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幽篁裡——傳王岡繪「曹雪芹畫像」補談
一、紅壇傳新訊
一夢紅樓二百秋,曹侯身世苦難求。這是《紅樓夢》愛好者在找不到曹雪芹生平系統材料後,發出的感歎之聲。
《紅樓夢》自傳奇問世以來,由於她飽含著深刻的寓意和巨大的藝術魅力,吸引著、感動著億萬的讀者。廣大的《紅樓夢》愛好者,在讀畢這部文學巨著後,自然地產生「讀其書,想見其為人」的一種迫切心情與願望,想多多瞭解這位文苑巨匠曹雪芹的身世際遇。
雖然,這部《紅樓夢》作品,早已進入世界文學的堂奧;紅學的研究,國際上也確認為一門世界學。一一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但是,作者的生平史料,卻似雲煙飛散,欲覓無從。今天我們能夠知道的曹雪芹生平,僅屬片鱗只爪,實在太少了。許多問題,存在空白點、模糊點、分歧點,令人興「何豐於文而嗇於人」的無限感喟!
在欲「知其人」的願望中,還有一種奢望,想到假若能獲見一幅為這位文曲巨星寫真的畫像,一睹丰采,這是多麼美好。這期望,也難以盡如人意。查清代人記述曹雪芹的斷片材料中,僅提到他「其人身胖頭廣而色黑,善談吐,風雅遊戲,觸境生春。聞其奇談娓娓然,令人終日不倦,是以其書絕妙盡致。[1]」未查到有人記述有他畫像存在。
到辛亥革命後,曾傳言有清代畫家王岡所繪的一幅「曹雪芹畫像」,但當時未引起紅學界注意。建國後,才傳出這幅畫像的照片,其原畫知為上海李祖韓先生收藏。據李氏題識,說畫上有乾隆間多人題跋及今人新跋[2]。這個信息,關係研究曹雪芹的生平,實在太大了。《紅樓夢》研究者,莫不希望從這些同時代人的題跋裡,發掘和探究雪芹新史料,如果這些材料確指曹雪芹,那末他下半世的傳記需要重寫。但事與願違,藏主李祖韓始終不肯公開此畫像,求者欲抄原跋亦未得,反而傳出此畫像「傳外說」。正是,雲龍見首不見尾,多麼遺憾!
此後,紅學界曾據傳出的這幅畫像照片,及傳言的題跋人物,著手探究,先後發表有關此畫像是曹雪芹抑非曹雪芹的論辯文章[3]。由於原畫像及題跋,難以見到,因此對於各項推斷,只能作為一種初測,難作定論。
筆者在很早看到研究者記載此畫像有傳外一說,因此想:欲覓難矣哉!後來訪問滬上一些老畫家,得知若干新線索,才開始追蹤。但為時已晚,藏主李祖韓及其妹李秋君已先後謝世。經反覆訪問李氏家屬,知道此畫像傳外說完全不確。遺憾的是:這幅畫像,在一九六六年秋間,真的「迷失」了[4]。
在追蹤期間,總算得到意外收穫,先發現了今人褚德彝、葉恭綽兩人對此畫像的兩篇跋文抄件[5];再後,和魏紹昌同志共同努力,跟蹤追索,發現了一軸李秋君據王岡原畫的摹本回。但原畫仍蹤跡未得。在此情況下,筆者存著藕斷絲連的一線希望,繼續訪問李氏家屬及有關人士,弄清了若干疑問,瞭解到部分新材料。但鑒於單憑這些訪問材料和李秋君摹本,未見原畫原跋,欲對畫中人作確切判斷,問題不易根本解決,所以將材料擱置起來了。總期望有朝一日,發現原畫原跋,再著手分析探究。一一轉瞬又是五年。
紅壇真的傳出新訊一一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諸同志的努力,終於發現了這幅畫像的部分題詠詩。一一快訊飛傳,震動紅學界,也引起《紅樓夢》愛好者的極大關注。
新華社於一九八○年六月十二日發出電訊說:世傳王岡繪「曹雪芹小像」的部分題詠詩幅,最近在上海發現。這次發現的題詠詩共七首:永璇(皇八子)二首、觀保二首、謝墉二首、陳兆侖一首。十三日,南北主要報紙,都登了這篇電訊及題詠詩照片。同日,《光明日報》上發表鄧紹基同志所寫《關於「曹雪芹小像」的部分題詠詩》一篇介紹長文。六月十九日,香港《文匯報》上也刊出署名雙翼的報導及照片。二十日又發表清芬的考索專文。
同時,陳毓羆,劉世德兩同志合撰了《談新發現的「曹雪芹小像」題詞》一篇評考文章,對此畫像作了新的探究[6]。這一論文及題詠詩照片,也由陳毓羆同志在參加「國際《紅樓夢》研討會」時,帶去大會上,並予展出照片,受到各國紅學家的重視[8]。
自從畫像部分題詠詩發現後,滬上《紅樓夢》愛好者曾想乘此契機,進一步追蹤,期望能繼續發現原畫及其他題跋,雖經努力,急切難得。各方面關心者,都想瞭解此畫像的原委。爰將有關材料加以整理,草成此文,或有助於追索與探究此畫像時作參考。
二、資料系年錄
為了使讀者瞭解這幅世傳清王岡繪「曹雪芹畫像」的來龍去脈,現將這幅畫像的有關資料,分條歸納,略附按語,並使閱讀時眉目清朗些,用系年編列於下:1762年 (清乾隆:十七年壬午)
