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夢》 在俄蘇(一)
中俄兩國山水相連,自古以來,兩國人民就有了友好交往。早在17 世紀初葉,中國和當時的俄國發生了外交關係。據歷史記載,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 ) ,俄國的托木斯克的哥薩克伊萬;彼特林,奉托波爾斯克督軍之命,經蒙古來到北京,在返國時帶回萬曆皇帝的文書1 。到了清代,中俄兩國關係有了進一步發展,清康熙年間和俄國彼得大帝時代,兩國開始互派使臣,並於公元1689 年9 月7 日締結中俄《 尼布楚條約》 。從此,中俄兩國文化交流開始進人一個新的歷史時代。
十月革命前的中俄文化交流
中俄文化交流始於18 世紀之初。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 ) ,康熙皇帝派遣內閣侍讀圖裡深為使臣,前往伏爾加河下游慰問土爾扈特王阿玉奇。這是中國官方使者第一次到俄國的最早記載之一。圖裡深於1715 年返回北京,寫下了《 異域錄》 ,記載了他親歷目睹俄國山川地理形勢和風土人情,為中國人瞭解和認識俄國提供了第一部「教科書」,成為中俄文化交流的最初證明。
從公元1715 年開始,俄國派遣第一批東正教傳教士,到19 世紀末葉,中俄的文化交流,一直是東正教教士和俄國派遣的留學生在發揮作用。戈寶權在《 談中俄文字之交》 一文中寫道:
當時來到我國的東正教教士和留學生,還學習漢、滿、蒙、藏等語言文字,研究中國的文化歷史,其中有不少人曾充當過中俄談判的譯員,而且出了不少著名的漢學家和學者。當時清廷的理藩院相應地也設立了俄羅斯文館,選八旗子弟入館學習,造就俄語人才2 。
隨著東正教教士和留學生的來華,中國文化典籍也開始陸續傳播到俄國去。
在俄國最初派遭到我國來的留學生中,如伊拉利昂,羅索興和阿列充謝‧ 列最季鄧夫等人如都翻譯過不少我國的哲學論著和文學作品,在俄國漢李史上起了開拓者的作用。如羅索興返回俄國後在彼得堡俄國科學院教授漢語和滿語;如列昂季耶夫返國後在外交部;供職,譯有《 四書解義》 的《 大學》 和《 中庸》 等書以及《 易經》 的一部分;他們兩人都先後翻譯過圖裡深的《異域錄》 ,併合譯過《 八旗通志》 。
在這個時代裡,俄國的涅恰耶夫於1788 年將伏爾泰的劇本《 中國孤兒》 譯成俄文,詩人兼劇作家蘇馬羅科夫於1759 年從德文翻譯了《 中國悲劇〈孤兒〉的獨白》 ,詩人傑爾查文寫過關於中國的詩,馮維辛還從德文瀚譯了孔子的《 大學》 等。進入19 世紀,中國大量典籍和文學作品被翻譯介紹到俄國去。如《 西藏志》 、《 蒙古最初四汗史》 、《 西藏和育海史》 、《 北京志》 、《 中國及其居民風俗習慣》 、《 三字經》 、《 元朝秘史》 、《長春真人西遊記》 、《 詩經》 等。文學作品中還有《 玉嬌梨》 ( 1827 )、《 好述傳》 (1833 )、《 聊齋誌異》 中的《 阿寶》 、《 庚娘》 《 毛狐》 等篇章被譯成俄文。與此同時,俄國人又把《 聖經‧ 新約全書》 譯成了中文,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介紹到中國來。在19 世紀裡,俄國的先進知識分子、詩人和作家,對巾國和中國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著名詩人普希金一直夢想著到中國訪問,他在詩中曾寫道:「我們一同走吧,我準備好啦,… … 哪怕是去到遙遠的中國萬里長城邊。」著名作家、《 奧勃洛摩夫》 的作者岡察洛夫正是在這個世紀裡來到中國ˍL 海等地,他的遊記是今天研究上海史的珍貴資料。繼岡察洛夫之後,著名小說家契訶夫也到過中國的黑龍江,認為中國人民「是善良的和相當聰明的人民」。
