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與《紅樓夢》
對於《紅樓夢》的組織思想,學術界都認為它受道家莊學的影響。不過,《紅樓夢》這部小說所包含的思想並非一兩家某種特殊的哲學思想所能涵蓋的,誠如著名的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所說,《紅樓夢》乃是中華文化的百科全書,包羅萬象。它所涉及的思想體系,道佛儒仙等所有中國文化的主要精神因素都不能排除在外。本人曾對《紅樓夢》與老莊思想的關係做過一番考查,探討了它與道家思想的淵源,從中我舉出許多例子來印證其書與老莊之間的密切關係。可是做為顯學的紅學大海總不是一言兩語或簡單道理能夠說清其中的奧妙。其實我在那篇文章裡早已交代《紅樓夢》並非只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我覺得,《紅樓夢》作者博學多識、經歷豐富,他嘗盡所有人間的悲歡得失,從一場夢幻中驚醒過來後述懷往事,也用盡平生心血以血淚記成此「情書」。他就像書中的空空道人經過一場徹悟之後做為和尚也仍無法忘懷塵緣,掛著情僧之名照樣寫出這部血跡斑斑的「情僧錄」,可見此人對塵世間的迷戀如此之深,其心中之矛盾何其至深!我認為,《紅樓夢》的主要思想並不只是以反對禮數、寶玉出家為主的道釋出世消極主義所能說清,正像情僧的角色此書作者心懷矛盾,一面緬懷熱情極力讚揚至情至上主義,但另一方面他又以為情並非人間第一美好的,是靠不住的東西。他正視了人情、人欲,特別是重視人的真情,他認為情是不朽的、深摯的,但他也認為情是虛幻的、無奈的1 。這點我們從《紅樓夢》作者的化身人物賈寶玉的「情案」中也可以找出端倪。他到處有著失落感以及各種憂患意識2 等感傷情懷。這種情懷跟晚明諸言情大師呼喚至情人性的口號背後表示情理合一、倫理道德的傳統意識或墮入宿命論等末世感傷情懷的情形,頗有類似之處3 。基於此種錯綜矛盾的心態,《紅樓夢》的作者敘述每件事情,總是有一事兩面的傾向。譬如,他重視《紅樓夢》裡黛玉、湘雲、晴雯等屬於反封建派「自然人格」的人,但他也重視了寶釵、襲人等屬於傳統「社會人格」的女人。《紅樓夢》的作者超越真假有無有情無情等等所有相對立的世俗成見及標準,反映了小說作者思想層次的高度,同時也造成了這部小說的主題意識走進撲朔迷離、難以捉摸的境界。
本篇論文則是我曾探索的《紅樓夢》與老莊思想的淵源之後再度闡釋的《紅樓夢》原旨精義的草稿,試講中華文化的兩大精神支柱之一的儒家思想如何反映在世稱「中國文化小說」的此著作中。
二、讀書明理與格物致知《紅樓夢》全書中前五回的重要性,是萬人皆知的。其中第二回賈雨村與冷子興的一段對話,是不能輕易地錯過。雨村對寶玉七八歲時所講的那句名言--「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表示特別重視。文中說:
雨村罕然厲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們不知道這人來歷。大約政老前輩也錯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讀書識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參玄之力,不能知也。」4
雨村駁回一般人對寶玉的評語「將來酒色之徒」,嚴肅聲明自己的看法。在此他所講「讀書識事,加以致知格物」雲,也就是《大學》裡「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的修養論,表示若要擺脫世俗的成見、要超越凡人的標準,則要不斷讀書明理、格物致知的修養。作者借賈雨村的口,抬舉賈寶玉與眾不同的氣質,同時也強調了儒家的修養功夫。賈雨村說完這句緊接著又大發議論,他認為「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兩種,餘者皆無大異。若大仁者,則堯、舜、禹、湯、文、武、周、召、孔、孟、董、韓、周、程、張、朱等皆應運而生者;大惡者,則蚩尤、共工、桀、紂、始皇、王莽、曹操、桓溫、安祿山、秦檜等皆應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惡者,擾亂天下。清明靈秀,天地之正氣,仁者之所秉;殘忍乖僻,天地之邪氣,惡者之所秉。」他以儒家的觀念思想將人們分為大仁(即善)、大惡(即惡),認為堯禹湯文武周孔乃是正統、天地之正氣、修治天下的仁者。