畫家王岡,字南石,號旅雲山人,江蘇南匯縣航頭鎮人[9]。時客京師,為董邦達門下客[10]。世傳他為曹雪芹繪了一幅畫像。據後來收藏者李祖韓的識語中稱為《獨坐幽篁圖》,但李秋君的摹本自跋上稱作《幽篁獨坐圖》[11]。繪畫年份,據《樓夢新證》所記:陶心如曾見此畫像左上方有:「壬午三月……」字句,原傳畫像照片上未能辨認[12]。今見永璇題詩署年為「壬午三月既望」,此記年是否即是繪畫年份,見本文第四部份分析。暫系年於此。
王岡小傳,見《南匯縣志》、《上海縣志》、《松江府志》、《墨香居畫識》、《歷代畫史匯傳》、《清畫家詩史》、《海上墨林》、《墨林今話》等。材料大同小異,比較簡略,不予轉錄。
至於此畫像是否為王岡所繪,有人提出疑問。這有待發現原畫,才能作最後鑒定。
1764年 (清乾隆:十九年甲申)
約本年二月中,曹雪芹逝世。
按:曹雪芹逝世年月,過去紅學研究者有「壬午除夕」及「癸未除夕」兩說。迄未論定。筆者近年探索,有可能卒於甲申年二月十八日,將另文專述[13]。
筆者初探,甲申年秋天,謝墉題此畫像詩。分析見本文第四部分。
1770年 (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
秋間,王岡卒於故里。
按:王岡的卒年,據《墨香居畫識》王岡小傳中說:「…….庚寅又至,作畫頗多,時年已七十有四,即於是秋去世。」則推生於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但《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稿本中作了考訂,說:「卒年九十四歲,一作七十四疑誤。」此書推算他生於康熙十六年(1677)。今暫系二說。
又按:王岡之父王睿章,前卒於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見本文第三部分考索。
1896年 (清光緒:十二年丙申)
畫家顧沄卒。
按:此畫像左下角鈐有「雲壺」、「顧」二章。經考知此畫像曾為顧氏收藏。考;徐激{吳門畫史}有小傳說:「顧沄,字若波,號雲壺,吳縣人。」(1835—1896)他工書善畫,晚年居上海。顧氏卒後,此畫像散出。雲壺之孫女顧青瑤,亦擅繪畫,曾與李秋君等共同發起組織「中國女子書畫會」,詳見《中國美術年鑒》。此會地址,即設在李秋君家裡。
1923年 (民國十二年癸亥)
約此年春間,李祖韓(以下或簡稱李氏)向滬上古董商張葆生家中購得此畫像。購入情況見第三部分記述。
此年六月,李氏請褚德彝為此畫像寫跋文[14]。
1924年 (民國十三年甲子)
二月,褚德彝又應李氏之請,為此畫像題新簽:「王南石寫悼紅軒小像」,下雙行書上、下款:「左宣先生秘玩」,「甲子二月褚德彝」,鈐「松窗」印[15]。
此後,李氏又請樊增祥(1846一1931),朱祖謀(1857一1931),馮煦(1843—1927)三人為此畫像題跋。此據李氏題識,原跋未見。李氏原擬再請舊紅學家蔡元培題跋,後未寫。 1928年 (民國十七年戊辰)
蔡元培、葉恭綽等發起籌備「全國美術展覽會」,此會由教育部名義主辦。詳見《葉遐庵先生年譜》記述。
是年秋月,葉恭綽(1881一l961)應李氏之請,為此畫像題詞作跋,此則材料過去未發表,孫記於下:
更無人倚碧琅殲,月地雲階各自寒。
萬綠如雲秋欲夢,此中儻亦有邯鄲。
未必窮愁始著書,百年事跡賴畋漁。
勝地載筆虞山客,一卷叢殘志過墟。
《紅樓夢》一書,寄托所在,言者紛如。余意純為言康、雍時朝局者,榮寧兩府,即滿漢二族,寶玉即為大寶,釵黛等爭此寶,各有所指。史太君即聖祖也。循此求之,則昔人所謂妙玉姜西溟,賴大為趙良棟等, 皆可貫串。余意王熙鳳為張廷玉,則前者未有言之。雪芹為有心人,其著此書,不只述見聞、遣歲月而已。蓋深慨康熙末年以迄乾隆中葉,巳伏盛極而衰之兆,放為此以抉其因果倚伏之微,蓋非世族親臣飫聞掌故 者,不能言之明切如此。若只視為一種情史,遠矣。至其書之
工於描寫,為數百年僅見之作,自無待言。
左盦先生以雪芹小像索題,偶有所觸,輒述臆見如此。
建國第一戌辰秋月 葉恭綽
按:葉氏跋文中間所述,仍屬於舊紅學派之索隱說,無價值。但葉氏在跋文之末,明寫「芹小像」,這裡存在可供思考的問題[16]。又按:一九五二年間紅學研究者曾托葉氏向畫像藏主李氏請其抄錄畫後各跋,李氏有信復葉氏說:「曹雪芹像卷,昔年曾經鴻題,後為友人借久不歸,致無法抄錄。上次寄呈照片,系前為《美術週刊》所攝底片重印者。當時韓附有題識一則雲……。」[17]
