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從小說到電視連續劇(外二篇)
《紅樓夢》的改編作品很多,小說問世後不久,改編本就出來了,如阿英同志整理搜集過一部《紅樓夢戲曲集》,胡文彬整理了《紅樓夢子弟書》、《紅樓夢說唱集》,李光有《紅樓夢》大鼓書等。作者大多數是下層的民間藝人,如著名的東調子弟書的作者韓小窗;也有一些上層名士,如《紅樓夢傳奇》作者石潤玉(乾隆55年的狀元)。
近幾十年以來作品就更多了,電影、歌舞、戲曲都有。天津小彩武創作的京韻大鼓很受群眾歡迎。王崑崙、王金嶺合作的昆曲《晴雯》;王文娟、徐玉蘭主演的越劇《紅樓夢》;京劇有《尤三姐》(童芷苓主演)。電影方面解放前有兩部,比較大的一部叫《紅樓夢》(阮美雲反串賈寶玉,王丹鳳演薛寶釵,周璇演林黛玉);《紅樓二尤》(言慧珠演尤三姐,林默予演尤二姐)。還有川劇《王熙鳳》,話劇《絳洞花主》,梅花大鼓有《秋窗風雨稀》等。這些作品在普及《紅樓夢》方面是不可低估的。而且幾乎達到淹沒原著的地步。
1987版電視改編本和以往改編的有哪些不同?主要有兩方面的特點:
第一、是全。可以說是最系統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次改變。改變由於篇幅、形式的限制,不可能把《紅樓夢》豐富的內涵和意義都表現出來。如越劇、說唱作品,只能吸取其中的一部分。而電視連續劇容量比較大,可以多集,新加坡拍了一百多集。這次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紅樓夢》是三十六集,這就有可能把整個《紅樓夢》搬到電視屏幕上來。過去改編作品,給人印象好像這部作品寫的就是寶、黛、釵愛情婚姻悲劇故事。實際這部書所反映的內容遠不止這些。寶黛愛情32回以前寫的多,以後就少了,45回以後乾脆沒了,話題轉到其他問題上去了。僅僅從愛情婚姻悲劇這一層次上理解這一作品,那是貶低了《紅樓夢》的價值,至少還有:
一通過這個大家族的衰亡,闡發了「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望高必跌重,榮辱自古週而復始,人命豈能常生不老的常識,世上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變化著,這是當時社會所能認識的最高層次。
二在男性為中心的廢墟上發掘出一組純真可愛的女性形象,為這組女性美大唱讚歌,寫美的毀滅痛悼不已。
三通過賈室玉形象的塑造,把讀者的同情心引到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一方。大家同情賈寶玉與社會格格不入,究竟是賈寶玉錯了還是社會錯了?用這一方法來抨擊不合理的「天理」對「情」的摧殘。
這次改編可以說把以上的內涵、立意表達出來了。電視劇通過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腐朽衰敗過程的描繪,讓觀眾從屏幕上形象地看到了封建社會沒落的必然趨勢。同時也表現了以寶玉為代表的叛逆者、反抗者。因此,反封建的主線始終貫穿全劇。
第二,在忠於原著方面下了功夫。以往改編想忠於原著也不容易做到,這次有了可能。「忠於原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國外改編都有這樣的體會,雖比較難做,但比《紅樓夢》改編還容易。《紅樓夢》有極特殊情況,前八十回後四十回出自兩人之手。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後四十回是高鶚續的。這部書是拼成的。這樣在主題、人物性格發展、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諸方面都不統一。據考證曹雪芹原來可能寫了一百一十回或一百零八回。八十回後面部分在曹雪芹活著時就已傳丟了。但肯定是一個悲劇。現在起很大作用的是傳本一百二十回的。電視改編者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對待120回本?範圍究竟怎麼劃?一百二十回算一個整體,還是八十回算一個整體?研究前80回與後40回能否接起榫來。研究者們指出後40回有很多地方是違背曹雪芹的本意的。在這方面紅學界多年來寫了很多的文章,是可以定奪的。
