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與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的文明古國。
據茶史專家們考證,相傳遠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農氏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現茶的藥用價值,即「神農嘗百草」之說。後來,茶葉逐漸演化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料,故有「粗茶淡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醋茶」之俗語。今天,茶已成為「國飲」,可見茶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它與人們日常生活關係也非常密切。
茶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是從品茗飲茶開始的。早在唐宋時代之前,茶已成為文人學者的描寫對象,諸如借茶寫人事,抒發感慨,坦露人生。因此,今天我們不僅可以讀到茶聖陸羽的名著《茶經》[1] 而且還可以讀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蘇東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詩詞宗師們的詠茶佳什。仔細翻閱古代的文學藝術作品,我們還可以看到,茶還是繪畫家、音樂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題材。小說的興起,為茶文化的發展,又增添了新的一章。
《紅樓夢》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結晶,也是研究和瞭解中國十八世紀中葉的風俗畫卷。因此,今天我們不論從文化學角度,還是從純文學藝術的角度,抑或從茶文化史的角度,全面系統地探討一下《紅樓夢》中所反映的茶文化,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一 焙茗:一個與茶史有關的小人物
人們常稱《紅樓夢》為「奇書」、「迷書」、「百科全書」,這均非戲語。就以小說所寫的幾百個人物的命名來說,就別具一格。今天當我們來探討《紅樓夢》中的茶文化的時候,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了小說中的一個小人物──賈寶玉身邊那個刁鑽古怪的小廝──焙茗。
「焙茗」,這個名字初見於小說的第9回,本稱「茗煙」,直到了第24回方改為「焙茗」。可是,第34回之後,到了第39回時又忽然改為茗煙。這究竟是版本問題呢?還是曹雪芹的疏忽?讓紅學專家們去考證好了。我這裡只想說,將「茗煙」改為「焙茗」是對的。小說第24回寫寶玉身邊共有五個小廝,一曰焙茗、二曰引泉、三曰掃花、四曰挑雲、五曰伴鶴。後來幾個小廝的名字不見了,只剩了「焙茗」了。這五個小廝的名字都很雅致,有茗、泉、花、雲、鶴,非曹雪芹又有誰能想得如此之妙呢?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這五個人名字中──焙、引、掃、挑、伴,都是「動詞」。顯然這不是隨便用的。聯想到《紅樓夢》中所寫的丫鬟以琴棋書畫命名,可見寫小廝有泉、花、雲、鶴,不能缺「茶」──「茗」的。而「焙」字,那是茶道中不能省去的,而把「焙」與「茗」合作一人名,則與前四位小廝的名字就諧合。因為「茗煙」雖是有出典,但是《紅樓夢》中根本沒有在「煙」字上作什麼特殊的描寫和渲染。因此,我認為曹雪芹改茗煙為焙茗,是經過一番考慮的。
「焙茗」這個名字與飲茶文化關係十分密切,這只要懂得一點茶文化史的知識就清楚了。茶,古書上所載其名很多,諸如chuǎn@1、mo@2、葭萌、chuǎn@1詫、jiǎ@3、茶、茗,這可能與地域不同、方言有別有關。唐代始將「荼」字去一筆,定為「茶」字。「茗」字出現比「茶」字晚些,唐宋人說茶樹上的葉子「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茶與茗並列流傳於後世,至今一些文人雅士仍然稱茶為茗,特別是在書畫家和詩詞中用茗者甚多。
茗,南方人對茶的較早稱號,吳國人陸機《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有云:「蜀作茶,吳人作茗。」茗的別名又作「chuǎn@1」,東晉左思《嬌女》詩:「心為茶chuǎn@1據,吹噓對鼎@4」,這是「茶茗」連稱。後世上層社會裡多稱飲茶為「品茗」、「茗飲」,可見「茗」即是「茶」。 再說「焙」。在制茶工藝中,有采、蒸、搗、拍、焙、穿、封等七道工序。據陸羽《茶經》所記,焙就是烘焙茶餅的意思。通過「焙」把茶葉中的水分去掉,得到干茶。唐代皮日休有《茶焙》[3]詩云: 鑿彼碧巖下,恰應深二尺。 泥易帶雲根,燒難礙石脈。 初能燥金餅,漸見干瓊液。這是描寫「焙茶」情景。在《茶舍》[4]詩中,皮日休又寫道: 湖上汲江泉,焙前蒸紫蕨。 乃翁研茗後,中婦拍茶歇。詩中的「焙」、「蒸」、「研」、「拍」,都是制茶工藝的程序。
通過以上的簡單介紹,讀者大略可知「焙」與「茗」之間的關係,就不難明白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改「茗煙」為「焙茗」的原因了。