20 世紀初葉,中俄的文化交流繼續發展。俄國的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和高爾基對中國表達了美好的感情。托爾斯泰曾經幫助日本神學家小西增太郎翻譯出版老子的《 道德經》 。繼研究老子之後,他又研究了孔子。像對老子的道學和無為思想深感興趣一樣,他對孔子的仁愛與中庸思想極為重視,在研究過程中,著手寫評論孔子的文章《 孔子論述》 與《 偉大學說》 ,可惜這兩篇文章沒有最後完稿。然而草稿中對中國人民的評論,不能不使人感動。他寫道:「中國人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 … 中國人是最愛好和平的人。他們不需要別的東西,他們也不願意打仗。中國人是耕田的人… … 。」他又說:「中國人不幹壞事,不跟任何人爭鬥,他們奉獻多、索取少。」孔子的學說迷住了托爾斯泰,甚至使他以「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為主題,加以發揮寫起小說來。小說題為《 川逝》 ,描寫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在河邊上對話。有人問過托翁,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對他的影響最深?他回答說,孔子和孟子對他的影響「很大」,而老子則是「巨大」。後來,即1905 年,托爾斯泰在給中國留俄學生張慶桐的一封信中說:
在我整個長遠的一生中,我曾經有好兒次同日本人見過面,但從沒有一次同中國人見過面,也沒有發生過關係,而這正是我一向非常想望的,因為很久以來,我就相當熟悉(當然,大概是非常不完全的,這對於一個歐洲人是常有的情況)中國的宗教學說和哲學,更不用說孔子、孟子、老子和對他們的著作的註疏(被孟子所駁斤了的墨翟的學說,更特別使我驚佩)。我對於中國人民經常懷有深厚的尊敬,很大的程度上由於可怕的日俄戰爭的種種事件而更為加強了。
在這封長信中,托爾斯泰還預言道:
我認為,在我們的時代,在人類的生活當中,正在發生一個重大的轉變,而這個轉變中,中國將領導若東方吝民族起著巨大的作用3 。
1911 年中國辛亥革命取得勝利後,遠在意大利養病的高爾基於1912 年10 月12 日寫信給孫中山。高爾基在信的開頭寫道.
我是一個俄國人,也正為著您所奮鬥的那些同一思想的勝利而鬥爭;不管這些思想在什麼地方取得勝利,- 我和您都為它們的勝利而感到幸福。我祝賀您的工作的美滿成功,世界上一切正直的人士,都懷著關切、高興和時咚這位中國的海格力斯的欽佩的心情,注視著這個工作4 。
在這個時期裡,俄國文學作品被大量翻譯、介紹到中國來:
第一本介紹到中國來的俄國文學作品,當推1903 年上海大宣書局出版的戢翼翬根據日文重譯的普希罄(普希金)的名著《 俄國情史‧ 斯密士瑪利傳》 ,一名《 花心蝶夢錄》 ,實際上這就是普希金寫的著名歷史小說《 上尉的女兒》 。我國早期翻譯介紹俄國文學作品,是從普希金的名著開給的,這雖然是個巧合,但卻是一件具有深刻意義的事5 。
繼此之後,有萊蒙托夫的《 銀鈕碑》 、契訶夫的《黑衣教士》 ( 1907 ) ,還有阿‧ 托爾斯泰的《 俄王義文第四專政史:不測之威》 (即《 謝列勃良尼公爵》 )、《 復活》 ,屠格涅夫的《 死》 等十餘位作家八十種以上的作品,其中托爾斯泰的作品占三十種。魯迅先生說:
俄國的文學,從尼古拉斯二世時候以來,就是「為人生」的,無論它的立意是在探索,或在解決,或者墮入神秘,淪於頹唐,而其主流還是一個:為人生回。
