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夢》 在英國
英國位於歐洲西北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顛群島上。南面隔英吉利海峽、多佛爾海峽與法國相望,東南隔北海與荷蘭、比利時遙對。
數百年來,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發展,《 紅樓夢》 這部傳達人類共同思想感情的曠世奇書,已被愈來愈多的西方讀者和漢學家們所認識和熱愛,其影響也愈加廣泛而深遠。本文所要介紹的《紅樓夢》 在莎士比亞的故鄉- 英國的流傳與研究,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17 世紀開始的中英文化交流
據歷史學家們的考察1 ,中英兩國的文化交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中西史料記載,在16 世紀地理大發現之前,英國人對中國瞭解是極其有限的。當時,英國人僅從西方傳教士的著作中知道遙遠的東方存在著一個「震旦」(即中國)成稱「蠶絲之國」。直到16 世紀末、17 世紀初,英國地理舉家哈克盧特編輯出版的《 英國航海、旅行和地理發現全書》(簡稱《航海全書》 )時,才對中國的幅員、疆土、首都及中國的種植、居民、教育制度、皇帝皇室,乃至中國的儒、釋、道等方面有了較為詳盡的瞭解和介紹,確切地說,到17 世紀,中英文化交流開始了。在這個世紀裡,英國人眼裡的中國再不是一個神奇而遙遠的國家了。英國大詩人密爾頓在他的不朽作品《失樂園》 裡寫下了有關中國科技的故事。與此同時,另一位戲劇家塞特爾寫下了一部悲喜劇《 韃靼人征服中國記》 。這些文學作品比起吞南姆(1520 一1601 )的《 詩藝論》 (1589 )中單純介紹中國古代回文織錦詩和莎士比亞的《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 第十二夜》 等作品僅僅提到「震旦人」要更有內容,對中國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
18 世紀,歐洲刮起了一股「中國風」。中國的哲學、藝術,特別是中國的工藝美術、園林設計、室內裝飾、陶瓷、紡織品、建築、繪畫,引起了西方人尤其是英國人的極濃厚的興趣。這一時期裡有兩件事值得一提:( 1 )英國著名學者哥爾斯密在他的《世界公民》 中不僅運用拉丁文譯出《 大學》 、《 中庸》 、《 論語》 等重要著作,而且還在書中提到《今古奇觀》 裡的《 莊子休鼓盆成大道》 的故事。(2 ) 1735 年,《 趙氏孤兒》 由法國傳入了英國,並在五、六年間就出現了兩個英譯本。另一位學者湯姆斯· 帕西(1729 一1811 )不僅從葡萄牙文譯本中轉譯了中國小說《好逮傳》 ,而且還編了一本《 中國詩文雜著》 ,其中收入了《 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 是第一個傳入歐洲的中國戲劇,當傳入英國後,很快引起了英國戲劇評論界的廣泛注意。這兩件事說明,儘管18 世紀中國處在「乾嘉盛世」,仍是「閉關鎖國」的時代,但中國文化的東風已經吹到了英倫三島。
《 紅樓夢》 :從東方來的巨著
19 世紀是中英兩國文化交流迅速發展的時期。大約是從1807 年開始,到中國的基督教傳教士注意建立學稅和印翩廠,傳播西方文化。例如,( 1 ) 1892 年翟理斯(1845 一1935 )在上海出版了他的《 漢英字典》 ,這部字典的價值和影響至今仍在。特別是翟氏提出的漢語拼音法,至今仍為西方學者所應用。(2 )中國出現了一大批西方社會科學和文學作品的翻譯家及翻譯著作。例如,嚴復和林紓就是這一時期翻譯家中的代表人物。嚴復譯過赫胥黎的《天演論》 、亞當· 斯密的《 原富》 、斯賓塞《 群家肄言》 、穆勒的《 名學》 、《 群己權界論》 及孟德斯雞的《 法意》 等名著。這些譯著在今天的讀者和研究者中仍然具有閱讀和研究價值。林紓所譯多為文學作品,如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 、司各德的《 撒克遜劫後英雄略》 、迭更司的《 塊肉餘生述》 、《 滑稽外史》 、《 孝女耐兒傳》 、《 賊史》 等99 種英國小說。這些文學作品的翻譯,毫無疑問為中國讀者開拓了視野,增加了中國人對英國這個國家、民族和人民的認識與瞭解。