《紅樓夢》滿紙茶香,甚至無酒有茶,以茶代酒,這除與當時社會風氣和家庭生活習慣、個人嗜好等原因有關之外,更重要的是茶本身所具有特殊功效。最早記載茶的藥用價值的典籍是《神農本草》,其中說到茶的功效時云:「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東漢名醫華佗在《食論》中也說:「苦茶久食,益意思。」這些記載恐怕都是「飲茶養生」之道的較早的說法。明人顧元慶在《茶譜》中談的更系統全面,他說: 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清人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中亦說到茶的功用: 茶,微苦微甘而涼。清心神,睡醒除煩;涼肝膽,滌熱消痰;肅肺胃,明目鮮溫,不渴者勿飲。這些記載,毫無疑問都是人們在長期飲茶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知識。
近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提高了人們對茶的價值的認識,對茶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做了進一步的論證。科學家們在有關茶結構的報告中指出,茶葉中存在著種類繁多的化學成分,如有機化學成分中就包括「茶多酚」、「維生素」、「氨基酸」、「色素」及「脂多糖」、「咖啡鹼」等化合物。它的無機化學成分,如礦質元素,包括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都是抗衰老與營養價值。這就是茶和飲茶為歷代人民所喜愛,為文人學者推崇備致,形成茶文化的重要原因。同時,我們也可以由此而明白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為什麼對茶的描寫有如此濃厚興趣的「理由」了。 茶,中華文明的象徵,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
二 賈母:「我不吃六安茶」
中國茶的名目繁多,千姿百態,所以民間有「茶葉學到老,茶名記不了」的俗諺。據茶史專家們的分類法,茶葉共分為六大類:即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緊壓茶。一般說來,長江以南的人多喜歡飲綠茶,而北方大多數人則喜歡飲紅茶和花茶(俗稱香片),廣東、福建一帶喜歡飲烏龍茶,西南一帶又喜歡飲普洱茶。這些不同的飲茶習慣,是因為地理環境不同,加之受不同歷史文化的影響。古人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所以表現在飲茶習俗上也不盡相同。
《紅樓夢》裡的賈府是京中望族,「鐘鳴鼎食」、「詩禮簪纓」,對飲茶的講究自然也不同於平民百姓之家。不要說烹茶、飲茶的用具追求奢華,以不失名門望族的身份地位,就是日常用茶的種類上也顯示出貴族之家的風範。據統計,《紅樓夢》全書中有273處寫到的茶名就有好幾種,這還不算采自放春山遣香洞的「仙茗」。如賈母不喜吃的「六安茶」、妙玉特備的「老君眉」、暹羅國進貢的「暹羅茶」、怡紅院裡常備的「普洱茶」(「女兒茶」)、茜雪端上的「楓露茶」、黛玉房中的「龍井茶」。此外還有多次提到的「漱口茶」、「茶泡飯」等含茶字的茶。這些茶,大體上可歸於綠茶、花茶、紅茶三大類中。
「六安茶」,首見於小說第41回「品茶櫳翠庵」,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這「六安茶」屬於不發酵的綠茶,產於安徽省六安縣霍山地區。明人屠隆《考pan@5餘事》中曾列出最為當時人稱道的茶有六品,即「虎丘茶」、「天池茶」、「陽羨茶」、「六安茶」、「龍井茶」、「天目茶」。「六安茶」列為六品之一,以茶香醇厚而著稱於世。在《紅樓夢》誕生時代,「六安茶」與西湖龍井茶同屬天下名茶,成為珍貴的貢茶。近人徐珂《清稗類鈔》「朝貢類」載有「六安貢茶」之條目。
由此可知,有清一代「六安茶」都是以貢品而受人們重視的。但賈府的老祖宗賈母又為何不喜飲這種名貴的「六安茶」呢?究其原因,恐怕有兩點:(1)生活習慣所致,賈府在北方,習慣飲花茶或紅茶,而不喜飲南方的綠茶。(2)小說中有所提示,「賈母道:『我們才都吃了酒肉。』」這位老祖宗也是飲茶高手,深解茶性,「吃了酒肉」之後油膩太重,倘若飲了綠茶容易停食、鬧肚子。所以,精於茶道的妙玉在旁說「知道。這是老君眉。」意思是告訴賈母「這不是綠茶。」 「老君眉」,屬於發酵的紅茶中的一種,其品質特點是湯色深色鮮亮,香馥味濃。這是清代頗為時興的茶葉,時人又稱此茶為「壽眉」。
所謂「老君」者即「壽星」也。妙玉為賈母一行人備下的「老君眉」,既有茶理上「吃油膩」不宜飲綠茶的原因,同時也有恭維、討好「老祖宗」的心理,表現了這位「檻外人」不僅擅於茶道,而且也聰明乖巧,格外招人喜愛。 「普洱茶」屬於紅茶中的一種。小說第63回「壽怡紅開夜宴」,有一段寫林之孝家的查夜來到怡紅院,與寶玉對話中提到了「普洱茶」。據《清稗類鈔》「飲食類」中「孫月泉飲普洱茶」條記載說:「醉飽後飲之,能助消化。」寶玉說「今日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玩了一會兒」,又喝「普洱茶」,就是因為它「能助消化」的緣故。這說明寶玉也是一位茶道中人。文中提到「女兒茶」,是指「普洱女兒茶」。《紅樓夢》時代,宮廷和官宦大家中也很講究飲普洱茶。清人吳振 《養生齋叢錄》中記載雲南端陽朝貢品中就有各種普洱茶名目,說明當時普洱茶是非常名貴的,以賈府的地位、賈寶玉的身份,飲此種茶是完全符合情理的。 「龍井茶」,屬綠茶的一種,久負盛名。龍井為地名,屬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山地中的一個村莊,有龍井古寺,寺中有井,為龍泉井,水甘冽清涼,故以龍井泉水泡茶上好。江南人喜飲龍井茶,直到近代北方達官顯貴亦喜飲龍井茶,但因其珍貴價昂,加之習俗所限,所以雖聲名很高,但飲者並不普遍。《清稗類鈔》「飲食類」中有「高宗飲龍井新茶」記載,說明乾隆時代,龍井茶亦為珍貴貢品,宮廷上下以飲龍井茶為最高享受。但能真正品味到其妙處者,則寥寥無幾。
