶蓋缺兩柱)鄉住(雍)。在「朽屋鄉住」隱「雍」字,意為二禍是雍正整的。雍正之正在哪兒?雍正之正隨賈雨村(影雍正,後詳)到「王老爺」處,和一件人命官司有關。第四回:「如今且說賈雨村,因補授了應天府,一下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詳至案下」。「正」拆字「一」、「止」,止至音同義反,指代明顯。此「人命官司」句隱雍正之正,應是題中之義,意指雍正和人命官司有關。作者把「嚴老爺」、「王老爺」分設二處,把「嚴老爺」、「王老爺」緊隨賈雨村,同時把雍正二字分別粘貼「嚴老爺」、「王老爺」二處,意指「閻王來拜」雍正。這是作者「秦時明月漢時關」藝術手法。
作者為什麼要寫「閻王來拜」雍正,從書中二禍一冤和歷史資料對應來看,雍正抄了曹家,並使曹家人遭遇了禍害。曹家子孫曹雪芹家仇國恨迸發,所以要在書中暗寫「閻王來拜」雍正,直到拜死雍正。
據史料,雍正六年元宵之前,雍正下旨抄了曹家,「並將重要家人,立即嚴拿」。這在書中有對應。甲戌本第一回在「好防元宵佳節後」有側批:「前後一樣,不直雲前而雲後,是諱知者」。在葫蘆廟炸供起火有眉批「寫出南直召禍(著火)之實病。」按批者是作者近親知情者說,火災是暗喻抄家,這大致是不錯的。這是葫蘆廟(胡虜窩)起火(窩裡鬥)殃及池魚,也即雍正奪嫡篡位剷除異已。作者寫了禍起兩次,按常理推測,曹家在被抄之前或同時還有親人遭遇了禍害,抑是芹父被抓,或是其他什麼人(女性?)被抓被逼死,不得而知。雍正說要「嚴拿」,估計「嚴拿」的後果是很慘的。這在書中後文也有照應。第四十八回,平兒說賈雨村「訛他(石呆子)拖欠官銀,拿他到衙門裡去,說『所欠官銀,變賣家產賠補。』……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石呆子肯定是死了,因為石呆子說「要扇子,先要我的命。」所以平兒罵賈雨村「野雜種」、「沒天理」。賈雨村抄石呆子和雍正抄曹家(曹寅、曹雪芹都自喻石頭)何其相似乃爾。曹家因接駕康熙四次南巡留下巨額虧空,也是「拖欠官銀」。當然,還有政治原因。看石呆子的不屈服、不俯就可知,曹家有一個主事的人有些「呆」,有石頭性格。英蓮走失,石呆子被逼死應有所本,否則作者不會聲淚俱下,筆下帶血。作者罵雍正「野雜種」、「沒天理」,可感到作者的憤怒。
先截住說一下平兒。我這次重看平兒章節,發現作者對平兒有較深的寓意。平者,平也,公平也。平兒是公平的符號,這從《俏平兒情掩蝦須鐲》、《判冤決獄平兒行權》等平兒戲可看出。平兒行事公平,良心公正。作者安排平兒罵賈雨村(雍正)是代表公平公理,而雍正對曹家是不講「天理」。書中甄家是「天災」,書外曹家是「人禍」,人禍大於天災。曹家遭遇的人禍損失要大於甄家的天災損失,所以曹家一蹶不振,一倒不起,徹底玩完。
二、賈雨村 薛蟠 賈敬
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寫賈雨村、薛蟠、賈敬影雍正的。這不是索隱,全都有文本文字根據,筆者只不過是依據文句文字作一點分析推測而已。先說明一點,已有人對此三人等影雍正作了分析、索隱。他們有的說的有點道理,但有些索隱太過,隨意附會,任意拼貼,無限索隱,反而失去了可信性。本人有本人的看法、認識,盡量不重複他人所說,而且旨在探尋作者本意。
先說賈敬(假敬)。第一點,前面談到,雍正抄了曹家並抓了人逼死了人命,曹家及子孫對其恨之入骨,恨其早死。因此曹雪芹在書中隱寫了「閻王來拜」雍正,而且一定要「拜死」雍正。這從書中第六十三回可看出,就寫了此事。賈敬「吞金服砂,燒脹而歿」。賈敬喜道服丹,雍正也喜道服丹,二人有相通之處。
第二點,很重要的一點,是寶玉、芳官等作踐、咒罵「耶律雄奴(野驢凶奴)」「土番」、「匈奴」、「犬戎」、「野驢子」的同時,賈敬伸腿。也就是說,賈敬之死,也是隱指「土番」(沒文化)「匈奴」(凶奴)「犬戎」(狗軍)「野驢子」(偏遠之地產物)——雍正之死。這邊作踐、咒罵,那邊死人,二者關聯意義很明顯,此即彼,彼即此,是同類項,是相通的。如書中寫道,寶玉和芳官、佩鳳、偕鴛正在咒罵「野驢子」,「正玩笑不止,忽見東府中幾個人慌慌張張跑來說:『老爺賓天了』」。這幾同於寶玉等姑娘咒死了「野驢子」雍正。古時,「賓天」指皇帝之死。
第三點,眾人說賈敬:「好好的並無疾病,怎麼就沒了?」賈敬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突然暴病身亡,這和社會上傳說的雍正突然暴病身亡(雍正發病到死只有幾個小時)有相似之處。作者也應當聽到此傳說,所以借寫賈敬,隱寫雍正,並把「野驢子」和賈敬(雍正)之死聯繫起來,意為此人該死,死了大快人心。還有,賈敬之敬是雍正死後謚號第一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諱胤禛」。賈(假)敬乃真敬(雍)也。
第四點,作者寫了大快人心。六十二六十三回是寶玉和寶琴、平兒、岫煙、四兒過生日。五人同一日過生日,巧而又巧,實際上這麼小的圈子五人同一日過生日是不可能的。作者意這一天很特別,要細看。我有文章說五人一日就是五月一日,寶玉生日五月初一日,這是對的。作者把小丫頭四兒(四子)七十七回另章寫進這一天,意為四子雍正和這一天有關。另外作者一手二牘,一喉二歌,讀者可細看。作者寫寶玉過生日,寶玉和眾姑娘丫環整整高興喝酒玩鬧了一天,白天和晚上,這是全書中寶玉和眾姑娘丫環玩鬧的最高興的一天(超過了元妃省親),緊接著賈敬(雍正)嗚呼。實際上,這是作者行文前後錯置法。在現實生活中,雍正死了(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作者不可能實寫此日),曹家男男女女高興喝酒玩鬧了一天,白天和晚上,就如書中寶玉過生日一般,大家都在過生日。雍正死,曹家大歡高興,只有以寶玉過生日的場面表現才合適,所以作者說這一喜一悲是「一回事」(後詳)。這種前後錯置法在前文也用過,如雍正下旨抄了曹家是在雍正六年元宵前,作者為諱知者,寫英蓮丟失、甄家遇火災卻在元宵時和元宵後。書中還有多處前後錯置法,此不贅筆。
第五點,六十三回回目《壽怡紅群芳開夜宴 死金丹獨艷理親喪》。此回上半回寫怡紅夜宴之事,下半回寫賈敬(雍正)之死一事,是「一回事」。作者這樣安排一喜一悲在一回裡,意思很明顯,這是「一回事」。
第六點,尤氏聞賈敬死了,「命人先到玄真觀,將所有的道士都鎖了起來,等大爺來家審問」。「尤氏也不聽,只命鎖著,等賈珍來發放。」這和雍正死了,把道士都關了起來,等乾隆(都是死者的兒子)來處理如同一轍。這裡作者筆鋒輕輕一轉,把乾隆帶了進來,意為乾隆和賈珍是一路貨色。作者在書中三次調侃譏刺乾隆,後文再詳。
