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史上的「秦可卿之爭」
紅學史上的「秦可卿之爭」
翻開紅學史,關於秦可卿之爭是由來已久的問題。但從來沒有像劉心武先生把對秦可卿這一形象及相關問題的研究,視為紅學的一個分支——「秦學」。關於秦可卿的研究能夠成一門學問嗎?帶著這些疑問,去探尋劉心武先生研究「秦學」的路數和內涵。
劉心武先生在《劉心武揭秘〈紅樓夢〉》「說在前頭」作了表述:
從對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紅樓夢》文本背後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權力之爭,並不是我的終極目的。我是把對秦可卿的研究當作一個突破口,好比打開一扇最能看清內部景象的窗戶,邁過一道最能通向深處的門檻,掌握一把最能開啟巨鎖的鑰匙,去進入《紅樓夢》這座巍峨的宮殿,去欣賞裡面的壯觀景象,去領悟裡面的無窮奧妙。
這段表述告訴我們:劉心武先生選擇秦可卿這個人物形象作為「秦學」突破口,理由是:「《紅樓夢》的『文本』(或稱『本文』)。眾所周知,現存的《紅樓夢》前八十回裡,秦可卿在第十三回裡就死掉了,是『金陵十二釵』裡惟一一個在公認的曹雪芹親撰文稿裡『有始有終』的人物;可是,又恰恰是這一『釵』,在現存文本裡面貌既鮮明又模糊,來歷既有交代又令人疑竇叢生,性格既在行為中統一又與其出身嚴重不合,敘述其死因的文字更是自相矛盾、漏洞百出。虧得我們從脂硯齋批語裡得知,形成這樣的文本,是因為曹雪芹接受了脂硯齋的建議,出於非藝術的原因,刪去了多達四五個雙面的文字,隱去了秦可卿的真實死因,並可推斷出,在未大段刪除的文字中,亦有若干修改之處,並很可能還有因之不得不『打補丁』的地方。因此,『秦學』的第一個探佚層次,便是探究:未刪改的那個《紅樓夢》文本,究竟是怎樣的?」1
這裡他涉及幾個問題:(一)《紅樓夢》文本中秦可卿形象是被「刪改」過的;(二)「刪改」過的文本隱去了秦可卿死因;(三)「秦學」探佚曹雪芹「未刪改的那個《紅樓夢》文本,究竟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要搞清楚,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第一,「秦可卿之死」的論爭在「紅學」發展史上是怎樣揭開的?第二,半個世紀以來,學術界對「秦可卿死因」之爭有哪些主要的論點?第三,劉心武先生的「秦學」是對《紅樓夢》文本的秦可卿研究,還是「秦可卿故事新編」。這些問題的一一辨析,才能使我們對「秦學」的內涵有一個大致瞭解。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弄清一個理性的前提:從紅學史上最早揭開「秦可卿之死」的論爭,直到學術界目前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和劉心武先生的「秦學」研究,表面看起來都是在《紅樓夢》文本有關秦可卿的基礎上的探佚,但二者之間有一個原則性的區別:無論是對《紅樓夢》文本秦可卿的研究,還是脂評提到的對此的「刪改」,所能給我們提供的探佚範圍,都有一個限度,就是不能離開《紅樓夢》整體敘事結構的藝術設置,也不能離開秦可卿形象的基本特徵及發展脈絡。一句話,不能離開文學研究。否則,便不是對《紅樓夢》的研究,而是藉著《紅樓夢》文本,另外搞什麼「秦可卿故事新編」。「秦學」的要害問題正在這裡,離開了《紅樓夢》文本,去探佚什麼,去揭秘什麼,從根本上取代了《紅樓夢》的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