曹雪芹在江南生活過,又生於官宦之家,對龍井茶的珍貴當然知之甚詳。《紅樓夢》中寫的「是國公爺」的後代,所以小說中寫到龍井茶是很自然的事。小說第82回寫賈寶玉下學回家,到瀟湘館看望林妹妹,黛玉忙吩咐丫鬟紫鵑道:「把我的龍井茶給二爺沏一碗,二爺如今唸書了,比不得頭裡。」寶黛之間的情誼是無須多敘的,寶玉下學就先到瀟湘館看妹妹,可見妹妹在他心目中的重要,自然妹妹也心領其意,用自己的「龍井茶」招待寶哥哥,從中亦可知寶哥哥在林妹妹心中的位置。作者正是在這種「節骨眼」上大作文章,既表現了寶黛之間的友情,又告訴讀者這位生於江南蘇州的林妹妹的飲茶習慣。
「楓露茶」,見於《紅樓夢》第8回,賈寶玉在薛姨媽處吃了晚飯後回到自己房中,茜雪端上茶來,寶玉吃了半盞,忽然想起早上的茶來,便問:「早起沏了碗楓露茶,我說過那茶是三四次後才出色,這會子怎麼斟上這個茶來?」從寶玉所說的話看,「楓露茶」恐怕不是綠茶,倘若是綠茶泡了一天,到了晚上才吃豈不乏味了,又怎麼能飲呢?所以,這「楓露茶」當屬紅茶一類,否則也不會說「三四次後才出色」。曹雪芹心細如髮,以「楓露」名茶,當是費了一番心思的。(1)楓,秋天霜打葉紅,突出這個「楓」字,暗合「紅」字,與「怡紅公子」頗有關係;(2)「楓露」,自然是楓葉之「露」,而露水也只能秋天才有的,有可能指茶是秋天採集的;(3)露,即甘露,古稱「天酒」,晶瑩透明,味道甘冽,欲長生不老者或稱神仙者渴飲甘露。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就寫過:「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漢武帝為求長生不老,命人在未央宮築高台,以玉盤取雲表之露,說明「露」之珍貴無比。小說第5回寫賈寶玉夢遊太虛境,仙姑以「千紅一窟」茶款待他,並介紹道:「此茶采自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靈葉上所帶的宿露烹之,名曰千紅一窟」。在神仙世界裡,用露水烹茶,為「楓露茶」做了一個很巧妙的註解。 怡紅公子在賈府的嬌貴無須多加介紹,在老祖宗的眼睛裡,他被視為「命根子」,所以他飲的茶,喝的酒,都與他人有別,無人可比。曹雪芹如此描寫,是否有調侃之意,不敢妄論,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他讓賈寶玉喝「楓露茶」,絕非憑空「杜撰」出來的。
三 妙玉:「這是舊年蠲的雨水」
茶道講色、香、味、器、禮,而水則是色、香、味三者的體現者。因此,自品茗飲進入人們的生活和文學藝術領域之後,人們對烹茶所用的水質高低、清濁、甘苦的認識和要求就更前進了一步。唐代以降,隨著以「品」為主的飲茶風尚興起,對品茶三要素的體現者「水」,就有了專門的論述。以我所知,除陸羽的《茶經》中講到煎茶用水和知識外,與他同時稍晚的張又新收集了不少有關煎茶用水的資料,加上劉伯芻和自己的理解,編成了一部專門講究用水的專著《煎茶水記》,成為《茶經》的續篇。明人許次紓《茶疏》中曾寫道:「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說到茶與水的關係。他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故近人徐珂在《清稗類鈔》「飲食類」中有「烹茶須先驗水」之說。
水有多種,陸羽在《茶經》中把自然界的水分為三個類型:即「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此外還有「雪水」。但一般說來,飲茶用水多以前三種水為常見,雪水則不多見。《煎茶水記》中記載陸羽把三種類型的水又分為二十等。
但是劉伯芻認為煎茶水可分七個等級,比陸羽的「二十等」簡略了些。不論是二十等,還是七等,都說明在茶道專家看來,煎茶的水質量是不盡相同的,所以煎出的色、香、味迥然不同。究其原因,明代田藝衡在《煮泉小品》中說出一番道理頗令人信服。他說,「鴻漸有云:『烹茶於所產處無不佳,蓋水土之宜也。』此誠妙論。」他進一步分為十部分:「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靈水」、「異泉」、「江水」、「井水」、「緒談」。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明代的熊明遇《羅芥茶記》說:「烹茶,水之功居大。」又說,「養水預置石子於甕,不惟蓋水,而白石清泉,會心亦不在遠。」這些記載和詩句,都說明古人煎茶用水是十分考究的。 曹雪芹時代,煎茶用水也很注意。他的摯友敦敏、敦誠,因出身宗室,對茶酒都有特殊的癖好。敦誠的《四松堂集》中有許多詠茶詩作,如《蔣千之(良騏又號螺峰)編修贈六tong@6茶,小詩寄謝,疊前韻》。[5]詩中說到用水事。敦敏的「煎茶」詩題為《茗花》[6],詩云: 驟雨瀟瀟已沸湯,蘭芽別自藹清芳。 地爐紙帳疏煙薄,活火寒泉飛雪香。 幾片綠雲凝露潤,一甌碧玉噴珠光。 茶經陸羽真能事,輕細相看人品嚐。 二敦顯然喜歡飲茶,且深得茶理。敦誠還有一首《偶憶西山慧雲寺龍泉水,因令小奴馳騎往取一瓶,適友人惠以湖井露芽,松下煎之京復情況自怡》。[7]後來敦誠將這段「西山取水」的事,記入《鷦鷯庵筆麈》[8],比詩中所云更詳細。因此,我相信曹雪芹的茶道知識不僅來自書本、來自家庭,恐怕也有來自朋友之處,只不過他更富於創造,使茶道在他的筆下更加五彩繽紛,更加藝術化、形象化罷了。
