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英譯本中的「擴展譯法」
《紅樓夢》的兩個英語全譯本——霍克思、閔福德譯本1和楊憲益夫婦的譯本, 2是兩個翻譯取向很不相同的譯本。這兩種英譯本, 藉著英語這種世界語言, 對《紅樓夢》在國外的流傳作出了不可抹殺的貢獻。3然而, 近年的紅學論著研究原著版本的多, 研究譯本的少, 因此, 到底英譯本的翻譯事務產生什麼效果, 怎樣響應英語讀者對《紅樓夢》的觀感, 仍是有待深索的問題。本文打算在這方面略陳管見——探討英譯本怎樣傳達原文的信息, 並論其得失。評論《紅樓夢》的英譯問題, 牽涉及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 有一定的難度, 而譯者是實際從事翻譯的人, 其面對的困難可想而知。霍克思在譯本第二冊序言中這樣說:.the tex t abounds in passages con tain ing reference to book s, p lays and poem sw h ich to theW estern reader, lack ing the literary background that Cao Xueqin w as ab le to take for gran ted in h is Ch inese con tempo raries, m igh t of ten seem puzzling o r incomp rehen sib le. Im ake no apo logy fo r having occasionally amp lif ied the tex t a lit t le in o rder to m ake such passages in telligib le. (霍12117) 4可見霍克思深知原文常提及的書籍、詩詞和戲曲, 在西方讀者眼中是陌生難懂的, 因為西方讀者沒有原文讀者(尤其是與曹雪芹同時的清代讀者) 所具有的文學背景知識。因此, 霍克思在譯文中添加了解釋性文字(amp lif ied the tex t) , 目的是幫助譯文讀者理解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字片段。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觀察霍譯本, 我們立即發現, 霍克思在這方面所做的工夫多得驚人。在某些地方, 霍克思對原文的引申, 也到了令人感到愕然的程度, 甚至令人思考「翻譯」的定義是什麼(下文詳論)。
2、 片言隻字的增益
【第五回】案上設著武則天當日鏡室中設的寶鏡, 一邊擺著飛燕立著舞過的金盤, 盤內盛著安祿山擲過傷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設著壽昌公主於含章殿下臥的榻, ..〔秦氏〕親自展開了西施浣過的紗衾, 移了紅娘抱過的鴛枕。(舊11154) 5On a tab le stood an an t iquem irro r that had once graced the t iring2room of the lasciviou s emp ressW u Ze2t ian. Beside it stood the go lden p lat ter on w h ich F lying Sw allow once danced fo r her empero r』s deligh t. A nd on the p lat ter w as that very qu ince which the villianou s A n L u2shan th rew at beau t ifu l Yang Gu i2fei, b ru ising her p lump white b reast. At the far end of the room stood the p riceless bed on which P rincess Shou2chang w as sleep ing ou t of doo rs under the eaves of the Han2zhang Palace when the p lum 2f low er ligh tedon her fo rehead and set a new fash ion fo r co lou red patches.A nd she unfo lded a qu ilted coverlet, w ho se silk had been laundered by the fabu lou s Xi Sh i, and arranged the doub le head2rest that Hong2n iang once carried fo r het amo rou sm is2 t ress. (霍111127)原文的武則天、趙飛燕、安祿山、西施、紅娘等, 都是中國讀者熟悉的人物。原文寫這些歷史名人用過的器物, 都成了秦氏房中的陳設品, 顯然是要渲染秦氏生活的奢侈。一些清代讀者另有體會,張新之評說:「寫陳設而述其人, 有一非淫亂者否?」6王希廉說得較隱晦:「秦氏房中畫聯陳設俱著意描寫, 其人可知, 非專侈華麗也。」7