葉氏在本年五月,編竣《清代學者像傳》一一集後,繼續搜集清人畫像,已得二百餘人,擬編為第二集。據悉葉氏原擬將此畫像亦編入。此稿後未付印。
1929年 (民國十八年己巳)
四月十日「全國美術展覽會」籌備就緒,在上海南市陸家濱路新普育會堂開幕,至二十日結束。
按:據陳從周先生函告:李祖韓亦為此會籌備人之一。又據訪問材料及胡適文,此畫像李氏亦送去展出。胡適來滬參觀此美展,李氏展示此畫像與胡,胡適文中記下兩人有關的對話[18]。據訪問劉海粟先生,得知劉氏亦為此展覽會的籌備人,將開幕之際,劉氏赴法國,未及見此畫像。李氏之認識胡適,由劉氏作介。
據訪問李氏家屬,胡適曾為此畫像寫過題跋。時間或在此後。但胡文中否定此畫像為曹雪芹,這一矛盾問題,見本文第五部分分析。
據悉,在這次展覽會期間,滬上有一種美術刊物的編者在畫展上見及此畫像,曾得李氏之允,攝影發表。李氏後來回憶在題識中說是《美術週刊》,經詳查此同名刊物,未見刊載。按:當時展覽會曾編印《美展三日刊》,或許畫像發表在此《三日刊》上,記此待再考。李氏在解放後傳出此畫像的照片,即據當時所攝存的底片曬印。
展覽會結束後,選印一部分展品,編成《美展特刊》,經查特刊中未收此畫像。
1933年 (民國二十二年癸酉)
春間,陶心如(洙)於滬上蔣家見及此畫像,嗣來滬再向蔣家索看,而蔣家說未藏此畫像。一九三五年夏在李祖韓家見及此畫像,後告知周汝昌同志,周氏把此事記入《紅樓夢新證》[19]。
1948年 (民國三十七年戊子)
二月,李祖韓妹李秋君,據王岡原繪此畫像臨摹一本。畫端題名「曹雪芹先生像」下側書「王南石岡本」,「戊子二月李秋君撫」,後有秋君自跋一則。
按:此秋君摹本,於一九七五年四月十一日在筆者與魏紹昌同志共同追蹤中發現,當時藏於上海國畫院。經與流傳的王岡所繪像照片相對,內容全同。
約此際,四川畫家張大千來滬,居於李祖韓宅,李氏曾將此畫像出示。當時在場見及此畫像的有陳從周、謝稚柳先生等。此據陳先生函告。
下一年,張大幹出國,由此,傳言張大干帶出畫像說,也傳言陳小蝶帶出說。據李氏家屬說,此兩項傳說均不確。
1951年間 (辛卯)
陸澹安先生於此際擬編寫《紅樓夢研究》一書,經友人王式圓介紹,得知李氏藏有此畫像,曾去李宅,欲看此畫像,李氏推托不在家裡。後贈與陸氏此畫像照片一幀及褚、葉二跋,李氏題識一則[20]。
此後,北京諸紅學研究者,紛紛探訪或函詢李氏,求看此畫,擬錄題跋,李氏均設詞推托[21]。
1953年間 (癸巳)
俞平伯同志從葉恭綽處見及李氏致葉函,述此畫像內容及乾隆間八人等題跋,今人五人題語[22]。再後,此畫像曾影印入有關書中。
1961年 (辛丑)
一月,胡適撰《所謂(曹雪芹小像)的謎》,發表在香港出版的《海外論壇》第二卷第一期上。說此畫像非曹雪芹。
下二年,吳世昌同志撰《論王岡繪曹雪芹小像一一駁胡適謬論》,發表在一九六三年四月十九至二十二日香港《大公報》。
1962年 (壬寅)
此際,北京籌備「曹雪芹逝世二百週年展覽會」,徵集各項展品。李秋君曾參照王岡原畫的畫中人容貌,另繪立軸一紙,曾擬送展[23]。
1963年 (癸卯)
夏間,滬上畫家胡亞光先生據王岡繪「曹雪芹畫像」照片中之畫中人容貌,另創繪立軸一幅,題名《曹雪芹先生著書圖》,曾送往 北京「曹展」上展出。原畫今存[24]。
1964年(甲辰)
九月八日,李祖韓病故滬寓。
1966年 (丙午)
八月下旬,時文革起,李家受衝擊,所藏書畫全部抄去。事後,李秋君對家屬談,此畫像亦在被抄去書畫之內[25]。
按:一九七一年三月二十日李秋君病故滬寓。
1978年 (戊午)
三月,陳毓羆、劉世德兩同志合撰《曹雪芹畫像辨偽》一文。此文於一九七四年三月寫成初稿,本年修改。後收入下一年三月出版的《紅樓夢論叢》一書內[26]。
1980年 (庚申)
三月間,上海文清小組對李氏家屬落實政策,在發還部分書畫中,經李氏家屬發現其中夾有世傳王岡繪「曹雪芹小像」後剪下的題跋三頁,計為:皇八子永璇、觀保、謝墉、陳兆侖四人題詩,嗣即捐獻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時,由鄧紹基同志在滬聯繫。
三、尋蹤與剖析
六年前,筆者等在尋蹤此畫像過程中,由於原畫藏主李祖韓及此畫臨摹者李秋君兩人均已故世,只能向李氏家屬進行訪問[27],作了記錄。鑒於這些材料可能與當時實際情況或有出入;因此,又向曾見及或瞭解此畫像人士進行訪問或核證,有說由於隔時很久,回憶不易。現就記錄材料作一些選擇歸納,行文改用整理之句。