《紅樓夢》中寫到煎茶用水的情節,小說有三回書寫到過:(1)用「舊年蠲的雨水」;(2)特意收集來的「雪水」。曹雪芹雖沒有就用水問題大發議論,但通過妙玉之口說出,頗是強調了水的來源。請看第41回: 賈母接了,因又問是什麼水。妙玉笑回:「是舊年蠲的雨水。」賈母便 吃了半盞,便笑著遞與姥姥說:「你嘗嘗這個茶。」劉姥姥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賈母眾人都笑起來。 用「雨水煎茶」還見於第111回,妙玉到四小姐惜春處,她見惜春可憐而留住,邊下棋邊飲茶,也是用雨水煎茶。
用「雪水」煎茶,《紅樓夢》中也寫到兩處,一是第23回寶玉寫了春夏秋冬季即事詩,其中《冬夜即事》詩云「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說明用「新雪」水來烹茶。第二處仍是第41回,是妙玉論茶道最精彩的一段文字: ……妙玉執壺,只向海內斟了約一杯。寶玉細細吃了,果覺輕浮無比……。黛玉因問:「這也是舊年蠲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這麼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天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麼嘗不出來?隔年蠲的雨水那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 至此,讀者或許要問:曹雪芹為什麼在《紅樓夢》裡要花費這麼多筆墨特寫「雨水」和「雪水」呢?其實,這絕不是曹雪芹故弄玄妙,「杜撰」什麼新奇故事。古人用「雨水」、「雪水」煎茶,不乏其例。唐人陸龜蒙在《煮茶》詩中就有「閒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之句。宋朝蘇軾在《記夢迴文二首並敘》詩前「敘」中也說過:「夢文以雪水煮小團茶」。與曹雪芹差不多同時人,即那位被誤稱為《紅樓夢》續書作者而又屢遭詬罵的高蘭墅在《茶》詩中也提到用「雪水」煎茶的事。
這些古人以「雪水」煎茶的詩文,反映了自唐宋以來「雪水」煎茶的風俗。人們可能要問,古人用「雨水」、「雪水」煎茶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仔細考察不難回答這個問題。古時,工業不發達,天空大氣沒受到污染,所以雨水、雪水要比今天所見的雨水、雪水潔淨得多。因此食用雨水、雪水是常見的現象,故古人稱雨水、雪水為「天水」。其實,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今天到邊遠地區或用水困難的地方仍然可以見到用大缸積雨水、雪水食用的現象。從科學角度考察,近代科學分析證明,自然界中的水只有雨水、雪水為純軟水,而用軟水泡茶其湯色清明,香氣高雅,滋味鮮爽,自然可貴。古人用「天泉」煎茶,是與科學分析的結果相符合的。曹雪芹沒有在人們已經熟悉的泉水、井水、河水上作文章,正是他的高明處,給人以更多的烹茶用水的知識,同時也表現了他在茶道方面的深厚修養。
四 茶具:「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
中國人喜歡吃喝,又懂得如何吃喝,並且從吃喝中得到某種審美情趣。因此,從古至今都有「美食配美器」之說。茶道也是如此,古今茶道講究色、香、味之外,還對茶具(如盛茶用具、煎水用具、選茶用具等),有不少講究,成為「茶道」的一個重要內容,歷代都有論述。陸羽《茶經》中對飲茶用具有專篇論述,列了24種之多。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就作過轉述:陸羽「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儲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這24種茶具,即:風爐、jǔ@7、炭撾、火ce@8、fu@9、交床、夾、紙囊、碾、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夾、鹺簋、熟盂、碗、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宋以後,飲茶器具更加講究,不僅在功用、外觀、造型上要求嚴格,而且在質地上也由陶或瓷發展成為玉或金、銀器,「士大夫家有之,置几案間,」相沿成風,日趨奢華。周密在《癸辛雜識》中說: 長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備,外則以大縷銀合貯之。趙南仲丞相帥潭日,嘗以黃金千兩為之,以進上方。
唐宋時代茶具以黑釉茶盞為時尚,明清則多用白瓷和青花瓷。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胎白而緻密,釉色光潤,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磬,明如鍾」等優點,明人稱之為「填白」,陶瓷史上則稱為「甜白」。這種茶盞,造型穩重,比例均勻,當時又叫「壇盞」。又如明代以來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制茶壺、茶盞,最為後世人所鍾愛和推崇。清代,對茶具的講究達到高峰,《清稗類鈔》「飲食類」在「孝欽後飲茶」條下記載: 宮中茗碗,以黃金為托,白玉為碗。孝欽後飲茶,喜以金銀花少許入之,甚香。清皇宮中是如此,那麼在貴族之家又是如何呢?《紅樓夢》反映了乾隆朝以前貴族家庭茶具的豪華。
《紅樓夢》中的賈府人口眾多,尊卑長幼有序,所以在飲茶上有嚴格的區別,這是不用細說的。這裡討論茶具,看看這個貴族之家是如何情形: (1)茶房與煮茶的用具。第54回寫賈府有專事供茶的茶房,有如清宮內務府的茶房了。有茶房,就有專供燒茶的茶爐等、送茶的茶壺等。