但是, 這些人名在大部分英譯本讀者的眼中, 全變成了陌生人。既然是陌生人, 那麼這樣寫有什麼特殊的意思, 英譯本讀者恐怕也不容易索解。在這種情況下, 原文的言外之旨便消失於無形了, 讀者更可能誤解原文。試看霍克思做了什麼工作——霍克思在W u Ze2t ian (武則天) 前面增加了同位語8lasciviou semp ress。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要加上emp ress 一詞。但lasciviou s 又是如何? 原來據歷史記載,武氏有不少男寵, 因此有人認為她的宮闈生活「穢亂」, 例如《舊唐書》本紀第六「則天皇后」的「贊」說她:「奪攘神器, 穢褻皇居。9」她的寶鏡有什麼作用呢? 歷朝文人眾口一詞, 都說與「穢亂」有關, 例如《淵 類函》卷三百八十:「《唐史》云: 高宗以武後意造鏡殿, 四壁皆鏡, 為白晝秘戲地。」bk明楊慎《升盭集》卷六十、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十二、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六、清朱鶴齡《李義山詩集注》都有類以的記載。bl文人詠事, 也往往這樣理解, 例如「鏡殿青春秘戲多, 玉肌相照影相磨, 六郎酣戰明空笑, 隊隊鴛鴦漾綠波」之句bm詩中的「明空」無疑是指武後的名「 」。在這種情況下,《紅樓夢》原文出現武則天, 暗示的是什麼, 讀者不難體會。《桐花鳳閣評紅樓夢輯錄》錄有陳其泰的評語, 他在「武則天」這句下評道:「以古人作陪襯, 可想見秦氏為人。」bn問題是, 如果英譯本讀者不知道武氏的為人, 也就不能聯想到秦氏的為人, 有見及此, 霍譯本中在emp ress 前加了個形容詞lasciviou s, bo將原文的隱含的微旨顯露了出來。
其次是趙飛燕。原文只是說「趙飛燕立著舞..」, 沒有說在什麼情況下跳舞。霍譯本為讀者加上danced fo r her empero r』s de2 ligh t (跳舞以悅其君) , 譯本讀者看後, 至少知道F lying Sw allow是個與帝皇攀上了關係的人物。眾所周知, 寵幸趙飛燕的是漢成帝。霍譯本沒有把皇帝名號譯出來, 免得又在譯本多添一個人名。bp至於「壽昌公主於含章殿下臥」, 公主是什麼人? 原文沒有細寫。譯文則詳寫the p lum 2f low er ligh ted on her fo rehead and set a new fash ion fo r co lou red patches。這花落額上和開創新潮流是怎麼一回事呢?《太平御覽·時序部(十五) 》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 人日臥於含章殿下, 梅花落〔於〕公主額上, 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宮女奇其異, 競效之, 今梅花妝是也。」bq可見霍譯是語有所本的。(另, 原文「壽昌」當系「壽陽」之誤, 霍譯本已自行修正。br)
在霍譯本中,「安祿山」變成了villainou s A n L u2shan;「太真」變成beau t ifu l Yang Gu i2fei。拼音名字之前各綴以一個形容詞, 目的都是給英譯本讀者一個大概印象。說楊貴妃beau t ifu l, 道理至為顯淺, 不需要解釋。至於用villainou s 形容安祿山, 也很恰當。按照《牛津英語辭典》的解釋, 原來所謂villain 正是: The character in a play , novel, etc. ,w ho se evilmo t ives and act ion s fo rm an impo r2 tan t elem en t in the p lo t. bs換言之, 此等大奸大惡的反派人物是戲劇或小說情節很重要的角色。我們知道, 安祿山包藏禍心, 起兵叛唐, 唐朝江山雖不至於斷送在他手中, 但也為之元氣大傷,《紅樓夢》第三回賈雨村將他歸入秉天地之邪氣應劫而生的「大惡者」。如此歹人, 用villainou s 稱之, 最是適合。【附說】據The O xfo rd Book of V illain s 所說, villain 這個字可以用作暱稱(a term of endear2 m en t)。bt 我們試看安祿山與楊貴妃的事跡:《新唐書·后妃傳》載:「祿山母事妃〔楊貴妃〕, 來朝, 必宴餞結歡。」ck二人關係暖昧, 故有祿山傷太真乳之傳說。villain 可作為暱稱, 這一種用法, 放到楊、安二人身上, 也頗有趣。(試想黛玉和寶玉何等親密, 而黛玉偏對寶玉說:「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 此例正可參照——天魔星也不是善類。)再如Xi Sh i(西施) 前面加上了fabu lou s, 紅娘的鴛枕是為her amo rou s m ist ress 而抱的, 增益的原則與上舉例子相近, 無需細論。