第七點,要說明一點,是寶玉、芳官等眾姑娘作踐、咒罵「土番」、「匈奴」、「犬戎」、「野驢子」(雍正、清軍),不是通常說的是寶玉和眾姑娘作踐芳官,芳官是參於作踐、咒罵的角色之一。當然,芳官自己並不知道,是作者安排她和寶玉等作踐、咒罵。在這一段,寶玉和芳官等姑娘都是雙重角色,按照作者意圖行事,一方面出演他(她)們本人角色,一方面按作者意圖作踐、咒罵雍正、清軍。我們再來詳析一下那幾個詞:「土番」——沒文化,落後野蠻之意;「匈奴」——凶奴,原是奴才,凶悍,欺主,現為主子;「犬戎」——狗軍,凶狠,會打仗;「野驢子」——偏遠之地產物,愚昧之意。「野驢子」和「野雜種」相通,都是野性未改。作者借賈敬(雍正)之死推出這麼多詞,壓抑心中久矣。
第八點,為和前文連接,這裡提前說一下賈雨村的「貪酷之弊」。這即是說滿清入關時就是「貪」和「酷」二字。這二字基本概括了滿清官軍之弊——劣根性,本性。滿清官軍因「貪」而入關,因「酷」(凶悍、野蠻)而橫掃。作者劈頭寫賈雨村「貪酷」二字,深意存焉。
說賈雨村。一、前面說了,作者寫「閻王來拜」賈雨村,拜雍正,這就把賈雨村和雍正聯繫到一起。書中還有多處加強此意。
二、第一回:這士隱正癡想,忽見隔壁葫蘆廟(胡虜窩)內,寄居一個窮儒(胡虜原是窮族),姓賈名化(假話),字表時飛(後飛黃騰達),別號雨村者,走了出來(雍正上台,禍事就來了)。作者寫此人諧音是假話假語,更深一層意思是,此人背後的人事是真話真語真人。如:賈雨村從葫蘆廟走了出來(雍正上台),禍事就來了,葫蘆廟起火燒了甄家(雍正抄了曹家)。
三、雍正是怎麼奪嫡篡位上台的呢?書中寫了兩點。(1)書中說「賈爺今日五鼓已進京去了,也曾留下話與和尚轉達老爺,說讀書人不在黃道黑道,總以事理為要。」此話則說雍正奪權路上不管黃道黑道,不管正道邪道,不擇手段,以成事為要。(2)書中說賈雨村借林如海「薦書一封」給賈政,賈政「便竭力內中協助。」以後「應天府缺出」(皇位空出),賈雨村(雍正)便「謀補了此缺。」此「缺」是雍正 「謀」來的,借的是「薦書一封」(遺詔一封)。「薦書」(遺詔)是「林如海」、「賈政(假政)」兩個身居要位的大臣「竭力內中協助」搞出來的。
四、賈雨村娶妻嬌杏(僥倖)。賈雨村(雍正)僥倖「偶因一著錯,便為人上人。」「人上人」意指皇上。誰「偶因一著錯」,應該隱指當了皇上的雍正。作者也會聽到民間傳說「遺詔出錯」之事,也就是「傳位十四子」被人改為「傳位於四子」。不管傳說對否,作者認為四子雍正上台是僥倖,是不擇手段,是「偶因一著錯,便為人上人」。
五、從作者這個角度講,從書中看,作者認為雍正當上皇帝是歷史的錯誤。有詩為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此詩是賈雨村作的,也就和雍正有關係。此詩也是帝王之喻。但細品此詩,作者有貶意寓焉。作者把雍正比為月亮,不是日頭,月亮就比太陽差遠了,光線暗淡得很。意為雍正不是真正的皇帝,只是個夜晚的月亮,光不夠亮,無德無能。劉心武把廢太子喻為月,搞擰了。
六、賈雨村「徇情枉法,胡亂判斷了此案」和賈雨村「訛石呆子拖欠官銀,抄奪古扇,逼死人命」,就是隱指雍正胡亂判斷曹家案,訛曹家拖欠官銀,抄了曹家,沒收家產,並抓了人和逼死人命。
七、作者借平兒之口痛罵賈雨村(雍正)「野雜種」「沒天理」。
八、作者寫賈雨村初當官時就有「貪酷之弊」,影射雍正及滿清官軍有「貪酷之弊」。
九、冷子興說賈家(假家)「百足之蟲,死兒不僵」,這是暗指清朝「百足(年)之蟲,死兒不僵」。
十、在作者應劫而生的名單裡有始皇,王莽、曹操、安祿山、秦檜等人。甲戌本第一回在形容賈雨村「生得腰圓背厚、面闊口方,更兼劍眉星眼、直鼻權腮」旁有側批 「是莽、操遺容」,並說賈雨村是「奸雄」。此批者也看出賈雨村有帝王之相。作者把賈雨村(雍正)歸入應劫而生行列,是對雍正的貶低。
十一、第一回,甲戌本「因他(賈雨村)出於末世。。。。。。」其他本子是「生於末世」。甲戌本的「出於末世」應是作者原稿。一字之差,有作者的政治含意。雍正從末世出來(上台),或者說,雍正上台末世開始。總之,作者認為雍正不行,雍正是和末世連在一起的。
說薛蟠。一、先說一個共知的版本現象。甲戌本第四回說薛蟠「字表文龍」,庚辰本第四回說薛蟠「字表文起。」但庚辰本第七十九回又說《薛文龍悔娶河東獅》。應該說 「文龍」是對的。有人把庚辰本前一個「文龍」改為「文起」。龍是帝王的象徵,此妄改者看了心驚肉跳,一改了之,但卻沒改的徹底,疏漏了後面一個「龍」。
二、再說一個版本現象,此現象沒見人談起。甲戌本介紹賈雨村、薛蟠是「字表時飛」「字表文龍」,庚辰本 介紹賈雨村、薛蟠是「字表時飛」「字表文起」。一共四個「字表」,應該是抄手按原底本照錄,不會是抄誤,抄誤不會兩書都誤抄為四個「字表」。是作者習慣這樣表述嗎?但查前幾回對其他人士表述,卻不是這樣。甲戌本「字士隱」「字恩侯」「字存周」「寶玉又問(黛玉)表字」,庚辰本「字士隱」「字恩侯」「字存周」 「寶玉又問(黛玉)表號」。可以看出,作者有意表述賈雨村、薛蟠「字表某某」。現存甲戌本庚辰本是最接近作者原稿的抄本,以後諸抄本印本都改為「表字某某」。我理解,這是作書人要讀書人細看賈雨村、薛蟠二人。還可以理解為「字表」面的意思如何如何,字裡面的意思如何如何。那我們就細看賈雨村、薛蟠。
三、 「學名薛蟠,字表文龍」,一看就知道是蟠龍之意。為何叫蟠龍?蟠龍,彎曲的龍,臥龍,不是天龍,不是天意,不是正統天子。是虎距龍蟠之龍,搶奪地盤之龍。 「字表」顛倒、錯置,這條蟠龍是一個顛倒、錯置。薛蟠是「呆霸王」,沒文化,蠻橫之謂也。作者為何寫薛蟠為「文龍」,這是反其意而用之。該公子一點文氣都沒有,實則是條武龍也。後詳。
四、薛蟠是皇商,諧音「皇上」。薛蟠是「紫薇(紫禁城)舍人之後,現領內庫帑銀行商,共八房(八旗)」。
五、作者為何在薛蟠身上隱有皇帝身影,我琢磨一下,作者有重要寓意,就是薛蟠有個惡行標誌,薛蟠打死人不償命。第四回,薛蟠「便喝著手下人一打,將馮公子打個稀爛」「倚財仗勢,打死人命」「他便沒事人一般。」賈雨村逼死石呆子也不要償命。誰打死人不用償命,沒事人一般,是皇帝,是八旗,是清軍。這是作者下的痛筆血筆。
六、薛蟠(文龍)在進京路上,為搶奪民女英蓮打死馮淵。依照此書「表裡皆有喻」「反照《風月寶鑒》」「真假有無」之意,這一段翻譯過來就是,薛蟠(皇上)這條武龍在進京路上,為搶佔地盤(虎距龍蟠),搶奪民女,打死無數百姓,以至處處逢冤。搶的是甄士隱(真事隱)的女兒甄英蓮,所以這些是真事,應憐,逢冤。還應該看成是「貪酷」之清軍入關、進京,橫掃華夏暴行的一個縮影。其人之本性一樣,其事之本質相同。請看部分清軍暴行:清軍屠城揚州,殺死百姓八十餘萬(揚州十日記);清軍血洗廣州,血刃平民七十萬(廣州市宗教志);山西總督佟養亮奏「大同、朔州、渾源三城,已經王師屠戮,人民不存」。清軍沿南京、江陰、無錫、常熟、嘉定、昆山一路殺將過去,死者遍野,等等。清軍鐵蹄踏遍華夏,殺死千百萬人,大半平民流離失所。作者借寫薛蟠、賈雨村「打死人命,逼死人命」 「便沒事人一般」,概括滿清官軍之殘暴本質。「應憐」「 逢冤」應是廣義的應憐逢冤。
三、反清之新證據
一、書中四次提到五月初三日。五月初三日,是薛蟠生日,這一日又是多兒袞侵佔北京發號威令標誌華夏淪亡之日(1644),也是叛賊吳三桂穿旗袍的日子;書中兩次提到「四月二十六日」,這一日卻是「匈奴」 「犬戎」屠城楊州之日(1645);這些日子意味著什麼?