正因為「俄國文學是我們的導師和朋友」,使我們「從文學裡明瞭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兩種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所以,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非常歡迎俄國的文學作品,以「一同燃起希望」(魯迅語)。
《 紅樓夢》 早期脂評本傳入俄國
清道光十年(1830 ) ,俄國東正教第十一屆使團來到中國。
隨團有一位叫帕維爾‧ 庫爾亮德采夫的大學生,他在北京期間得一部早期脂評抄本《 紅樓夢》 。1832 年,他因病返回俄國,將這部珍貴的抄本帶回了俄國。此抄本今藏於亞洲人民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抄本室,因而被研究者定名為「列藏本」。這部早期脂評抄本《 紅樓夢》 於1964 年被發現,根據當時的報告7 描述如下:
( 1 )抄本的用紙。抄本共36 本,抄寫用紙是清乾隆《 御制詩》 各頁間的襯紙上,而御制詩則被拆開作襯紙。沾邊線的尺寸是14 x 18 . 5 厘米;紙的尺寸是18 . 5 又25 . 5 厘米,每頁9 行,每行17 個字。紙質屬竹紙,發黃。
( 2 )抄本的組成。抄本共八十回,三十五冊,第79 、80 兩回尚未分開。抄本上沒有總書名和卷頭,沒有序言、目錄,也沒有頁碼或面碼。據估計,35 冊之外還應有一冊是有書名、序言和、目錄的。此抄本缺第五回和第六回,應屬一冊,第十七回和十八回僅有一個回目,第五十一回的文字沒有寫完,第六十五回被錯誤地分裝在三個本子裡。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早期抄本,特別是它保存了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顯得格外珍貴。
( 3 )抄本的筆跡。抄本是用四種不同筆跡寫成的,因此可以確定它是由四人分別抄錄配成的。第一抄寫人的筆跡剛勁的自由楷體;常常變換為草體,第二位抄寫人字跡平穩清晰的自由楷體,第三位抄寫人字跡較細小、細膩、略顯瘦長,第四位抄寫人字跡更細膩的楷體,幾乎沒有粗筆,字瘦長而橫筆傾斜。仔細檢查,第40 、46 一45 、52 一56 、55 一60 回,每行為16 字,正文為i2 . 5x17 . 5 厘米。第41 一45 、49 一51 、57 、61 一79 86 回字體抄得緊密,每行為20 字,而正文仍為12 . 5x17 . 5 廈米。第一抄寫人常超過此規格,每行寫18 一24 字。抄錄中有墨筆塗改。
( 4 )抄本的標記。此抄本有一回回首和三回回末題為《 紅樓夢》 ,但有幾回開頭和末尾有紙簽貼在本子的上首邊緣上,寫有「石頭‧ 一卷‧ 一回」字樣,末尾寫著「下回」字樣。標有「紅樓夢」名稱者見於第10 、63 、64 、72 回末尾,「紅樓夢卷‧ 一回終」。
( 5 )抄本的批語。列藏本沒有凡例和總批,只存眉批、夾批、側批三種形式。
( 6 )抄本的正文。列藏本有不同於他本的文字,這些異文有的是獨有,有的可以校正他本之訛誤。
關於列藏本的研究留待後文再談。
《 紅樓夢》 的早期脂評抄本迄今只發現十二種,甲戌本為胡適帶到台灣去,前幾年流落到美國8 ,真正早期流傳到國外的「真本」,只有「列藏本」。列藏本的發現,在《 紅樓夢》 研究史和版本史上是一件大事,為海內外廣大愛好者和研究者所高度重視。
俄國對《 紅樓夢》 的翻譯和評論
曹雪芹的《 紅樓夢》 最初是以抄本的形式在少數人中流傳的,今天已成為珍貴罕見的版本資料了,列藏本就是其中之一種。1791 年程偉元、高鶚整理擺印了120 回本《 紅樓夢》 ,世稱「程甲本」。翌年,程高二人再次刊印了120 回本,世稱「程乙本」。流傳到俄國的除了早期脂評抄本之外,我們還知道有程高本、1818 年的籐花榭版和1864 年類似的耘香閣版、1889 年上海石印版的《 紅樓夢》 流傳到俄國。此外,《 紅樓夢》 的續書、圖詠、唱本、年畫,如《 補紅樓夢》 、《 續紅樓夢》 、《 後紅樓夢》 、《 紅樓圓夢》 、《 增紅樓夢》 、《 紅樓復夢》 等也流傳到俄國,被俄國的漢學家們所喜愛和收藏[9] 。