在這一部分中,對尋蹤方面,選談李氏收藏、傳外之說、秋君摹本三個問題。另外,就過去對畫中人的分析,及現在發現的題詠詩是否為原跋問題,試作再剖與新析,附記於後。
1、李氏收藏此畫像情況李祖韓,名光新,祖韓為字,號左庵,一作左盦。兄弟七人,他居長。有妹四人,秋君行三。浙江鎮海籍,上代久居滬上,從事商業。祖韓生於清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正月初十日。他雖經商,但生平愛好書畫、金石,亦喜藏書。由於有一定經濟力量,收藏到大量名人書畫。據名畫家劉海粟先生談,李氏購到名畫,每請他去鑒定。與畫家張大千交誼頗密,張氏來滬,常寄寓他家裡。李氏亦擅國畫,能治印、刻竹。在一些書畫總集裡,選收他的作品。一九三一年,參加發起「中國畫會」,任理事。由此與諸畫家交往更繁[28]。
據悉李氏原藏有王希廉、姚燮評《增評補圖石頭記》的原稿,後來遭毀。還得悉李氏另藏有一部抄本《石頭記》,後來「迷失」 。
李氏約於一九二三年春間購得此王岡繪「悼紅軒小像」。據訪問瞭解,有一次,李氏與其四弟祖桐及褚德彝三人,去滬上一位古董商人張葆生家裡選看書畫,見到此畫像,即予購下[29]。
由於此畫像已經舊損,後來由裱畫者張雲伯重加裝裱。據悉此畫像購入時原為立軸,題跋原寫在四周綾邊上,李氏改裱成手卷時加以剪下,裱在卷後。有傳言在改裱時剪棄過一些不屬於《清代進士題名錄》中人物的題跋。但李氏家屬談,不會剪棄,志此存疑。
據悉李氏喜看《紅樓夢》,他購藏此畫像,純屬自己賞玩。他幾次向家屬說:「你們看《紅樓夢》,應知道作者曹雪芹,我收購到他的畫像。」當時曾請時人題跋,見「資料系年錄」所記。一九二九年曾將此畫送展。在解放前一、二年滬上畫家到李氏家中鑒賞書畫,李氏出示此畫像。當時大家開談說,我們想像中的曹雪芹容貌,應似作品中的賈寶玉,現在看到此畫像,與想像完全不同,引作趣談。一九六一年間,李氏患病,其孫惟一住在一起照料,李氏曾把這畫像,給他看過。
李祖韓於一九六四年九月八日患病故世,此時,這幅畫像仍留在家中。至於李氏為什麼要設詞推托畫像不在家裡,在下一節裡專述這個問題。
2、為什麼會產生傳外說
這個問題,過去很多人認為是一個奇異之「謎」。
從解放初,不少人向李氏聯繫,希望看到這幅畫像,或要求抄錄題跋。但李氏始終不肯出示原畫,設詞推托,或說:友人久借不歸,不在家裡。由此,並傳出「運港說」。有傳為張大干帶去,有傳為陳小蝶帶出。言詞閃爍,滋人疑竇[30]。究竟「底裡」如何,人莫能明。
據李氏家屬告知其中原委:
當祖國解放之初,新紅學家胡適在美國。他忽然想到在一九二九年見到的這幅傳王岡繪「曹雪芹畫像」,企圖挖購。胡適致函居住在香港的李氏堂弟祖法,要他轉函上海的堂兄處,提出這個購畫的要求。
李祖韓接到堂弟的信件後,即與家中人商量,覺得這個問題,會產生事故,就拒絕了胡適購畫要求。但考慮要拒絕,應有設詞。就與家屬商定,一致推托此畫像被友人久借不歸,早不在家裡云云。友人也者,有時隨指,「傳外說」之風,由此吹出。
後來,北京紅學研究者及滬上人士向李氏問訊此畫像,也同樣設詞推托。李氏考慮,如果把原畫像出示與人,或把畫像上乾隆間人的題跋全部錄出,研究者必會把材料在報刊上公佈,很快會傳到國外,胡適也會見到,這對居住在香港的堂弟頗有不便,所以一直隱藏不宣。
但李氏為什麼又把畫像照片及褚、葉兩跋傳出來。照片問題,他在答覆葉恭綽的詢問函中,說明過去存有底片,可以曬印;而褚、葉兩跋,則說當時留有底稿,所以能夠抄錄。
原畫隱藏不宣之「謎」,據訪問李氏家屬所得,即由於上述緣故。如果沒有發生這個波折,畫中人是誰的問題,早可解決。
3、李秋君摹本的訪見
前面「資料系年錄」中曾記及在一九四八年二月間,李祖韓之妹李秋君據王岡原畫臨摹一本。此摹本,李氏家屬也不瞭解。前面提到,一九七五年筆者等在尋蹤此畫像時發現,經攝下照片。臨本後面有秋君跋文,說:「曹雪芹名霑,奉天人,漢軍。父頫\,官江南織造,生平所撰《紅樓夢》小說,盛行於世。此《幽篁獨坐圖》小像,乃王南石為雪芹晚年所繪者。南石名岡,江蘇南匯人,黃本復弟子。李秋君並記。」下鈐「李秋君」白文章。畫像後留有很長的空白題跋地位。此摹本今存。筆者據此本與流傳的照片核對畫面,全部相同。
筆者在尋蹤中得悉陳從周先生見過原畫與摹本,想請他回憶原畫上的題跋情況,特專函奉詢。一九七六年陳先生的覆信中答覆了這個問題,說:「憶解放前一、二年,於大干師(筆者補註:指畫家張大千,陳先生從大干學,故稱師。)畫齋,見王岡畫曹雪芹像,其時,大千師居李祖韓、秋君兄妹宅中,故圖由李氏展出。謝稚柳等亦在。諸公尚議論,雪芹文人,而狀頗肥碩也。畫卷與今傳照相同,系橫捲。像後有竹。秋君摹本,增損極微。至於題跋,則忘之矣。」[31]