二、書中二處提到「四月二十六日」這個特別日子。第一次是在二十七回,「至次日仍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需要餞行。」 四月二十六日,是晚春初夏之際,正是百花繁盛萬紫千紅之時,何來「花神退位」之說,無稽之談,曲筆隱筆也。這是作者為此事「杜撰了一個古今未聞的所謂『芒種節祭餞花神』的古俗」(鄧遂夫語)。這實際上是作者借此日祭奠悼念慘遭屠戮的百姓亡靈。到了這日,「所有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作戰車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干旄旌幢(作戰旌旗)的,都用彩線繫了。每一棵樹,每一隻花上都繫了這些事物。滿園裡繡帶飄颻,花枝招展。」一派「祭」象。辭海釋「轎」「旄」「旌」「幢」。轎,古作「橋」,過山用的交通用具。顏師古註:「服虔曰『轎音橋,謂隘道輿車也』」。旄,古時旗桿頭上用旄牛尾作的裝飾,因即指有這種裝飾的旗。釋義後舉例:岑參《輪台歌》:「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旌,古代旗的一種,綴旄牛尾於竿頭,下有五彩析羽,用以指揮或開道。釋義後舉例:杜甫《北征》詩:「回首風翔縣,旌旗晚明滅。」幢,舊時作為儀仗用的一種旗幟。那些「女孩子們」怎麼「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花瓣」能編東西嗎?「女孩子們」怎麼用「綾錦紗羅疊成干旄旌幢」,也只能疊成「小旗」什麼的,「干旄旌幢」是疊不成的。「每一隻花上都繫了這些事物」,弱花上怎麼「繫了這些事物」,即繫上這些「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用綾錦紗羅疊成干旄旌幢的」。作者說是「事物」,不是「東西物件」(程本改成物事)。此書作者用字用詞非常小心細緻,此為何用上「事物」二字,實另有所指。作者意為在這些花上系(寄托)了這些「事物」(血淚之事)。何謂「血淚之事」, 作者文中一一道來。 「女孩子們」懂什麼「旄」「旌」。作者在此寫「旄」「旌」,配上前面的「轎(此指車)馬」,明顯是指作戰之意。「旄」「旌」,軍旗戰旗之謂也。作者意為這一天,是史可法舉「旌旗」(戰旗)率軍抵抗清軍,全部戰死。作者自造「祭餞花神」古俗,借此祭悼抗清將士。「餞花神」是一「古俗」,用酒食送行「花神」,是為「餞行」。為何前綴一「祭」字,不通。「花神」不是死了,而是「退位」,明年還會再來。為「花神」餞行,謂之「餞花神」。作者強塞進「祭」字,也是為 「祭」而設「餞花神」。作者安排一個「祭」字,是這幾回的核心,也是字眼。只有細看完這幾回,才能明白作者的「字字看來皆是血」用心。作者要「祭」什麼?實另有所「祭」,就是借當今「餞花神」之酒食,「祭」悼騎戰馬坐戰車舉旌旗之抗清將士;借「女孩子們」制「旄」制「旌」,為將士們招魂。此乃作者隱意,君無錯會。謂予不信,再看後文。
這一日,黛玉「把些殘花落瓣去掩埋」(揚州橫屍幾十萬,無人掩埋),並作《葬花辭》,泣殘紅:「獨把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作者淚灑見血痕,滴淚為血),「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悲歌者,悲哀之歌也;花魂鳥魂者,忠魂冤魂也)。「人去梁空巢也傾」(揚州空城也)。
三、還是在「四月二十六日」,馮紫英請寶玉、薛蟠等吃宴。寶玉(作者)作「女兒曲」之「紅豆曲」,表面詠女兒,實際寄托心中一腔悲憤憂思。如:「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後,忘不了新愁(仇)與舊愁(仇),嚥不下玉粒金蓴噎滿喉……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青山隱隱」「綠水悠悠」都是「國殤」之詞,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意。以「金蓴」代指 「美食」,恕愚學淺,實沒見著,疑是作者特意「造詞」嵌「金蓴」。程本改「金蓴」為「金波」,也認為「金蓴」不妥。「金波」(美酒)怎會「嚥不下」「噎滿喉」呢?蓴,一種水草。三點水+青草,「清」之意。 「金」和「蓴」組詞,實有作者特指含意。「金蓴」者,「後金滿清」之謂也。「玉粒」者何?「玉粒」的反意就是大玉兒(孝莊)。作者想到「後金滿清」踐踏華夏暴行就 「睡不穩」「忘不了」「嚥不下」,湧起「青山隱隱」「綠水悠悠」之情。「嚥不下」「噎滿喉」擠一句詞,語意重複,犯重,實為要嵌「滿」字,也是提醒讀者留意。此句有「金」有「清」有「滿」,作者巧妙安排,費盡心機。「綠水」「青山」也射「清」字,這「亡國之恨」和「清」有關。「舊仇」指入侵,「新仇」指抄家。
寶玉唱完「紅豆曲」,「大家齊聲喝彩,獨薛蟠說『無板』。」確實,此曲「無板」,內容「走了調」。雖說,薛蟠是「薛呆子」,作者有意點他聽出來了,意為此曲是對「薛蟠」類人寫的,他們應該懂——應該對屠城之事負責。此宴上,薛蟠有醜陋表演,粗俗不堪,甚至說出「一根xx往裡戳」之語,實是指滿清官軍強佔民女的「姦淫」惡行。
四、書中第二次提到「四月二十六日」是在二十九回。張道士說:「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這裡作遮天大王的聖誕……。」作者兩次寫到「四月二十六日」,前後貫穿三回,定有重要寓意。有人說這是寶玉生日,我不這麼認為。這一天是作者刻骨銘心的日子,給作者刺激很大。「遮天大王」是什麼意思,就是「一手遮天」的意思。 「匈奴」「犬戎」一手遮天,無法無天,肆意荼毒華夏,血洗揚州,幾十萬人死,千百萬人死,就是他們的生日。只有反抗者死(史可法率軍民抵抗清軍保衛揚州兵敗盡遭殺戮),才有入侵者生,所以說「四月二十六日」是「遮天大王的聖誕」。