在譯文方面,與帕維爾‧庫爾亮德采夫同一屆使團,護的學員科瓦尼科,在返國後曾用「德明」的筆名,為1841 至1843 年的《 祖國紀事》 雜誌撰寫了十篇題名為《 中國紀行》 的文字,在1843 年第一期上發表的第九篇文字中,翻譯介紹了《 紅樓夢》 第一回開頭部分的文字十 (《祖國紀事》 第26 期)。這是《 紅樓夢》 俄文摘譯最早的,也是迄今所見唯一的一種了。
《紅樓夢》 在俄國的流傳,引起了俄國漢學家們的注意。著名漢學家B ‧ 月‧ 瓦西裡耶夫曾在他的《 中國文學史綱要》 中寫道:
… … 如果你想瞭解迄今為止與我們隔絕的中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的話,那末,你只有從長篇小說中,而且是這樣一部長篇小說中,才能得到材料[11]。
這部長篇小說就是曹雪芹的《 紅樓夢》 。瓦西裡耶夫還在他的《 藏書目錄》 中寫道:
名為《 紅樓夢》 的長篇小說的這些版本數目表明,第「一部長篇小說給中國人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前,他們讀的要麼是神怪小說,要麼是武俠小說、狡詐的故事,要麼是淫亂的作品,而對家庭生活的平靜描寫,總是那樣流暢而優美的語言,對他們則是陌生的。《 紅樓夢》 確實寫得如此美妙,如此有趣,以致非得產生模仿者不可。據說, 這些模仿都未能達到原作的程度。但我們知道,它們同樣是應該表現中國人的那種生活和體現其精神的。所以守我們並不認為它們是全然沒有興趣的[12] 。
這段評論是指他所收藏的《 紅樓夢》 續書所講的,但同時他也是對《 紅樓夢》 本身的評價。
瓦西裡耶夫的《 中國文學史綱要》 [13] 是在俄國出版的第一部中國文學研究著作,它不是針對某一部作品,如《 紅樓夢》 的專論。但儘管如此,瓦西裡耶夫仍然公正地把《 紅樓夢》 放在首位來加以介紹和評論。他在談到中國古代小說和戲劇發展過程時曾說道:「無論在戲劇還是小說領域裡,中國人都不是單純的模仿者;這是一個一貫保持著獨立自主精神的民族,對一切異邦的和外來的東西,她都以自己的眼光加以檢驗,以自己的方式加以改造- 因此戲劇和小說總是呈露出中國的精神,表達著中國人自己的世界觀。」[14] 早在19 世紀八十年代,一個外國人對中國古代文學和戲劇有如此精湛的卓見,實在是令人驚佩的。
俄國的另一位著名漢學家、瓦西裡耶夫的弟子阿列克謝耶夫,也是一位中國文學的研究者,他培養了一批著名的漢學家。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不是一段插話,不是一套叢書中孤立的一冊。如果可以說為歐洲現代文學打下基礎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學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學,如果可以說,在古希臘羅馬文學影響下成長和繁榮起來的歐洲各國文學由於彼此互相影響而變成了世界性的文學,那麼,同樣可以斷言,中國文學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學[15] 。
我想,以阿列克謝耶夫這段話來表達俄國人民、俄國漢學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感情和評價,是最為恰當的了。