(2)一般茶具。小說中提到的「茶碗」、「蓋鍾」、「@十」、「筅」;端茶用的「茶盤」、「洋漆茶盤」、「填漆茶盤」;洗滌茶具用的「茶筅」;漱口用的「茶盂」;放置茶具用的「茶格子」。此外還有「茶奩」等。這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茶具,說不上奢華高貴,反應不出這個貴族之家的氣魄來。
(3)「品茶櫳翠庵」中的茶具。在《紅樓夢》第41回裡除了煎茶用水用了一番心思外,那就要算寫茶具了。請看: 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了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然後眾人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接下一段文字寫得更細緻,更有風趣: 又見妙玉另拿出兩隻杯來。一個旁邊有一耳,杯上鐫著「bān@⑾bo@⑿@十」三個隸字,後有一行小真字是「晉王愷珍玩」,又有「宋元豐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十,遞與寶釵。那一隻形似缽而小,也有三個垂珠篆字,鐫著「點犀@⒀」。妙玉斟了一@⒀與黛玉,仍將前番自己常日喫茶的那只綠玉斗來斟與寶玉。寶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兩個就用那樣古玩奇珍,我就是個俗器了。」妙玉道:「這是俗器?不是我說狂話,只怕你們家裡未必的找出這麼一個俗器來呢。」寶玉笑道:「俗話說『隨鄉入鄉』,到了你這裡,自然把那金玉珠寶一概貶為俗器了。」妙玉聽如此說,十分歡喜,遂又尋出一隻九曲十環一百二十節蟠虯整雕竹根的大盒出來,笑道:「就剩了這一個,你可吃的這一海?」 翻遍古今中外的茶具譜中,我們還找不到一件茶具可與妙玉所用的茶具相媲美。賈府是國公爺的後代,寶釵是皇商的後代,見識廣博,然而在妙玉面前論起茶具來,則是小巫見大巫了,顯得知識貧乏的很。有人考證妙玉是一位「金枝玉葉」,因某種原因才落到帶髮修行的境地。這種「探佚」是否符合曹雪芹的本意我不敢遽論,但以這一回中妙玉論茶道,特別是論用水和拿出茶具看,確實出身不凡,絕非一般貴族出身的大家子弟可比,這一段隱秘,恐怕只有作者曹雪芹心裡最為清楚了。
五 茶俗:「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
我國飲茶歷史源遠流長,在長期的飲茶活動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習慣,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之一。曹雪芹是中華傳統文化集大成者,在《紅樓夢》中他也全面展示了這種傳統的風習。例如「以茶祭祀」、「以茶待客」、「以茶代酒」、「以茶贈友」、「以茶泡飯」、「以茶論婚」種種,都有所描寫,如果有哪位畫家有興趣的話,我想畫一幅「十二金釵品茗圖」當是不成問題的。為行文方便,下面略作歸納,著重從幾個方面看看《紅樓夢》中的飲茶風俗。
(1)「以茶祭祀」。這風俗古已有之。據考證,至晚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以茶祭祀」的記載。南齊武帝蕭頤,臨死前下了一道遺詔,其中說道:「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果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後人相沿此俗。清代亦有此俗,蕭shi@⒁《永憲錄》中就有記載: 戶部尚書兼兵部尚書蔣廷錫生母曹氏卒,詔予祭@⒂,追封一品太夫人。上諭大學士張廷玉、散秩大臣都統佛倫等賜祭茶酒,加恩諭祭二次。《紅樓夢》中寫到「以茶祭奠」多處,第13回秦可卿夭逝,王熙鳳協理寧國府,第14回寫王熙鳳分派寧府男女僕役時說道: 這四十個人也分作兩班,單在靈前上香添油,掛幔守靈,供飯供茶,隨起舉哀,別的事也不與他們相干。
第53回,寫賈府全家人「祭宗祠」的情節,其中也有「供茶」的情節:「……直至將菜飯湯點酒茶傳完,……」第58回寫芳官祭尊di@⒃官,寶玉告訴他不要燒紙錢,「隨便有清茶便供一鍾茶」,也是把「茶」作為祭品。第73回「癡公子杜撰芙蓉誄」前序後歌,文中寫了備睛雯平日最喜歡的四樣東西,在月下芙蓉花前祭睛雯: 謹以群芳之蕊、冰鮫之hu@⒄、沁芳之泉、楓露之茗,四者雖微,聊以達誠申信,乃致祭於白帝宮中撫司秋艷芙蓉女兒之前。誄畢「酌茗清香,庶幾未饗。」又寫道:「讀畢,遂焚帛奠茗。」從這些記載和小說中的描寫看,古代人們是將茶作為一種名貴、純潔的「祭品」,寄托哀思。
(2)「以茶論婚嫁」。這一風俗在唐代最為風行。文成公主入藏以茶陪嫁,為人們稱頌。唐代以降,「茶禮」(俗稱「下茶」)更加盛行。明代著名小說《金瓶梅》中寫到「茶禮」處最多。所謂「喫茶」即是受聘的「茶禮」。清人阮葵生《茶餘客話》中寫到淮南人下聘禮,「珍幣之下,必襯以茶,更以瓶茶分贈親友。」清人福格《聽雨叢談》中也說:「今婚禮行聘,以茶葉為幣,滿漢皆然,且非正室不用。」 《紅樓夢》中「以茶為媒」、「以茶論婚嫁」有兩處。一是第15回寫寶玉、秦鍾到饅頭庵,讓智能兒倒茶事,雖是調笑之意,但是以茶論婚的風俗的表現。二是第25回寫寶玉被賈環用臘燙了臉,黛玉總不出門,「倒時常在一處說話兒。」一日去了怡紅院,正好遇到了鳳姐等一干人都在,於是鳳姐問起日前贈茶之事,接下寫道: 林黛玉聽了笑道:「你們聽聽,這是吃了他們家一點子茶葉,就來使喚人了。」鳳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說這些閒話,喫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眾人聽了一齊都笑起來。以鳳姐在賈府的地位,她竟然在大庭廣眾面前,當著黛玉的面說出這種話來,顯然不是無心的唐突林妹妹。