五、所以書中明晃晃兩處寫到薛蟠生日是「五月初三日」。二十六回:薛蟠道:「……只因明兒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二十九回:「至初三日,乃是薛蟠的生日。」 還有二十六回再次提到「初三」:寶玉道:「怪道前兒初三初四兒,我在沈世兄家赴席不見你呢。」另有二十八回也提到「初三」:「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作者為什麼這麼看重薛蟠生日,明文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重複,值得深思。第一號主人公寶玉沒有再三重複生日,十二金釵之首黛釵沒有再三再四重複生日,老祖宗賈母皇妃元春沒有再三再四重複生日,襲官當家人賈敬賈赦賈政賈珍沒有再三再四重複生日。薛蟠這個「呆霸王」,不怎麼樣的人物,為什麼再三再四重複生日,此生日有「鬼」。因為順治二年(1645)「五月初三日」是清軍屠城揚州第八日的「勝利」之日。軍民抵抗通死,「薛蟠」入侵獲生,「遮天大王」 入侵獲生。薛蟠是「強佔民女」、打死人不償命、打死人「沒事人一般」的清軍標誌。以後,薛生子,謂之「孽」(康熙、雍正、乾隆)。薛子有作孽之意,孽種之意。這是作者曲筆。所以「文龍」就是武龍,是一條地上彎曲爬行搶佔地盤虎踞龍蟠之蟠龍地龍也,不是天龍。此是反「太祖天命、太宗天聰」之意,也即蟠龍之為有違天命。作者在書中很少重複同一日子,作者在三回裡二次四次顯目重複「四月二十六日」、「五月初三日」,定有隱意所在。作者借「打平安醮」,哀悼死難軍民,這也是反其意而用之。此書作者並不一定看到《揚州十日記》(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五日),《十日記》當時嚴禁抄傳刊出(清朝末年才由留學生帶往日本刊出),但此書作者肯定聽說了清軍揚州屠城之慘事,駭人聽聞,以為是四月二十六日至五月初三日是起始和結束日(約數),所以特寫入書中,以志不忘,以悼死者。「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初三日」都在清軍屠城揚州十日之內,而且作者反覆提示點醒,這絕不會是巧合,不會是「無的放矢」。這應是作者特筆重筆,是作者血淚之筆反覆渲染。我們豈能坐視漠然,不領會作者深意。
六、周汝昌鄧遂夫先生說「四月二十六日」、霍國玲等先生說「五月初三日」是寶玉生日,這是誤解了作者意思,滿擰。第一回,「烈日炎炎(晴天),芭蕉冉冉(初夏,隱1644年五月初三日)」,「一聲霹靂,山崩地陷」,乃是指夏日晴天霹靂(變天出大事),朝代更換,國破家亡(百姓之家)。「山崩地陷」隱用黃梨洲(1605-1695)等人之 「山崩地解」,此詞當時含意是朝代更迭文明文化淪亡之意。「甄士隱做夢醒來,夢中之事便忘了對半。」意為國破家亡之真事因時間久遠像夢一樣隱去了(真事隱),世人對亡國之痛文明文化淪亡「忘了對半」。書中,作者故意不明寫寶玉生日日期,而在六十二回(當下寶玉生日又到)、六十三回(壽怡紅)、六十一回(小廝偷杏子吃)暗示初夏是寶玉生日,但此幾回並不寫出「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初三日」,意即寶玉生日和這二日期無關。而作者在前面二十六回、二十七回、二十八回、二十九回初夏之日,再二再三再四顯示「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初三日」,但這三四回並無寫寶玉過生日之筆墨(有人誤解有寶玉生日文字),作者只是圍繞「四月二十六日」 「五月初三日」大做文章。作者再三再四明晃晃借寶玉生日之期顯示這兩個特別日子,這是「魚餌」,就是要吸引讀書人圍著此二日期轉,要讀書人琢磨索解此二日期的含意隱意。可惜百多年來,讀書人多只對寶玉的「生日」(作者生日)感興趣,硬往「四月二十六日」 「五月初三日」上靠,直不楞登去索解寶玉生日(作者生日),漏過了作者苦苦用心的重要信息。寶玉生日(作者生日)就那麼重要嗎?寶玉生日(作者生日)作者不可能明寫,明寫了讀書人就不會去索解,就失去了吸引讀書人索解隱意的興趣。作者心目中的重要日子是什麼,就是「揚州屠城」之日,國破家亡之日。國事大於個人事家事,這應是作者的基本點。後人曹家事主宰了《紅樓夢》研究,亡國興國大事丟棄一邊。悲也哉。
七、再看證明,《女兒曲》 之《紅豆曲》還有「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血淚」者,滴淚為血之意,痛苦悲憤之極也。此句也和「獨把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照應。此二句和《凡例》句「字字看來皆是血「呼應」(凡例應為作者所作)。作者在此二段兩次提到「血淚」之詞,表示心中極大的憤恨,有血恨之意。兩滴「血淚」是掛在「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初三日」這兩個特別日子上的,是對這兩個日子永遠的銘記。
「血淚」,這不會單單是指「女兒情」,如是是指「女兒情」,那就太小看作者的心胸了。「男兒有淚不輕彈」,滴「血淚」者,必定有國破家亡(百姓家)之大恨大悲者也。家庭兒女事是不會使作者流「血淚」的,只會流淚。為家庭兒女事流「血淚」,這是小家子氣,和《紅樓夢》的大氣魄不符。紅豆者,血淚也。作者借南國紅豆之相思,寓血淚之國仇家恨,賦予紅豆特殊含意。行文詭譎,古今奇絕。最悲之《紅豆曲》隱含了最深之「血淚恨」,以往讀書人都被《紅豆曲》之纏綿悲愁相思秋怨所吸引,淚水濛住了雙眼。殊不知,這「紅豆」就是「血淚」啊!