清光緒二年(1876 ) ,中國正式派遣外交使節郭者鑫出使英國。郭氏著有《 使西日記》 ,他的副使劉錫鴻有《英軺私記》。在劉著《 英招私記》 中記載了許多與文化交流相關的史實,如他記下了大英博物館裡大量的中國書,如《 十三經註疏》 、七經、《 皇清經解》 、《 二十四史》、《 通鑒綱目》 、康熙和雍正兩朝的「上諭」、《 大清會典》 、《 六部則例》 、《 朱子全書》 、《 性理大全舞、(通典》 、《 通志》 、《 通考》 、《佩文韻府》 、《 淵鑒類函》 及殿版四書五經、《 西清古鑒》 等,並有諸子、佛道教書、志書、地理方輿書、兵法律例、詩賦文藝、八股文、詞曲小說和琴棋書畫、方技百家之書,幾乎到了「無不各備一種」。由上可見,19 世紀中英文化交流已由雙方相互被動轉為相互主動,開正式「交流」之端。正是在上述中英文化交流日益發展的大背景下,曹雪芹的《紅樓夢》 開始流傳到了英國。1830 年,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戴維斯翻譯了《 紅樓夢》 第三回片斷,發表在英國皇家亞細亞學會雜誌第2 捲上,題為「中國詩歌」。這段《 紅樓夢》 譯文不僅將原小說第三回「賈雨村黃緣復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中黛玉初見賈寶玉的場面譯了出來,而且還介紹和註釋了小說中「譏評」賈寶玉的兩首《西江月》 詞。繼戴維斯之後,英國人羅伯特· 湯姆於1842 年在《 中國話》 浙江寧波版上發表了。紅樓夢》 。這是一篇濃縮的譯文,只是選譯原小說中的幾段文字。曾在中國海關供職過的英國人波拉,譯過《紅樓夢》 的前八回「比通靈金鶯微露意,探寶釵黛玉半含酸」,載於上海出版的《 中國雜誌》 上,從1868 年聖誕節開始連載,到1869 年結束。以上《 紅樓夢》 摘譯片斷回數較少,不能全面反映《 紅樓夢》 的面貌。從目的上來說,這些英國人摘譯《 紅樓夢》片斷,主要是為英國人學習中國官話提供教科書,並非是為了從文學上閱讀欣賞《 紅樓夢》 。
1892 年,前英國駐澳門副領事裘裡翻譯並發行了《 中國小說紅樓夢》 。這個譯本共兩冊,光緒十八年(1892 )在香港出版第1 冊。翌年在澳門出版了第2 冊。全書譯至第五十六回「敏探春興利除宿弊,賢寶釵小惠全大體」為止,是原書崢又十回)的十分之七。裘裡譯本是19 世紀英國出版的最早一部《 紅樓夢》 單行本,也是西方各國中最早的一部譯本,它代表了功世紀英譯《 紅樓夢》 的最高水平。1891 年9 月1 日,他在譯本「序言」中說:「我翻譯《紅樓夢》 ,並不是我要以漢學家自居,而是由於我作為一個學生,… … 我必須置身於《 紅樓夢》 的宏麗的迷宮之中,……如果我的翻譯能取得最低等的成績,那對研究中國語言和文學的學者,也許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幫助。」
20 世紀:《 紅樓夢》 全譯本誕生
在西方國家中,不僅《 紅樓夢》 最早傳入英國,而且英文的譯本也最多。但是,早期的英譯本都是摘譯本和節譯本,這種狀況一直繼續到20 世紀七十年代。20 世紀初,英國人赫德遜摘譯了《 紅樓夢》 第四回,以「一個古老的故事」為題發表在上海出版的《中國雜誌》 上。據專家的介紹,這個譯文僅僅是原小說第四回的提要,並非是原書的翻譯。
第一個《 紅樓夢》 全書的英文節譯本是王良志於192 了年在紐約出版的《 紅樓夢》 ,全書共分95 章,約60 萬字,以「二玉」戀愛為主線。這個譯本基本上接近原著篇幅,是一個較為成功的英譯本。
1929 年,王際真英譯本《 紅樓夢》 在美國紐約加登城的道布爾戴.多蘭公司和倫敦勞特萊基出版公司同時出版。全書39 章,371 頁。它雖然仍是一個僅有原書一半回數的節譯本,但直到全譯本出現之前,這個節譯本在西方讀者中是頗受推重的。後來譯者對譯文作了增訂再度出版,至今在歐美讀者中仍然受到熱烈歡也和好評。因此,紅學研究者在評價各種文字譯本《紅樓夢》月寸,高度評價王際真譯下在推動《 紅樓夢》 在西方英語讀者中流傳方面所做出的積極貢獻。