續書寫大團圓結局,是高鶚不忍心看著賈家就這樣敗落下去,出於好心,但耽誤了一部好作品。他將曹雪芹的本意完全扭曲了,曹雪芹實際是要寫「食盡鳥投林」「樹倒猢猻散」這樣的結局。後四十回不是這樣寫的,而寫成了「沐皇恩賈家延世澤」、「賈家家道復初」、「平反昭雪恢復名譽」、「退還家產」等等。
所有人物性格,尤其是主要人物性格,多多少少也有些扭曲。扭曲不是正常發展,轉變也應有轉變的契機,實際把形象的完整性破壞了。寶玉在前八十回給我們的印象很深,他鄙薄仕途經濟,視賈雨村流露度為祿蠹,不願意多來往。到後四十回完全變了,成了熱心仕途經濟的人了。八十一回寫「奉嚴詞兩番入家塾」,後來又給巧姐講《列女傳》,甚至還去參加了科舉考試,完全不是我們所熟悉的賈寶玉了。
黛玉也有這種情況,她和寶玉的愛情基礎是共同的志趣、共同的追求,「林妹妹可曾說過這些混賬話不曾?」林妹妹是從來不說混賬話的。後四十回林妹妹也開始說混賬話了。
王熙鳳是最不該設「調包計」之人,王熙鳳很聰明。可後四十回把她寫得很傻、很笨,盡跟自己過不去。她把寶釵拉過來做寶二奶奶,遠不如叫黛玉做寶二奶奶對她有好處。她是從大老爺(賈赦)那邊借調過來的,到二老爺(賈政)這邊當管家,並不是法定的管家者。內當家(寶玉媳婦)若是個非常過硬的媳婦的話,對王熙鳳不利;但黛玉做了寶二奶奶,會對王熙鳳毫無影響、沒有威脅;若是寶釵做了二奶奶那就不一樣了。寶釵的才氣、性格,在賈府上上下下的關係都超過了王熙鳳,而且還受過管家的基本訓練、實習過。鳳姐有一次「小月」顧不了家了。王夫人就將權交給三個人:大奶奶李紈、三姑娘探春和寶釵。試想,如果讓這樣一個能人做了寶二奶奶,王熙鳳豈不要考慮考慮將來自己怎麼辦?她輕易把寶釵拉來,這就更不符合她的性格,「調包計」雖寫得非常精彩,但基礎不對。只好把它捨去。因為電視劇最講究的是生活基礎。
捨棄後40回,有哪些依據呢?
一、根據正文、伏線。從前八十回裡找。《紅樓夢》中有很多暗示關合到八十回以後的事情。如香菱判詞:「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兩地木」是「桂」,指夏金桂,自從來了夏金桂,香菱就一命嗚呼了。但高鶚續書改了,沒讓香菱死。金釧同寶玉說的那段話:「金簪子掉在井裡早晚都有你的,急什麼?」果然沒多久就跳了井了。像這些暗示都是改編的依據。
二、人物性格發展的必然邏輯。對原作改動最大,也是最大膽的地方,是更改了寶玉、寶釵同結「金玉良緣」的原因。原作寫鳳姐調包,賈母默許。這不符合人物性格發展邏輯,鳳姐一直喜歡寶二爺,且不一定願意工於心計的寶釵來當寶二奶奶,與自己爭權。再看賈母她疼愛寶玉、憐愛黛玉,也未必贊同「調包」之計。因此,在電視劇中,改成了寶玉、寶釵的結合,為元妃省親時賜婚。另外,黛玉之死,也並不在寶玉、寶釵結婚拜堂之時。改為寶玉送探春遠嫁國外,黛玉在大觀園中多聞風言風語,鬱悶成疾,待寶玉歸來時,黛玉已死。
三、情節推進的必然邏輯。《紅樓夢》原著中的時序安排,大致寫了賈寶玉出生後20年的事情。而林黛玉、薛寶釵與寶玉在一起生活了十年之久。歲月的變化使他們從「孩提之間」變成了能做詩論文、談情說愛的青年。由於改編者不太喜歡曹雪芹的時間安排,因此,電視劇與原著存在一段「時間差」。
電視劇的開頭、結尾也與《紅樓夢》原作不同。為盡量使主線明朗,且讓觀眾盡快感興趣。電視劇從林黛玉乘船北上開始,一江碧水托畫舫,林妹妹觀兩岸景色,顰眉不語。在略含淡淡憂愁的音樂聲中,《紅樓夢》映出了第一集。從電視劇開場的人物形象與原著的「時間差」來看,要表現年齡的變化(黛玉進賈府只有六七歲、寶玉10歲、寶釵10歲、王熙鳳16歲)是勉為其難的。
