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西文譯本
楊憲益、戴乃迭兩同志翻譯的《紅樓夢》英文全譯本,最近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了。這是我國文學出版界的一件喜事。由此,我們聯想到了《紅樓夢》在國外出版的各種西文譯本。
根據我們掌握的材料和看見的版本(只選擇幾回或幾節發表在報刊雜誌上而沒有出單行本的,均略去不計),可以得到下面這樣一些統計數字:英譯本七種,德譯本六種,法譯本二種,俄譯本一種,意譯本一種,荷譯本一種,匈譯本三種和羅譯本一種,共二十二種。在這二十二種《紅樓夢》西文譯本中,最重要的,我們認為是喬利英譯本(1892年出版)、王際真英譯本(1929)、巴納楚克俄譯本(1958)、霍克思英譯本(1973)和庫恩德譯本(1974)等五個本子。其餘則絕大多數是庫恩本的轉譯(法文全譯本應該說也是重要的,但可惜我們沒有見過)。
這些譯本,從喬利的第一個英文節譯本起,到庫恩1974年的德文節譯本止,橫跨了兩個世紀,綿連了八十多年。每個譯本,都有序或跋。這些序跋,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時代的痕跡,部分地反映了各國人民當時對《紅樓夢》的理解和評價。因此,我們以為,初步考察一下上述五個主要譯本的序跋,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瞭解歐美讀者對《紅樓夢》認識的演變過程,或許不是毫無意義的吧。
五四運動以前,也就是在「舊紅學派」統治時期,主要的《紅樓夢》西文譯本,只有喬利那個兩卷本。譯者既不知道《紅樓夢》的作者姓名,也沒有對《紅樓夢》作出任何評價和說明,只在第一卷上,寫了一篇序言。序言很短,不妨摘錄於後:
翻譯本書的動機,並非想使自己躋身於漢學家之林,而是我在北京求學時曾因墮入《紅樓夢》迷宮而感到困惑。譯文缺點在所難免,不僅在散文方面,譯詩尤其顯得拙劣,因為為了保存原作的涵義,不甚注意音律。對現在或將來學習中文的學生,拙譯如能稍有幫助,我就感到十分滿足。
原來這位譯者的動機,只是為了幫助西方人學習漢語。至於小說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如何,譯者竟不敢在讀者面前為這部偉大的小說贊一詞,這實在是小說翻譯史上的奇聞。但這卻確實反映了光緒年間一般歐美人士對《紅樓夢》的理解程度。
「五四」以後,由於所謂「新紅學派」的興起以及他們同「舊紅學派」的爭論,大大推動了學術界對《紅樓夢》的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對《紅樓夢》的重視。因此,從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陸續出現了一些英德法文的《紅樓夢》節選譯本;而國內對《紅樓夢》、曹雪芹以及整個中國小說進一步的考證和研究,也自然在這些譯本中有所反映。譬如,在王際真譯本的序言和說明中,就包括了如下幾個要點:一、二十世紀以前,中國人不把小說當作文學,認為小說是低級的東西。小說大多描述名人、傳奇或神話。二、中國小說來源於街頭說書,由此衍成小說,大多非一人所作。《紅樓夢》雖有許多獨創,但仍不免受平話和小說的影響。三、《紅樓夢》與過去的小說截然不同,它是中國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而且打破了中國小說傳統的大團圓結局。四、一切現實主義小說,當然都是自傳體小說,但《紅樓夢》更是完全意義上的自傳體小說。五、敘述了曹雪芹的生平,肯定了高鶚續書,因為他保存了前八十回所預示的悲劇性結局。
這些論點,和1891年喬利的序言相比,無疑已前進了一大步。但譯序者沒有談到小說的歷史背景和曹雪芹的思想意識,隻字不提《紅樓夢》的偉大社會意義和傑出的藝術成就。說《紅樓夢》是一部完全意義上的自傳體小說,則更是深深打上了「新紅學派」影響的時代烙印。
縱觀序言?說明以及譯文的取捨標準,譯者的著眼點,似乎全在寶黛的戀愛。《紅樓夢》中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情節,如葫蘆僧判斷葫蘆案、賈赦受賄、來旺婦仗勢成親等等,書中大多刪去不譯。譯者在1958年的六十回英文節譯本中,強調說明書中有關寶黛戀愛已囊括無遺,他引以為憾而刪汰的,也並非上述情節,而是小紅失帕、齡官畫薔等「優美」故事。這很能說明譯者當時對《紅樓夢》的認識水平。
全國解放以後,1954年進行了一場有關《紅樓夢》的討論。波濤所及,也把歐美學人進一步捲入了「紅學」漩渦。許多英法德意俄匈譯本,都是在這個時期問世的。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俄文全譯本。
俄譯本有蘇聯費德林一篇一萬五千字的長序,題名《中國小說和紅樓夢》。這篇長序,在論述中國古典小說的歷史傳統時,與王際真譯本的序言相仿,但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又有新的突破。一、認為小說對地主貴族家庭作了嚴厲的批判,揭露了儒教的專制主義、統治階級的殘酷和道德敗壞,以及官場的賄賂盛行等等黑幕,從而使小說遠遠超出了一般世俗小說的主題,成為與《儒林外史》一樣的一部社會小說。二、比較詳細地敘述了曹家歷史和雪芹經歷。三、評價了小說的藝術成就,認為小說創造了傑出的形象,進行了細膩的心理分析和深刻的個性描寫。但序言仍沒有對小說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況,作應有的分析;對小說藝術性的考察,也過於簡略。而最值得爭議的,也許是序言作者對曹雪芹世界觀的評價。序言認為小說中的色空觀念、出世思想和宿命論,就是作者的思想。因而曹雪芹是違反了他的神秘的宗教觀點,作為大藝術家,他忠於生活,才在客觀上對十八世紀的社會現實作了淋漓的描述。這個看法在當時的蘇聯並不孤立。例如波茲特涅娃在《論紅樓夢》一文中說,「作者的世界觀和小說的現實主義的矛盾,在某種程度上類似列寧所指出的托爾斯泰的矛盾。」米勒在德譯本後記中,則有不同看法(見後)。 他認為雪芹已經接受了當時的先進思想,看清了封建貴族的必然滅亡,他的時代局限,不過是找不到出路。