(3)家常飲茶。古代小說中寫到家常飲茶的情節不勝枚舉。《紅樓夢》中的賈府是貴族之家,家常飲茶極普通,有專門的茶房、管茶僕婦,就可見這個大家族每天的飲茶情形了。小說中寫宴前喫茶,飯後「漱口茶」,「然後又捧上新茶來,這方是吃的茶。」第51回寫賈寶玉睡至半夜口渴了還要丫鬟倒茶來。麝月忙「向暖壺中倒了半碗茶,遞給寶玉吃了,自己漱了一漱……」還有,賈府逢年過節搭台唱戲,每當眾人看戲時也要送上茶來。這都屬於家常飲茶,自是曹雪芹處處都點到,絕不放過每一個細節。
(4)客來敬茶。這是中國人待客的傳統禮儀。遠的有晉代的王meng@⒅用「茶湯敬客」、桓溫用」茶果宴客」的記載,宋代就有杜來《寒夜》詩寫出「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的佳句。至於小說中寫「客來敬茶」例子就更多了。李綠園《歧路燈》第2回就有客來「獻茶畢」的描寫。《紅樓夢》中寫「客來敬茶」從第1回起就有甄士隱命「小童獻茶」招待賈雨村;第三回寫林黛玉到王夫人房內,「丫鬟忙捧上茶來。」第13回寫太監戴權上祭,賈珍「讓坐至逗峰軒獻茶。」王熙鳳分派人役時說:「這二十分作兩班,一班十個,每日在裡頭單管人客來往倒茶,別的事不用他們管。」第18回寫元妃省親大典,「茶已三獻,賈妃降座,樂止。」第33回寫賈政接待忠順王府的人,「彼此見了禮,歸坐獻茶。」這都是「以茶待客」的風俗。
(5)飲宴上茶。古人有「茶宴」,《嘯亭雜錄·續錄》記載,「茶宴」條云: 乾隆中於元旦後三日,欽點王大臣之能詩者曲宴於重華宮。演劇賜茶,仿柏梁制,皆命聯句以紀其盛。復當席御制詩二章,命諸臣和之,後遂以常禮焉。 《紅樓夢》中有結詩社聯句之類活動,茶酒助興也是有的,但未提及「茶宴」。我們在小說中看到的是各種宴會是要上茶的。如第3回寫賈母到會芳園遊玩,「先茶後酒,不過皆是寧榮二府女眷家宴小集。」
(6)以茶饋友。在中國茶文化史上,以茶酒饋親友,是一個良好的傳統。大詩人白居易曾在《蕭元外寄蜀新茶》詩中寫到:「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詩中也有謝贈茶詩,《謝兗州太守贈茶》有云:「此是蒸丁無上貢,何期分賜野人家。」這都是「以茶饋友」的例證,說明此風此俗古已有之。
《紅樓夢》寫茶不讓前賢,就連「以茶饋友」的細節也寫到了。第26回寫王熙鳳去看望寶玉時巧遇眾姐妹,林黛玉也在場,於是── 鳳姐道:「前兒我打發了丫頭送了兩瓶茶葉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謝多謝. 」鳳姐又道:「你嘗了可還好不好?」沒有說完,寶玉便說道:「論理可倒罷了,只是我說不大甚好,也不知別人嘗著怎麼樣?」寶釵道:「味倒輕,只是顏色不大好些。」鳳姐道:「那是暹羅進貢來的。……你要愛吃,我那裡還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發丫頭取去了。」鳳姐道:「不用取去,我打發人送來就是了。我這兒還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發人送來。」
(7)吃「年茶」。這風俗由來已久,至今人們還常說「吃年茶」。小說第19回寫接待元妃省親大事完畢,「賈府上下安閒。」於是,襲人之母親來回過賈母,接襲人家去「吃年茶」。同回又寫道:「至於跟寶玉的小廝們……也有往親友家去吃年茶的。」 飲茶風俗很多,成為禮數。除上述幾個方面外,還有「上果茶」、「茶點心」、「茶泡飯」和烹茶加香片等,都屬飲茶風俗一類,限於篇幅無法一一細說。通過以上七個較突出的方面,已可見《紅樓夢》中的茶文化是多麼豐富多采,絢麗多姿了。作為小說,曹雪芹不可能像某些茶史專著那樣詳加記錄。但是曹雪芹做到了「信手拈來無不是」,使讀者在閱讀小說的同時,能夠獲得如此生動有趣的茶文化知識,實是古今中外小說中所不多見的,就此一點而論,曹雪芹實不愧為古今罕見的文學巨匠,一代天才作家。
六 茶入詩詞,《紅樓夢》亦如是
作為物質文化的茶和精神文化的飲茶,在數千年的發展中,與文學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以茶入詩、以茶入詞、以茶入歌、以茶編舞、以茶入畫、以茶入戲、以茶入小說,幾乎遍及一切文學藝術形式。早在晉代就有詩人杜育、文學家左思等人寫下了詠茶詩賦多篇。唐代以降,如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皮日休等人的詠茶詩更是燦爛輝煌,光照人間。倘若有人編選一部「中國歷代詠茶詩詞」,恐怕非止百萬字。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成癖,留下了五十餘首詠茶詩,如《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9]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詩·茶》[10],別具一格,從一字寫到七字,組成了寶塔形的詩。宋代詩詞大家蘇東坡寫過幾十首詠茶詩,把「佳茗」比作「佳人」。他的《記夢迴文二首並敘》[11]」以迴文詩的形式詠茶,可與前面所引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詩相提並論,被古今詩家稱為一絕。蘇東坡平日喜歡飲茶,做夢中也不忘飲茶,傳為千古美談。