為了想弄清畫後題跋問題,曾再度函詢陳先生,問他能否再回憶題跋內容。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二日覆信中說:「承詢曹雪芹畫像事,當時在李祖韓先生齋中匆匆過目,時經卅年,印象模糊。像與秋君所摹出入不大,有題跋。」
在此前後,也訪問過其他畫家,有見及原畫者,但也記不清題跋材料。
至於一九六二年李秋君所繪之「曹雪芹小像」立幅一頁,除容貌采王畫外,佈景很簡,系自己創作。
現將李秋君的畫事生平,略志於下:
她單名秋,字秋君,號祖容,別號歐湘館主。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1899)生。一九七一年卒,存年七十三歲。
她能畫山水、人物、仕女、花卉。曾從張大千學畫。《中國美術年鑒》上印入她所繪《南山瑞靄》!山水畫一幀。
她曾擔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新華藝術大學等教職。一九三一年,參加「中國畫會」,任理事。一九三四年和馮文鳳、陳小翠、顧青瑤等發起組織「中國女子書畫會」,會員發展到一百五十餘人。此會曾出版過特刊多集。解放後入上海國畫院工作。著有《中國文學史》、《歐湘館詩草》、《秋君畫稿》等。
4、對畫中人判斷的再析
鄧紹基同志在《關於「曹雪芹小像」的部分題詠詩》文中提到:「近二十年來,研究者們對這幅畫像有不同看法。有的相信它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畫像。有的卻以為像主是別一個號雪芹的人,有疑是王雪岑像。有的又認為是俞瀚的畫像,還有的採取存疑態度。現在公佈的這些詩將有助於這種討論,還有助於有關曹雪芹的其他問題的研究和討論。」回看過去各家研究文章,鄧文所指出的幾種不同看法,確然如此,主要由於原始材料未見,論定不易。現在發現了部分題詠詩,可以把分析工作深入一步。鄧文未及詳剖,這裡作一些補說。
第一種意見,相信畫中人確是曹雪芹。吳恩裕同志的著作裡表示了這個意見。有的研究者,也曾有相同看法。自從部分題詠詩發現後,研究者的看法有所改變。對這個問題在本文後面要談到。[32]
第二種意見是畫中人是否為王雪岑?
這個問題,現在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先考索文獻資料。據《南匯縣志》、《松江府志》王睿章小傳及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四十九《醉愛居印賞》提要所述王睿章簡歷,綜合歸納:王睿章,字曾麓,號雪岑,一署雪岑老人。南匯人,居航頭鎮。王岡之父。諸生;工鐵筆,摹古蒼老而無跡,自謂妙處全在傳神。卒年九十八。有《醉愛居印賞》行世。從小傳看,他的活動範圍,只在江蘇松江府一帶。《印賞》中有董邦達序,應是他兒子王岡所徵得的。
按:《印賞》第二部分第四十二葉上有「丙寅小春雪岑老人纂於蔣涇之雙清室」一行自題。葉下有「柔兆攝提格(引者註:指丙寅)八十四翁睿章雪岑」題記,自述年歲。經考查此書序記及王岡生年,可以考定這個「丙寅」的干支是乾隆十一年(1746)()是年王睿章八十四歲。他卒時存年據府縣志等記載,為九十八歲,計算他死於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據此上推,他生於康熙二年癸卯(1663)。現在發現的永璇題詩,寫於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三月。這已是睿章卒後的二年餘。再從畫中人的容貌觀察,即使此畫再早幾年畫成,也絕不像九十餘高齡之人物。年齡懸殊,也可否定非王睿章。
再探考「行樂圖」問題。筆者曾就此畫像照片請教滬上老畫家胡亞光先生,他作了詳細分析,如果子為父寫行樂圖,決不可能如照片上這樣的署名。
此外,從發現的四人題詩內容分析,與王睿章的生平不符。
由上分析,對畫中人或疑為王岡父王睿章雪岑之點,可以排除。
第三種意見,疑畫中人可能是山陰人俞瀚楚江。
由於四人題詠詩的發現,可以對照俞瀚的生平加以分析。
謝墉詩中明確指出畫中人的身份是「青士身」鄧文考出是一名生員,完全正確。現在回看俞瀚身份。袁枚同俞瀚交往頗密,還為他詩集寫序,在俞卒後,並在《隨園詩話》裡明確寫道:「紹興布衣俞楚江,名瀚。」再證沈大成說俞瀚「不得試」,由此可證俞瀚終身連一領青衿也未得。不可能稱他為「青士身」。