八、 「嚥不下玉粒金蓴噎滿喉」,這一句就有四個重要義項:有金、有「清」(蓴——水草)、有滿、有「大玉兒」(玉粒之反意)。你說這句話不可疑嗎?這絕不會是偶然巧合,定是作者有意為之,有強烈的政治意願。而且這句話表面也是「嚥不下」什麼什麼,也就是「嚥不下」金、清、滿、大玉兒(孝莊),嚥不下就掉「血淚」。這怎麼嚥得下呢,怎麼不掉血淚呢?國破家亡,幾十萬人命,幾百萬人命,上千萬人命。根據《紅豆曲》整篇來看,就是一篇「反清」曲;再根據《紅豆曲》前後文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回來看,作者在這三回的反清意甚明;而且整本書有濃重的反清情緒。
這裡順便說一句,《揚州十日記》也許有點誇張,殺死八十萬也沒人去點數。但是清軍屠城揚州卻是史實,殺戮幾十萬不會差到哪裡去。想全面否定《揚州十日記》是不可能的。不能因為是孤證就不可信,歷史上孤證無證(傳言)多了去,不能說就抹去事實。
九、第一回,在「一聲霹靂,山崩地陷……夢中之事便忘了對半」後不遠,便是:……看見士隱抱著英蓮,那僧便哭起來,又向士隱道:「施主,你把這有命無運、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懷內作甚?」甲戌本朱眉批:「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賢之恨及今不盡,況今之草芥乎!」此處為何有此政治意味甚濃的脂批。這明顯是說武侯(諸葛亮)和阿斗、武穆(岳飛)和康王趙構的關係,是兩個草包君主對兩個忠臣能人(良將)不公,導致國家淪亡。結合上文「晴天霹靂,國破家亡」之意,應是暗指明朝崇禎皇帝對忠臣良將袁崇煥不公,像趙構害死岳飛一樣處死袁崇煥,導致國家淪亡。而且岳飛和袁崇煥有共同點,就是君主中了敵方離間計,是敵手借皇帝之手除掉忠臣良將;再者,諸葛亮、岳飛、袁崇煥有一共同點,就是三人對君主太忠了,皆是死於愚忠。諸葛亮是被先帝劉備「彼可取而代之」的話「壓」死的,岳飛、袁崇煥明知要死而赴死,是要以死來表明自己的忠君。忠君反被君王利用其忠而加害,何其慘也!以上三人兩點,使人摟心遺恨不已,扼腕感歎。忠臣能人良將尚且如此,「況今之(我等)草芥乎。」作者和批者也只有遺恨感歎作書批書也。岳飛是抗金英雄,此批在這舉此例,是「別有用心」。從「二武」批來看,「有命無運、累及爹娘」應正反看,即「爹娘」(君主)昏庸無能,累及臣民,使臣民「有命無運。」崇禎自己臨吊死前說:「諸君誤我。」到底是誰誤誰?此脂批似乎是辯解忠臣與君主關係。在「有命無運、累及爹娘」還有脂批:「八個字屈死多少英雄(好漢),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詞客騷人。」這即是說「爹娘」(君主)昏庸無能,屈死多少英雄(好漢)、忠臣孝子、仁人志士、詞客騷人,致使他們有命無運,國破家亡。否則,此批殊不可解。難道說「英雄好漢」等方方面面的傑出人物都是「有命無運、累及爹娘」的?原因是什麼?結合上下批,批者本意是,由於君主昏庸無能,導致國破家亡,一大批「英雄好漢」等傑出人物才如「二武」(諸葛亮、岳飛)一樣屈死(應憐),累及了爹娘。書中所寫,實際上也是做爹娘的甄士隱夫婦粗心大意,誤用霍啟(禍起),把女兒英蓮弄丟了(三歲英蓮有什麼錯),遺恨不已,自作自受,以至後來貧病交加,走下世光景了。此段還有脂批:「看他所寫開卷之第一個女子,便用此二語定終身,則知託言寓意之旨。」「家國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運其數,則略無差異。知運知數者,則必諒而後歎也。」此批者說作者寫此段是「託言寓意」,「家國君父……則略無差異」云云,即如下愚以上分析,「略無差異」。不知君以為然否?
十、第四回回目《葫蘆僧亂判葫蘆案》。薛蟠進京路上為搶奪英蓮,打死馮淵,怎麼稱「葫蘆案」呢?薛蟠、英蓮、馮淵三人和「葫蘆」又沒什麼關係,說賈雨村是「葫蘆僧」也不合適。如果把「葫蘆」理解為「胡虜」,事情就明白了。這是作者特筆。「胡虜」入關進京,肆虐華夏,搶佔地盤,殺人無數,搶奪民女,「胡虜頭」(皇上)亂判「胡虜」(滿清官軍)案,意為皇帝縱容滿清官軍暴行。「成則王侯敗則賊」(第二回),作者痛罵佔領者是賊匪一類。作者恨不得大嚼「胡虜」肉(四十九回,「割腥啖膻」),痛飲「匈奴」血(六十三回,「匈奴」「犬戎「)。這是作者隱用岳飛之《滿江紅》詞:「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表明作者反抗異族入侵的立場。
十一、下面看作者最顯豁「反清」之文本根據。第六回:「只有其子,小名狗兒。狗兒亦生一子,小名板兒。嫡妻劉氏。又生一女,名喚青兒。」「板」「青」用加減法就是「反清」。(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留餘慶)。「狗」生「清」,「犬戎」也,「野雜種」之謂也,也通「野驢子」。作者還玩了一點文字遊戲。作者故意寫成「青板姊第」。本來是先有「一子板兒」,後有「一女青兒」,應稱為「板青兄妹」。但如果寫成「板青兄妹」,音形「反清」凸現,赫然醒目,嚇煞人也,這可是掉腦袋的事。所以作者明知故錯將「板青兄妹」寫為「青板姊第」,做「賊」心虛也,此也透露出作者心中確有「反清」意識。僅此,可看出作者心機很深(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甲戌朱眉),作者反清之意甚明。這是書中最明顯的「反清」標記,作者已按捺不住「反清」怒火,冒死寫上。作者故意這一 「錯」,露出「廬山真面目」。這也是暗告讀書人,看此書某些地方要反看——《風月寶鑒》之正反照也。
「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此句意為:蒼天在上,對人世間該「乘除加減」的就「乘除加減」,賞罰分明。做好事積陽德陰功的,善有善報;做惡事缺德損人的,惡有惡報。作者對「板」「青」 「乘除加減」,其意自明。另外,作者也謂看《紅樓夢》,某些地方要「加」,某些地方要「減」,某些地方要「乘」,某些地方要「除」,才能索解此書的「真事隱」——「上有蒼穹」(上有事實)。上文及下文所言,並非妄語,歷歷在目,在在有據。
十二、再插一句「林如海」。黛玉之父林如海,甲戌本、庚辰本也寫成「字表如海」(第二回),意為可思。這「林如海」三字,脂批曰:「蓋云『學海』『文林』 也。總是暗寫黛玉。」是「暗寫黛玉」嗎?但看「字表如海」死期可疑,是死於「九月初三日」(十四回),而這日恰是清帝乾隆登基之日(1735年)。這個日子和後文的幾個重要日子「四月二十六日」 「五月初三日」對看,就有點意思了,明顯是作者有意安排,其意昭然若揭,譏刺乾隆也。「文林」「學海」死難,「凶奴」「土番」上台。而且,林如海是死於揚州(捐館揚州城),正是清軍血洗揚州之地。死地死日難道是巧合嗎?