古人所寫詠茶詩詞,固有表達閒情意趣之意,但更多的是以歌頌茶的情性來抒發個人的襟懷,借茶喻己,借茶明志。韋應物的《喜園中茶生》[12]就是如此。歐陽修在《雙井茶》[13]詩中表達了同樣的志趣。南宋大詩人辛棄疾關心國家命運,壯懷激烈。他在《臨江仙·試茶》[14]中寫道: 紅袖扶來聊促膝,龍團共破春溫。高標終是絕塵氛。兩廂留燭影,一水試泉痕。飲罷清風生兩腋,餘香齒頰猶存。離情淒咽更休論。銀鞍和月載,金碾為誰分。後半闕寫出自己不能為國效勞的感慨,借茶喻志。
我在閱讀《紅樓夢》時對寫到「茶」的詩詞略加分類,大體上是這樣:
(1)回前詩:《紅樓夢》第2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回前詩有一首,其云: 一局輸贏料不真,香消茶盡尚逡巡。 欲知目下興衰兆,須問旁觀冷眼人。 以茶暗示貴族之家的賈府不配有更好的命運,「茶盡」、「香消」猶同云「運終數盡」。 第二首回前詩見於甲戌本第8回,詩云: 古鼎新烹鳳髓香,那堪翠@十貯瓊漿。 莫言綺hu@⒄無風韻,試看金娃對玉郎。詩中的「鳳髓」即指名貴的茶。賈府是「鐘鳴鼎食」之家,詩中表達了這個貴族家庭的豪富。
(2)茶聯:古已有之。為人稱道者如鄭板橋就有「白菜青鹽@⒆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和「雷文古泉八九個,日鑄新茶三兩碗」的對聯。從時間上看鄭雖然晚於曹雪芹,但說明茶入對聯是不成問題的。《紅樓夢》第17回寫寶玉隨游大觀園,出沁芳亭到「龍吟細細,鳳尾森森」的瀟湘館,他就擬了一幅對聯: 寶鼎茶閒煙尚綠 幽窗棋罷指猶涼
(3)「閒情詩」:小說第23回寫寶玉在百無聊賴時作了四首「即事詩」,其二《夏夜即事》,詩云: 倦繡佳人幽夢長,金籠鸚鵡喚茶湯。 窗明麝月開宮鏡,寶靄檀雲品御香。其三《秋夜即事》末二句: 靜夜不眠因酒渴,沉煙重撥索烹茶。其四《冬夜即事》詩云: 女兒翠袖詩懷冷,公子金貂酒力輕。 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雨及時烹。四首「即事詩」中有三首寫到「茶」,可見「茶」在寶玉心目中的地位,也可見「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位置了。
(4)聯句中的茶:聯句是古詩中的一種常見形式。古人也用聯句詩詠茶,最有名的聯句詩是唐代顏真卿、陸士修、張薦、李萼、崔萬、僧皎然六人所吟《五言月夜啜茶聯句》。[15] 《紅樓夢》十二釵的聯句中也提到茶,第50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從王熙鳳「一夜北風緊」起句,中有薛寶琴的「烹茶水漸沸」句。又,第76回「凹晶館聯詩悲寂寞」,有《中秋夜大觀園即景聯句三十五韻》,檻外人妙玉在收結時續了四句: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誰言。 徹旦休雲倦,烹茶更細論。 曹雪芹詩才橫溢,妙筆生花。在《紅樓夢》中,他利用韻文的各種形式來寫茶、詠茶、從茶聯、詩、聯句,都寫到了。從茶文化史的角度看,這些詠茶之作,恰恰又反映了清代的飲茶風尚。這就是曹雪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同時也表現了這位偉大作家與眾不同的高妙之處。
七 「茶」在《紅樓夢》中的審美價值
自小說創世以來,以茶入小說不乏其例,它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這雖因為茶作為極有價值的飲料,早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
茶入小說究竟從何本小說開始,我未加詳考,不敢斷言。假如稍加追索的話,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中已寫到「夏侯愷死後飲茶」的故事。《博異志·鄭潔》中寫其妻死,以茶酒祭奠之事。[16] 傳為陶潛所著《續搜神記》中有「秦精采茗毛人」的神異故事,陸羽《茶經》加以徵引:「晉武帝時,宣城人秦精入武昌山采茗。」[17]唐宋傳奇中也寫茶,但當時是以詩詞為尚,本文中多所引證,不細說了。明清時代小說走向成熟,不論是文言小說,還是白話長篇小說,都有許多茶事的描寫。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誌異》、《老殘遊記》[18]諸名著中的「茶事」描寫已為許多文章和專著提及,不再詳述。其實,如李綠園的《歧路燈》、文康的《兒女英雄傳》、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19]等小說中也大量寫到「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為聘」、「以茶贈友」等茶風俗、茶文化。例如《兒女英雄傳》第15回就有一段文字描寫「飲茶」;第三十七回安公子回家後到張老家,也有一段描寫飲茶的文字。這兩回客來敬茶的描寫算是很細膩,也很生活化,頗為生動,但實在不多見。一般說來,《紅樓夢》之外的古典小說中寫到茶、飲茶,大多是點到為止,顯得十分空泛,談不上是一種高雅的「茶道」,完全不能與《紅樓夢》同日而語。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紅樓夢》有關茶文化的描寫堪稱典範。
首先,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是把飲茶及其習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描寫的。他通過寫茶的種類、煎茶用水、飲茶用具,以及茶祭祀和吃年茶、茶泡飯、以茶敬客等等,展現了我國十八世紀中葉封建貴族之家的風習和茶文化的深遠影響。
