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武:我有何「不能」!

劉心武:我有何「不能」!

劉心武:我有何「不能」!

紅樓評論

電話中,劉心武聲音略顯疲憊,面對外界的讚揚與批評,表現得非常平靜,他說,對自己的研究有著基本自信,並立志要將「秦學」進行到底。

究竟如何看待劉心武的紅學研究?如何看待如今的紅學熱?近日,記者電話採訪了在北京家中的劉心武。

  「秦學」或秘史

記者:為什麼您的講座和書能吸引這麼多觀眾、讀者?

劉心武:沒想到我花甲之後,還能被諸多人士賜以如此的關注,我整個的心情,確實必須以欣慰兩個字來概括。我認為不能強迫年輕人去讀中國古典名著。最好是先讓他們覺得有趣。我在《百家講壇》上採取「懸疑式」的話語方式來講《紅樓夢》,目的之一就是喚起人們閱讀的興趣。現在的確有一批年輕人因為聽了這個講座,看了這本書,產生出了閱讀和探究的興趣,這讓我很高興。

記者:有人認為,您的研究是在以政治解讀文學,看您的書好像在看秘史,因此大受歡迎。您是怎麼看的?

劉心武:對於我的研究,有的人誤解了,以為我只研究《紅樓夢》裡的秦可卿這一個人物,或者我只把《紅樓夢》當成一部清代康、雍、乾三朝政治權力的隱蔽史料來解讀。不是這樣的,我只是把對秦可卿的研究當作一個突破口,好比打開一扇最能看清內部景象的窗戶,邁過一道最能通向深處的門檻,掌握一把最能開啟巨鎖的鑰匙,去進入《紅樓夢》這座巍峨的宮殿,去欣賞裡面的壯觀景象,去領悟裡面的無窮奧妙。

因為我還沒有講完,所以許多人誤以為我把《紅樓夢》完全解釋成一部政治小說。我的看法是:曹雪芹有政治傾向,有必要分析解讀他的政治情緒;但曹雪芹又終於超越了政治,使《紅樓夢》成為一部高於表達政見的,充溢著更高層次的人文情懷的書,我將在講座下半部裡匯報自己這方面的研究心得。這個月底,《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第二部也將由東方出版社推出,相信支持我、鼓勵我的紅迷朋友是樂於見到的。

記者:現在,您的「秦學」也被人們廣泛關注,您能為大家解釋一下「秦學」嗎?

劉心武:我的「秦學」研究絕對不是對秦可卿一人的研究,通過她,會涉及到許多人。這屬於探佚學範疇。我主要從金陵十二釵的最後一釵秦可卿出發,來進行探佚。我的探佚主要是集中在秦可卿的真實出身究竟是什麼,也就是說我要探究秦可卿的生活原型。我探佚的結果就指出秦可卿的原型是康熙朝被廢掉的太子的女兒。這個探佚的意義是什麼呢?有4個層次的意義,第一層次可以從中瞭解曹雪芹寫《紅樓夢》所處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背景。第二個層次可以從中瞭解曹雪芹他的家族命運的起伏跌宕。第三個層次可以從中瞭解曹雪芹本身的命運。第四個層次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層次,就是要瞭解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他的藝術思維他的創作心理。

從十多年前開始,我就把自己的研「紅」心得發表出來,現在已經出了5本內容不斷更新發展的書。我的研究得到前輩周汝昌先生的熱情鼓勵與悉心指導,也得到像陳詔先生那樣的通家的善意批評,當然更有許多讀者的支持,以及傳媒的關注。當然,我還只是一個「紅學」的票友,不過我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紅」軌跡,「秦學」的提法應該說是水到渠成。

  掌聲或「臭雞蛋」

記者:有評論家認為您的研究確實以全新的思路開拓出「紅學」的另一維空間又借助大眾媒體和演講的形式促進了紅學研究的民間化發展間接幫助了傳統文化瑰寶的普及和傳承以及學術自由風氣的培養。您是怎麼看待自己的研究的?您認為自己是紅學家嗎?

