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先生研究紅學的主要成果
俞平伯先生晚年的紅學主要觀點
俞平伯先生是我的親娘舅。在我的幼年,向我傳授的是愛國主義而不是唯美主義。俞先生從不堅持己見。在《 讀詞偶得》 上,他反對胡適對李煌「浪淘沙」中「獨自莫憑欄」的解釋。但三十年後,他在《唐宋詞選釋》 中,卻改而從胡,這正是他擇善而從的明證.
俞先生的楷模,還使我明白了不拘執己見者必不憚於自修正的必然性,
據此,俞先生對《 紅樓夢》 的看法、到晚年餘力不衰,轉多新見的必然性,就不出我的意料之外了。俞先生晚年認為《 紅樓夢》 後四十回問題,實質上是曹雪芹要想改寫《紅樓夢》 ,改是改不了的,但可能有草稿,有的散失,有的幸而為高鶚所得。對高鶚續書之功,俞先生予以肯定。我個人的領會是:續書必以創作為主,率由舊章者必無成就。如果戈理作《巡按》 ,雖其題材源於友人的揭示,終究是果戈理的創作。俞先生《 讀詞偶得》 卷末論周邦彥之結論曰:「蓋今人動輒言孰創作,孰蹈襲,大抵皆耳食之論也。」(大意如此)
然而俞先生何以估計雪芹要改?這是他在晚年備加關注《 紅樓》 所涵的哲理;否極泰來的思想,可能是雪芹中年以後的思想。然而如何下筆,決非易事。我個人認為,曹雪芹不是叛逆,而是封建統治者所踐踏的孤臣孽子(見江淹《恨賦》 )。雪芹洞察封建社會的膏肓,而他所處的歷史條件,工人階級尚未出世,最多只能寄托於否極泰來,從反面說,最多也只能預感到「於無聲處聽驚雷,」一灑銅駝之淚,如索靖之於西晉。作為孤臣孽子,歷史性的出路只有三條:《論語》 曰「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或抱殘而傳種,或忍辱而負重,或有殺以成仁,雪芹亦如斯而已,豈有他哉?是則我們看雪芹應如魯迅先生看阮籍那樣。我曾認為林黛玉(俞先生夙解,改用「代玉」)詠黃葉的詩篇是孤臣孽子剖明心跡的力作,以此求教於舅父而首肯。故我以為俞先生強調《紅樓夢》 的哲理和思想性,是他晚年的特別側重的思路,轉向華夏文明的傳統主流的儒學。俞先生曾告訴說:「如果按色空觀念來講,如果曹雪芹本人充滿了色空觀念,那麼賈寶玉就不是戀愛至上者,而是戀愛的虛無主義者(《紅樓》 或有些這樣的痕跡)。」他又曾教育我說:「中國知識界有兩個代表人物:一是諸葛亮,又一是陶淵明。前者出山,後者雖非不出山而歸於不出。前者是法家的面孔,儒家的骨子(家昌按:李斯相秦亦用儒術:儒與法非相互絕緣者。「四人幫」之濫調、不可聽也),後者道家的面孔,儒家的骨子。曹雪芹雖受佛教影響,骨子還是濡家。按俞先生這一思想,那「剩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就非改不可了。我個人以為曹氏是做夢也想不到《紅樓夢》 會成為「反封建的教材」的。倘若真的想到,那就是他有超前的預感了。
還有俞先生遺留的問題(或曰課題)也很有益。俞先生從來不搞個人迷信和盲目崇拜。他 曾指出李白、杜甫的短處。他說:李詩未免多所重複,杜詩難免病句,「如入武庫,利鈍雜陳」。他指出:既是武庫,焉能清一色的利呢?對《紅樓夢》 的失誤他也主張弄清而不主張盲從。他也有為賢者辯解之言,例如他說《 紅樓》 描寫寶玉等人明明是青年卻寫成孩子,是不得已的;因為這樣的情趣比較易於被讀者接受,否則溺愛《金瓶梅》 的人就會另眼相看了。他曾有意要撰寫一部專門就《 紅樓夢》 提出問題的書,曰「紅樓百題」,可惜未能如願,他晚年的精力不足,和大遭批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在香港也曾指出:對曹雪芹的仰慕,不要變成迷信;這見解也必然會引起後人重視的。
俞平伯先生對紅學的最後見解
(一)俞先生最後在1980 年5 月26 日香港國際紅樓夢研討會上作了《 舊時月色》 的講演,歎惜紅學中「評價文學方面的巨著,似迄今未見… … 似應多從文哲兩方加以探討。」又日:「一邊倒的讚美並無助於正確的理解… … 本書雖是傑作,終未完篇… … 曲為比附,則真賞愈迷,良為無益… … 」家昌按:名著多瑕,中外皆有,英國哥德斯密著《 維克斐牧師》 漏洞百出,自相矛盾,而其書震銹古今,價值絲毫不減。雪芹有漏,毋庸諱言,其書終是十八世紀全球最佳之說部,評語見美國桑代克《世界文化史》 。桑氏此評,明白無誤將英之迭更司,法之雨果,一律置諸雪芹之下矣。俞先生又以為脂評未必盡於後事相應,曾有詩曰:「脂硯芹溪難並論」。
(二)針對以上情況,我的舅父生前曾對淺說過,「漏洞既有,並論又難,我估計雪芹晚年,曾想徹底修改《紅樓夢》 ,且已動筆,見於殘稿,而又失傳。如天假以年,《紅樓》 必面貌全非,高氏鮮得具殘稿未可知也。」家昌按:原舅氏本意,蓋以續書為難事。改寫也未改就。孔子曰:「再思可矣。」「我輩學作詩詞,往往改來改去,最後仍回到原稿,值此之故也。舅氏常謂高鶚功大於過。家昌竊謂幸有高氏續筆,旁觀者清,若令雪芹自為之,恐轉妨令名,未可卜也。竊以為張先生的「雙兩說」足以頓開茅塞,使問題渙然冰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