其次,從文學創作的角度考察,《紅樓夢》所寫茶、飲茶活動,都是為他塑造人物、刻劃人物性格、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對人生的認識而服務的。同時通過這些真實的描寫,起到烘托故事氣氛、豐富小說情節的目的。下面我們分別從幾個方面具體看看茶在《紅樓夢》中的審美價值。
(1)以飲茶表現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份。第41回賈母不吃「六安茶」而喝「老君眉」,活現賈府老祖宗的身份,劉姥姥吃了油膩不懂喝茶之道鬧肚子,又在接過賈母半盞茶後說:「好是好,就是淡了些,再熬濃些更好」,表明這位老人來自農村,哪裡有什麼飲茶的知識呢?妙玉的高談闊論,隨手能拿出那麼多稀奇古怪、令人咂舌的茶具,連「詩禮簪纓」的榮寧二府都相比遜色,就把這位生來「金玉質」的「檻外人」的身世明白地揭示出來了。王熙鳳的娘家是「金陵王家」,爺爺時代就管理各國的來使朝貢,所以她能拿出「進貢」的暹羅茶分贈給姐妹們。這些看起來都是閒閒的一筆,但卻在小事、細節上突出了人物的地位和身份。
(2)以飲茶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林黛玉初進賈府,小說中寫道:「黛玉也照樣嗽了口,然後盥手畢。又捧上茶來方是吃的茶。」表面上看似乎是指大家族的飲茶禮節、規矩,其實也表現了黛玉的心思過人。在這段文字之上甲戌本有眉批:「……觀此則知黛玉平生心思過人。」第6回寫鳳姐喫茶時的形容:「鳳姐兒不接茶,也不抬頭」把鳳姐內心所思躍然紙上,脂批道:「神情宛肖。」 最能表現人物性格處是第41回,妙玉因劉姥姥用了成窯茶杯:「忙命將那成窯茶杯別收了,擱在外頭去罷。」靖藏本眉批寫道:「妙玉僻處,此所謂『過潔世同嫌』也。」又在「你雖吃的了,也沒這些茶糟蹋」下有庚辰本批語道:「茶下『糟蹋』二字,成窯杯已不屑再用。妙玉真清潔高雅,然亦怪譎孤僻甚矣,實有此等人物,但罕耳。」這一回寫妙玉的清高怪僻淋漓盡致,突出了這一人物的性格。
(3)以茶為媒介表現了人物之間的複雜關係。王熙鳳贈茶各姊妹,這是一種表現。但品茶櫳翠庵,妙玉獨拉黛玉、寶釵到另屋去喝「梯己茶」,用雪水烹茶,用珍貴的茶具,最能表現出人物之間的關係來,不然就不必稱「梯己茶」了。至於寶玉也能「混跡」其間,那自然在妙玉心目中有不同他人之處。這些微妙的關係,在讀者面前很容易被忽略,但在作者寫時確實是別有一番心思的。
(4)字裡行間滲透的強烈的對比。第17回寫寶玉到襲人家,給寶玉倒茶,襲人家當然拿不出成窯杯和「老君眉」,所以襲人不得不拿出自己的杯子和茶葉來招待寶二爺。第77回寫寶玉去探晴雯,晴雯口渴要茶喝: 寶玉看時,雖有個黑沙吊子,卻不像個茶壺。只得桌下去拿了一個碗,也甚大甚粗,不像個茶碗,未到手,先就聞得油膻之氣。這是茶具,再看茶: 看時,絳紅的,也不太成茶。晴雯扶枕道:「快給我喝一口罷!這就是茶了。那裡比得咱們的茶!」寶玉聽說,先自嘗了一嘗,並無清香,且無茶味,只一味苦澀,略有茶意而巳。嘗畢,方遞與晴雯。只見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氣都灌下去了。
讀之令人酸鼻!富人、窮人就連使用的茶具,飲的茶都是如此懸殊!就種無聲的對比,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難道不都是對一個制度的控訴嗎?
(5)從飲茶、喝茶中看人物的知識和修養,古人講品茗,把飲茶提高到一種典雅清和的意境中,展現出生活的享受、生活的情趣和生活的藝術化。所以歷來文人名士把「品」字作為茶道的真功夫,甚至有了「功夫茶」之謂。唐代詩人盧仝有《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常被人們稱為「七碗茶歌」。[20] 《紅樓夢》中的妙玉可以說得盧仝之真傳,她在論品茶時的高論為茶史專家們稱道廣引,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妙玉笑道:「……豈不聞『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你吃這一海便成什麼?」 這是妙玉同寶玉鬥嘴時說的話,但說明妙玉的知識和修養並不在寶玉、寶釵、黛玉諸人之下。如果我們聯繫一下妙玉對琴理、棋理等方面的知識和修養,那就更可以看出這個人物的不凡來。
《紅樓夢》所描寫的茶文化範圍之廣,內容之細,作用之大,遠不止本文所述。常有人問我:「《紅樓夢》為什麼能吸引那麼多中外學人去研究,而且研究了二百年還沒有完,原因究竟在哪裡?」這本是一二句話說不完的,但僅就小說中所寫到的「茶道」,人們就不難明白她的魅力所在了。今天的作家們寫出的小說固然各有其成功之處,但為什麼只能「各領風騷三五年」而不能如《紅樓夢》久盛不衰,蔚為顯學──紅學呢?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紅樓夢》中所蘊藏的內容太豐富了,這是古今一切小說所不能相提並論的。由此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即今天的小說家們在傳統文化的繼承方面究竟下了多大功夫,又有多少知識於胸間?
《紅樓夢》不是《茶經》,曹雪芹也不會以陸羽的傳人自居,但他用自己所創造的《紅樓夢》生動形象地傳播了茶文化,而茶文化又豐富了他的小說情節,深化了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強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這是一個令人讚歎不止的事實。
茶香四溢滿紅樓。
1992年10月18日寫畢於京華放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