陳兆侖稱畫中人之字或號中有「進」字。俞瀚之字號中無此字。俞早年家境極度困頓,後來入贅鄉間某家,照習俗應從妻姓。俞自三十歲後,才離開山陰出外謀生。則更不可能早年和陳兆侖有「同學之誼」。也不可能與謝墉兩人早年在某氏園林中吟詩刻竹之事。而俞與謝也連不上親誼。至於俞之行蹤,從現知材料,與謝詩所述也不合。
從以上的對照分析中,也可以排除畫中人為俞瀚的疑點。
第四種意見,過去即認為畫中人非曹雪芹。
一九六一年,胡適在文章裡作了這樣的否定。作為學術探索,對胡適的看法可以分析。可是他在文章結尾處說道:「所以我希望在不遠的將來,祖韓能把那個手捲上(的題跋)全部影印出來,讓大家有機會可以平心評判他們題詠的對象是不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這裡,胡適似乎留下了一個伏筆。[33]
胡適既在文章中寫上了一段與李祖韓對話,表示畫中人是一位翰林先生,不是曹雪芹,但據李氏家屬談,李祖韓曾邀胡適到他家裡,並為此畫像寫了題跋。而解放之初,胡適又謀購此畫像。這個矛盾如何理解它呢?據李氏家屬分析,胡適在購不到這幅畫像後,乃撰文特意在香港發表,用了否定之詞,可能他以為這文章的訊息會傳到李家,李家如果信為非曹雪芹,就可以把此畫像讓售與他了。據李氏家屬談,祖韓生前,沒有知道胡適有這篇文章,否則可以舉出胡適為此畫像題跋之事來駁倒他。
5、四人題詩是否原跋這次發現的三幅從原畫捲上剪下來的四人題詠詩,為什麼原因要從畫上剪下來?是誰剪的?這個奇怪的問題,經與有關方面反覆分析,未能尋繹出圓滿的答案。有人問,這三幅題詩,究竟是不是世傳王岡繪「曹雪芹畫像」上剪下來的東西?鄧文對此已作了初析,這裡再補說幾點。
畫者是誰?據褚德彝的補題畫名,兩李的題跋,都說是王岡。祖韓稱畫名為《獨坐幽篁圖》,秋君稱《幽篁獨坐圖》,前四字互倒,但意義相同。
現在發現的四人題詩都未舉圖名。但「獨坐」二字,見於詩句,「幽篁」二字,含於詩意之中。再從詩句中所提及的景物,有竹、泉、寒煙、石、琴、書等。一一這種種都與照片上的背景諸物完全相同。而題詞者的姓名,也和李氏題識、胡適文中所舉者全合。
由此可證這四人題詩,應從世傳王岡原畫上剪下來的。問題在於為什麼從原畫上剪下來。這個疑問,一時難解。
四、補析畫中人
關於永璇等四人的題詩內容,用典出處,畫中人究竟是誰?在鄧、陳、劉三同志的文章裡,已作了分析與考證。筆者在初探四人題詩內容後,有一些粗淺的想法,為作補談,以供商討。
1、人名、身份與年裡
在四人題詩中,只有陳兆侖的題句有「進老學長兄」的上款,下款僅署「兆侖」二字,不冠姓。
這裡出現了畫中人的字或號,這個稱作「進老」的人,究竟是誰,可以用作突破口。筆者重檢了陳兆侖的《紫竹山房詩文集》,未發現與「進」字有關的人物,此題,詩集中亦未收。也曾廣搜「進」字的典語,想反探他的名字,一時也不易索得。這個「進」字,與已知曹雪芹的名、字,別號,也沒關係。也找過一些浙江的志書等,亦乏線索。這個名號問題有待深考。
筆者又從另一個問題,即上款的「稱呼」上考慮。查閱了日本款識堂主人編纂的一部《書畫款識集》,對陳兆侖題詩的上下款,產生一些想法。
陳的上款用了「學長兄」三字。傳王畫上應有另一位人物倪承寬的題詩。《愛日吟廬書畫錄》中收有他一聯,上款稱「蘭巖老學長兄」,下款署「錢塘倪承寬」。上款稱謂與陳題相同。這裡的「學」指什麼?一種是早年兩人同在一個私塾中讀書。據《陳句山年譜》,他早年讀書地點在杭州府錢塘縣的家塾紫竹山房裡。如果從這個關係來解釋,曹雪芹不可能同陳兆侖在錢塘同學。另一種是兩人同年入學,考取秀才。照謝墉題詩,畫中人曾衣青衿,鄧文早分析清楚。查閱浙省一些《采芹錄》,秀才進學,大都為同邑人,但也有少數他縣寄籍者。從已知的曹雪芹生平史料,他早年應在金陵之家織造府裡讀書,十四歲隨家屬返抵北京,筆者考索,他曾進入景山官學及鹹安宮官學肄業。未見應試進學的材料。所以第二個作為同學的解釋,又與曹雪芹連不上。
再從「進老」的稱謂看。一般人進入老年,自稱某某老人者有之,而自己單稱「某老」者極少。分析這個「老」字,是題詞人對他尊稱。一般用「老」字之稱者,年長於本人。當然也有年齡略小,為表示尊敬而稱。按:陳兆侖生於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到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已六十三歲。曹雪芹的生年,筆者認為是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到乾隆壬午是四十八歲。兩人年齡相差十五歲。如果照上述年長於本人的稱謂,就可以否定是曹雪芹。如果作為尊稱當然可以用,但兩人不是同學,已可否定關係。陳兆侖 署名上不冠姓。從題款材料研究,一種是同姓,一種是有親誼,一種是泛題,一種是彼此比較熟悉。從這些情況看,也不合陳、曹二人的關係。
