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窗的《紅樓夢》子弟書創作
1
子弟書,又稱清音子弟書,是滿族民間曲藝.起於乾隆年間,至清末為止,盛行於北京、瀋陽和東北各地達150年左右。《紅樓夢》問世以後,據之改編的子弟書非常流行。據周紹良《紅樓夢書錄》所列約有四十多篇,胡文彬收羅海內外藏本集成《紅樓夢子弟書》,收二十七篇。
韓小窗,其生平事跡很難確實考證,只能得以大概印象。他早年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屢試不中。嗣後,結識了子弟書作家鶴侶(愛新覺羅·奕賡)等人,在他們的鼓勵下,開始從事子弟書的創作。因為他才高識廣.很快即成為其中的佼佼者。《紅樓夢子弟書》中收入韓小窗的創作有《一入榮國府》、《悲秋》、《寶釵代繡》、《芙蓉誄》、《雙玉聽琴》、《露淚緣》。這些作品在全部《紅樓夢》子弟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首先.從數量上看,韓小窗的創作在籍目上約占現存作品的四分之一.在篇幅上則占近一半。其次,從影響上看.雖然子弟書這種演唱形式已經不存在,但韓小窗的創作超出子弟書的範圍之外,發生著廣泛的影響。如在京韻大鼓、東北大鼓、= 人轉等民間說唱藝術中就廣泛地利用他的腳本去表演。最後,從藝術價值上看.我們不否認韓小窗的創作是非原創性的,它依賴<紅樓夢)這一經典小說作品,但也應該承認它們有其獨立的價值。而且對《紅樓夢》的普及和傳播都有很明顯的促進作用。
2
子弟書創作的絕大多數在故事情節上依賴其當代廣泛流行的戲曲小說。因此.這就要求作者能深入地理解原著的精神實質,也只有以此為基礎,才能完成再創作過程。
韓小窗當然沒有曹雪芹大富貴、大貧窮、大苦大樂的經歷,因此在理解原著的過程中難免就有某些細微的差距,像《芙蓉誄》中對晴雯性格的把握。在曹雪芹的筆下,晴雯雖地位卑下.但心性不讓大家閨秀,而韓小窗卻把她寫成小家碧玉模樣。小家碧玉或許是韓小窗所熟悉的女性類型,因此不僅晴雯如此,寶釵、黛玉等也無不如此。
但韓小窗和曹雪芹一樣,對自己時代的主流有極敏銳的把握,因此,韓小窗《紅樓夢》內在精神的把握則是非常準確的。這一點表現在貫穿於其絕大多數作品的濃郁抒情性。如《芙蓉》寫晴雯遭譴.被逐出怡紅院的一瞬間,作者用一百二十四個疊宇排比的句式,營造成一幅悲哀、憂傷、淒冷的情緒氛圍,與此前怡紅院其樂融融的描寫形成對比.從而為此後晴雯臨終前大膽表白愛情和寶玉哭祭晴雯的抒情性祭文預作鋪墊.使整個作品籠罩在濃郁的抒情背景中。再如《露淚緣》第十四回《哭玉》寫寶玉痛失所愛,其中用「我許你」、「我重你」、「我羨你」、「我慕你」、「我佩你」、「我喜你」、「我愛體」、「我賞你」、「我畏你」、「我服你」、「我聽你」、「我和你」、「我哭你 、「我疼你」、「我敬你」、「我信你」[1](p274-276)十六句排比。這是寶玉在黛玉已逝,人去樓空的背景中,回憶往日情景,直抒胸臆,最終以「從今後我也悟到夢中夢,看破無非鏡中花。不久的夜台見面重相聚,好和你地下成雙勝似家。這段情直到地老天荒後,我的鄢怨種愁恨永未拔」[1](P274-L276)這一愛情誓言把作品推向抒情高潮。在濃郁的抒情中.無疑有對封建禮教的憤怒,這正是韓小窗完成《紅樓夢》子弟書創作的前提,也是其創作的價值所在。
3
子弟書畢竟是民間藝術.它必然要面對聽眾現場演唱,這與放置案頭供閱的原著有很大的差異。在《紅樓夢》中,曹雪芹往往借助詩詞等藝術手法形成作品中不能驟然領會的情景,這就需要讀者的細心體味才能把握。韓小窗曾經說過,「文章要有餘不盡方為妙.越顯得煞尾收場趣味別」[1](p284)。這顯示了他對《紅樓夢》言近旨遠,餘韻悠長的藝術品味有良好的理解。但在子弟書中如何保持這一品味呢?韓小窗的創作實踐對此提供了一個圓滿的答案。
我們以《露淚緣》為例說明。《露淚緣》取材於《紅樓夢》第九十六回至第一百四回,但實質上把貫穿於全書的寶黛愛情故事綜合在一起進行集中敘述,演繹成十三回子弟書。作品頭回以「鳳謀」為題,寫鳳姐設計促成寶玉和寶釵的婚事。二回借傻大姐之口使密謀洩露,交代了全部故事情節展開的背景和各種矛盾。從第三回開始,通過黛玉探病.自歎、焚稿、訣婢、歸天、寶玉靈前哭黛等一系列敘述展開對黛玉和寶玉的內在心理描寫。其間把黛玉的癡情、不甘、絕望和寶玉的相思、痛悔、無奈刻畫得淋漓盡致。如第三回《癡對》中寫黛玉已知真相,面對寶玉時,作者用「似醉如癡笑嘻嘻」,「無語低頭流痛淚」.「又像是明白又像是癡」[1](P247-248)寫出黛玉此刻愛、恨、怨、憐、悲、痛⋯ ⋯百感交集,而無法理出頭緒的情態。第四回《神傷》中,黛玉病體沉重,在絕望中輾轉反側,一夜無眠,思緒萬端.其中有往事追憶,自傷身世,慨歎人情,有愛的傾訴,有怨詈之語,所有的這一切.充分地寫出了黛玉的無奈。應該說不僅是這些個別的地方,而是在整個的《露淚緣》中,作者對寶黛心理的展示是全方位的。這種全方位的展示往往是反反覆覆.具體入微的。因此,我們說鋪排張揚的深度心理描寫是韓小窗創作的另一特色。
從表面上看,鋪排張揚的心理描寫使作品的餘味減弱。但當以子弟書敷演《紅摟夢》故事時,原著中不能驟然領會的細節通過這種鋪排張揚的心理描寫得以擴大,使聽眾當下即能接受。應該說在子弟書、甚至在所有說唱藝術中,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作品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