賈雨村所講堯舜至張朱,就是儒家的正統脈絡;他所劃分「正邪」的人性論,也就是說明宋儒張載、程伊川、朱熹等所言有善惡之分的「氣質之性」。本來人性善惡的問題,就為中國儒家思想史上的一大訟案: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楊雄等主善惡混……聚訟紛紛,久未定讞。到了宋儒張橫渠、朱子等論性,提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才算綜合、平息了各家的論爭。賈雨村也受了儒家人性論的影響,站在儒家的立場、標準,至少把人性分為善惡云云,顯示了他與儒家思想觀念不可脫離的關係,也證明了《紅樓夢》的作者也無法擺脫儒家思想觀念5 。
《紅樓夢》第五回寫秦氏引了寶玉上房內間,寶玉抬頭看到「燃藜圖」,其傍又有一副對聯,寫的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寶玉看了這畫與對聯,心中大為不快。因為,此「燃藜圖」就是勸人苦讀的畫;這對聯也是勸人多「通世務」、「近人情」。寶玉如作者在第三回的《西江月》二詞中所題「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 「行為偏僻性乖張,哪管世人誹謗」,就是極不通世務,極怕讀文章的人。這裡所謂「文章」,乃是四書五經與時文八股之類的正經書。大家認為這所題《西江月》二詞,似貶實褒、寓褒於貶的手法揭示寶玉的可愛之處,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想,假如這部小說真屬一篇自傳性質的小說,作者就不可能用此種方法讚揚自己。我覺得,作者引《西江月》來批寶玉多多少少有對自己往時行為(或作者對寶玉這種又可愛、又該訓的年輕人行為)的悔恨或警戒。寶玉一生極恨管俗事,不務正業,只癡心於女兒國之事,終於誤了一生,悔悟莫及。總之,我認為《紅樓夢》中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對聯,並非是因為被寶玉不屑一顧而可以忽視的無關緊要的東西,它可以反映了此書作者對讀書明理及格物致知思想的重視。
三、憐憫關懷與無私之境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顧及到憐憫關懷的同情或仁愛之心的流派思想,並不少見,譬如,墨子「兼愛」、老子「慈惠」、莊子對天地宇宙萬物的「至情」以及佛學中的「慈悲」思想等等。不過,最有系統的闡釋此種精神,還是以仁愛為主的儒家思想。「仁」早為孔門的中心德目,「愛」也就是其中的內容,所以說「仁者愛人」。孟子四端中「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韓愈「博愛之謂仁」,以及程伊川、朱子所言「仁是性,愛是情,即仁是體,愛是用」、「愛之理仁也」等語,皆反映了仁愛思想在儒學上的重要地位。
程明道在「識仁篇」曰:「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又曰:「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遺書》卷二)認為要達到物我一體與天人一體的境界,須先識仁,為了識仁一定要忘我。對此種忘我無私的重要,孟子也曾言「大而化之之謂聖」,伊川也說「大而化則己與理一,一則無己」。由此可見儒家人生觀最高、最終的目標就是從「仁」的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我們從《紅樓夢》最核心人物賈寶玉身上,可以找到這種博愛無私的積極意義。在二十年代,魯迅對此人物做過很精僻的評語。他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談到寶玉「愛博而心勞,而憂患亦日甚矣」6 ,言簡意賅,道盡了賈寶玉多情公子的涵義。呂啟祥在《紅樓夢開卷錄》一書中對魯迅的這一句「愛博而心勞」,寫了超過八千字的評語,對此豐富涵義剖析得非常精彩。據呂啟祥的解釋,魯迅所謂寶玉的「愛」,並非只是男女之愛,而是更廣泛意義上的對周圍不幸者的「親近」、「愛惜」、「尊重」、「同情」、「關切」、「相知」。的確,作者在小說一開始就表明「為閨閣昭傳」,將他的平生事業也寄托在這部為閨閣不幸女兒們作「昭傳」的「字字血淚」的著作上。同樣,寶玉一生體貼女性、賠身下氣的為女孩兒服務,是位極富憐憫關懷之愛的文人形象。他的仁愛之心已經達到了忘我無私的境界。他曾自己燙了手,反倒問別人疼不疼;自己被雨淋,反而告訴別人快避雨。