結尾改變了大團圓結局。為體現作者曹雪芹「飛鳥各投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的旨意,電視劇的畫面是:賈家被抄後,鳳姐死於廟中,寶玉淪為乞丐。在銀裝素裹的一派寒冬氣氛中,寶玉四處行乞,鳳姐的屍體則被人裹在席筒中,拖往荒郊。白茫茫一片大地上,僅留下一道拖過的壓痕……
四、脂硯齋批語的提示。脂硯齋的批語,不同於張竹坡評《金瓶梅》,李卓吾批《水滸》,毛宗崗批《三國》。他們多是讀後有感而發,就批上去了,與作者毫無關係。脂硯齋與作者關係十分密切,脂硯齋等(作批語的)與曹雪芹關係十分密切。究竟有什麼關係?有人說是叔叔,有人說是原妻,有人說是兄弟。不管是什麼,可以肯定關係很熟。而且脂硯齋深深知道該書之底的。有的看過曹雪芹全部書稿。從脂評本得知,在前八十回就透露出後四十回的一些內容,提供了很多線索。電視劇根據脂評本的批示就加入了「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一節,以闡述《紅樓夢》原作中留下的一個謎,解釋了秦可卿之死的秘密。
五、零星文獻資料。曹雪芹命很苦,沒有地位,不像今天小說家這樣風光。那時小說屬於巷語末道,不登大雅之堂的。因此沒人替他作傳,資料很少,從原作者那裡拿不出多少資料來,只是零星有點。筆記傳聞中提到過有舊式珍本,那裡有些原稿文字在裡面。
六、《紅樓夢》多年的研究成果。紅學問題比較複雜,幾乎每個問題都有不同的觀點,釆各家之說,擇善而從。然後再參考高鶚續書,把後四十回還原成素材來對待,對改變還有意義。
從電視劇劇本結構看,大的方面是遵循了小說的結構的。《紅樓夢》同其它小說不一樣,魯迅說:「自《紅樓夢》一出傳統的寫法都打破了」,包括結構。它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傷一塊就接不上,調整一下也接不上。電視劇是另外一種藝術形式,必要調整是應該的,但大的結構應忠於原著。電視劇分集時沒有強求每一集結構都一樣。《紅樓夢》不同於《水滸》《三國》以情節取勝,大的波瀾起伏不是沒有,但很少。如「尤三姐自刎」、「寶玉挨打」、「抄撿大觀園」等,可以按原書抽出結構。更多的內容是行雲流水式的詩情畫意,是生活化的,有時記載一些家庭瑣事,穿衣吃飯,以小見大,從平凡中看出許多不平凡的東西。所以每部分不能完全一樣。「以事造景」,根據某一部分的內容決定這一集的結構形式。這樣從表面上看每集的形式不統一,這正形成了電視劇每集的不同章法。
劉姥姥與賈府是什麼親戚
賈府這樣的王侯之家怎麼有劉姥姥這個如此寒傖的窮親戚呢?原來板兒的曾祖父是個小小的京官。也姓王,和王夫人的父親認識,因貪王家的勢力,便連了宗,認作侄兒,按輩分數下來,劉姥姥的女婿、板兒的父親王成便稱王夫人為姑媽。
《紅樓夢》的前五回是一個提綱挈領的大楔子,為使讀者掌握繁複的事件和人物,曹雪芹把前五回作為序幕來寫,從不同角度對書中的人物事件作了總的介紹和解釋。
第一回,寫頑石還淚的神話,寫甄士隱的破落和賈雨村為功名奔走。這裡介紹了曹雪芹反對才子佳人黃色小說的創作觀點;介紹了自己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創作過程;介紹了水旱不收「盜賊」蜂起,官兵剿捕的背景,以此勾勒了封建末世的輪廓;還預示了將真事隱去,用假語村言的表現手法來寫這部書。這當然和曹雪芹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了。
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扼要的介紹了賈府的歷史及日趨衰敗的現狀,重點介紹了賈寶玉的思想性格。
