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它變成「老冬烘」
《紅樓夢》是一道謎語。古往今來,這麼多人去考證去解答,仍然找不到謎底。我們為什麼不捨棄答案,而去欣賞謎面本身呢?
「雲門舞集」的主人林懷民曾說:「在好萊塢電影主掌全球通俗文化的時代,西方商業文化往往成為許多人全部的『精神食糧』。於是,許多孩子是從迪斯尼卡通認識花木蘭。然而全球化不應該是自我放棄,因為傳統涵括了民族的敏感和智慧。」
蔣勳在台灣是有名的才子,畫家、作家、詩人、藝術研究者、美學家、教授,種種身份融於一身,稱為「全才」並不為過。這次,林懷民的「雲門」攜《紅樓夢》在上海作封箱演出,蔣勳則配合推出了圖書《舞動紅樓夢》的簡體字版。書中結合「雲門」的舞蹈與他自己多年的研究,從「青春」和「情慾」的角度來解讀《紅樓夢》。蔣勳對《紅樓夢》自有一種「癡迷」,據說在台北和高雄,他以讀書會的形式開課講《紅樓夢》(書會已從20人逐漸增加到300人),一般早晨9點直講到下午5點,但每次只講書中的兩回。對《紅樓夢》已爛熟於心的蔣勳,這次是在巴黎完成《舞動》一書,不僅沒有攜帶任何有關《紅樓夢》考證的「紅學」參考書,而且連《紅樓夢》原著都沒有帶上。蔣勳解釋說,他要把這本書當作「詩」來寫,而非「考證」,所以就憑借記憶去寫,該忘掉的就忘掉,寫給不想看「考證」的人看。這本書在台灣首發,一個星期就賣了1萬本,讀者大多是年輕人,他們很多人都沒有讀過《紅樓夢》,看了這本書後才開始閱讀《紅樓夢》。
人人可以愛《紅樓夢》
前年,台灣一家書店舉辦了一次全世界文學暢銷書的讀者投票活動,第一輪投票結果:《哈利·波特》是第一名,《紅樓夢》排在很後面;到第三輪投票的時候,《紅樓夢》上升到了第二名,但第一名還是《哈利·波特》。書店一班文人覺得很不服氣,怎麼才能讓《紅樓夢》排上第一呢?於是蔣勳把自己上課(《紅樓夢》解讀)的CD做了1萬張,送給每一個投票的讀者,才終於把《紅樓夢》爭到了第一位。
這個事件也說明了《紅樓夢》這本經典,當代青少年讀得並不多。「經典原來是很接近大眾的,只是因為不斷有學者去註解考證,到最後就成了中文系裡很專業的人才敢碰的東西。」蔣勳說,「其實它是一本寫給青少年看的書,裡面的寶玉、黛玉等也不過13-15歲的樣子,今天的青少年如果不知道有一個文學家在寫他們的愛和他們的恨,我覺得非常遺憾。」
《舞動紅樓夢》一書,就是要回到《紅樓夢》真正的文學原典,而不是把《紅樓夢》變成「老冬烘」。「《紅樓夢》裡充滿著謎語,其實最精彩的卻是謎面本身,也就是文本。」蔣勳認為,從胡適之、俞平伯到周汝昌,所有的「紅學」研究幾乎都在搞考證,考證不是沒有作用,但是過多的考證,使得「紅學」很少真正針對文本,不去探討這個小說為什麼這麼迷人?為什麼清代會出現手抄本來傳閱?為什麼會有人為它補寫後40回?這才是《紅樓夢》的魅力,而且它對當代的年輕人還是會有魅力。所以蔣勳願意回到文本細讀,以審美的方式來解讀《紅樓夢》,寫自己讀《紅樓夢》這麼多年來的感動。「只有把考證的東西去掉一點,它才能恢復本質動人的一面。」