關於畫中人的裡貫問題。陳文中分析可能是江、浙人。從謝、陳二人的詩句中看,可以再縮小範圍,是否系浙江人,家在浙西。謝詩中有「平安誰似家山好」之句,「家山」指故鄉,「平安」,用「竹報平安」的家書典故。再結合謝詩中「慈孝相看蘿蔦親」之句,兩家存在親誼,是否有這樣可能,畫中人與謝墉是同邑人。謝是浙江省嘉善縣人,家居楓涇鎮上[34]。如果聯繫與陳兆侖同學關係,畫中人移家於杭州,以寄籍入學。
以上補談,屬於推斷,提出來供探討參考。
2、家世與親誼
從謝墉的二首題詩內容看,他對畫中人的家世和生平,瞭解比較深切。謝詩第一聯:「園林曾記刻琅玕\,雛鳳清音愜古歡」。按:「刻琅玕\」之典,據《太湖縣志》載:「法華,邑西古剎也。環剎生竹,竹皆方,削成為矩,迥異群竹。過客題詠,刻畫於青琅玕\;久之,有類蝌蚪,或斷節如老人杖,輕盈可愛,今失其種。[35]」從這個典故作分析,謝墉與畫中人,在早年曾在某處園林中有題詩刻竹的韻事。這或許可作兩人裡居相近之旁證。
從「雛風清音」之句看,當借李商?俺鍇逵誒戲鍔敝狻P歡雜諢腥瞬喚齔圃匏薌淌榧疑肝秩種局浚換固峒啊笆櫓惺衷罅艋ㄏ亍敝洌恕⒊隆⒘躒疚惱輪卸繼岬交腥酥副玻瞥鋈蝸亓睿幸旁笥諉瘛T誒餚問保鋅贍苡傻鋇厥棵瘢獺芭試庠敝?/p>
還有,謝詩中提到「慈孝相看蘿蔦親」,這句很重要,可以瞭解與謝墉的關係。「蘿蔦」,典出《詩經·小雅·頍弁》:「蔦與女蘿,施於松柏」,這二字,一般解釋為親屬關係。「慈孝」原為「慈竹」典故,這裡,或可引伸為慈孝父母意思,譽稱孝子。從這句詩作分析,謝墉與畫中人應是有親誼。據現知材料,曹雪芹之家和浙江謝墉家,沒有可以連上親誼的線索,也可以反證畫中人不是曹雪芹。
3、繪畫與題詩時間問題這幅畫像,繪成於哪一年?據陶心如說,曾見畫幅左上角有「壬午三月……」字樣,今傳照片上看不清字跡。現在發現皇八子永璇的題詩有「主午三月既望」一行字,與陶說時間相符。現在畫像尚未發現,陶說只能作為參證。問題在於這幅畫像畫成後,是否即請人題詩,還是隔了幾年再請人題詩,我認為是前者。那末,繪成之後,應請誰人先予題詩,如果屬於官場中人物,那沒有什麼先後次序問題,現在這幅畫像中有乾隆帝第八子永璇的題詩,情形就不同了。這個問題,筆者曾向書畫研究者請教,既然題詩中有「天潢貴冑」,即使有上書房師傅,照封建時代嚴格的君臣關係,首先要請皇八子題詞,然後才能由其他諸臣續題。因此,皇八子所題的「壬午三月既望」,應屬於畫像繪成後第一個題字者。照此分析,此畫繪成時間,應是乾隆二十七年壬午春間。今據此分析來再析謝墉題詩時間。
謝墉題詩中有「圖成寄我已三春,把袂依然青士身」之句。照分析,在這幅畫像征題詩句過程中,從畫成之年到寄至謝墉處請求題詩,已相隔「三春」。這裡「三春」二字如何解釋?班固《終南山賦》:「三春之季,孟夏之初」,當指春季三月間。如果謝的題詩即在圖成這年春季三月間,似應寫作「正三春」,現在用一「已」字,是表示過去之詞,就是說,我接到此圖,距畫成時間,已過去三個春天了。照清代習慣計時方法,從壬午春三月,越癸未、甲申兩個春天之後,才寄圖到謝處。甲申年,謝墉在北京。再從其他詩句看,謝題詩的時間,應是乾隆二十九年秋天。畫中人寄圖後,不久也進京,與謝墉,「把袂」相見而話舊。因為,謝詩中有「竹葉於人偏有分,觴君還及菊花晨」,「竹葉」為酒名,稱「竹葉青」;「菊花晨」,據《分類字錦》註釋,九月九日為「菊酒之晨」,也稱「茱萸節」的。謝原擬在重九之日開觴延飲,不巧這年九月,永璇、謝墉,曾隨乾隆帝弘歷去熱河避暑山莊,因此變成虛約。
謝詩中還提到「人海十年青靄隔」之句。「人海」一詞,可從泛義「人海浮沉」解,也可以參查慎行《人海記》一書實指京華。謝墉於乾隆十六年欽賜舉人,授內閣中書,次年壬申科中進士,在乾隆三十年前,一直在京中供職。那末「人海」之詞,可解釋為謝墉與畫中人已有十年雲泥相隔,未曾在京中晤面。是畫中人在乾隆二十年曾與謝在京中相晤,一別十年,才把袂重逢。
從這些分析材料看,都與曹雪芹生平經歷不符。而且甲申秋天,曹雪芹早已辭世。可證畫中人不是曹雪芹。
上面的一段分析寫完後,筆者又發現一個矛盾問題一一就是王岡繪此畫像,是在哪裡為畫中人作畫的?