從以上例子看來, 霍克思往往在關鍵的地方附加形容詞, 或用子句(clau se) 來幫助說明。上面列舉的是例子比較集中的片段。這類增補成份在譯本中很常見, 我們不一一列舉了。
以下我們再從典故、禮儀、婚俗、歲時的等方面舉一些典型的例子說明霍譯本在這方面的特色(楊譯本也在討論之列)。
3、 大幅度的擴展
3、1 典故
霍克思在第二冊譯者序中說及的文學背景問題, 在第十七回就有一個極好的例子:賈政笑問:「那四字?」一個道:「淇水遺風。」賈政道:「俗。」又一個道:「睢園遺跡。」賈政道:「也俗。」(舊111191)J ia Zheng asked them w hat fou r wo rds they p ropo sed.「W here Bends the Q i」, said one of them , no doub t having in m ind the song in the Poet ry Classic w h ich be2 gin s w ith the wo rds See in that nook w here bends the Q i, The green bam boo s, how gracefu l grow n!「No, 」said J ia Zheng. 「Too obviou s! 」「No rth of the Su i, 」said the o ther,eviden t ly th ink ing of the ancien t Rabb it Garden of the P rince of L iang in Su iyang2also famou s fo r it s bam2 boo s and runn ing w ater.「No, 」said J ia Zheng. 「St ill too obviou s! 」( 霍111331)原文的對話很簡單, 清客說了「淇水遺風」和「睢園遺跡」, 全無解釋, 賈政就能夠會意, 並給了評語。這兩個匾名, 不要說英國讀者,就算是現代中國讀者也未必人人知道其中的典故——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紅樓夢》就在這兩個詞條下作了詳細的註解,可見校注者也認為普通中國讀者也需要註釋的幫助。
霍譯本在譯出「淇水遺風」後, 指出那個清客腦海中想著的是《詩經》的句子, 而且還譯了《淇奧》的頭兩句:「瞻彼淇奧, 綠竹猗猗。」cl
也許有人會質疑:「標明原典出自《詩經》便夠了, 霍氏又何須多費筆墨連『瞻彼淇奧, 綠竹猗猗』也譯出來! 」殊不知霍克思的做法是大有道理的。因為這位清客所題的, 正是瀟湘館的匾。而瀟湘館最大的特色是翠竹, 原文明明寫道:「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舊111190) 霍克思連詩句也譯出來, 目的是讓譯本讀者知道, 這位清客不是胡亂題的,「淇水遺風」四個字背後, 有the green bam boo s來照應瀟湘館的千竿翠竹。
霍克思在No rth of the Su i 後, 也加了相當長的解釋: 譯文先指出這「睢園遺跡」的出處: 梁孝王在睢陽建有Rabb it Garden。但是這Rabb it Garden 有何特色, 譯文讀者恐怕還是搞不清楚, 因此, 霍克思索性表明這個園子也是以竹子和流水見稱的(also fa2 mou s fo r ist bam boo s and runn ing w ater)。查此園又名兔園, 多竹, 枚乘《梁王菟園賦》首句:「修竹檀欒夾池水」。梁朝江淹《學梁王兔園賦》:「奔水激集, 韐溟潔渠。..綠竹被阪, 繚繞蒼翠。」cm可資想像。
這段引文足以說明霍克思amp lif ied the tex t 是怎麼一回事。原文這一回涉及的文史典故特多, 除了上面二例外, 霍克思在翻譯「曲徑通幽」、「有鳳來儀」、「杏花村」等字眼時, 也運用了相同的翻譯策略(霍111328; 霍111334) , 這裡不詳細討論了。
在結束本節前還有一些附帶問題必須矨清。第一、細心的讀者也許會問: 淇水遺風、睢園遺跡, 霍譯本何以不顧「遺風」、「遺跡」?這不是過份簡化了麼? 第二、No rth of the Su i 中的No rth, 不見於原文, 卻又從何處來?