劉心武:不敢稱「家」,算是一個平民紅學研究者吧。之所以說算是平民,是因為我不是紅學研究所等專門機構的成員,跟紅樓夢學會沒關係,沒有紅學方面的職稱,也不是大學裡講授這方面課程的教授,在某些(當然不是全部)那方面的人士,尤其是個別紅學權威看來,我在紅樓夢研究方面是沒有發言權的,我的全部論說都是「外行話」。當然,我和另外許多平民紅學研究者有不一樣的地方,我畢竟算是一個有知名度的作家,跟他們比,我有一定的優勢。

我在講座中引用了袁枚的兩句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常用這兩句詩鼓勵自己。我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能夠進入名牌大學,沒有能受到正規的學術訓練,先天不足,弱點自知,但是我從青春挫折期就勉勵自己,要自學成才,要自強不息。我為自己高興,因為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成為了一個作家,除了能發表小說、隨筆,我還能寫建築評論,能涉足足球文化,並且,經過十多年努力,還在《紅樓夢》研究中創建了秦學分支。我只是一朵苔花,但是,我也努力地像牡丹那樣開放。我們的生命都是花朵,我鼓勵自己,也把這樣的信念告訴年輕人,特別是有這樣那樣明顯弱點和缺點的年輕人,希望他們要清醒地知道,相對於永恆的宇宙,我們確實非常渺小,應該有謙卑之心;但是跟別的任何生命相比,我們的尊嚴,我們的價值,我們的可能性,是一樣的。

我立志要把「秦學」研究推進到底,要在所有善意的批評、平等的爭鳴與熱情的鼓勵中,努力把自己的這朵花開成渾圓。

記者:您的講座和書在得到不少掌聲的同時,也有不少批評。您是怎麼看待這些批評的?

劉心武:因為家裡有病人,最近比較忙,因此也沒仔細看最近的這些批評。等有了比較空閒的時間,我會集中起來一一細看。

但是,我注意到胡文彬先生在《新京報》上對我的批評裡,有一句話實在讀不懂,現在引出來請教大家:「你在家怎麼猜謎都可以,寫出著作也可以,問題是你不能把猜謎的結論拿到中央電視台上宣傳。」承蒙胡先生還允許我在家「猜謎」和寫出著作,但他宣判我「不能」,即「不能把猜謎的結論拿到中央電視台上宣傳」。我自己怎麼能想到中央電視台去「宣傳」就「宣傳」了呢?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節目組邀我去錄製節目,我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公民,怎麼「不能」接受邀請呢?而且節目錄製後也不是我想播出就播出的,是不是?2000年我還曾應英中文化協會和倫敦大學邀請,赴倫敦進行了兩場關於《紅樓夢》的演講呢,我除了在家裡研究和寫書,怎麼就「不能」到公眾中去講我的觀點呢?再說,把我的研究簡單地概括為「猜謎」,也是不準確的。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有位戲劇家叫梅耶荷德,他對一位文學藝術家的成功標準是什麼,提出了一個見解。他認為,你一個作品出來,如果所有人都說你好,那麼你是徹底失敗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說你壞,那麼你當然也是失敗,不過這說明你總算還有自己的某些特點;如果反響強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歡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兩半,那麼,你就獲得真正的成功了。後來有人誇張地將他的這一觀點稱之為「梅耶荷德定律」。我忽然想起「梅耶荷德定律」,是我覺得按他那說法衡量,自己這回像是獲得成功了,但我真的獲得成功了嗎?說真的,我還沒自信到那個份上。但是「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兩半」的滋味,我確實是嘗到了一些,這對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應該是一種鍛煉。

紅學應該是一個公眾共享的學術空間,要打破機構和「權威」的壟斷,允許「行外」的人說話。我在講座裡引用了蔡元培先賢的八個字:「多歧為貴,不取苟同。」誰也不應該聲稱關於《紅樓夢》的闡釋獨他正確,更不能壓制封殺不同的觀點,要允許哪怕是自己覺得最刺耳的不同見解發表出來,要有平等討論的態度、容納分歧爭議的學術襟懷;當然,面對聚訟紛紜的學術爭議,又要堅持獨立思考,不必苟同別人的見解,在爭議中從別人的批評裡汲取合理的成分,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

對於我在「紅學」方面的研究,我有著基本自信。因為,一、另闢蹊徑;二、自成體系;三、自圓其說。當然,我也一直在提醒自己:千萬不能以為真理就只在自己手中了;千萬要尊重別人的研究成果;廣采博取,從善如流,歡迎批評,不斷改進。

  「紅學熱」實或虛

記者:在過去的一年裡,「紅樓書」一下子出了50多種,在網上更是熱鬧。打開百度,輸入「紅樓網站」,出來627000個頁面,輸入「紅樓夢網站」,出來970000個頁面。其中大部分網站都是普通「紅樓迷」建的。你是怎麼看待這股紅學熱的?