1973 年,英國企鵝出版社出版了前牛津大學講座教授大衛· 霍克思2 翻譯的八十回全譯本《 石頭的故事》 。這是七十年代英國文壇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紅樓夢》 翻譯史上折為一章。全譯本擬分五卷出版,已出版的兩卷第一卷標題是「黃金時代」,共26 回;第二卷標題是「海棠社」,共27 回;第三卷共27 回。據譯者自我交待,全譯本大體上是根據程乙本《 紅樓夢》翻譯的,偶爾也採用其他版本,有時則是根據自己的臆斷。全譯本問世後立即引起研究者興趣,給予高度評價。林以亮在《 喜見紅樓夢新英譯》 3 一文中指出:「霍克思譯本有幾個特點,其中之一是把男女主角譯音,而把丫頭及次要角色譯意。寶玉、黛玉等當然譯音,襲人譯為『香氣』,平兒譯為『忍耐』。這是一個極聰明的措施。」「另一個特點是把『此開卷第一回也』從第一回的正文中提出來,另譯入序中。」 「最重要的一點是譯文將每一字、每一句都譯了出來。這才是翻譯文學名著的不二法門,而霍克思在這一方面確煞費心思。」譯者文筆流暢且又忠於原著,甚至連原小說中的雙關語都沒有闋失遺漏,這給精通英文的讀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為了幫助廣大英語讀者閱讀《 紅樓夢》 ,霍克思還在第一卷書前加上漢語拼音說明和長篇評介性的序言,書後附錄「金陵十二釵」和「紅樓夢曲」,以及第一卷的人物表、曹雪芹家譜,封底附小說內容簡介。第二卷,書後附錄是關於中國律詩、牌九、若干燈謎等習俗性詞語的註釋。這些耗費精力和時間的附錄,無疑受到讀者的歡迎。
霍克思是一位頗有素養的漢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治學嚴謹的翻譯家。他精通中國古典文學,譯過《 離騷》 、杜甫詩,熟悉元曲,因而他在翻譯過程中能夠對《 紅樓夢》的性質有正確的把握並從大處著手。這是霍克思全譯本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霍克思在翻譯《 紅樓夢》 時給自己確定了一個明確的原則。他說:「我的一個堅持不渝的原則,是把每樣東西都譯出來,甚至包括雙關語。因為這雖然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說,但它是由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用他的血淚寫成的(一再重新寫成的)。所以,我這樣設想,不管我在小說裡遇到什麼東西,它們在那裡都是有其意義的,因此都必須認真對待。我不能假裝.總是譯得很成功,但我如能把這部中國小說給我的愉快傳達一點點給讀者,我就可以算是沒有虛度此生了。」4 我認為譯者的這一原則也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們談到英文全譯本《 紅樓夢》 時,不能忘掉中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和他的出生成長於英國的夫人戴乃迭女士合譯的120 回本《 紅樓夢》 。這個譯本由北京外文出版社於1978 一1979 年出版,三卷。此譯本前八十回是根據有正戚序本作底本,後四十回據1959 年人民文學本譯,書中附有著名紅樓畫家戴敦邦先生的擂圖。譯文流暢、準確,深受英語世界讀者的歡迎。
周玨良先生在《 數百年來的中英文化交流》 5 一文中說:「到了20 世紀,風氣大開,英國文化對中國文化影響增大,中國文化對英國文化在某些方面也有突出影響。… … 而英國方面李約瑟博士的巨著《 中國科技史》和霍克思的英譯本《 紅樓夢》 ,更是文化交流上的大事。」周先生的看法無疑是符合事實的,是正確的。
英國人眼裡的《 紅樓夢》