第一個問題: 霍譯犧牲了「遺風」、「遺跡」, 恐怕也是有原因的。原文中賈政問:「那四字?」而霍譯也明明照翻w hat fou r wo rds, 於是下面譯文當然也不能多過fou r wo rds, 否則豈不是後語不對前言? W here Bends the Q i 和No rth of the Su i 剛好都是四個字。第二個問題: 霍譯本中的No rth 也是有來歷的。什麼來歷? 原來睢園是在睢陽一地, 而睢陽本在睢水之陽(水之北曰陽) , 因地理位置而得名cn (洛陽以位於洛水之北而得名, 類此) , 可見霍克思絕對不是任意妄為的。
3、2 禮儀
霍克思的「擴展譯法」, 並不只限於應付文學典故, 第五十三回寫到親友來賈府賀節:賈母忙又起身要迎, 只見兩三個老妯娌已進來了。大家挽手, 笑了一回, 讓了一回。(舊121671) (新121747).she hu rriedly go t up again and advanced to welcome two o r th ree elderly fem ale relat ion sw ho had ju st com e in to the hall. A great deal of po lite tu ssling en sued, accompan ied on bo th sides by laugh ter and p ro testat ion s, as Grandmo ther J ia took the hands of each o ld lady in tu rn, and w h ile the old ladies p retended that they w ere st ruggling to kneel,m ade a great show of st ruggling to p reven t them 2fo r although Grandom ther J ia w as their sen io r, they w ere in the sam e generat ion as her and too elderly to be allow ed to ko tow in earnest. (霍121574)「大家挽手, 笑了一回, 讓了一回」, 諸抄本刻本文字大致相同co, 只是十二個字, 楊譯本的文字是: .af ter clasp ing hands and greet2 ing her they w ere u shered to their seat s. . . (楊121206) , 相當簡潔, 而霍譯本竟花了七十五個字來譯。霍譯先用A great deal of po lite tu ssling en sued 總提一筆, 然後再細寫這種po lite tu ssling的情況。特別是「讓了一回」四字, 在譯本中更詳細說明怎麼個「讓法——老妯娌p retended that they w ere st ruggling to kneel (作勢要跪下) ; 賈母卻m ade a great show of st ruggling to p reven t them(忙止住她們, 不讓跪)。很明顯, 原文極籠統一個「讓」字, 經過霍克思的轉化, 變成了動作非常具體的禮數: 要跪, 不讓跪。
從表面看, 原文沒有寫到「跪」。霍譯是不是憑空想像的產物?清朝吳振臣《寧古塔記略》說:「旗人重禮節。..相見惟執手..如跪以手撫其額, 為行大禮, 婦女輩相見, 以執手為親, 拜亦偶耳。」cp可見霍譯本的kenn l, 也不是毫無根據的(至少滿俗是如此)。當然, 老妯娌「行禮」要不要跪叩, 原文沒有詳寫。霍克思的譯文, 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
或問:《紅樓夢》中的禮節是不是旗人禮節?這一點啟功先生早在一九六三年已經注意到了, 他在《讀紅樓夢 記》一書cq中指出,《紅樓夢》作者在年代、地方、官職、服裝、稱呼、禮節等方面都有意迴避時代特徵, 但霍譯本顯然不避滿俗, 而且有時還特意標示書中行的是滿人禮節, 例如第四回寫到「〔門子〕忙上前請安」(舊11143) , 霍譯是. . . cam e fo rw ard and touched h is hand and knee to the ground in theM anchu salu te. (霍111110)。cr第六回原文「那賈蓉請了安」(舊11177) , 霍譯是J ia Rong salu ted h is aun t M anchu fash ion (霍111142)。原文只寫「請安」, 怎麼個請法, 是不是旗人禮節, 留待讀者自行想像。霍譯本用了M anchu (滿族人的)這一字眼cs, 充實了請安的形式, 也可以說是洩露了故事的時代背景。ct
另一方面, 為什麼賈母和老妯娌要讓呢? 原文沒有交代。譯本附加了一段文字來解釋; . . . fo r although Grandom ther J ia w as their sen io r, they w ere in the sam e generat ion as her and too el2 derly to be allow ed to ko tow in earnest. 這段話為英譯本讀者說明: 賈母雖居長, 但與老妯娌同輩, 賈母不應讓她們跪下叩頭。霍譯本加添這段文字是為了補救原文以o ld ladies 譯「老妯娌」的不足,因為o ld ladies 是泛稱, 語意涵蓋面很大, 而「妯娌」是兄妻與弟妻,語意較確實。霍譯本的解釋文字說明了「老妯娌」和賈母是in the same generat in as her, 相當於原文的同輩(兄弟) 的關係。
3、3 風俗