劉心武:我的書能熱賣,和主流媒體的宣傳是分不開的,但《紅樓夢》能「熱」,歸根到底是由其本身魅力決定的,它從來都是中國文學的集大成者,以豐富的文化底蘊成為文學頂峰的象徵性標桿,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奇書,無論是從愛情、人生、政治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在我眼裡,「紅學」能熱當然是好,這比日本漫畫熱、韓國影視熱、哈利·波特熱、美國大片熱更舒服一些。一個民族,它那歷代不滅的靈魂,以各種形式在無盡的時空裡體現,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形式,就是體現在其以母語寫出的經典文本中,正如莎士比亞及其戲劇之於英國人。曹雪芹及其《紅樓夢》,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魂魄的一部分。閱讀《紅樓夢》、討論《紅樓夢》,具有傳承民族魂,提升民族魂的無可估量的意義。

記者:但也有不少評論認為,這股紅學熱是虛熱,是紅學的「大躍進」,大眾的文學狂歡。「紅學」作為一個學術的東西,它並沒有「熱」,表面上是出了一大堆書,但很多書根本就是把舊書改頭換面之後重新出版,一點新的東西都沒有,眼下的現象很可能就是一種「紅學泡沫」。紅學是不可能大眾化的,它是少數人的東西。對此,您是怎麼看的。您曾說,紅學的生機在民間,事實根據何在?

劉心武:我覺得我為民間紅學拱開了一道藩籬,為平民紅學研究群體出了口悶氣。這說明,紅學研究不僅應該,而且已經逐步成為了一個公眾共享的文化空間,現在的態勢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民間紅學的水流旺起來,暢起來了——當然這不是我一個人努力的結果,是若干民間紅學研究者與專業人士共同奮進的成績。

關於紅學究竟是真繁榮,還是假繁榮,或者說是在「升虛火」,對紅學做出宏觀判斷,不是我這樣的一個「紅學票友」所能承擔的。我就是自己喜歡《紅樓夢》,作了點研究,研究的成果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我就給他們出版,電視台邀請我去錄製講座,開始我一再推辭,但是他們一再誠懇地邀請,也就去錄製了節目,如此而已。如果說現在紅學不是真繁榮,我不是相關責任人,問責問不到我這樣的「票友」身上。好比一種戲曲現在不繁榮,或者出現了「假繁榮」,你不能去跟「票友」發火,向「票友」問責,如果出來指責的是專業人士,那就真讓人發愣。希望指責「假繁榮」的人士,趕快營造出真繁榮來,讓公眾共享。

記者:有不少人說您已經江郎才盡,寫不出好的小說,因此在《紅樓夢》中尋找新的生長點,是這樣的嗎?

劉心武:我並不認為我進行「紅學原型」研究是不務正業的行為。我對《紅樓夢》作原型研究,就是為了學習曹雪芹把生活真實昇華為藝術真實的本事。曹雪芹教會我,要有政治傾向,但到頭來要超越政治;要尊重真實,但要會進入藝術想像;要有寬廣的人道情懷,但又不能迴避人性的詭譎。

至於說我寫不出小說,那更是別人對我的誤解,其實我一直在發表小說。我最新的小說集《站冰》去年夏天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裡面寫的主要是外地到北京的民工的故事。今年我已經發表了兩個短篇小說。從去年到現在我已經出了17種書。像《心靈體操》,是很貼近現實的隨筆集,今年由時代文藝出版社推出。我仍在創作,只是目前我的小說遠沒有在央視講《紅樓夢》那麼引人注意。我的紅學研究當然凸顯著我的個性。

記者:《紅樓夢》研究與您的寫作是不是有衝突?

劉心武:我努力去體會曹雪芹的創作心理和寫作路數,從中汲取營養。我對自己作品,最珍愛的是《四牌樓》,這部長篇小說就飽浸著《紅樓夢》的汁液。

此外,我的《秦可卿之死》、《賈元春之死》、《妙玉之死》等,可稱為「『紅學』探佚小說」。這種「學術小說」可以說是小說創作中的一個獨特品種,它與一般的虛構小說是有區別的,在這些小說中,我都嚴格地做到:人物、情節、細節或者有《紅樓夢》前80回的正文依據,或有脂硯齋批語的依據,或有我的正式探佚論文的成果為依據,本來應該在小說後列注一一指明,考慮到對一般讀者來說會覺得煩瑣,影響順暢閱讀,才沒附詳注,但都在後面有概括的說明。對於我來說,寫小說和研「紅」不僅沒有什麼齟齬之處,倒有魚游春水之樂。

記者:有人認為您現在將精力放在研究《紅樓夢》上是放棄了關注現實,是一種不務正業。您怎麼看?

劉心武:《紅樓夢》包含著博大精深的內涵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普及宣講《紅樓夢》與當年寫《班主任》同是一種現實關懷並無矛盾更無所謂「墮落」。

【原載】 《新民週刊》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