自19 世紀三十年代《 紅樓夢》 傳入英國開始,英國的漢學家中有人寫文章介紹《 紅樓夢》 。例如18d2 年卡爾· 居茨拉夫在《 中國文庫》 第11 卷5 月號上發表了題為《 紅樓夢或〈夢在紅樓〉》的文章。在這位西方人的眼裡,《 紅樓夢》 中的女性是「卑微瑣細的生物,菇噪有如鵲鳥」。對於曹雪芹精心佈置的場景,他的觀感則是「各種富麗低俗的擺設裝飾、器物、衣冠似永無止境」。他沒有讀懂原文,甚至可笑地把寶玉也視為女性而稱之為「少女寶玉」。他的結論是:「《紅樓夢》 不過是一部婦女閨閣瑣事雜錄,情節毫無興味可言,敘述又冗長,令人生厭。」
20 世紀初開始,英國漢學家寫的《 紅樓夢》 評論文章多起來了。1901 年,翟理斯在所著《 中國文學史》中用了三十頁近兩萬字的篇幅評介《 紅樓夢》 。在此之後,魏納於192 了年在《 中國雜誌》 上撰文,以《 紅樓夢》第8 回為例評論裘裡和威妥瑪譯本。艾克頓撰文將《 紅樓夢》 與西方名著《 往事回憶錄》 、《 時光的音樂》 進行比較。但是,由於資料的限制,我們還難於瞭解這些評論的具體內容。根據目前能搜集到的材料看,20 世紀以來英國出版的各種大百科全書中對《 紅樓夢》 的評介,應該說反映了英國漢學家對《 紅樓夢》的認識和研究水平的。
1910 年出版的《 英國百科全書》 第11 版在「中國」條目下談到中國文學時一說,「《紅樓夢》 是一部非常高級的作品。它的作者由於政治理由,小心地隱瞞了白己的身份。它的情節複雜而富有獨創性,最後並以悲劇結尾。在小說的故事發展中,主要線索是戀愛,其中交織著陰謀、野心、財產、貧窮以及人生的其他領域。有四百多個人物,每個人物都有獨特的個性,並以奇妙的技巧寫成。小說包含的事件,使人想起非爾丁小說,往往表露無遺,而不像現代心理小說只作隱晦的暗示。」這個看法一直繼續到六十年代初期。
1964 年出版的《 英國百科全書》 第1 過版,在涉及到《 紅樓夢》 內容的「中國文學」條中文字作了一些修改。作者寫道:「18 世紀小說《 紅樓夢》 ,講的是一個傷感的有著深刻的心理描寫的故事,背景是一個大家庭和它的逐漸衰敗的命運。曹霑逝世時,小說尚未結束,由高鸚續成。小說兩主角之一傷逝時賺人的眼淚,至少不亞於前此塞謬爾」理查遜所寫的《帕美拉》 。」這段介紹文字顯然比第11版的介紹進步了,它標誌著英國漢學家對《 紅樓夢》 的研究有了新的心得。
隨著中英文化交流的迅速發展和英譯本《 紅樓夢》 增多、全譯本的出現,英國漢學家對《紅樓夢》 的認識水平也不斷提高。七十年代英國出版的《 大條目百科全書》中認為《 紅樓夢》 是「第一部傑出的中國小說」、「世界最佳小說之一」。第13 卷「小說」條目中寫道:「中國18 世紀的小說,其題材與技巧的豐富多彩,不亞於歐洲,既有社會諷刺,騎士的羅曼史,也有冒險故事。曹雪芹所寫的《 紅樓夢》 的特色,相似於高爾斯華妥的《福爾賽世家》 和托馬斯·曼的《 布贅勃洛克一家》 。這是一個大家庭衰敗的故事,並夾雜著愛情的糾紛,充滿著悲涼的情調。」
說到《 紅樓夢》 在英國流傳和研究的時候,還有兩位學者應當提到。一是著名學者、紅學家吳世昌先生和他的《 紅樓夢探源》 英文本的意義6 。二是英國的閔費德和他的哲學博士論文《文學的再評價- 附錄論高鶚》 7 。這兩位研究者的著作在英國和英語世界讀者中都是有廣泛影響和高度評價的。
《 紅樓夢》 是一部凝聚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長篇巨製,其內涵豐富多采,文備眾體,不要說西方人讀起來困難,就是中國人不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也是難於讀懂的,更不要說深入研究了。一個半多世紀來,《紅樓夢》 傳入英國,引起那麼多漢學家的注意,寫出數十篇介紹和評論的論著實在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今天,展望九十年代,我相信隨著中英兩國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發展,《 紅樓夢》在英國的流傳將會更廣泛,而對其研究也必將更加深入。因為「東方西方,不可分離」(歌德語), 而《 紅樓夢》 正是東方文化的精粹,西方要瞭解和認識東方,要瞭解和認識中國,閱讀一下《紅樓夢》 ,那是一種無比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