中西風俗殊異, 也會構成了翻譯難題。《紅樓夢》第六十四回寫到中國婚俗中的「指腹為婚」, 原文只有四個字(各抄本刻本無異文dk) , 而譯者費力甚多:【第六十四回】聽見說, 我老娘在那一家時, 就把我二姨兒許給皇糧莊頭張家, 指腹為婚。(舊131836)I』ve heard Gran say that w hen she w as carrying A un t Er, her f irst hu sband had an agreem en t w ith a f riend of h is called Zhang, w ho w as a m anager on one of the Imperial Farm s and w ho se ow n w ife w as also p regnan t at the t im e.They agreed that if the ch ildren theif w ives w ere carrying tu rned ou t to be a boy and a girl, they shou ld be bet ro thed to each o ther. In thet w ay A un t Er w as engaged to the Zhang』s boy f rom the mom en t she w as bo rn. (霍131264)「指腹為婚」是一種陋俗, 指孩子未出世, 雙方父母就已經為胎中子女預訂婚約。郭興文在《中國傳統婚姻風俗》一書中說:「總之,明清以後直至近現代, 民間指腹為婚、割襟為約、襁褓童婚的風氣一直不衰。」dl因此, 這一婚俗一般原文讀者都不會感到陌生, 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的《紅樓夢》新校本頁919 並未下注,《紅樓夢大辭典》也沒有列為辭條。但是, 這一習俗恰恰是英譯本讀者最不熟悉的。我們可以看一看楊譯本怎樣處理:I』ve been told that while old Mrs. Yu was in the other fam ily she prom ised her second daughter, before the child was born to the Chang fam ily who managed the Imperial Farm. (楊121413)楊譯大致能解釋脂腹為婚的意思, 但霍譯要比楊譯更詳細, 因為楊譯本只說明尤老娘將胎中女兒許配給張家(promised. . . to the Chang fam ily) , 然而張家的孩子是仍在腹中呢, 還是已經出世呢?楊譯本沒有說明。霍譯本則清楚指出: 張氏之妻w as also pregnant at the t im e。
本來譯文做到這個地步已經很不錯了。但是, 細心的英譯本讀者可能還要問: 用超聲波掃瞄器確認胎兒的性別是現代社會才有可能的事, 難道在《紅樓夢》時代雙方父母已經能準確無誤地預知胎中孩子是一男一女? 否則他們怎能為胎中孩子訂親? 試想想: 如果雙方都生男孩子, 或者都生女孩子, 怎能結成夫婦?
霍克思早已預見這一問題, 所以他在譯本中加上They agreed that if the ch ildren their w ives w ere carrying tu rned ou t to be a boy and a girl, they shou ld be bet ro thed to each o ther. (如果孩子是一男一女, 則雙方訂下婚約)。英譯本讀者看了, 必定再無疑惑。由此可見霍克思解釋詳盡到什麼程度。
3、4 歲時
【第五十三回】王夫人正房院內設著天地紙馬香供, 大觀園正門上也挑著大角燈, .. (舊121672) (新121748)In the main courtyard, out side LadyW ang』s apartm ent,an 『altar to heaven and earth 』was setup2a long table on which offerings of sticky fried honey2st ick s and fresh app les and steam ed wheat2flou r cakes and other goodies had been built up , layer upon layer, in to a little pagoda of offerings infront of a large colour2p rin t representing the who le host of heaven (of asm uch of it as the art ist had been ab le to fit in).(霍121575)我們拿霍譯和原文對比, 馬上發現霍譯本對桌上物品的描寫很詳細: 一是供品: 包括st icky f ried honey2st ick s (蜜供)、f reshap2 p les (新鮮蘋果)、steam ed w heat2f lou r cakes (年糕) 之類; 二是擺放的形狀: 層層堆疊成塔狀(a lit t le pagoda) ; 三是繪有諸神的彩圖(a large co lou r2p rin t)。再看楊譯本, 並沒有這些:. . . incen se2st ick s and paper eff igies w ere bu rn t to Heaven and Earth in the m ain cou rt of L ady W ang』s com2 pound. (楊121207)
霍譯本種種細緻的刻劃, 在原文中是沒有的(諸本無異文dm)。那麼, 這樣譯有沒有根據?