第三回,林黛玉進府,寫了賈府生活的豪華、等級森嚴,並介紹了賈府的一些主要人物。 第四回,葫蘆僧判葫蘆案,介紹了四大家族賈、史、王、薛的特殊地位和封建制度的反動本質。寫薛寶釵進府。至此《紅樓夢》中的三個重要人物(寶玉、黛玉、寶釵)都出場了。
第五回,寫賈寶玉夢遊太虛境,通過夢境預示了眾多女子的不幸。《警幻仙曲演紅樓夢》把全書人物做了概括,暗示性的介紹籠罩著全書。正如脂評所言:「觀者萬不可被作者蒙蔽了去,方是巨眼。」我們只有對「情種」、「風月情濃」之類,「煙雲模糊處」,於假中見真,知道人物的身世命運都必然受他們生活了的那個社會所制約,從中看出這個社會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才能正確理解這部小說的偉大價值。
本事正文,是從第六回劉姥姥一進榮國府開頭。作者為什麼要從「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個人家」寫起?其深意在於溝通上層與底層,京城與鄉村的聯繫,一開始就將讀者的目光引向更為廣闊的視野。其次,秋盡冬初,王家冬事未辦,讓「積年的老寡婦」劉姥姥到榮國府去「打秋風」「見一見世面」,突出了貧富對比與炎涼世態。再次,此回劉嫗「一進」,隱伏「二進、三進及巧姐姐之歸著」(「脂批」)。千里伏線,首尾相應。
劉姥姥三次進榮國府,對我們掌握《紅樓夢》的結構是十分必要的,三次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第一次,鳳姐向這位窮親戚訴說了「大有大的難處」。但當時賈府還是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蟲,所謂「拔個汗毛也比劉姥姥腰粗。」 第二次,寫劉姥姥醉臥怡紅院,那時賈府仍處在迴光返照的階段,擺酒設宴還熱鬧得很。這初進、二進的描寫,介紹了賈府的繁華奢侈和許多主要人物。第三次,進榮國府已是抄家以後,賈府已徹底敗落,鳳姐不得已向劉姥姥托孤,請她照料自己的獨生女兒。
作者通過劉姥姥三進榮國府的前後對比、描寫,點出了賈府繁華、衰敗的三個階段。劉姥姥是賈家衰亡歷史的見證人。劉姥姥三次出場是結構的重要安排,獨見曹雪芹的匠心所在。除此之外,劉姥姥也是能出大力救助賈府的人。拈煙花好(巧姐)為兒媳婦。脂評說:「老嫗有忍恥之心,故後有招大姐之事。」從劉姥姥身上看到了一個農村普通勞動婦女的思想品質。
關於《紅樓夢》小說的時序問題
《紅樓夢》一書基本上以順時形式描述賈寶玉出世後20年間的事情。現按照原著的時序簡單整理如下:
第一年:賈寶玉出生(即大荒山青埂峰頑石下凡),賈雨村別甄士隱進京趕考。
第二年:甄英蓮(4歲)被拐。賈雨村因貪財被革職。
第三——七年:略。
第八——九年:賈雨村教授林黛玉(林年僅6歲)。
第十年:黛玉亡母。賈雨村復職。黛玉進京入榮國府。其時寶玉10歲,王熙鳳16歲,薛 寶釵10歲(生日1月21日,比寶玉大)。
第十一年:賈寶玉夢遊警幻司。書中註明寶玉「尚是孩提之間」。
第十二年:寶玉上學。劉姥姥一進榮國府。秋,熙鳳設相思局賈瑞得病,約一年後死去。冬,黛玉回揚州(父病)。
第十三年:賈蓉(20歲)妻秦可卿亡。賈元春入選妃子。黛玉父亡,年底回京都。
第十四年:寧榮府趕造大觀園。
第十五年:賈元春探親。寶玉及眾姐妹住進大觀園。賈政痛打寶玉。劉姥姥二進榮國府。
第十六年:賈赦死。賈璉偷娶尤二姐。八月尤三姐自刎。年底尤二姐吞金自盡。
第十七年,黛玉重結桃花社。八月賈母八十壽慶。晴雯被趕出。至此,前八十回結束。在曹雪芹筆下賈寶玉十七歲,林黛玉僅十四歲。
從小說來看,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在一起生活了十年之久。歲月的變化使他們從「孩提之間」變成了能做詩論文、談情說愛的青年,最後大多以悲劇的結局告終。當然,電視劇出場的人物形象與小說是存在著「時間差」的,想叫電視劇表現年齡的變化有些勉為其難,也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