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罕為人知的《紅樓夢》評論
清代太谷學派的著名傳人張積中《白石山房文鈔》卷一(手抄本)中有一篇題為《題〈紅樓夢〉後》的評論。這篇評論《紅樓夢》的文章,長達九百字,是歷來《紅樓夢》研究資料彙編和研究論文中都不曾收錄和提及過的,亟需向讀者介紹。
太谷學派由周太谷(1764?~1832年)所創立,其活動期間自嘉慶、道光年間至本世紀抗日戰爭爆發時止,長達一個多世紀。它廣泛傳佈於江蘇儀征、揚州、泰州、蘇州一帶,全盛時徒眾達萬餘人。這一學派仍以儒家學說為主,但又吸收了道、佛兩家的一些思想,對儒家學說作了很多新的解釋,可以說是傳統儒家學派的總結,現代新儒學的開端。周太谷晚年在揚州收了兩個大弟子,一為張積中,一為李光@1,他們兩人是表兄弟,都是儀徵人。李光@1生於1808年,卒於1885年,享年78歲。張積中比李光@1大兩歲,生於1806年,卒於1866年震驚國內的「黃崖慘案」中(在「黃崖慘案」中,張積中的門徒被殺的達兩千餘人)。他倆於1831年同拜周太谷為師,雖然真正接受周太谷的傳道只有幾個月,但周太谷對他倆極為器重,把平生學問、道術都傳給了他倆。周太谷曾經說過:「啟予者(光)@1也,助予者(積)中也。」遺囑李光@1「傳道於南」,張積中「還道於北」。以後他倆果然分別在南方和北方廣收徒眾,宣揚太谷學派學說。
周太谷逝世後,張、李二人以10年時間鑽研周太谷的學說。1842年,張積中於儀征「卜宅於小王屋山,築而居焉」(見《白石山房文鈔》卷一《小王屋山居自述》)。1857年,張積中去山東傳道,《題〈紅樓夢〉後》當寫於1842~1857年之間,距小王屋山居築成以後不會很久,具體寫作時間已無可考。在《白石山房文鈔》卷一中,是作為附錄收入的。
這篇《紅樓夢》評論,可貴的有以下幾點:
一、與以往評論《紅樓夢》的文字多為點評式不同,它是一篇完整的書評,論述了《紅樓夢》主旨、人物、藝術價值等各個方面,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
二、它反對了在此以前的《紅樓夢》評論,直接了當地提出《紅樓夢》的主旨即在於「色空」。該文一開頭就說:「《石頭記》一書,議者多謂其有所譏也,失愈遠矣。」文章認為:「作者之意,托於空空,通於玄玄。」「《紅樓》之旨,盡於首篇,首篇之旨,盡於一楔。楔曰:夢幻說通靈,風塵懷閨秀。通靈也而夢幻說之,正如天寶宮人,垂垂白髮,閒話玄宗,言者何如,聞者何如!」其後又說:「朝生錦繡之揚,暮入荒涼之捨,思玉人而不見,悄今夕其何如。待將盡數生平,總不過脂香粉氣;轉欲一空,往事再休提花影釵聲。」這裡說得很清楚,張積中提出,《紅樓夢》的主旨,即在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和張積中受道、佛思想影響有關。但這一觀點比之後來的「色空說」早了將近一百年。
三、該文第一次提出了《紅樓夢》「自傳說」。文章寫道:「其言寶玉,怪奇詭譎,一往情深,蓋自況也。」張積中有沒有對《紅樓夢》作過考證,我不敢肯定;但他天才地猜測到《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即作者「自況」,實際上提出了《紅樓夢》自傳說。
四、該文雖然沒有提出「釵黛合一」說,但它肯定黛玉和寶釵都是賈寶玉的「意中人」,都為寶玉所愛。文章說:「其言黛玉,窈窕幽閒,空山獨步,意中人也;其言寶釵,清淑有餘,空超未足,亦意中人也。」在詞意間,褒黛玉而貶寶釵,這也很難得。
五、該文還對《紅樓夢》中的主要人物,作了言簡意賅、極其精當的評論,可以說是生動、形象地寫了《紅樓夢》的人物論。除了對寶玉、黛玉、寶釵作了上述評論外,對妙玉的評論是:「妙玉孤高,若近若遠。」對湘雲的評論是:「湘雲豪邁,似親非親。」對襲人、晴雯的評論是「襲人婉順,惜失其清。晴雯妖嬈,惜失其雅。」此外,對寶琴、探春、五兒、惜春、香菱、平兒,也都有入木三分的評論:「若寶琴則麗而不癡;探春則俊而未韻;五兒情以暫合,正復無聊;惜春交以淡成,亦非有意;更若香菱、平兒輩,又皆脂粉叢中,閒閒著意而非莫逆也。」這些人物論,又是寫得何等符合人物性格、人物氣質的實際啊!
六、該文又指出,《紅樓夢》的思想價值,在於「喚醒癡人」,人生原是「蝶夢」:「霜鬢侵人,一身如寄;青山笑我,萬壑爭哀。情中景,景中情,春風老矣;畫中人,人中畫,秋雨淒其。便將喚醒癡人,一回頭又歸蝶夢;只是集成韻語,細看來偏斷花魂。」把《紅樓夢》的思想價值歸結為「喚醒癡人」,人生原是「蝶夢」,有其偏頗處;但《紅樓夢》之與「莊子」的思想有聯繫,卻被張積中道破了。
七、該文高度評價了《紅樓夢》的藝術性:「燕喜鶯嗔,深閨瑣事。花遮葉護,密室真心。試看興寄無端,青衫淚落;益信音難自擇,碧血心飛。為不得已之言,聲聲雁冷;作無如何之想,字字鵑冤。化身在蓮藕身中,也是甘心萬死;結隊在鴛鴦隊裡,任敦苦趣三生。人笑其誣,總謂枝言八九;我憐其拙,居然實錄二三。不堪為外人道也,意其為我輩設耳!」這是說,《紅樓夢》通過對「深閨瑣事」、「密室真心」的描寫,寫出了「聲聲雁冷」、「字字鵑冤」的愛情悲劇,既是生活真實,「實錄二三」,又是高度的藝術真實:「意其為我輩設耳!」這一評價,也是道出了《紅樓夢》的藝術真諦所在的。
很可惜,這一篇在《紅樓夢》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紅樓夢》評論,埋沒人間已有一百幾十年。現特點校附後,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