先看「天地」二字。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天地桌」:「每屆除夕, 列長案於中庭, 供以百分。百分者, 乃諸天神聖之全圖也。百分之前, 陳設蜜供一層, 蘋果、乾果、饅頭、素菜、年糕各一層, 謂之全供。供上簽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寶等, 謂之供佛花。及接神時, 將百分焚化, 接遞燒香, 至燈節而止, 謂之天地桌。」dn 震均《天咫偶聞》卷十:「人家元日陳幾於庭上, 列素 乾果之屬, 名天地桌。」do看來霍譯本中所描寫的天地桌上的擺設(蘋果, 年糕等供品;一層一層堆放成塔狀) 和《燕京歲時記》所述若合符節, 只有st icky f ried honey2st ick s 和「蜜供」不很相應, 因為從「蜜供」一詞看不出是否經油炸(f ried)。《天咫偶聞》載:「又有蜜供, 則專以祀神, 以油面作莢, 砌作浮圖式。」dp《舊都文物略》說:「新年祀神, 例用面果合糖製成之。供品曰蜜供, 其形如塔。」dq這些記載對我們理解霍譯大有裨益(注意: 霍譯的pagoda〔塔〕也都有了文獻上的根據)。至於「紙馬」, 趙翼《陔余叢考》卷三十「紙馬」條:「《天香樓偶得》云: 俗於紙上畫神像, 塗以彩色, 祭賽既畢, 則焚色, 謂之甲馬。以此紙為神所憑依, 似乎馬也。然《蚓庵瑣語》云: 世俗祭祀, 必焚紙錢、甲馬, 有穹窿山施煉師(名亮山) , 攝召溫帥下降, 臨去索馬, 連燒數紙不退。師云: 獻馬已多。帥判云: 馬足有疾, 不中乘騎。因取未化者視之, 模板拆壞, 馬足斷而不連。乃以筆續之, 帥遂退。然則昔時畫神像於紙, 皆有馬以為乘騎之用。故曰紙馬。」dr霍克思對於「紙馬」的理解, 則似乎揉合了(一)《天香樓偶得》所說「於紙上畫神像, 塗以彩色」: a large co lou r2p rin t, 和(二)《燕京歲時記》所寫「諸天神聖之全圖也」: the w ho le ho st of heaven。(按: the ho st of heaven 應該是英語讀者的熟悉的詞彙, 欽定本《聖經》有這一用語, ds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也有用例dt , 霍克思借用了。)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 同一個語詞, 霍克思未必用相同的英語詞彙來翻譯。霍克思往往因應上文下理來進行翻譯, 例如這個「紙馬」, 此回(第五十三回) 原文寫過年, 故霍克思不惜筆墨為英國讀者介紹中國過年時的情況。第六十回寫到寶玉生日, 有和尚、姑子送來供尖兒並壽星、紙馬、疏頭等(舊131788) , 霍克思把「紙馬」譯成sacred co lou r2p rin t s (霍131186)。第六十五回寫賈璉和尤二姐的婚儀也提及紙馬( 舊131843) , 霍譯為paper2offerings ( 霍131274)。後兩個例子不見霍克思多作增益, 因為後兩個語境(con2 tex t) 中, 不容譯者費詞加以解釋, 否則會破壞敘述的進行( the flow of the narrat ion)。可見「擴展譯法」雖是霍克思常用的策略,但他使用起來也有分寸。
話說回頭, 霍克思雖然按照《燕京歲時記》「諸天神聖之全圖也」譯出the w ho le ho st of heaven, 但他顯然不是死板板照搬。試想想: 真能把諸天神聖全部畫進一幅圖中去嗎?