蔣勳的《舞動紅樓夢》用淺俗的方式把《紅樓夢》重新介紹給大眾,讓更多的青少年產生閱讀它的衝動。「讓文學經典重新復活,不是活在中文系,不是活在專家的口中,而是活在大眾的心目當中,它才有意義。」對於內地「紅學」專家批評作家劉心武解讀《紅樓夢》不專業以及《紅樓夢》研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說法,蔣勳強調,「我希望《紅樓夢》是每個人都可以愛它的,如果你心裡不期待每個人都愛《紅樓夢》,是不會懂《紅樓夢》的。曹學芹是一個可以把愛和美與所有人分享的人。解讀《紅樓夢》不該成為某些人的專利,應該允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解讀《紅樓夢》,甚至是顛覆性的理解,這才是推廣經典的成功。」
超越寶、黛、釵三角戀
通常民間通俗的《紅樓夢》改編作品(戲劇、電影、電視等等)都是以寶玉、黛玉和寶釵的三角戀愛為主線,蔣勳覺得這樣是把《紅樓夢》「窄化」了,也影響了只看戲劇而沒有讀過原作的觀眾的審美,會產生一些誤解。一方面,寶玉對每一個生命都愛,都有他的同情和悲憫,而黛玉和寶釵在書中的關係並非人們想像的那麼水火不容,另一方面,《紅樓夢》的意義也遠非愛情故事那麼簡單。「對曹雪芹而言,一部偉大的《紅樓夢》,如果是『欠債的,債已還;欠淚的,淚已盡。恰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他真正要展現的結局其實不會是一個三角戀愛的終結,而是人世情緣徹底的了結與領悟。看《紅樓夢》如果只看到寶黛的愛情故事,那真是太遺憾了。」
「雲門舞集」的改編則超越了戀愛故事,以春、夏、秋、冬四季來重組《紅樓夢》,舞台上還出現了兩個寶玉,一個是真寶玉,一個是假寶玉。蔣勳認為,其實可以用很現代的方式去闡釋《紅樓夢》,「用西方心理學來講,真假寶玉就是一個活在世俗裡的假自我和一個活在真實裡的真自我的對話,這是曹雪芹了不起的地方。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兩個自我。在《紅樓夢》裡,賈寶玉知道有一個『真寶玉』存在,但是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面,我覺得那是對自我的一個尋找。一個寶玉貪嗔癡愛,一個寶玉走向洪荒;一個是落入世俗、捨不得人間的寶玉,一個是將要出家、捨得人間的寶玉,捨不得和捨得或許就是曹雪芹要表達的主題。」
曹雪芹在他的生命中曾經繁華富貴過,但是後來經歷了家族衰敗,晚年非常落魄,他最能體會這種繁華背後的幻滅感。「繁華中的蒼涼和幻滅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學的主題,唐詩宋詞中就有。如果在繁華里沒有感覺到幻滅,那個繁華就變成了貪婪和庸俗,最好的文學中都有這樣的滄桑感。」蔣勳說,「林懷民的舞劇也努力表現這種繁華和幻滅。」
蔣勳覺得最能體會曹雪芹和《紅樓夢》的是張愛玲和魯迅,張愛玲最能理解浮華和繁華背後的蒼涼,魯迅則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讀《紅樓夢》感覺「淒涼之霧,遍佈華林」。
「青春王國」裡的青春故事
《舞動紅樓夢》特別強調《紅樓夢》裡人物的年齡,認為他們其實都是少年男女,年齡最大的「十二金釵」王熙鳳出場的時候才17歲,而惜春只有9歲。所以《紅樓夢》也可以說是講成長中的青少年,是動人的青春故事。
元春回家省親,是賈府最鼎盛的時期,然而眾人以為的富貴中,有道不盡的淒涼。賈元春十幾歲嫁入深宮,她的青春其實是結束了,在嚴格的皇室禮法中,她連隨意哭笑的自由都沒有。「大觀園是為元春省親修建的,元春卻為了她心疼的弟弟妹妹破例開放了大觀園。她下了一道命令讓這些少男少女住進大觀園,開始了一段美麗的青少年生活。大觀園是在元春庇護下的一所青春王國。她自己失去了青春,卻以皇家的勢力保護青春,給予寶玉黛玉一個任意揮霍青春的樂園。」