中蘇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1917 年,俄國爆發了震撼世界的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阿芙樂爾巡洋艦的隆隆炮聲中,沙皇俄國結束了長達幾個世紀對俄國人民的壓迫和奴役,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從此誕生了。十月革命的炮聲使中國人民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 並干1919 年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隨著「五四」運動的發展,中蘇兩國的文化交流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揭開了歷史的新的一章。
從「五四」運動爆發後至今已經過去70 個年頭了。在這70餘年中,中蘇兩國的文化交流經歷了「五四」階段、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階段、抗日戰爭階段、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階段、新中國成立至六十年代初階段和八十年代初至今階段。回顧上述幾個重大歷史階段的中蘇文化交流的歷史,我們看到以下幾點事實是非常值得重視的。(l )對於蘇聯文學有了新的認識,在翻譯和介紹方面有了飛快的發展。據戈寶權先生的介紹吵,五四運動的第二年,即1920 年,北京的新中國雜誌社就出版了第一本直接從俄文翻譯的《 俄羅斯名家短篇小說集》 ,其中包括普希金的《 騷站監察史》 、《 雪媒》 (即《 暴風雪》 ), 果戈裡的《 馬車》 ,赫爾岑的《 鵲賊》 ,屠格涅夫的《 九封書》 (即《 浮士德》 )等小說。1921 年,沈雁冰主編的《 小說月報》 又出版了《 俄國文學研究》 的號外,發表了魯迅、沈雁冰、鄭振鐸,耿濟之等許多人撰寫的論文二十篇。此外,還初次翻譯了《 國際歌》 (當時稱為《 第三國際黨的頌歌》 )。其後,出版了《 俄羅斯文學叢書》 、《 俄國戲曲集》 、《 普希金小說集》 、《 俄羅斯名著》 和《 高爾基小說集》 、《 母親》 等。進入三十年代,魯迅、曹靖華、瞿秋白等人翻譯了《 毀滅》 、《 豎琴》 、《 鐵流》 、《 靜靜的頓河》 、《 鐵甲列車》 、《 十月》 、《 死魂靈》 等小說和文藝理論著作- 普列哈諾夫的《 藝術論》 ,盧那察爾斯基的《 藝術論》 及馬列文藝理論文章,其中包括恩格斯論現實主義、列寧論托爾斯泰和高爾基的政論文字及小說,即魯迅編《 海上述林》 的內容。這些翻譯和介紹,對於當時的中國人民的覺悟和革命鬥爭,無疑是起到了一種鼓舞的作用。魯迅先生於1932 年曾經說過:
十五年前,被西歐的所謂文明國人看作半開化的俄國,那文學,在世界文壇上,是勝利的;十五年以來,被帝國主義者看作惡魔的蘇聯,那文學,在世界文壇上,是勝利的。這裡的所謂「勝利」是說:以它的內容和技術的傑出,而得到廣大讀者,並且給與了讀者許多有益的東西[17] 。、魯迅在同文中又說道:
中俄的文字之交,開始雖然比中英、中法遲,但在近十年中兩國的絕交也好,復交也好,我們的讀者大眾卻不因此而進退;譯本的放任也好,禁壓也好,我們的讀者也決不因此而盛衰。……我們的讀者大眾,在朦朧中,早知道這偉大肥沃的「國土」裡,要生長出什麼東西來,而這「國土」卻也確實生長了東西,給我們親見了:忍受、呻吟、掙扎、反抗、戰鬥、變革、戰鬥、建設、戰鬥、成功。
魯迅先生的話表達了當時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們的共同心聲,同時也說明了二三十年代大量翻譯和介紹蘇聯文學的根本原因。