十三、第一回:士隱因說道:「適聞仙師所談因果實人世罕聞者,但第子愚拙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開癡頑,備細一聞,第子則洗耳諦聽,稍能警醒,亦可免沉淪之苦。」 《紅樓夢》是給人「警醒」的書,如能「備細一聞,洗耳諦聽,可免沉淪之苦。」世人忘卻國破家亡之「因果」,「沉淪」久矣,枉費了作者一片苦心。作者給人的「警醒」是多方面的,後文逐步探析。當然,此書不僅僅是反清,而是反對以清朝為代表的整個沒落腐朽的封建統治、封建體制、封建思想(後詳)。
十四、再補充說一下二十六回幾個日子和「不幸之幸」。 二十六回,薛蟠弄了「粗鮮藕」「大西瓜」「鮮鱘\魚」「香暹豬」四樣難得之禮,請寶玉、馮紫英及詹光等清客吃宴。本回中,作者寫了幾個日子,怪怪的;文中又有 「大不幸中又大幸」之語(馮紫英語)。何為「大不幸中又大幸」?這幾個日子是:薛蟠道:「明兒初三是我的生日。」馮紫英道:「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兒也就回來了。」寶玉道:「怪道前兒初三四兒,我在沈世兄家赴席不見你呢。」這個「前兒初三四兒」究竟是指哪一月的「初三四兒」?不會是四月的「初三四兒」。寶玉(和鳳姐)約從三月十八日(從四月二十六日反推)開始中魘魔法(二十五回),三十三天之後,身體強壯復原(二十六回)。寶玉在這三十三天中邪生病期間不可能出門去沈世兄家赴席。也不會是三月,因馮紫英說「三月二十八日去的」。當然也不會是五月,寶玉此時說話時是在四月二十五日。這是作者大白天說「鬼話」,意思是要讀書人注意這個日子。作者就是要再三再四重複「初三」這個日子,哪怕是時間錯亂、無中生有也要「硬寫」。二十七回開篇有「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之語,所以薛蟠請吃是在四月二十五日。本來,作者寫寶玉沒見到馮紫英隨便寫個日子就可以,可作者偏偏要重複這幾回反覆提及的「初三」。 這幾回還提到「初一初五」,馮紫英還提到「三月二十八日」。總之,二十六回到二十九回提到的日子都在二十五日至初五日之間,而且提到三月的日子及「造假」的日子也在這十日之內,這不是泛筆巧合,是作者特寫在「揚州屠城十日」之內,當無疑義,也就是要引起讀書人留意。那麼這個「大不幸之中又大幸」是什麼意思?後文再沒提到馮紫英所說「不幸之幸」。此「不幸之幸」應和書中主人公影子即作者有關。通過作者的「揚州情結」(後詳),不難看出,作者的「不幸之幸」應和揚州「洗城」有關。作者父母祖輩(外祖)也許是揚州屠戮刀下的倖存者(《揚州十日記》曰「幸死而未死」),因為作者把「不幸之幸」楔入此幾回所寫「大難」 之中,「不幸之幸」就和大難有關。本回,馮紫英道:「多則十日,少則八天」就要告訴寶玉「不幸之幸」; 馮紫英還說:「今兒有一件大大要緊的事。」作者意為今兒(四月二十五日)就發生了「一件大大要緊的事」,也就是這「十日八天」內發生了「大大要緊的事」,這就是「揚州洗城」。 二十六回之後,二十七回二十八回二十九回,作者就暗寫了清軍屠戮揚州之事。以後作者再沒在書中寫「大大要緊的事」,實際已在書中暗筆寫了,讀書人不可不察。「大不幸之中又大幸」, 「大大要緊的事」, 作者連寫幾個「大」字,說明此事確實重大,要讀書人細讀後幾回,莫要錯過。後幾回,白紙黑字,滴淚為血,冤魂呻吟,悲憤之情流動,令人可感。
作者曹雪芹自小在南京、揚州(作者和揚州有很深的淵源,後詳)一帶長大,應會耳聞目睹(看資料遺跡倖存者)一些清軍暴行。作者少年(約十三歲)中斷繁華美夢,流浪落魄,以後閱書寫書,反思百年曹家,百年清朝,千年社會。面對雍正抄家之禍,開始滋生反清反滿情緒,民族主義思想膨脹,救國改良思想蔓延。這兩個 「五月初三日」(1644、1645)對作者刺激太大了,刻骨銘心,所以作者要再三再四提及,聯繫自己的家世敗落個人遭遇,在書中流露發洩反清犯上情緒,這並不是怪事。作者要「閻王」拜死雍正,拜死統治階層,並對當朝皇帝也不客氣,在書中多次調侃戲謔甚至咒罵。
四、判官來判和戲嘲當朝皇帝
一、十五回,北靜王將聖上親賜的一串零苓香念珠贈與寶玉;十六回,寶玉又轉贈黛玉,黛玉說:「什麼臭男人拿過 的,我不要他。」遂擲而不取。黛玉不知道這串香珠是皇帝賜下的,但是作者知道。此珠是香念珠,作者偏說臭男人,香臭相對,不恭調侃之意甚濃。不知皇上看到這段做何想,當然會龍顏不悅。說是乾隆看過此書,還好作者模糊了朝代紀年,乾隆只好阿Q一回——這是罵別的皇帝。
二、第十六回:都判道:「放屁。俗語說的好:『天下的官管天下的事』。自古人鬼之道卻是一般,陰陽本無二理……。」這個俗語「天下官管天下事」,怒我孤陋寡聞,實沒見著。我懷疑是作者現造的俗語。「天下的官管天下的事」,可以理解為天下的官管下天的事(這樣理解有點像廢話),也可以反過來理解,管天下事的是誰?是皇帝。最高是天,天下面是龍,是天子,就是皇上。天下官可指皇上,也可泛指做官的人。寶玉又不是官,對他說這句話是另有所指。判官又加一句「人鬼之道卻是一般,陰陽本無二理。」把陽間等同於陰間,實在是對當今世道不恭。把二句連起來讀:皇帝統治的天下世道和陰間一樣,「天下官」是陰間的官,皇帝是陰間皇帝。這不是罵天下官調侃皇帝譏刺世道是什麼?這是作者借鬼說事,反正也沒誰敢去得罪陰間判官——反被判了怎麼辦?本來,都判官和眾鬼是來鎖拿秦鐘的,又扯出什麼「天下官」來,又說「人鬼之道一般,陰陽本無二理」 什麼的。這明顯是作者的春秋筆法,就是罵天下官和皇帝。
前文第一回第四回作者寫了「閻王來拜」賈雨村之類雍正昏官惡官貪官,此回作者又寫「判官來判」,這是相對應的。此回「判官來判」誰呢?是判「天下官」,也即泛指「為官做宰」的人,也是判當朝皇帝乾隆(此書寫於乾隆朝)。待在下將戲嘲皇帝第三點寫出,此意更明。
三、第三十六回:
(寶玉)便笑道:「人誰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個鬚眉濁物,只知道文死諫,武死戰。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節。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諫,他只顧邀名,猛拼一死,將來棄君於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戰;猛拼一死,他只顧圖汗馬之名,將來棄國於何地!所以這皆非正死。」襲人道:「忠臣良將,出於不得已他才死。」寶玉道:「那武將不過仗血氣之勇,疏謀少略,他自己無能,送了性命,這難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比武官了,他念兩句書窩在心裡,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談亂勸,只顧他邀忠烈之名,濁氣一湧,即時拚死,這難道也是不得已!還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於天,他不聖不仁,那天地斷不把這萬幾重任與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並不知大義。……」