如果說,王岡這年春間由京中回故鄉南匯,在江南遇,見畫中人,替他繪此畫像,然後,王岡將此畫帶到北京,轉托現知十人題詩中的一人,例如,請陳兆侖作為聯繫者,由陳兆侖找他教學的皇八子永璇先題詩,而後,再由其他諸人題詩。但畫中人仍在江南,這可以說得通。
假如壬午春間,王岡繪此像時,畫中人在北京,畫好後即請皇八子先題詩,再請其他人題,這與謝墉詩句產生矛盾。
因為上面曾分析到,謝墉與畫中人是在乾隆二十年間在京師相晤分別後,雲泥相隔,已有十年,他先寄畫至京中,請求謝墉題詩,再來京相晤,就不合事實了。因為壬午春三月皇八子已為畫像題詩,其他諸人,應隨後題詩,這也說得通。但為什麼畫中人不請在京的謝墉題詩,要隔三年,再請續題呢?除非壬午春謝墉不在京中,從謝的傳記材料看,未見他去南方等地記載。
筆者分析這個問題,如果原畫確為王岡所繪,那末繪畫地點應在江南。壬午之春,曹雪芹無江南之行的材料,由此,也排除了畫。中人為曹雪芹之一證。
五、畫像還是謎在上一章裡,根據新發現的永璇、陳兆侖、謝墉等題詠詩,試作了一些補析。從開始接觸到這批材料時,曾對詩句典故作了全面索注,想尋繹出畫中人的生平史料,追蹤其人,這個努力,未能解決問題。又考慮到陳兆侖的題詩既有上款,畫中人的字號中有一「進」字,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可以從此作突破口,由於所接觸的材料有局限,有關材料未必查全,以致初考結果,仍未能破此「進」字新謎。「虎項金鈴」,懇有解鈴人,共同來弄清畫中人究竟姓甚名誰?
雖然於畫中人的姓名,一時未能索得,但從幾方面的分析中,都反證了畫中人不是曹雪芹。
探考至此,是否可以下一個結論說:世傳王岡繪「曹雪芹畫像」,已確證非曹雪芹,而是另一位人物。事物是複雜的,這個結論,還難迅下。既然從已發現的題詠詩中找到了反證,為何又不能作定論,下面再來補說一些原因。
第一,關於題跋上款的稱名問題。據李祖韓生前談話中說,乾隆題者八人中其一人上款署雪琴,余均署雪芹[36]。這段談話,從已 發現的四人題詩,可證不全盡符合事實。因為四人題詩中一個都未署「雪芹」或「雪琴」的稱名,反而出現了「進老學長兄」之稱名。發現的題詩很完整,無割裂上款的痕跡。問題在於現在發現的題詩,僅佔原傳題跋十之四,尚有十之六未發現,如果十之六中全無「雪芹」等稱,則李氏之言,應盡虛假;萬一發現十之六中確有「雪芹」等稱,則就需要結合題跋內容來重新考訂,是「曹雪芹」還是另一個號「雪芹」之人。這是從李氏之言來剖析。
還有胡適,他正式撰文,說見到原畫及題跋,但他認為「畫上的人別號雪芹,又稱雪琴,這個人大概是一個翰林先生」,而不是曹雪芹。如果胡適未見到原跋稱名,如何會異口同聲地提到上款稱名呢?這個「謎」,目前難以解釋。惟有期望於發現原畫及其他諸跋,才能徹底揭開。
胡適文中不是要否定畫中人不是曹雪芹嗎。但他否定之證並不堅硬,如果他看到陳兆侖(這人題跋,李氏未列舉,是胡適補充的)題詩上款稱「進老學長兄」,照說,搞《紅樓夢》作者考證的胡適,如果看到「進老」二字,應懷疑曹雪芹無此別號,這是最好作為否證材料,為何他不舉此例,單提畫中人是翰林先生云云。這又不可解。
據本文前面引用陳從周先生覆信,他在解放前一、二年間見到原畫,並有題跋,可證當時跋文並未剪下。現在發現的題詠詩,從畫上剪下,何時剪的,是誰所剪,為什麼緣故要剪下,這又是一個新「謎」,也不易索解。
在結束本文之際,筆者再述幾點想法:
(一)永璇所撰的《古訓堂詩》抄本十四冊,今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37],如果能從永璇詩裡找到今發現的二首題詩,而詩題上有人名,就可以迅速解決畫中人究竟是誰的問題。但也有可能集中未錄存此詩,這個希望仍將落空。
(二)陳兆侖的題詩上款既出現「進老學長兄」的名稱,此人是誰?希望有心人能從有關圖書中進一步追索其原名,也可解決問題。
(三)原畫題跋既發現被誰翦下,則原畫及其他諸跋的下落,或可能已被毀掉。這三頁題詠詩,僅是遭毀過程中漏網之魚。那末除了上舉二條尚可追索,只能到此為。
(四)萬一,此畫像及其他諸跋,倖存於天壤間,則希望有關方面共同來關心這個問題,繼續設法追索,找到全璧,徹底弄清楚世傳王岡繪「曹雪芹畫像」的問題。把疑案全面揭曉。正是:文星身世原零落,畫像懸謎盼解人。
一九八○年暑假中草於春申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