霍克思對此顯然尚有懷疑。為了替譯本讀者釋疑, 霍克思還在the w ho le ho st of heaven 後面加了一個括號: (o r asm uch of it as the art ist had been ab le to f it in) ——所謂「全圖」者, 繪畫者無非盡量多畫幾個神、仙、佛而已。華夏諸神何其多, ek一張畫恐怕也畫不「全」。這真是「註釋的註釋」了! 由此可見, 翻譯理論家所謂「為讀者設想」( reader2o rien ted) 的翻譯, 霍譯本是當之無愧的。霍譯本的做法, 也許有人會認為是超出「翻譯」的範圍。事實上, 括號中的意見, 已屬於「譯者個人的評注」( the t ran slato r』s comm en t)。我們怎樣看待這種做法? 從讀者閱讀的角度看, 中國的
讀者有脂硯齋、畸笏叟的評本, 有《紅樓夢三家評本》, 有《八家評批紅樓夢》, 甚至有今人王蒙評點的本子。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批評,不也是夾附於《紅樓夢》正文之間嗎?喜愛《紅樓夢》的中國讀者, 對於「批本」是不會感到陌生的。因此, 譯者偶然在譯本中附加近似個人的意見, 並無不妥。如果我們視霍譯本為《紅樓夢》的另一個版本的話, 那麼我們也可以說, 這個譯本帶有類似漢語《紅樓夢》本子的特色。
4 從翻譯理論層面看問題: 解碼者的渠道
以上所舉幾個範疇的例子, 大概已足以說明霍克思的「擴展譯法」的特色和效果。拙文不必(也不可能) 遍舉各類譯例。值得我們多加注意的是這些譯例的共同特色: 譯文的篇幅原文長得多。這一翻譯現象, 其實與西方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1N ida, 19142) 的言論暗合。
奈達在《翻譯科學探索》(Tow ard a Science of T ran slat ing) 中有一節談及解碼者的渠道( the decoder』s channal)。el所謂解碼者的渠道其實是一個比喻, 渠道指讀者理解的能力, 信息必須通過渠道才能為讀者所理解。一般而言, 原文的信息是可以通過原文讀者的解碼渠道的。
但是, 如果把一篇原文譯成外語, 而譯文的長度大致與原文相當的話, 解碼者即譯文讀者的負擔馬上會增加。為什麼呢? 奈達指出: . . . the decoder』s channel is inevitably narrower, since he lack s many of the cultural data which the decoder in the source language had,. . . em換言之, 譯文讀者的解碼渠道要比原文讀者的解碼渠道狹窄, 因為譯文解碼者缺乏原文解碼者的文化知識, 原文某些信息不容易通過渠道。這與霍克思在第二冊譯者序中所說的情況相似。
這個難題怎樣解決?
既然譯本讀者的解碼渠道較狹窄, 譯者必須把信息「拉長」(drawou t——這是奈達的用字) 來遷就讀者, 以求信息能順利通過解碼渠道。所謂拉長, 正如蟒蛇吃動物: 動物太大吞不下, 蟒蛇會把動物骨骼捲碎, 將動物扭成長條以便吞嚥。從上引譯例所見, 譯文篇幅超過原文許多, 正是把信息「拉長」的後果。我們不知道主張直譯的翻譯評論家怎樣評價這種譯文。在奈達眼中, 霍克思的這種做法大概是可取的, 因為奈達說過: . . . almo st all good t ran slat ion s tend to be app reciab ly longer than theif o riginals. en再進一步看, 霍克思的擴展式譯文都不是憑空捏造, 而是有根有據的。本文所徵引的有關文獻, 未必是霍克思所據, 但霍克思在下筆之前必然做過不少研究工夫, 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翻譯工作不單單牽涉到語言能力, 譯者對背景知識的掌握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這是理論性的說法。霍克思的翻譯實踐, 正好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典型的例子。
當然,「擴展譯法」絕非霍克思的唯一手段, 但這已不是本文的主要論點了, 容我另文討論。