寶玉還是個少年,多情公子,怎麼會突兀談這樣一大段「文諫武戰,死名死節」的話,這是作者借寶玉說事,而且「醉翁之意不在酒」,並不是要說什麼「文武名節」 之事,而是藉機要說皇帝。本來文諫武戰是天經地義之事,文不諫武不戰,還要文官武將幹什麼。至於當不當諫,當不當戰,根據具體情況,隔著八百里理論上怎麼談得清。這是寶玉(作者)沒事找事,沒話找話,是作者放的煙霧彈,是障眼法。如果跟隨寶玉去糾纏文諫武戰之事,那就誤會作者的意思了。作者本意是要說當朝皇帝是「昏君」,是「不聖不仁。」我們細看這段話「必定有昏君,他方諫。」沒昏君就不能諫啦?對明君也可以諫。這話反過來看「他只要諫,就必定有昏君。」文官當然是要諫得羅。按照此話的邏輯,只要文官諫,皇帝就是個「昏君。」只要有文官,皇帝就是昏君——皇帝就是個昏君。程本也覺此句不妥,把此句改為「哪裡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諫之臣」。這句還說得通。「有昏君方有死諫之臣」是可以的,「必定有昏君,他方諫」是不可以的。
再看「不聖不仁」的話:「還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於天,他不聖不仁,那天地斷不把這萬幾重任與他了。」這明擺著罵皇帝「不聖不仁」。對至高無上的皇帝是不能這樣說的,就如對尊敬尊重的父母不能說「父母不仁不慈就不能當父母」這樣的話,父母對子女都是慈愛的,這不是疑問。同樣,如果尊重皇帝,是絕不能設問皇帝 「不聖不仁」的,這樣設問就是對皇帝不恭不敬,是別有用心。如果在文革,這樣設問偉大領袖「他不聖不仁,能當偉大領袖嗎?」這就是彌天大罪,腦袋就長不住了。再看措詞,庚辰本作「他不聖不仁」,程本作「若非聖人」。程本加個「若」字,稍為好看點,其實這也不妥。庚辰本連個疑問字都不加,太露骨了,簡直腦後長有反骨。另外,庚辰本作「那天地斷不把這萬幾重任與他了。」程本作「那天也斷斷不把這萬幾重任交代。」庚辰本前面是說「受命於天」,後面又說是「天地」,看著彆扭。程本也覺不妥,把「地」刪去了。作者在「天」字後面加個「地」,就把「天」沖淡了。作者強塞一個「地」字,用意陰險。此「地」字反「太祖天命、太宗天聰」之意,一桿子捅到老祖宗那裡去了。從來就說是天子,是受命於天,是天意,這裡出來個「地」,搞什麼搞,搞邪。這不是戲謔皇帝是什麼,甚至是罵皇帝「不聖不仁」,是「地」意把「萬幾重任與他」。作者罵術很高明,用心良苦。從以上兩點互證來看,作者譏刺皇帝之意甚明,把一串皇帝都損了。結合前文來看,作者是隱寫「閻王來拜」 「判官來判」「 為官做宰」的「天下官」,來拜來判「不聖不仁」的「昏君」。這實在是在咒罵統治階層和最高統治者皇帝。
此書中所指的統治階層是些什麼人呢?是「昏君」皇帝,是「四王八公」(死王八——爭戲子忠順王代表四王,糜爛寧榮二府代表八公),是賈雨村、戴權、夏老爺、老趙、馮胖子、王子騰 、孫紹祖及戶部、都察院、守備、節度使等官員。這些人是「清客」(清人是客——不長久),乃「不是人」(卜世仁),是「不顧羞」(卜顧修),是「胡來、胡思」(胡斯來),是「忘仁」(王仁),是「沾光」(詹光),是「善騙人」(單聘仁——善聘惡),是「趁人興——趁火打劫」(程日興),是「無星戥——不公道」(吳新登)。所以作者要寫「閻王來拜」「判官來判」這些人。這些「清客」喜歡圍著「賈政」轉,意即這些統治者是「假政」——假政治,假政權,是不長久的清朝官吏。清朝政權就是由這些人組成的(清客圍著賈政轉,賈政手下就是這些人),作者諷刺清朝政權之意忒毒。賈雨村和賈政關係密切,意味著雍正是假政治,假政權。平兒(公平)說:「都是那賈雨村,什麼風村(瘋村),半路途中那裡來的餓不死的野雜種……」這分明是說外來的「犬戎」 「匈奴」。從全書(前八十回)賈雨村多處寓意來看,賈雨村身上確隱有雍正虛影,作者還在賈敬、薛蟠身上隱有雍正虛影,三者重疊,雍正影像漸顯,應是作者有意為之。
另外,第六十三回程本刪去了寶玉、芳官等眾姑娘作踐、咒罵「土番」、「匈奴」、「犬戎」和「平兒還席」之後的兩處「野驢子」;第十六回程本刪去了「天下官」 云云;在此三十六回程本也作了改動。這樣看來,程本抹去了一些鋒芒,是有意為之。從這三處也可看出,早期甲戌本和庚辰本比較「純」,比較「乾淨」,接近作者原本原文原意。程本妄改,「灰塵」較多,模糊了作者原文原意。但程本不可能刪去所有「帶刺」言論文字,作者「言之鑿鑿」,程本也莫可奈何。應是脂前程後。
五、作者的立場和思想
作者借平兒之口罵賈雨村(雍正),也是自喻平兒——公平之意。「欲知目下興衰兆,須問傍觀冷眼人(第二回)」。「冷眼人」作者是站在一個什麼立場,曹雪芹的思想怎樣?關於曹雪芹的資料很少,我們只能從一些零星的資料和《紅樓夢》文本中探尋一下作者的立場和思想。
曹家被抄,作者結束少年繁華公子哥生活,北歸京城,落魄浪跡。以後著書山村,披閱十載,燈下深思。以作者的「聰明靈慧」,必然會反思百年曹家,百年清朝,由痛恨雍正連帶著痛恨朝廷,開始滋生反清反滿情緒,民族主義思想膨脹,並在書中流露出來。曹雪芹必定也會反思幾千年文化,反思各種思想、思潮,面對封建體制、封建思想,結合自己耳聞目睹,「世事洞明」,產生了一些「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民主思想(馮其庸等語)或「近代民主主義萌芽思想」(丁淦等語),滋生有人文精神,如自由平等、人道博愛、尊重女性等,並在書中表現出來。作者自謂是站在公平者的立場——「判冤決獄平兒行權」。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餘更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壘時。」(敦敏題芹圃畫石)。此詩作者是曹雪芹好友,比較瞭解雪芹。此詩比較好的概括了曹雪芹的創作狀態。從書中可看出,作者是站在「天、日、時」(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很高的高度,眼光看得很遠,心胸很開闊,「試遣愚衷,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所以《紅樓夢》顯得博大深厚,廣袤無邊。
細看《紅樓》,可看出作者思想有深邃向新的一面,又有廣闊複雜的一面,如:作者有虛無、色空、宿命、輪迴、因果、神道等觀念,有夢幻、真假觀念,但也有很強烈的批判意識,還有反叛精神。作者調侃儒釋道,反正統傳統,反程朱理學,作者也「歌功頌德」,讚賞一些傳統禮教美德,留戀昔日的繁華舊夢。作者宣揚中華文明,承傳中華文化。作者對女兒、談情有獨到的見解、偏愛,以此來支撐整部小說,表面寫的旖旎迷人,春光無限。作者創造了一個賈寶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寶玉是情的化身,愛情、友情、親情、物情等集於一身;寶玉又有自由平等、人道博愛、女清男濁(尊女)等新人性人情意味;寶玉還有叛逆精神、反叛性格。作者看到了上層大家族(非單指賈)的腐化,制度的腐朽,統治階層的腐敗,統治思想的沒落,並強烈的批判之、揭露之。《紅樓夢》也可稱是批判現實主義的小說,比歐美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的作家巴爾扎克、福樓拜、司湯達、莫泊桑、狄更斯、馬克·吐溫、果戈裡、列夫托爾斯泰等早七八十年到一百年。書中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傾向,有強烈的反清反滿情緒。作者寫的「閻王來拜」,「判官來判」,不單是要拜要判雍正,還要拜要判當朝皇帝及統治階層(幾乎沒一個好官),要拜要判腐朽的制度,要拜要判程朱理學等正統沒落思想。說《紅樓夢》也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小說,是從此書的內涵本質而言,不過鑒於當時的文字獄,作者的批判意識寫的比較隱晦含蓄罷了,批判現象也煙雲模糊(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蔽了去,方是巨眼——脂批)。但是作者的矛頭是指向皇帝、統治階層、制度、思想,批判的鋒芒並不比歐美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弱。「成則王后敗則賊」(甲戌本第二回),這是作者對異族勝利者的「恭維」(反諷),也是對明朝腐朽無能的譏刺——清朝以後也會走明朝的路。作者並不是要復明,明朝是腐朽的,清朝也是腐朽的。《紅樓夢》是一部色彩斑斕顏色奪目的書,寫到「紅」是避免不了的,不能說一碰到「紅」就是復明,這是太小看作者了,也低估了《紅樓夢》的偉大意義。作者批判的是整個封建統治,作者有自己的理想追求。