( 2 )作家、藝術家之間的往來與交流。我國最早赴蘇聯考察訪問的是瞿秋白,1920 年秋天,他作為北京《 晨報》 的特約記者前往莫斯科。在蘇聯期間,瞿秋白寫了多篇通訊文學,後來編成《 餓鄉紀程》 (一名《 新俄國遊記》 )和《 赤都心史》 兩書,「真實地向國內讀者介紹和報導了十月革命後的蘇聯情況」.[18] 在那裡他見到過列寧,會見過偉大詩人馬雅可夫斯基,訪問過列夫‧ 托爾斯泰的故鄉。與此同時,蘇聯世界語作家、盲語詩人愛羅先坷於1922 年來到北京,住在魯迅家裡。魯迅親自翻譯了他的《 童話集》 和童話劇《桃色的雲》 ,兩人結下了深厚友誼。1924 年,蘇聯作家和劇作家特列季亞科夫來到北京大學講授俄國文學。在此期間,他根據萬縣發生的慘案寫成了名劇《 怒吼吧,中國!》 。此後,中國的作家、報人如胡愈之、戈公振、鄒韜奮、蕭三、胡蘭畦等人都先後赴蘇聯採訪和訪問,參加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繪畫、電影、戲劇方面,我國的徐悲鴻、胡蝶、梅蘭芳諸人也先後赴蘇聯展覽和演出。抗戰期間和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郭沫若、茅盾等人訪問蘇聯。新中國建立後,蘇聯首先承認了我國,並建立外交關係,同時派遣了著名作家法捷耶夫和西蒙諾夫率團來中國訪問。五十年代後雙方的文化交流往來不斷,促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瞭解和友好情誼。
( 3 )中國的文學作品被翻譯、介紹到蘇聯去。早在1929 年,瓦西裡邵夫就翻譯了魯迅的《 阿Q 正傳》 ,同書中還譯了魯迅的《 孔乙己》 、《 故鄉》 、《社戲》 等七篇小說。同年在莫斯科出版了《 當代中國短篇小說集》 ,其中包括郁達夫、滕固、蹇先艾等人的小說。1935 年,茅盾的《 子夜》 也被譯成俄文。在古典文學方面,二十年代在北京大學任教的蘇聯漢學家伊文翻譯了《 儒林外史》 的一部分,1935 年由康拉德主編的《 中國及日本文學》 一書中收進了休茨基譯的《 孔雀東南飛》 ,瓦西裡耶夫譯的白居易的《 長恨歌》 和白行簡的《 李娃傳》 ;阿列克謝耶夫還翻譯了中國古典名著《 聊齋誌異》 等作品[19] 。中國文學在蘇聯的翻譯和介紹,擴大了蘇聯人民對中國的瞭解的範圍,增進了蘇聯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 4 )中蘇兩國加強對對方的文學藝術的研究。早在十月革命後,蘇聯就開始對中國加強研究。如高爾基曾在1918 年向列寧提出建議,成立研究東方問題的專門高等院校。列寧批淮了這個建議,建立一所東方研究院,首先是研究中國語言文學。在中國,隨著蘇聯文學的翻譯和介紹,也開始了研究工作。1920 年,沈雁冰在《 俄國近代文學叢論》 中就指出:「俄國近代文學都是有社會思想和社會革命觀點。… … 俄人視文學又較他國人為重,他們以為文學這東西,‧ 一不但要表現人生,而且要有用於人生。」正因如此,1924 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鄭振鐸編寫的《 俄國文學史略》 ,1927 年泰東圖書局又出版了瞿秋白和蔣光慈合寫的《 俄羅斯文學》 [20]。此後,中國創辦了許多雜誌,成立了許多專門機構來翻譯、研究蘇聯的文學藝術作品和理論著作。僅以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為例,1951 年至1990年四十年之間出版的蘇聯文學藝術作品就達230 余種,全集、文集、選集5 種,文學史5 種,文藝理論23 種。在中國翻譯出版的世界各國文學作品中,蘇聯的文學作品佔第一位。這個事實充分說明自「五四」以來,中蘇兩國的文化交流發展是非常密切的,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