因此他對女性的情,基本上決不是自私的。不但對女兒如此,他對待一般人也肯付出同情與關切之愛。他建議劉姥姥當香頭,增加收入7 ,要來妙玉的成窯茶杯,送給劉姥姥賣錢度日8 ,表示寶玉對貧窮者的同情與關切,可見他並不是只沉緬於女孩兒而不關心別人的自私的人。張天翼先生曾對賈寶玉這種境界,誤解甚大。他認為,賈寶玉既然惋惜、憎惡清淨處女被叫男人的泥攪髒,但他自己這壞泥卻隨便任意去污染那清淨水般的處女,可見他未免太自私9 。我覺得,張先生只看到寶玉的「欲」,並未看清他的「情」,而且賈寶玉對異性的態度決不能與佔有慾相提並論。後來,對賈寶玉的無私,許多紅學家已說過了。其中,我個人比較贊同葉嘉瑩的觀點。她在《從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之得失談到<紅樓夢>之文學成就及賈寶玉之感情心態》一文中,認為寶玉的關懷之情是「對於天下所有美好的人與物自然興起的一種珍惜賞愛之情,而決非肉體的自私的情慾」十 。而且她認為寶玉這種「怡然自得之樂」就是此書所表現的與眾小說不同的感情的一種境界。我覺得,賈寶玉從女兒們溫和柔順、天真自然的享性中找回人原有的惻隱仁愛之心,也就是說,他從溫良和平的女兒世界中找到怡然自得、忘我無私的天然和諧的境界,我認為這也是儒家所標榜另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情案」中所反映的「情不情」,是他對「凡世間之無情無識」之人與物所付出的大情,換句話說,它也就是他對天地宇宙萬物所付出的博愛精神,這恐怕也是儒家的人溺己溺、悲天憫人的仁學境界吧!
四、溫柔敦厚與好色不淫溫柔敦厚原指儒家的詩教觀點。《禮記·經解》說:「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⑾ 孔穎達疏對它的解釋說:「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雲溫柔敦厚,是詩教也。」⑿ 可見此語本來就是儒家的詩教觀點,後來藉以比喻人品。《紅樓夢》中的重要人物賈寶玉,可以說是典型的溫柔敦厚的小說人物之一。此小說第三回寶玉剛出現時描寫寶玉的這種特色,書中說,「……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瞋時而有情。……」⒀ 加上他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⒁ ,充分顯示了寶玉外形上溫柔多情的形象。全書裡寶玉發怒的時候極少,他總是默默地忍受常「使小性兒」的黛玉或其他女兒們,有時因此掉淚傷心或作文消氣也沒對她們生氣,他總是低聲下氣、忍氣吞聲以溫柔對待女兒們。此書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一文,就說明了《紅樓夢》作者盡性盡情而心懷溫柔的哲學。文中寶玉對任性的晴雯說:
你愛打就打,這些東西原不過是借人所用,你愛這樣,我愛那樣,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著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氣時拿他出氣。就如杯盤,原是盛東西的,你喜聽那一聲響,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的,只是別在生氣時拿他出氣。這就是愛物了。」⒂
寶玉的這話甚至類似於宋儒程明道、伊川的「和樂而不怒」、「不遷怒」⒃ 的思想。他厭惡聽「留意於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等語,但我們因此不能斷定他排斥儒家。我覺得,賈寶玉最是個中國傳統思想下的文質彬彬、極斯文的知識分子的樣子。此書作者善用障眼、反面春秋等筆法,讓警幻仙姑說出寶玉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這可怕的名號,但她對寶玉的真正評語就是「好色不淫」、「情而不淫」,而此名辭源於「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國風好色而不淫」⒄ 等以孔子為主的儒家傳統美學觀點。《紅樓夢》作者對「淫」的問題,確有超世俗之見解,他借警幻之言說出寶玉的「意淫」,脂批也對警幻所云「吾所愛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⒅ 批曰:「多大膽量,敢作如此之文」⒆ 有人認為,《紅樓夢》作者借警幻之言表示「有情者必有淫」這人類的通性,提出了靈肉難以分割的進步理論。