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張錦池教授《紅樓夢考論》

評張錦池教授《紅樓夢考論》

評張錦池教授《紅樓夢考論》

紅樓絮語

一座山,看上去腰巖崔巍,高不可攀,等你費盡周折攀登上去,所見卻可能平淡無奇。另一座山,可以讓人拾級而上,如履平夷,可是你在不知不覺間登頂以後,卻可以把勝景盡收眼底。試問,你願意攀登哪一座山呢?如果讀書如登山,你又願讀哪一部書呢?張錦池先生的《紅樓夢考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下簡稱《考論》)。無疑是後一種山,後一部書。閱讀這本書,你會在作者的循循善誘下,自致幽深,漸入佳境。所以馮其庸先生說其「導人探幽.別開佳景」,確然 但請讓我略作補充,它是導人探幽於通衢,別開佳景於鬧市的。紅學是當世之顯學,翻閱建國以來的紅學著作和論文,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過於擁擠,於是很有一些學人被擠到搜奇探佚的狹路上去了。《考論》則不然.它所考所論,不獵奇,亦不故作博大精深,而只是立足於文本,平實地講來,乍看去彷彿誰人都能說得出,細品卻又確是一家之言。《考論》中所收十八篇文字,除《(紅樓夢)作者考》和《論(紅樓夢)四十回》寫於八十年代以前,曾收入作者的《紅樓夢十二論》(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外,其它十六篇文字均寫於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這二十來年時間裡。這些文字,舊者 過時,新者不趨時,均經得起人們反覆品味。具體而言,《考論》有如下特色:

    獨具只眼,推陳出新,是《考論》發現問題一大特色。發現新材料。從而發現新問題,得出新見解,更多地靠的是運氣;而在舊材料中發現新問題,得出新見解,則更多依靠的是眼光。《考論》發現問題所依賴的材料往往是同行們耳熟能詳的。比如曹雪芹的生卒年問題,歷來眾說紛呈,難成定論,其原因正如《考論》所云:「一研討曹雪芹的生年問題,便先推斷其卒年,再推度其享年,然後推算之,已成為專家們的思維定勢,致失之交臂而已。」而《考論》作者卻根據作為研究《紅樓夢》最基本、最尋常的材料,被論者反覆引證過的三條脂批,推斷曹雪芹生於1718年。這一最新的考證成果,深為同行所認可,如馮其庸先生即以為「從相關的文獻資料來看,是比較接近實際的。」

    立足文本,通向生活哲學,是《考論》思考問題一大特色。沒有一種文學理論能取代讀者對文本的閱讀,這就要求理論家們把自己的理論立足於文本之上;也沒有一種文學理論能取代讀者對於生活的思考。這就要求理論家們有自己獨到、真誠的生活哲學。不如此。則理論必然成為空洞的、毫無個性的一堆條條框框,成為玷污作者、戕害讀者的精神垃圾。《考論》中許多對於《紅樓夢》的精采見解,正是作者在立足於文本的基礎上,融入自己對生活的獨特、真誠的思考後得出來的。如其評價《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常以李贄「童心說」為依歸。賈寶玉曾有句名言:「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分明一個人,怎麼變出三樣來?」《考論》作者認為,「《紅樓夢》借賈寶玉之口所說的女兒一生『三變』,實際上是指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毒害社會人心之酷。所謂『寶珠』變成『死珠』、變成『魚眼睛』的過程,實際上是指一個人由於入世日深而日益喪失『童心』的過程。」《考論》作者通過對賈寶玉、晴雯、司棋等人的分析,說明了曹雪芹所提倡的「童心」是指人的「自由平等觀念」,是「人的與生俱有的本性」。所以《紅樓夢》的思想「給李贄所說的『童心』充實了具體內容。」《考論》作者對寶玉的一句「呆話」的詮釋,不僅讓李贄的「童心說」煥然一新,也是幫助我們深入理解《紅樓夢》中人物形象乃至曹雪芹創作本旨的一把鑰匙。而賈寶玉所憧憬的那種「自由的、平等的、和諧的、美妙的社會」,也含蓄地表達了《考論》作者對於現實問題的思索。說到底,只要我們所身處的外在環境還不夠完美,我們就要在堅持理想、明哲保身、同流合污三者之間作出選擇,讀一下《考論》,不難獲得某種有益的啟示。小中見大,觸類旁通,是《考論》論證問題一大特色。《考論》作者在淪述紅學研究中一些重要問題時,往往以其明眼慧心,抓住文本中常為人忽視的細節作為切人點,然後再觸類旁通,層層展開,形成八方匯聚之勢,因此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比如《考論》論述《紅樓夢》的結構學,這本是一個極大、極難纏的題目,但《考論》作者卻是「從芳官的耳環說起」的。《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中寫芳官,「右耳眼內只塞著米粒大小的一個小玉塞子,左耳上單帶著一個白果大小的硬紅鑲金大墜子,越顯的面如滿月猶白,眼如秋水還清。」作者認為,「這當然不是一種對稱美,因為,無論形狀大小,還是色彩、質地,都不對稱。這也不是一種對比美,因為,兩耳皆有,不是一有一無。這是一種均衡美,因為,那個右耳上的米粒大小的小玉塞子與左耳上的白果大小的硬紅鑲金大墜子,二者的形狀、大小、色彩、質地雖則殊甚,但在價值上卻給人以相等的感覺,恍若稱砣雖小壓千金似的。它與五官的對稱相統一,形成一種非對稱美;而這種非對稱美,反轉來又烘托著五官的對稱。從而也就使芳官『越顯的面如滿月猶白,眼如秋水還清』。」這段分析可謂洞幽燭微,辭約而旨達了!偉大的作家懂得「納須彌於芥子」(別忘了《紅樓夢》就是從「芥豆之微」寫起的),這就要求他的評論者們懂得在芥子中發現須彌。《考論》作者細密的分析與曹雪芹細膩的筆墨相映成輝。他的分析不僅給人以美的啟迪,也為他的立論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出發點。從這一起點出發,《考論》對《紅樓夢》的人物安排、章回佈局、重大關目、情節線索,直至通部格局逐一考察開去,其考察對像越來越大,其分析方法又總是具體而微。最後得出《紅樓夢》的總體特點是「對稱中有不對稱、不對稱中有對稱,從而形成均衡美」這一結論。從其論證的出發點來說,作者是膽大心細的,就其論證過程來說,作者又是極為耐心、面面俱到的。他賴以說服讀者不僅是靠在一粒沙中見世界這樣驚人的識見,同時也是靠身當絕頂,俯視眾山這樣開闊的眼光。

    作為一名從教三十七年的教授,《考論》作者是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他的心血也更多地傾注到學生身上。如果說《考論》有什麼不足的話,則在於其論證雖深細、周詳而略嫌詞費,這或許是作者有意為之吧。因為,作者面對的不僅是學識淹博、一點即通的專家,更是需要引導、需要啟發的學生們。舉一反三,是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舉十明一,則是教師對自己的要求。

    《考論》所取得的絢爛成就不僅是作者數十年如一日對學術真誠思考-、鍥而不捨、癡迷追求的碩果,更是作者數十年如一日立足講台,精研教學藝術的結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