有一些文章談到,寧府是《風月寶鑒》的內容,大觀園是《石頭記》的內容,作者或者把兩書合為一書(二書合成),或者在前書基礎上多改為後書(一書多改)。這是一個習慣性誤解。如果從作者的思想、立場、總體構思來看,作者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將寧府榮府等的骯髒齷齪(首罪寧)和大觀園的乾淨純情理想對比來寫,甚至是將兩個濃縮的社會對比來寫。以大觀園以外代表的是現實社會,以大觀園代表的是理想社會。前者的思想、體制、骯髒等是作者要批判揭露的,後者的人性人情、浪漫理想是作者要追求頌揚的。現實生活是醜陋的,理想憧憬是美麗的。寶玉和眾姑娘丫環不但人美,而且人性人情也美。此書直指人的核心,為幾千年來人性人情的扭曲叫屈鳴不平。此點才是作者的高明深邃之處。此書是作者突發靈感(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另起爐灶、創新納舊;是新境界、新高度;是一人一書,完美系統,無可置疑(筆者另文已述)。《紅樓夢》真正的悲劇就是人性的悲劇,人情的悲劇。《紅》書是反「存天理、滅人欲」 (存各種封建綱常倫理、道德規範之理,滅各種人性人情、自由平等、新思想之欲)的。作者講的「大旨談情」,從寶玉所作所為所思和大觀園的情形來看,這個「情」應是指人的根本——人性人情。封建道德的核心就是壓制人性人情。大觀園裡,在寶玉影響下,寶玉和眾姑娘丫環人性張揚,人情充盈,自由平等氣氛甚濃,不受束縛,心理放鬆,喜笑怒罵哭隨意,愛怎麼的就怎麼的,活的像個人;每個人都任其人性勃發,人情激盪,每個人都有一次到幾次的任性由情率真的精彩表現,連「槁木死灰」的青年寡婦李紈也煥發了青年婦女的光彩。這些都帶有「個性解放」色彩。《紅樓夢》從十七回至八十回(曹著),主要筆墨落在大觀園裡,可看出大觀園在作者心目中的份量。大觀園中,寶玉和眾姑娘丫環任性任情,張揚個性,飛揚青春,喜怒哀樂驚恐悲,吃喝拉撒睡玩耍,七情六慾,自由隨意。他(她)們大到成群活動,如:吟詩結社,聚會猜謎,設宴行令,生日慶典,吵嘴鬥氣,「談情說愛」,品詩論文,互相走訪,春天觀花,夏晚納涼,秋夜賞月,冬日詠雪,等等;小到個人行為,如:寶玉摔玉、黛玉葬花、寶釵戲蝶、湘雲眠花、妙玉茶道、探春揮掌、迎春下棋、惜春作畫、寶琴折梅、襲人暖玉、晴雯撕扇、平兒理妝、齡官劃薔、香菱斗草、鴛鴦剪髮、金鶯結絡、小紅遺帕、金釧噙丹、玉釧嘗羹、紫鵑熬藥、麝月照鏡、芳官改妝、藕官燒紙、司棋幽會、傻姐拾囊,等等;這些無不表現體現了少男少女的率真、純情、本性、無邪。這也是作者為我們傾情描繪的大觀園青春圖,是作者的理想憧憬所在。第四十九回,湘雲對寶琴道:「你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在園裡來,這兩處只管頑笑吃喝。到了太太屋裡,只管和太太說笑,多坐一會無妨;若太太不在屋裡,你別進去,那屋裡人多心壞,都是要害咱們的」。作者借湘雲說這段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在大觀園裡「只管頑笑吃喝」,這裡自由隨便;二是園外一些人「人多心壞,都是要害咱們的」。這說明大觀園確實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地方。而《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是寶玉和眾姑娘丫環人性人情展現的集大成者,但也是最後的燭光晚餐。燭光搖曳,蠟淚將盡。惜哉,大觀園好景不長,捱不過三春,「三春去後諸芳盡」「勘破三春景不長」「將那三春看破」。第七十九回,曹著尾聲,寶玉「再看那岸上蓼花葦葉,池內翠荇香菱,也都覺得搖搖落落,似有追億故人之態,迥非素常逞艷斗色之可比」。「如此寥落淒慘之景」,寶玉吟「池塘一夜秋風冷,吹散芰荷紅玉影」。最後(八十回末),迎春說:「還能在園裡舊房子裡住得三五天,死也甘心了」。這是作者對大觀園最後的哀歎和懷念,也是對泯滅了的人性人情的哀歎和懷念——這一盛景只能在記憶和理想中了。之所以《紅樓夢》有濃厚的悲劇氛圍,有濃郁的悲情情調,有深重的憂患意識,有瀰漫的虛無感,就因為作者知道美麗的大觀園長久不了,知道寶玉和眾姑娘好日子不多。所以作者越要把大觀園和寶玉眾姑娘寫的美好「可人」,春光「媚人」,芳氣「襲人」。這實在是一種折磨人的藝術手法。哀哉傷哉,紅樓一夢也。最終,大觀園的人性人情被制度、體制、思想、習俗等給泯滅了。這也是中國人性人情之悲劇。「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這不單是對黛玉而言,也是對作者而言,對大觀園而言。「天盡頭,何處有香丘?」葬花辭,也是葬理想之辭。作者通過寶玉和眾姑娘追求新思想新理想新世界,希望有一個美好的充滿人性人情的大觀園世界。曹雪芹對思想和藝術的追求,使《紅樓夢》成為中華文化和藝術的標誌;是新思想的先聲,是情和美的極致。
六、《紅樓夢》主題思想
一般來說,《紅樓夢》是多主題說,有寶黛釵愛情說,有賈府盛衰說,有十二金釵悲劇命運說,另外還有王熙鳳權力鬥爭說等等。但是,一本書應該有一個總主題,可以總攬各分主題。為什麼《紅樓夢》有這麼多主題說,就是因為沒抓住總主題,對作者的主旨意圖看不清。這也是主題,那也是主題(實際上是主線),似是而非,不能概括全書。《紅樓夢》的總主題就是否定、批判封建政治制度和宗法制度,否定、批判封建正統思想和封建道德規範,否定、批判皇帝及統治階層、體制,否定、批判幾千年中國文化、思潮的糟粕、痼疾,追求、憧憬新的理想,新的思想,新的世界。總的一句話,是破舊立新。
確定這個總主題後,其他分主題都是為這個總主題服務的,都是依附這個總主題的,總主題可以總攬各分主題。試看:寶黛釵愛情悲劇、命運悲劇和十二金釵等眾姑娘命運悲劇就是由於封建體制、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宗法、惡俗和統治階層政治利益關係、腐敗、貪贓枉法等等因素造成的。這種悲劇命運不是個人能夠改變的,所謂「死生由命,富貴在天」(黛玉語),即由社會環境、社會綜合力量決定個人、家庭命運。賈府盛衰一是由外部骯髒社會環境官僚習氣的影響和邪惡濁氣的侵蝕,二是由於賈府的襲官者、當權者、主事者賈敬、賈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