七十年代以來,由於我國國際地位的空前提高,歐美各國對《紅樓夢》的評價,也在不斷加深。最明顯的標記,表現在百科全書。七十年代出版的歐美各主要百科全書,都已有了曹雪芹或《紅樓夢》的單獨條目,這在過去是少見的。而且這些百科全書,多對《紅樓夢》作了較高的評價。法國1975年出齊的《通用百科全書》表現得尤其突出,它說:厭世和癡情並不是小說的主導思想;曹雪芹根據自己對千年傳統的親身感受,通過賈家的興衰,說明剝削人民的封建階級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紅樓夢》是十八世紀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是世界文壇上的一座豐碑」。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庫恩1974年德譯本重要的後記和霍克思的英文全譯本。
霍克思英譯本的問世(全書將分五卷出版,現在只有兩卷),終於填補了英文全譯本的空白,其意義無疑是巨大的。不足之處,是這個譯本的序言和附錄偏重於版本、康雍二帝、雪芹家史和中國習俗的考證,而忽視了小說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外國人考證《紅樓夢》和中國習俗,不管多麼勤奮、嚴謹,由於材料和條件的限制,難免有隔霧看花之恨。但這只是我們中國人的看法。在英國讀者看來,這也許是極其必要的,甚或會取得洋紅學迷的擊節賞歎。若果如此,則霍克思在這方面的學術成就,超出了所有西文本譯者而堪稱獨步。
如果說霍克思譯本見短於序跋,則這恰好是庫恩1974年德文節譯本的長處。這裡拔?埃瓦‧米勒一篇重要的後記,其主要觀點可概括如下:
一、到康熙年間,封建經濟基礎起了變化。東南沿海城市有了資本主義發展。晚明已肇其端的中國啟蒙思想,在這個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傳播。黃宗羲等人的社會平等、個性自由等觀點,日漸盛行。《紅樓夢》作者接受了這些觀點,並把它們提高成為書中正面人物的座右銘。
二、雪芹落魄的經歷和他對社會的觀察,使他看出了封建貴族覆滅的必然命運,但歷史的局限,又使他找不到出路,主人公最後神秘的出家,表明了他逃避現實的彷徨和苦悶。
三、《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頂峰。反對封建禮教,自由選擇婚姻,本來是平話中的老題材。但雪芹將它作了悲劇性的結尾,藉以通過婚姻關係,來說明現存制度中的衝突是無法解決的。《紅樓夢》雖然也有許多人物,但這些人物都與中心人物寶釵黛以及中心事件寶釵黛的戀愛相關聯。關鍵人物的性格,都在發展過程中展開。作者採用了大量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一位作者能夠站在全社會聯繫的高度,再現自己家庭的歷史、個人的體驗與理想,這也是從前的中國小說所沒有的。
四、《紅樓夢》善於運用象徵和比喻。如賈家的賈字的選擇,就是一個巧妙的例子。寶玉是作者根據一定歷史人物塑造成的典型。他是社會中的異物,反對普遍認為習慣和適當的東西。無數的象徵手法和歷史、哲學、文學暗示,說明了作者的文化修養,應用這樣的美學方法,無疑是為了逃避嚴密的書籍檢查。
這個後記,從小說的歷史背景、作者思想、社會意義直到藝術成就,都作了有一定深度的分析。在我們所看到的《紅樓夢》西文版序跋中,是比較好的一個。1951年這個譯本的序言,說書中第一是談了中國的道;第二是談了原始鬼神思想。這種看法在當時原不足為奇,但在二三十年後的今天,同一個譯本的後記,卻發表了如此有份量的意見,說明《紅樓夢》研究在國際上有了多麼巨大的進步啊!
通過以上粗略考察,我們知道歐美人對《紅樓夢》的認識是逐步發展的,由基本不知,到有所知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裡,反映出了我國對《紅樓夢》的研究所取得的學術成就,跟國際上的研究,是密切聯繫著的——都或多或少地在這些序跋中得到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紅樓夢》各種西文譯本序跋是我國研究《紅樓夢》發展過程的一個縮影也未嘗不可。
《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本的年齡快要到二百歲了。《紅樓夢》西文譯本已經出了不少,其中個別譯本也已過了古稀之年。但總的說來,這方面的工作還比較落後。到目前為止,加上國內楊憲益、戴乃迭的譯本,充其量不過有兩個英文全譯本,一個俄文全譯本,一個法文全譯本,其餘都是節譯。這個情況,和《紅樓夢》這樣一部偉大小說的身份很不相稱。看一下莎士比亞、托爾斯泰、歌德、雨果等偉大作家的作品譯成外文的情況,更可以發現這方面的差距。怎樣才能盡快縮短這方面的差距呢?楊憲益、戴乃迭的譯本開創了中國專家與外國專家合作共同翻譯《紅樓夢》的先例,筆者以為這是一個切實可行值得提倡的好辦法。我們是否可以採取同樣辦法,組織學有專長的同志同外國專家相結合,把我國最優秀的小說,譯成世界各種主要文字,好讓各國人民也有機會享受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凡飲水處,皆能詠《紅樓》,這也許是我們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中應盡的一項文化責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