不過,我覺得,「情淫兼顧」,是否此書作者推崇的美好境界,需待進一步考慮。《紅樓夢》作者筆下的「情種」形象賈寶玉的本質,在於他無私、高尚及純潔的性靈性。對於他的靈性慧根,警幻也早就看穿,她所言寶玉的「意淫」,是與當時一般紈褲子弟的「皮膚淫濫」大相逕庭的一種靈性。他不像一般人那樣對女人「不過悅容貌,喜歌舞,調笑無厭,雲雨無時,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時之興趣」⒇ 。他跟群芳之間的交往,主要是在想像之中求得靈性的滿足感。他與眾女兒的感情,並非普通的男女之情,而是昇華為一種高尚純真的兒女純情。賈寶玉的這種「好色不淫」、「溫柔敦厚」的境界,是一般人難以達到的中國儒家精神的精華。
五、違己交病與人性之真《紅樓夢》作者在第二回中列舉許多「正邪兩賦而來一路之人」,其中「逸士高人」類人物裡只有許由與陶潛兩人。作者對陶潛的重視,我們可不能忽視。他在第四十八回中,借黛玉之口說出陶潛的崇高境界。他甚至把陶詩的境界及價值似乎提升到超越王維詩的地步(21) 。《紅樓夢》作者這麼看重陶淵明有幾個理由。其中最主要的是陶的「真」。陶在辭去最後一次的官「彭澤令」時所作的《歸去來辭》序文中,把辭官的原因說得「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最明白說出這人耿介任真的性格特點。陳繹曾對陶詩說的「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詩譜》),的確是對陶淵明以及其作品的最適註解。陶潛一生拒絕「矯揉造作」而表示「真情實感」,與此書作者以及賈寶玉的厭惡「飾非掩丑」, 「人力穿鑿扭捏」(22) 的精神不謀而合,這就是「真」。眾所皆知,《紅樓夢》作者筆下的清淨女兒們的靈魂,一個比一個純真。寶玉和諸女性之間有著真情維繫。他那「癡情」行為,也就是「天真」。王靜安云:「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謂「赤子之心」就指「真」。李贄在《焚書》中的「童心說」所云「童心者真心也」、「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等等,此所謂「童心」也就是純潔無瑕、真摯無假的真情實性,也就是指「赤子之心」。《紅樓夢》作者十分重視兒女「真」情,特別是用男主角賈寶玉的形象塑造,充分提示了他的理念。賈寶玉平日「懶與士大夫諸男人接談」, 把走上仕途經濟之道看成「釣名沽譽」,都是為了不「失卻真心」。後來他進入「大觀園」居住,其生活情景更是無憂無慮地過著孩子般的生活,每天只和姊妹們在一起,從讀書寫字到「描鸞刺鳳」, 「斗草簪花」及「拆字猜枚」等,擺脫一切繁文縟節而自由自在地呼吸清新空氣,可以說與陶淵明「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情景相類似。
中國儒家的道德觀念中,「仁」、「忠」以至「忠誠」、「正心」等語,無不與此「真」意相聯。「真」,可以說是儒家一切道德修養的根本。此書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一節中,寶玉所強調的「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23) ,所謂「天然」兩個字,正是寶玉「非矯厲所得」的真淳自然的天性,也就是「真」。脂批對此書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一段文中寶黛的戲語批曰:「兒女情態,毫無淫念,韻雅之至。」(24) 可知警幻對寶玉命名的「意淫」,其實並不是「淫」,而是寶玉「毫無淫念」的「童心」即「真心」。我們從《紅樓夢》靈魂人物賈寶玉身上可以找出中國儒家思想下的真性情中人,可以找出人性之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六、結語《紅樓夢》最高境界,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上。此關懷精神,在這部小說中主要是以「情」的形態表現出來的。當然,這「情」並非男女之愛情,而指更高層次的博愛精神,也就是儒家的「仁」。人類之所以有糾紛,是由於缺乏人與人之間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