《紅樓夢》的第二十七回,寫到了芒種節,「雲門」將此作為舞蹈很重要的一個場景。舊歷的四月二十六日,要向花神餞別,要為春天送別。芒種節又多由閨中的少女們舉行,有點珍惜青春年華的意味。在日本,他們還保留了這樣的節日,他們叫「女兒節」。而在芒種節這一天心事最多的是黛玉,她沒有參加眾人熱鬧的「送春」儀式,她孤獨一人,帶了花鋤,走到僻靜的地方去「葬花」。
說到「葬花」,蔣勳認為,這是最感動青年人的情節。「它其實在寫埋葬青春。少年的寶玉,瞞著父母家人,偷看禁書《會真記》。他看到書上有『落紅成陣』這樣的句子,剛好一陣風過,樹上桃花被風吹下一大片,『落得滿身、滿書、滿地,皆是花片』。他想走動,又害怕踏壞了地上的落花,便用衣襟兜著花瓣,慢慢走到水池邊(沁芳閘),把花瓣抖在水中,他以為這樣就乾淨了。沒想到,黛玉走來了,肩膀上擔著花鋤,花鋤上掛著紗囊。她說這裡的水乾淨,但一流到外面去,仍舊把花糟蹋了。黛玉說:『那畸角兒上,我有一個花塚。如今把它掃了,裝在這絹袋裡,埋在那裡,日久隨土化了,豈不乾淨?』寶玉和黛玉因此有了其他人沒有的共同秘密——花塚。就像我在中學的時候,和一個同學看到鳥的屍體,就一起挖了坑把它埋進去。這個同學至今是我最好的朋友,因為我們共有一個青春的秘密,對青春的生命,那件事是重要的。寶玉和黛玉在春天一起惋惜落花,一起埋葬落花,他們的青春有了共同的紀念,共同的哀悼,共同的回憶。我想,天長地久的不會是肉體,不會是花,而是曾經共同擁有的美麗的記憶吧。」
「西方學者認為,青春裡面有拒絕長大的部分,寶玉就有點拒絕長大。對寶玉來說,他最不喜歡的就是父親賈政,總是逼迫寶玉讀書考試做官。寶玉選擇對抗大人給他塑造的這個世界。」蔣勳說,「《紅樓夢》不細讀,不知道寶玉眷戀青春。我覺得《紅樓夢》一直在透露逝春的情感,有一部分考證認為曹家是在雍正五年被抄家,那時曹雪芹剛好14歲。如果是那樣的話,我覺得曹雪芹本身就一直停在14歲,他後來拒絕長大,14歲以前是富貴榮華,14歲以後他被迫認識最醜陋最冷酷的現實。」
細節決定品質
蔣勳在台灣以「說書」的樣式給人解讀《紅樓夢》,走的就是細讀的路子,他的上課實況還灌錄了CD,總共80回160片CD,取名叫做《細說<紅樓夢>》。蔣勳認為,一般人讀《紅樓夢》的時候會忽略很多細節,其實《紅樓夢》中許多不被注意的細節,恰恰是它最精彩的部分。
張愛玲喜歡欣賞細節,所以她會說「80回以後,味同嚼蠟」。蔣勳說:「後40回的文采細節的確大不如前80回,後補的部分大多只有骨架,而失去了文學的血肉。前80回中,賈寶玉動不動就掏出荷蘭的懷表來看,又喝法蘭西紅葡萄酒,晴雯頭痛的時候,他讓她用法國藥依弗哪,寶玉的房間裡充滿西洋的東西。可是到80回以後,這些東西都不見了,因為補的人不知道清朝的貴族生活,細節沒有了。」
蔣勳還透露說,他曾經拿《紅樓夢》中晴雯生病,醫生把脈後開的藥方給現在最高明的中醫看,藥方都是正確的,連後加的幾味藥都是對的,讓人很吃驚。這說明曹雪芹在寫這些細節時都並非杜撰的。還有薛寶釵的「冷香丸」以及菜餚「茄鯗」都寫得十分細緻,把藥和膳的精緻和奢華寫到了極至。我們通常的文學都輕輕帶過,《紅樓夢》卻講得那麼細。蔣勳最後說,為什麼韓國通俗連續劇《大長今》這麼受歡迎?就是因為它有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